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居住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开题报告

城市居住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开题报告

城市居住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开题报告
城市居住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开题报告

城市居住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生本0401班:俞芳

指导老师:刘黔敏

选题缘由与意义

同伴交往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可以学习平等关系、交往技能,懂得友谊、谦让、互助、合作和竞争等。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力量。

近年来,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同伴危机问题的提出,使人们对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了新的关注。功利化的社会,竞争状态下的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都影响了幼儿的同伴交往。尤其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城市住房格局发生改变,绿地减少,幼儿游戏活动场地的减少等。

我觉得有必要对城市居住环境与幼儿同伴交往的关系作一个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促进城市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交往近年来日益受到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家的关注,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一项新课题。该综述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与幼儿社会性和同伴交往相关的书籍和期刊网上的一些文章,时间是1990至2005年。

一.城市居住环境和幼儿同伴交往的概念

(一)幼儿同伴交往

“苏联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利西娜认为:交往是人们之间为了协调、联合力量去获取某种共同成果而进行的相互作用。”⑴它不仅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需要的过程,也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是指与幼儿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⑵幼儿同伴交往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通过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它为幼儿学习技能,学习交往知识,理解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二)城市居住环境

与人类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环境,我们称之为居住环境。⑶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潜能的发挥。城市居住环境一词在早期仅仅是对城市的另一种语言描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住与城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才使城市居住环境从城市的概念中逐渐分离出来。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⑷

1.有助于幼儿个体的社会化:在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对人类的相关研究中都证明了这一点。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与同伴一起长大的幼猴彼此非常依恋。帕克(J.G.Parker)等人的研究证明根据幼儿的同伴关系能够预测幼儿的后期社会适应问题。

2.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皮亚杰曾指出,同伴中的休戚与共似乎可以当作

一系列的以理性智慧为特征的道德观念的来源。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可以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学习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等良好品行。

3.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了同伴交往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鲁米斯坦和豪斯(1976)发现,有熟悉的同伴在场时,幼儿有更大的可能去探究物体的独特性能。国内的研究也证明5—11.5岁的幼儿通过交往可以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

总之,幼儿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哈特普(1970)研究指出幼儿早期就显露出对同伴喜欢的倾向。整个幼儿期间,同伴相互作用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⑸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渐渐超过了与父母的交往。⑹两岁以后,幼儿与同伴的交往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游戏。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社会性水平不断提高。

⑺可以看出,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同伴交往的类型⑻

不同的研究者对幼儿同伴交往类型的界定存在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差异性并不大。帕克和阿歇儿(S.R.Asher)将同伴关系分为接纳性、攻击行为、羞怯及退缩行为。庞丽娟将同伴关系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及一般型。

(四)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⑼

通过目前许多心理研究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行为特点(2)幼儿性格特点(3)幼儿的社交技能和策略(4)幼儿与成人的依恋关系(5)幼儿的家庭教育条件(6)幼儿的外貌和年龄。美国心理学家哈瑞斯(Harris)综合了大量的研究资料认为对幼儿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⑽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同伴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看出以往对同伴交往的研究多是关于同伴交往的意义、类型、因素等,环境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也有涉及,但比较少。

三.城市居住环境的相关研究

城市居住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城市居住环境可分为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居住环境。⑾

(一)城市内部居住环境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⑿

1.城市家庭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城市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指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为主。1990年我国城市家庭的平均规模为3.67人,到今天,除特殊情况外,城市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份有关独生子女放学后和谁交往的调查资料显示,独生子女与同辈群体交往远少于非独生子女,前者为15.2%,后者高达42.7%。

2.城市家庭环境

城市家庭环境可分为家庭社会环境和家庭物理环境。

(1)家庭社会环境

大量研究证明,和谐安定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路特(Rutter)报告,家庭生活不融洽、家庭破裂与儿童精神(心理)疾患有着正相关。城市生活节奏快,容易使人感到身心疲惫。

(2)家庭物理环境

①空间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进入21世纪,核心家庭的户均建筑面积将达90平方以上。⒀随着城市家庭面积的增大,人们开始关心“儿童房间”,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间,甚至有的家庭给孩子的房间加锁。

②物质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城市家庭的物质条件非常丰富,拥有的东西很多,包括玩具、计算机、电视机等等。

③经济条件:城市儿童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⒁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德公司2001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大城市作的调查表明:0-2岁儿童月消费总额约40亿元,平均每人每月消费高达897元。孩子消费基本上决定了家庭的消费方向。

(二)城市外部居住环境

城市外部居住环境包括住宅,服务设施,绿地,室外活动场地,社会精神环境等。

1.住宅环境:城市高楼林立,居住格局多为一家一户,“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使人们更加自我封闭,彼此缺乏交流,产生“高楼症”。

2.服务设施:与过去相比,儿童公园增多了,如果留心一下,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幼儿是由妈妈或奶奶陪伴来的。

3.绿化和室外活动场地: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使城市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减少。一些小区尽管有大块草坪和绿地,但休闲娱乐设施严重缺乏,少有儿童游戏的场地和老人下棋、聊天、健身的场所。甚至连坐椅都找不到一个,无法满足人类居住相互交往和交流的需求,最终使居民的出户率极低。最近对杭州居住环境问题的调查中,反映缺乏老人、儿童活动场所的占17.3%。⒂

4.社会精神环境:包括社会风尚和邻里关系等各方面。城市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社会的信息化(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会的功利化,社会的竞争化等。

可以看出在城市居住环境的研究中,零星反映出它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但缺少系统性。

四.城市居住环境和幼儿同伴交往两者相关的研究。

经查阅,与两者同时直接相关的资料较少,有其间接相关的资料。

(一)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消失⒃

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途径。自然游戏群体是在游戏活动中,基于活动需要儿童之间自主交往结成的。儿童自然游戏需要特定的活动场所,群体成员稳定且数量有限,成员之间较为密切且具有持续性,活动较为自由且无成人干预等。由于住房样式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变化,成人对儿童活动的限制,玩具种类的丰富和性能的变化,游戏场所的消失,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共同导致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消失。

(二)艺术班,兴趣班的举办

王春燕,高慧⒄曾在太原、大同、石家庄、北京等市的一些幼儿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445名儿童中,参加各类艺术班培训的就有320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72%。这类艺术班,兴趣班占用了孩子很多的时间,并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幼儿很少有自主交往的机会。城市人口集中,更有利于兴趣班的举办。

(三)大众传媒的普及

当代幼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充分享受了媒介资源的丰富。中国儿童中心2001年对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⒅:就全体平均所花的时间而言,城市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四种媒介,大约花86.7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8分钟,阅读课外书22.7分钟,电脑游戏6.2分钟,周末则时间更长,大约花149.3分钟。1992-1993年的全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调查发现,电视是儿童接触率最高的媒介,约50%的儿童一周看电视3到5次,大城市中看电视的次数更多一些。据一份资料显示⒆:学龄前幼儿平均每天看电视4小时。看电视占去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使幼儿疏远了伙伴,使许多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从上述间接资料可以看出城市居住环境和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幼儿同伴交往有影响。

参考文献:

⑴陈国眉,冯晓霞,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54

⑵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

⑶安黎,居住生活方式与居住环境的创造——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观念与方法的思考[J],住宅科技,1996.2,3-4

⑷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8-268

⑸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山东教育科研,2002.7,41

⑹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327

⑺陈国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00

⑻和⑼同⑷,⑽同⑸

⑾罗志军,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6 ⑿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67-108

⒀周晓明,李鲁山,现代居住环境文化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4,20

⒁肖东,王莹,城市儿童高消费[J],幼儿教育,2003.1,6

⒂王紫霞,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J],建筑学报,2002.1,20

⒃苗雪红,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9-10 ⒄王春燕,高慧,家长送幼儿上“兴趣班”的心理分析及教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1998.6,35

⒅同⑿,104-105

⒆张晓宏,帮助幼儿克服“同伴危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5.7,13

(20) Adrian Davis and Linda J. Jones ,Children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 issue for the new public health agenda[J] ,Health & Place, Volume 2, Issue 2, June 1996, Pages 107-113

(21) Sylvie Jutras , Allez jouer dehors! Contributions de l'environnment urbain au développement et au bien-être des enfants [J], Canadian Psychology, V olume 44, Issue 3, August 2003, Pages 257-266

(22) James A. LeClair, Children's behaviour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 ecological analysis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 olume 53, Issue 3, August 2001, Pages 277-292

论文基本框架

摘要:幼儿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通过接触产生影响的过程,它为幼儿学习技能,学习交往知识,理解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幼儿出现了交往生活的缺失,同伴危机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居住环境现状的了解,分析其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在城市居住环境中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

关键词:同伴交往,城市居住环境

一:同伴交往和城市居住环境的概念

二:同伴交往需要的条件

三:城市居住环境的现状

四:城市居住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五:提出对策

论文研究计划: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中的文献法(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和资料去了解前人对同伴交往和城市居住环境的研究,如各种研究报告、文章、书籍等资料,进行某种程度程度上的概括和总结)2.访谈法(通过与城市幼儿和家长的谈话,了解城市幼儿平时去什么地方玩,和谁一起玩,玩什么,在家里一般都玩什么,和谁玩,双修日一般去哪里玩)

二:论文进度安排:

1.2005年9月—2005年11月:查阅相关文献

2.2005年11月—2005年11月中旬:整理相关资料,写开题报告

3.2005年11月中旬—2005年12月中旬:去幼儿园与家长和幼儿进行访谈,了解城市幼儿平时去什么地方玩,和谁一起玩

4.2005年12月中旬—2005年3月:撰写论文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观察法,进行对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对幼儿之间的冲突处理的方式、幼儿之间产生冲突解决的方法的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观察表明,幼儿之间产生冲突都是用“抢东西、拥挤、骂人”等方式来解决的,极少用商量的办法。这是因为教师对幼儿之间产生的冲突处理的方式是教师处理,支持幼儿告状行为。所以,影响着幼儿处理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同伴交往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当前,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我国现阶段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独自玩耍;不同的家庭结构幼儿的交往经验上的差异,家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导致幼儿交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顺利的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生存与否。而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动因,是实现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所以,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2】。 因此,本研究重在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幼儿与教师对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占泽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36名 2、研究方法:日常观察 3、观察时间:2009.09月—10月 4、观察内容: A、在游戏、区域、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间是否有遇到冲突有打人、抢东西、拥挤、商量这些行 为表现: (1)在角色、表演、建构游戏中,抢道具、头饰、胶粒,抢不到打人,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体育游戏中,排队推挤别人,游戏中,没位置玩,把别人推走,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2)在区域活动中,全部挤到一个区去,互不相让,都想玩同一个材料,抢过来,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3)在预备、喝水时,人太多了,不懂得相让,全部挤过去。看书时,小老师发书,发到不满意的,就向别的小朋友抢书看。还是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换书看。 观察幼儿在这些环节遇到冲突的表现,记录哪种表现出现的次数高,次数高的说明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这个。

幼儿同伴交往 开题报告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同伴交往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缺乏同情心,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我园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从动态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仿的人在同伴交往中感受/适应/协调和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地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地游戏案例时,最常用地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地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地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地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地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地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地分析.今天地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地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地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地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地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地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地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地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地目标 、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地结伴经验、共同活动地意识、同伴平等地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地能力、独立寻找玩伴地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地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地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地能力、对结伴地游戏活动目地性地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地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地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地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地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地解决:培养儿童地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地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地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地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地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地关系等. 、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地意识、倾听别人发言地能力、表达自己观点地能力等. 、游戏中地“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地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地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地意识、让他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地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地关系意识等. 没人愿意做“领袖”时地应对:培养儿童地责任意识、对权威地理解等. 、游戏中地规则 规则地产生:培养儿童地规则意识、自己制定规则地能力等. 规则地表达方式:培养儿童对隐性规则地认同等. 规则地执行:培养儿童自觉执行规则地意识与能力、规则是需要共同遵守地意识等. 三、结伴游戏情况分析 (一)自行结伴 小班开展结伴游戏活动,目地在于培养儿童共同活动地意识和语言交流地能力,为其进入中、大班后形成小组意识、合作完成任务奠定基础.对小班儿童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评价自己与他人地能力,而只会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地感受.教师可以在了解儿童真实反应后再给予评价,同时通过评价帮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使之在以后地活动中将获得地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中班初期儿童对合作与交往地目地并不是很清晰,往往带有及时性和随意性.

2015《幼儿语言表达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15《幼儿语言表达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语言表达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幼儿语言表达方法研究'是我在真实、客观、科学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果,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做一汇报。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与思维最主要的工具。儿童获得了语言,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恶,来认知和探索周边的世界,来和他人沟通。幼儿学习语言始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际交往的核心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方法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沟通。 3岁幼儿具有惊人的语言接受能力,由于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句子,语言的积极性高,喜欢听成人给他们讲故事,乐于和成人交谈,对成人有较强的依恋感情。但幼儿的儿童发音器官尚未得到充分的发育,所以有些发音不清楚或发出错误的声音。随着幼儿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们想说的也就越来越多,但他们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较贫乏,所以,幼儿的语言表达方法是尤为重要的。 研究背景:从语言获得规律来说,3-6岁幼儿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应该抓住这一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创设语言发展的适宜环境,提供语言发展的良好策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才能把自己想要说的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往往可以从他的语言表达、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本课题是从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让幼儿在养成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加以组织规范幼儿语言的表达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给予正确的引导。 研究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方法。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语言表达方法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从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的内容、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幼儿想说、敢说、多说,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次研究,提升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解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敢说与不想说,关注各个层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幼儿,是每个幼儿都能做到想说、敢说和喜欢说。(二)、研究内容 1、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 正确的发音,是语言交往的基础。只有发准了音,幼儿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幼儿不开口表达,最是遇到翘舌音的时候,他们就更不愿意开口说话,只是摇头点头示意。所以我们家长老师共同合作,一块帮助幼儿解决发音问题。 2、在一日常规活动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幼儿在日长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在一日常规活动中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多表达,幼儿们在一起时,可以引导他们相互攀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让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聊天,在课堂活动中老师积极引导幼儿参与活动。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幼儿同伴关系探究 开题报告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同伴关系探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关系在幼儿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在与幼儿紧密联系的班级一日活动中,形成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上世纪开始成为儿童研究的方向之一。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对同伴关系的干预等方面进行,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关键词:同伴关系;一日活动;培养途径 二、选题探究的内容: 1、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定义及特点,其次查找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和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研究资料;总结培养幼儿同伴关系的意义。 2、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定义及分类,其次查找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3、根据以上的内容总结: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日活动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紧密联系。 4、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同伴关系:1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幼儿积极的同伴关系.2.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又幼儿的同伴关系。3.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同伴关系。 三、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1》“需要鼓励和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勇气和兴趣。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都蕴藏中锻炼即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契机,性格内向的幼儿不善于主动和别人交谈,但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也会展现出另一个全新的自己。”同伴关系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充分把握住幼儿班级一日活动中的教育契机,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皮亚杰认为:《2》“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幼儿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在幼儿与同伴关系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小结:新的世纪要求新的一代不仅需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而且还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幼儿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世应有的态度。教师作为班级一日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要教幼儿做一个品行优良、人格健康的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人格,才是最大的幸福,才能为今后高情商的培养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选题的研究的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近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五、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文本细读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幼儿园教育课题开题报告材料(共6篇)

篇一:幼儿园开题报告 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对策的研究 峰峰矿区滏泉幼儿园鹿国栋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形成文明交往习惯。为此,我们在幼教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将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容,加强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幼儿的“语言美”。在文明礼仪众多领域中,礼貌语言是幼儿养成好的文明礼仪、与人接触的前提,因此,文明礼貌语言的养成始终是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儿童通过言语这个“外壳”来形成思维的最佳期,因此在幼儿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婴幼儿期的礼貌语言养成教育也成为《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的重要目标和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他们首先获得笼统的或一般的语言思维,然后逐渐分化为较细致而具体的语言思维。因此,在养成教育领域中,礼貌语言的养成教育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值得探索。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幼儿的礼貌语言相对较匮乏,大部分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地打工,家庭教育薄弱,一句简单的问好或向父母家人表达爱意都比较困难,而城市幼儿的向或羞于启齿,也使得在礼貌语言教育方面较为淡薄。即使是重视礼仪教育的人,更多的偏重于养成教育中的行为教育,而忽略了人际交往最基础的工具——礼貌语言,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二、省外研究现况分析 关于本课题的容,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翻阅了各种资料进行调查,发现与幼儿礼貌教育的相关容比较多,大部分是关于幼儿养成教育的,而针对幼儿礼貌语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并没有针对性的相关研究。 省嵩县的王闪闪老师提出“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幼儿语言美”,要求教师要用亲切动人的礼貌语言,拨动幼儿共鸣的心弦;还要以身作则,让幼儿学有榜样;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巩固礼貌语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文明礼貌教育;最后要加强家园联系,家园共育。 成珊、红霞、王景娥老师也做出了《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报告》,发现影响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指出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制定了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目标,语言方面:能坚持主动问好,能坚持使用文明用语;行为方面:没有推打拥挤现象、无争抢东西的现象、无随手扔东西的现象、能与同伴一起愉快、友好的玩、能关心帮助同伴;举止方面:无抠鼻子和挤眼睛的现象、无咬指甲的现象。 我觉得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的对策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课题将立足于教师的教法,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做深入的研究,研究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的对策,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礼貌:是指人与人交往中,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并从语言和动作表先出来。其核心是有爱心会关心和尊敬他人。 2、礼貌语言: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交流 成功的必要手段。 3、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容十分广泛的,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得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得游戏案例时,最常用得几句话就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得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得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得其实就是同一层意思,而且就是最浅得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得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得分析。今天得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得玩伴 “同伴”就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得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得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得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得机会。就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与安全支持得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得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与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得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得结伴经验、共同活动得意识、同伴平等得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得能力、独立寻找玩伴得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得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得立场协商与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得能力、对结伴得游戏活动目得性得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得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得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得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得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得解决:培养儿童得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得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得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得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得关系、理解整体与局部得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得意识、倾听别人发言得能力、表达自己观点得能力等。 6、游戏中得“领袖” 理解什么就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得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得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得意识、让她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得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得关系意识等。没人愿意做“领袖”时得应对:培养儿童得责任意识、对权威得理解等。 7、游戏中得规则 规则得产生:培养儿童得规则意识、自己制定规则得能力等。 规则得表达方式:培养儿童对隐性规则得认同等。 规则得执行:培养儿童自觉执行规则得意识与能力、规则就是需要共同遵守得意识等。 三、结伴游戏情况分析 (一)自行结伴 小班开展结伴游戏活动,目得在于培养儿童共同活动得意识与语言交流得能力,为其进入中、大班后形成小组意识、合作完成任务奠定基础。对小班儿童来说,她们并不具备评价自己与她人得能力,而只会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得感受。教师可以在了解儿童真实反应后再给予评价,同时通过评价帮助她们不断积累经验,使之在以后得活动中将获得得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中班初期儿童对合作与交往得目得并不就是很清晰,往往带有及时性与随意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的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的游戏案例时,最常用的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的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的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的分析。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的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的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的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的结伴经验、共同活动的意识、同伴平等的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的能力、独立寻找玩伴的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的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结伴的游戏活动目的性的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的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的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儿童的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的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的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的意识、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6、游戏中的“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的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的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的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意识等。

《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关键词: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提高 二、研究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游戏的倾向。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认为角色游戏就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少作用。如今的幼儿自我意识强,缺乏同伴之间的交往意识,不会和同伴分享、在游戏中不懂得

谦让合作等。而角色游戏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各种角色扮演游戏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他人交谈、合作等,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角色游戏,增强幼儿之间的互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2、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 3、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资源发挥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 2、利用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超市、点心店等资源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幼儿之间共同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 3、利用多变的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在各种不同场合的交际能力的提高。 五、研究对象 我主要选择4岁的小班幼儿共36人

作为研究对象 六、研究方法 1、资料搜集法;我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途径了解了各种不同角色游戏对于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作用。深刻了解,小班幼儿最为熟悉、最感兴趣的就是角色游戏,特别是“娃娃家”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在游戏中,小班幼儿能够从刚开始的争抢玩具,到最后分工合作,一起游戏。小班幼儿能够有一个明显的交往能力的提升。 2、个案研究法;我将一些比较典型的角色游戏活动中出现的个案,进行跟踪、分析,然后进行间接性或者直接性的游戏指导。最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行为研究法;我将多种游戏(不仅仅是角色游戏)安排到小班幼儿的游戏中,然后进行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察、分析、反思,再行动,发现角色游戏对于提高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起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文章来 初中教师 网w w 9 摘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

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又会玩的很开心。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

幼儿同伴关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在儿童社会化及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心理理论,并且通过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等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协同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教会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社会性;交往技能 一、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 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同伴交往的结果;同时,既成的同伴关系又对同伴交往的强度、交往行为的内容、方式和性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同伴交往是同伴关系的动态展示,同伴关系是同伴交往的静态表征。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之间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这种同伴关系主要在幼儿同伴交往中体现,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前提,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它指的是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三)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 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园开题报告

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对策的研究 峰峰矿区滏泉幼儿园鹿国栋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形成文明交往习惯。为此,我们在幼教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将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幼儿的“语言美”。在文明礼仪众多领域中,礼貌语言是幼儿养成好的文明礼仪、与人接触的前提,因此,文明礼貌语言的养成始终是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儿童通过言语这个“外壳”来形成思维的最佳期,因此在幼儿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婴幼儿期的礼貌语言养成教育也成为《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他们首先获得笼统的或一般的语言思维,然后逐渐分化为较细致而具体的语言思维。因此,在养成教育领域中,礼貌语言的养成教育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值得探索。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幼儿的礼貌语言相对较匮乏,大部分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地打工,家庭教育薄弱,一句简单的问好或向父母家人表达爱意都比较困难,而城市幼儿的内向或羞于启齿,也使得在礼貌语言教育方面较为淡薄。即使是重视礼仪教育的人,更多的偏重于养成教育中的行为教育,而忽略了人际交往最基础的工具——礼貌语言,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二、省内外研究现况分析

关于本课题的内容,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翻阅了各种资料进行调查,发现与幼儿礼貌教育的相关内容比较多,大部分是关于幼儿养成教育的,而针对幼儿礼貌语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并没有针对性的相关研究。 河南省嵩县的王闪闪老师提出“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幼儿语言美”,要求教师要用亲切动人的礼貌语言,拨动幼儿共鸣的心弦;还要以身作则,让幼儿学有榜样;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巩固礼貌语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文明礼貌教育;最后要加强家园联系,家园共育。 成珊、李红霞、王景娥老师也做出了《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报告》,发现影响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指出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制定了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目标,语言方面:能坚持主动问好,能坚持使用文明用语;行为方面:没有推打拥挤现象、无争抢东西的现象、无随手扔东西的现象、能与同伴一起愉快、友好的玩、能关心帮助同伴;举止方面:无抠鼻子和挤眼睛的现象、无咬指甲的现象。 我觉得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的对策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课题将立足于教师的教法,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做深入的研究,研究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的对策,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礼貌:是指人与人交往中,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并从语言和动作表先出来。其核心是有爱心会关心和尊敬他人。 2、礼貌语言: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交流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的分析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的游戏案例时,最常用的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的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的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的分析。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的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的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的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的结伴经验、共同活动的意识、同伴平等的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的能力、独立寻找玩伴的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的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结伴的游戏活动目的性的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的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的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儿童的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的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的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的意识、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6、游戏中的“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的理解等。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令狐采学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

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米勒等人(Miller & Gentry,1980)总结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例如,一个教师夸奖某个幼儿的画画得好,其他幼儿就会模仿他;如果教师经常表扬某个幼儿,他也会成为同伴中最受欢迎的儿童。因为幼儿希望跟他玩也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像他学习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

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当前本园幼儿的行为习惯状况如何?我们应采取哪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的针对性措施?幼儿家庭应怎样配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目标与措施进度安排 绪论:一个人要生活在世上,时时处处都要与人交往,离开了交往的人群,一个人就很难生存下去。要交往,就必须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能。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怕生,不懂得礼貌,会撒谎,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会嫉妒别人,过分地显示自己等行为,这些都说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完善。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倍受亲人的宠爱和呵护,他们是家庭王国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惟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园又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机构,研究发现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在幼儿阶段是一个重要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否是自己的行为更好的被周围人接受,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都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幼儿阶段的社会性交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我们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为幼儿入学,步入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打好基础。 本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研究,寻求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 3、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提高组织幼儿社会性实践活动的能力。 4、通过研究,提高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共同为祖国的未来作出努力。

试论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幼儿期是培养同伴交往能力的最佳时期,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提出了正确引导幼儿提高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对策 一、对同伴交往能力的认识 (一)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概述 同伴交往是指同龄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与小伙伴一起生活、游戏等过程中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在婴儿期,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儿童的社会交往也非常有限。进入幼儿期,他们上了幼儿园,与同伴接触的次数增加,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与自己亲人的交流,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也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交往能力也随之体现,并和同伴存在差异。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构成的要素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三要素,分别是社会主动性、消极的同伴回避和同伴拒绝。研究者普遍认同控制和移情作用或归属感是最基本的能力,其次还包括人物方面,社交放松性和行为灵活性。我国学者在综合已有的基础上,经调查研究指出我国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主要由社交主动性、社交放松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及社会行为四大部分组成。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括为由交往的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四部分组成的整体。1.社交主动性:幼儿能够主动与别人交往,礼貌待人,能与别人积极的打招呼,在集体活动中能够与他人合作;2.语言和非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话语以及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非语言是指用微笑、眼神等非语言的形式表达感情的能力;3.亲社会行为: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倾向;4.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活动,如损坏他人东西、推人、咬人等行为,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在幼儿阶段,越少发生这种攻击行为,代表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同伴交往能力越强。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现在许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里的成员对他们过于保护,总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使他们变得特别蛮横,不讲道理。而同伴交往能力使幼儿在同伴关系中处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现在的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另外,由于一些家长自身在对生活习惯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对于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有一些不良的影响。 3.幼儿园缺少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 评价制度等诸多原因,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虽然部分一线幼儿教师,在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中针对这一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仅仅只是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为此,我通过对本问题的研究,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实施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