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成语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024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成语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成语词汇及其意义。
-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借助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教学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 教材《成语故事》- 多媒体设备2. 材料:- 书面材料:成语卡片、练习册等四、教学过程:【导入】1. 上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电子板书,展示与成语相关的图片或短语,在黑板上写下“成语”二字。
2. 导入活动:- 教师展示图片或短语,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短语的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呈现】1. 教学成语故事:-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成语故事的图片或文字说明,并简要介绍故事情节。
- 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或观看图片,理解成语的意义。
2. 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义。
- 学生尝试运用成语,表达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练习】1. 成语卡片匹配:- 学生分组,教师将成语的卡片投放到桌面上,学生两两合作,将成语与对应的故事卡片进行匹配。
-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增进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2. 填空练习:- 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目的是巩固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
- 学生逐一检查答案,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拓展】1. 创作成语故事:- 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语,创作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并进行表演或演讲。
- 学生通过创作的过程,提升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2. 成语接龙游戏:- 教师组织成语接龙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接前一组的成语。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成语故事小学语文课程教案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 了解什么是成语,以及成语的特点和作用;2. 掌握几个常用的成语并能正确运用;3. 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和阅读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成语在这个部分,老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搭配。
2. 成语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对成语的特点和作用的解释,让学生明白成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成语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一些常用的成语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常用的成语,并给出它们的解释和用法。
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成语进行句子的造句练习,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4. 成语故事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选择一到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来了解成语的产生和用法。
学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故事,同时也要求学生写一篇小作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故事并灵活运用其中的成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幽默的成语来开场,让学生对成语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成语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成语的特点和作用。
3. 学习常用成语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成语,并要求学生在课内、课外进行更多的练习和运用。
4. 读成语故事老师选择一到两个有意思的成语故事,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学生听,并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5. 小作文写作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听的故事,写一篇小作文,介绍故事的情节并加入其中所学到的成语。
同时,鼓励学生探索其他有趣的成语故事,并互相分享。
四、教学评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小作文的内容和成语的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和表扬。
同时,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成语的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于成语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拓展和延伸老师在课后可以给学生一些成语练习的参考资料,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到的成语,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90分钟)3. 适用年级:五年级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成语概述1. 成语的定义:四字短语,具有一定的语义和修辞功能。
2. 成语的来源: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3. 成语的作用: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魅力。
第二章:成语故事的基本结构1. 故事背景:介绍成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 主人公: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3. 事件发展:描述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
4. 成语出现:在故事中自然引出成语。
5. 成语解释:解释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三章:成语故事的教学方法1. 直接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2.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4. 造句练习:让学生运用成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程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掌握成语的基本知识。
2.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成语故事的教学实践1. 课堂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来源、含义和用法。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造句练习:让学生现场造句,检验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成语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六、成语故事的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进行案例分析。
2.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案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
4. 教学反思: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三年级语文教案初步学习成语故事【教案标题】初步学习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运用成语故事来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重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 成语故事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成语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如何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成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成语故事的文本材料。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图片或者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成语。
2. 引入新知(10分钟)教师给出成语的定义,并解释成语的特点,例如每个成语都有固定的词序和意义,可以通过成语来表达感情和描述事物。
3. 学习成语故事(20分钟)教师选取一到两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向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和意义,并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教材展示成语故事的文本,并进行口头解说。
4. 学生练习(15分钟)学生在个人练习册上完成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填空题、选择题等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
5.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故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更多的成语,并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2. 组织成语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在黑板或电子白板上,整齐清晰地书写以下内容:成语的定义成语的特点成语故事的学习和理解【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初步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对成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成语的意义,还能够更好地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成语接龙、成语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成语故事》优秀教学设计《成语故事》优秀教学设计1一、导入1、成语接龙2、过渡: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它的学问多着呢。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跟成语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跟成语有关的几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描画出几位主人公的形象。
指名说一说你在心中画出了谁的形象?小结:一边读一边把你读到的情形在脑中还原,这样读书会更有效。
过渡:现在首先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著名的南郭先生的身上,通过他的故事来了解滥竽充数的含义。
三、学习《滥竽充数》1、课件播放朗读动画2、怎么学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
滥竽什么意思?充数什么意思?其实滥的是什么?3、师: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胧。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每个人跟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问或补充。
4、交流反馈:经过讨论你们又有了新发现吧,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课件出示阅读练习: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C、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D、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5、充数的结果如何呢?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
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A、用“总是”造句。
B、用“不要……而要……”造句。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杜绝滥竽充数这种现象呢?7、师:好,在掌握了故事的来龙去胧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老师想问问大家,作者喜欢南郭先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8、小结:在许多__中,作者悄悄地把自己的爱憎或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反复朗读,细心揣摩才能体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成语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2.学会使用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成语故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阅读理解成语故事,分析故事背后的道理;3.语言运用:运用所学成语进行段落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认知成语(1)老师拿出一些成语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成语,例如:一举两得、金玉满堂、步步高升等;(2)让学生自由联想所学成语的含义,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加深对成语的印象。
2.故事阅读与讲解(1)通过朗读故事、现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及其含义。
(2)针对每一个成语故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例如“桃花运”这个成语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时来运转、人事无常”等道理。
3.语言运用(1)引导学生使用所学成语进行段落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用“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写一篇有关成绩提高的段落。
(2)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展示段落,并通过互相分享、点评的方式,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四、教学评价1.结合学生的口头表达、段落写作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从而了解学生在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实施方式。
2.快乐学生学语文,进行学情反馈。
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和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成效,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质量。
五、教学建议1.温馨教学氛围: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提供富有创意的成语故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优秀的成语故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所学知识。
3.温馨家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建立温馨的家园,让孩子们得到更多关爱,发挥出个人的优势,在成功的鼓舞下成为更好的人。
六、总结《成语故事》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语文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成语故事》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 第⼀课时 ⼀、教学⽬标 1、学习课⽂中的⽣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篇成语《⾃相⽭盾》,理解成语的表⾯意思,并结合⾃⼰的⽣活经验谈谈⾃⼰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篇成语《⾃相⽭盾》,理解成语的表⾯意思,并结合⾃⼰的⽣活经验谈谈⾃⼰的 三、教学过程 (⼀)导⼊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
问学⽣: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们长期以来习⽤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多由4个字组成,⼀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交流。
今天,⽼师将和⼤家⼀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
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相⽭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学习⽣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下其中的⽣字新词。
1、出⽰⽣字新词,⾃⼰⼩声地读⼀读 ⽭盾楚国锐利墙壁逼神韵佩服 戳穿腮帮僧⼈唬⼈ 2、哪些字在读⾳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壁”、“韵”、 (2)字⾳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习,⼤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读⽣字新词 4、下⾯请⼤家再读⼀读第⼀篇成语故事《⾃相⽭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练读 (三)学习第⼀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篇《⾃相⽭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及其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2. 成语故事:精选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展现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成语的读音、书写、含义及其运用。
2. 难点: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学会运用成语。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成语的含义、用法及背后的故事,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4. 课后实践: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成语。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成语及其来源,学习成语“画龙点睛”。
2. 第二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学习成语“亡羊补牢”,进行分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学习成语“守株待兔”,进行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刻舟求剑”,进行分组讨论。
6. 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成语。
7. 第八课时:进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8. 第九课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9. 第十课时:布置长期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成语。
10. 第十一课时:进行阶段性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第十二课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查漏补缺。
12. 第十三课时:学习更多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3. 第十四课时:学习成语典故,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
14. 第十五课时: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成语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2. 成语故事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十个成语的掌握及运用。
2. 难点:成语背后的故事寓意及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讲解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情景教学: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促进学生思考。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成语的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成语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习成语:让学生自主学习“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成语,并讲解其故事。
3. 情景练习: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成语。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后作业:布置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写作的作业,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一个小测试,检验学生对成语故事及其寓意的记忆和理解。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或电子资料。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3. 白板和记号笔。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学习成语“画龙点睛”和“掩耳盗铃”。
2. 第3-4周: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
3. 第5-6周:学习成语“亡羊补牢”和其他相关成语。
4. 每周安排1-2课时进行成语故事的学习和讨论。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寓意。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教案一、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能够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与用法。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目标与要求1. 目标: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常见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成语故事的大意,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在适当的情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成语故事一:“画蛇添足”故事梗概:从前,有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他画蛇画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但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于是他决定在画蛇的脚下画上蛇的足,结果画完之后,画蛇就变得奇怪又不合常理了。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画家画蛇添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2.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故事梗概:从前,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砍树,砍到一半突然听到了兔子跑过的声音。
他觉得捉到兔子会很有趣,于是他决定不再干活,守在树旁等着兔子自己跑过来。
可是日复一日,他都没有等到兔子。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守株待兔”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农夫守株待兔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3. 成语故事三:“井底之蛙”故事梗概:从前,有只蛙一直居住在井底。
一天,它偶然听到了别的蛙谈论海洋的美丽和广阔,但这只蛙却无法理解,只认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它因此失去了进一步探索世界的机会。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井底之蛙”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蛙在井底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成语和其背后的故事。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选择富有教育意义、有趣的成语故事。
- 给学生讲解成语的含义和来源。
-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用法。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加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讲解成语:向学生解释成语的含义和来源,并提供例句加深理解。
3. 阅读成语故事:让学生阅读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并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成语用法。
4. 讨论和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5.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如编写一个小故事、写一首诗歌等。
6. 总结:复已学成语并总结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记忆。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 收集学生的作品,评价其创意和表达能力。
- 进行小组或个人口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研究。
教学资源-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成语故事书籍或教材。
- 准备成语的解释、例句和相关图片。
- 提供写作或口头表达的素材和指导。
展望通过《成语故事阅读》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增进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这将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成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及其含义。
2.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其含义。
3.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及其含义。
4.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其含义。
5. 成语“井底之蛙”的故事及其含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五个成语的故事及其含义。
2.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运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画龙点睛”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
2. 讲解成语:解释“画龙点睛”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
3. 分析故事:讨论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其他成语的故事及其含义。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查漏补缺。
六、教学内容1. 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及其含义。
2. 成语“狐假虎威”的故事及其含义。
3. 成语“草木皆兵”的故事及其含义。
4. 成语“破釜沉舟”的故事及其含义。
5. 成语“悬梁刺股”的故事及其含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五个成语的故事及其含义。
2.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运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表达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份三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该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以下是详细内容。
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本上的十个成语及其出处、含义和用法。
2.通过阅读成语故事,增强学生的语感、阅读理解技能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本上学过的十个成语,并介绍它们的出处、含义和用法。
2.教师讲解成语故事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成语故事,学习成语的来源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成语故事,探索成语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特点。
4.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表达,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创意,展示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教师巩固本课的内容,可设计小组比赛、成语接龙等游戏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课本上的十个成语,并提出问题,检测学生对成语的基本掌握情况。
如:(1)请问成语是什么?(2)我们学过哪些成语?(3)成语有什么用?2、阅读成语故事(30分钟)教师给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成语含义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理解成语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3、分组探究成语故事(20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表达,探索成语故事背后文化的含义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成语,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小组比赛和游戏(20分钟)为了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设计小组比赛、成语接龙等游戏环节,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文化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5、总结(5分钟)教师可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词语教案成语故事小学语文词语教案:成语故事导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词语,本教案将通过成语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
成语故事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学习和理解成语的良好方式。
一、目标与要求1. 目标: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并正确运用所学的成语;能够理解并描述成语的意义;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将以常见的五个成语为例,通过每个成语的故事来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1. 成语一:亡羊补牢故事:从前,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
有一天,农夫发现羊圈的门忘记关上,一只羊跑出去了。
农夫很着急,马上补上了门。
后来他听说了一个成语:“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他意识到,虽然已经失去了一只羊,但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能避免更多的损失。
2. 成语二:画蛇添足故事:从前,有个画家用画笔和颜料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
他感到非常满意,但是他的一个朋友却觉得不够完美,于是拿起画笔给蛇画上了一双脚。
结果,原本完美的画变得荒诞不经,显得多余而不自然。
3. 成语三:守株待兔故事:从前,有个农夫每天都在一棵树下种菜。
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兔子撞倒了一棵树,倒在地上动弹不得。
农夫得意地笑了,他决定守在树旁等待更多的兔子撞树。
可是,他等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其他兔子撞树。
4. 成语四:杞人忧天故事:从前,有个叫杞人的人,他总是过度担忧各种事情。
一天,他听到天空传来奇怪的声音,杞人以为是天要塌下来了,吓得不知所措。
但其他人却觉得天空是安全的,认为杞人多虑了。
5. 成语五:弄瓦之喜故事:从前,有个陶匠为了测试自己做的瓦片牢固,他故意把刚烧好的瓦片摔在地上。
结果,瓦片并没有摔碎,他非常高兴。
他觉得以后在做瓦片时不用心地制作了,因为只要瓦片牢固,摔碎与否无关紧要。
《成语故事》教案范文(4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成语故事》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师讲为主,第二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
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精读《自相矛盾》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
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生:听过或没有师:有人听过。
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生回答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茅) 盾楚锐戳”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
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
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友情链接
相关搜索:
成语故事古文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鬻(y):卖。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
武帝:梁武帝萧衍(yǎn)
僧繇: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推荐阅读:《成语故事》
优秀课例:名师课堂实录;我区教师参加各类竞赛优秀教案;报刊、杂志优秀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