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7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一、市场潜力市场潜力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首要标准。
应选择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的产业,以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评估市场潜力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市场需求规模:评估产业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规模,以及市场增长趋势。
2.市场份额:评估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份额,以及提升市场份额的潜力。
3.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对产业产品的需求和购买行为,以及消费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应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产业,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在评估技术创新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技术水平:评估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发投入:评估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和创新能力,以及研发投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技术转化能力:分析产业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技术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产业链完整产业链完整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
应选择具有完整产业链条、能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评估产业链完整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产业链结构:分析产业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链条,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性。
2.产业关联度:评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和带动效应,以及产业发展的潜力。
3.产业集中度:分析产业的集中度和发展趋势,以及产业集中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是主导产业发展的保障。
应选择具有独特资源优势、能够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力。
在评估资源优势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自然资源:分析产业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利用潜力,以及自然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2.人力资源:评估产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信息资源:分析产业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以及信息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答: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进步率: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能够引领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2. 增长率: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增长率,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3.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即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效应,能够拉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4. 带动就业能力: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带动就业能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结构调整。
5. 可持续发展能力:主导产业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6. 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主导产业应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地区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标准,并结合地区的
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农业区域经济的开发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是至关重要的。
主导产业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农业区域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那么,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析。
需要考虑的是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而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
一些地方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而另一些地方则适宜发展畜牧业。
一些地方可能地处交通要道,适合发展物流和加工制造业。
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选择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产业。
需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景。
选择主导产业时,不仅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还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成为了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
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选择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不断关注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景,选择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产业。
需要考虑的是农业区域的产业配套和产业互补。
农业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而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与当地现有产业进行配套和互补。
一些地方发展水稻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强水稻的加工和销售,形成完整的水稻产业链。
又一些地方发展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强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形成完整的畜产品产业链。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的配套和互补,选择有利于形成完整产业链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需要考虑的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些地方选择发展煤炭和化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扬州区域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是江苏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扬州市区域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要符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又要紧跟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选择扬州区域产业主导产业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扬州地处江淮平原,有良好的农田和水利条件,适宜发展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
在农业方面,可以选择发展大豆、油菜、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产,以满足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粮食需求;还可以发展优质食用菌、苏北河蟹、淡水鱼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
2.制造业:扬州市有着丰富的制造业资源和传统优势,特别是在纺织、服装、鞋帽、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
可以重点发展高端纺织品、时尚服装、高品质鞋帽、智能装备等制造业,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新兴产业: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扬州市选择区域产业主导产业时,可以考虑发展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还可以重点发展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可以发展城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来扬州旅游观光;还可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艺术设计、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品等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效益。
以上所提到的扬州区域产业主导产业选择,可以根据扬州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具体调整。
在选择产业方向时还需考虑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注重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竞争优势。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1. 引言1.1 主导产业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的重要性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主导产业作为拉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决定着该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发展速度。
主导产业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不仅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和经济布局,还直接涉及到农民收入增长、就业机会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主导产业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和加以有效引导和支持。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才能够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振兴的目标。
2. 正文2.1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1. 首先要考虑该产业在当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即主导产业应当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情况相契合,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2. 其次要考虑主导产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即该产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力、市场需求量是否足够大,以及市场价格是否稳定等因素。
3. 还应该考虑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即该产业是否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否能够顺应市场变化、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4. 还需考虑主导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即该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如何,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5. 还应考虑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效应,即该产业是否能够促进当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效应,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2 主导产业选择的考虑因素主导产业选择的考虑因素包括多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的规模和潜力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考虑该产业在当地的规模大小及发展潜力,以确保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持续的增长和发展。
产业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需分析该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以及未来的市场需求是否能够支持该产业的长期发展。
产业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支持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关键考虑因素。
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地区的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策略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策略。
一、农村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是决定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着农民人口减少、农村就业问题突出、土地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策略必须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
二、农村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在农村经济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符合农村实际、可持续发展、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加工环节增值。
三、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了克服农村经济单一产业依赖带来的风险,可以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主导产业。
农村地区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可以发展农田产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也需要调整和转型。
可以引进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壮大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业,以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五、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持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的支持。
政府要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农民要提高素质水平,不断学习和适应市场需求。
六、农村企业发展与产业协同农村企业是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可以鼓励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企业与主导产业形成紧密协同。
七、加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了支持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包括农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市场销售、培训教育等方面,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八、加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提升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可以通过加强品牌推广、打造地理标志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赋予更大的活力。
中国主导产业选择方案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经济增长是由不同的产业增长构成的,不同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有所不同。
一个国家要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就需要发现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的主导产业。
国内外对主导产业的判别方法中,一种方法建立在投入产出的基础上,就是用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即关联度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一种方法则是弹性法,我们把它称为弹性基准。
如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57年在《产业构造论》中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两条重要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基准”,统称为“筱原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以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标准来规划产业结构,产业需求的增长应同整个国民收入的增长与结构相适应,表现为收入弹性越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增幅将高于收入水平的增长幅度,这就意味着该产业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应将收入弹性大的产业选为主导产业。
而生产率上升基准则是从社会供给的角度选择主导产业,筱原认为应当优先发展技术进步变化速度快、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则提出,要用增长弹性基准和规模弹性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刘勇,2006)。
就像不同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一样,不同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同样需要找到那些最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业。
前面提到的产业关联度基准与弹性基准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是强调主导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强调的是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用这类基准选择出来的主导产业可能并不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同于经济增长,满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基于经济增长的基准是不同的(郭克莎,2003;刘亚铮,2008;林素娇、江兵,2008)。
根据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这些基准包括:就业基准,是否有利于扩大就业;内需扩大基准,是否有利于内需扩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基准,是否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基准,是否有利于科技进步等(详见表3-1)。
浅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选择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选择主导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的选择能够推动特
色小镇发展,带动当地民生。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地域特点。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这些特点将影
响主导产业的选择。
例如,海滨小镇可以选择发展旅游业,山区特色小镇可以选择重点发
展生态农业等。
二是市场需求。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支持,因此必须对市场需求进行深
入研究。
例如,当前消费升级,人们追求绿色、环保、有机等食品,因此可以选择培育有
机农业、生态养殖等产业。
三是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不仅涉及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
在选择
主导产业时,必须考虑资源禀赋是否匹配。
例如,人口素质高、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区域可
以选择发展高科技产业。
四是政策扶持。
政府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给予了很多政策扶持,选择主导产业也要考
虑政策是否支持。
例如,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可以选择发展新能源相
关产业。
五是产业链配套。
一个产业只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因此在选择主
导产业时,也要考虑产业链的配套问题。
例如,如果选择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必须考虑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的完整支持。
综上所述,选择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仅仅看重某一方面。
只有在认真分析后,才能找到最适合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推动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农业区域经济中,选择适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潜力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将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主导产业选择进行浅析。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在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
西部地区的丰富水资源和广阔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而南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适宜发展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要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主导产业应当符合市场需求,能够获得较好的销售收益。
要考虑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主导产业应当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要考虑主导产业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主导产业应当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破坏生态环境。
1. 农业区域在农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当以农业生产为主。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可以选择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不同的主导产业。
比如在江南地区,水稻、茶叶、蔬菜等农作物是主要的种植业;而在西北地区,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则是主要的种植业。
在畜牧业方面,西部地区的牧业发展潜力大,可以选择牛羊养殖等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
渔业方面,在沿海地区可以选择海水养殖、海捕捞等渔业作为主导产业。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农业区域开始向工业化农业转变。
此时,可以选择适宜的工业化农业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比如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制造、农业科技服务等产业,可以成为工业化农业区域的主导产业。
这些产业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一些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可以选择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
比如山区可以选择发展特色果蔬、中草药等种植业,可以选择特色畜牧业如土鸡、土猪、牛羊等养殖业,同时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形成特色农业旅游区。
【主导产业】中国主导产业的选择食品工业1.有巨大的需求潜力。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到2000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比重仍占第一位。
仅国内需求就可构成一个巨大、长期、稳定的市场。
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已是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大行业,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
食品工业是典型传统产业,属低等技术水平的产业。
将食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不仅可以加速食品工业本身的技术进步,而且易于渗透扩散到其它传统产业,因而可以推动整个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低层次技术的提高。
3.可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首先可以带动为其提供原料的农业的发展。
随着食品加工深度的增加,档次的提高,对食品制造机械、食用色素、添加剂、酶制剂、营养强化剂、保鲜、贮存设备、各种食品包装材料等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可以带动轻工机械、化工、造纸、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产业的发展。
4.可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
食品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安置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另外,食品工业要求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符合中国劳动力素质低的特点,可吸收大量文化层次低的劳动力。
5.具有优越的出口创汇条件。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主要农作物产量均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尤其是中国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而且有许多特有、稀有物产,是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这就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加之中国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许多名扬四海的传统产品,另外中国劳动力丰富,产品成本低,这些都是食品工业参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
汽车工业主导产业之一:汽车工业1.需求量大,供不应求。
只要限制进口整车,中国国内汽车需求大大超过供给。
从长远看,无论货车还是小轿车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着眼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和社会运转节奏加快,轿车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中国轿车市场已由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
农业园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十二大原则主导产业是指技术先进、产值大、效益高、自身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市场前景好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决定于园区主导功能,是园区在一定时期内整合当地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形成的生产规模大、产业前景好、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显著,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能较大幅度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具有继续开发潜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形成及演化,受当地经济结构、市场取向、原有农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等因素的影响,中投智成在农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主要遵循如下选择原则:一、禀赋优先原则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业只有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农业基础和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要素禀赋相当集中和突出,能使所在区域相当部分乃至大多数农民致富,才能在园区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同其他园区的竞争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比较效益。
二、市场导向原则园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当地的农业特色和产品优势,了解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需求特征、价格因素、风险大小等,提高园区主导产品的市场扩展能力。
中投智成在实践中,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面,综合分析各相关影响因素,以评估结论决定某产业是否可以作为主导产业予以发展。
三、经济效益原则提高经济效益是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园区主导产业应是当地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构成中具有较大比重、在区域内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和比较效益的产业。
四、关联效应原则园区主导产业应能带动当地及周边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为其提供生产原料和消费品,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能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起到带动引领作用的产业,应优先作为主导产业选项重点考量。
五、发展前景原则园区主导产业应具有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培育和开发能形成当地农村或城乡经济发展的支柱,能成为本行业、本部门的龙头或新兴产业。
六、技术进步原则园区主导产业应是当地技术领先或具有较多技术储备、能顺应当今技术发展潮流、推进当地农业产业高级化的产业。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可以带动整个农业区域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要考虑农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
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有所不同,选择主导产业应该与这些条件相适应,发挥其优势。
一些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以发展粮食种植和养殖业;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水果种植和水产品养殖业;有些地区气候适宜,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业等。
通过精准选择主导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
选择一个有市场、有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保证产品销路畅通,有效避免农产品滞销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也需要考虑未来市场发展的前景,选择一个有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主导产业,可以在长期内保持农业区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要考虑主导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选择一个能够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区域经济开发的核心目标。
主导产业应该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应该能够带动农业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和综合发展。
要考虑主导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选择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是农业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原则。
主导产业的发展应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节约利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主导产业,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持续提高。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我们需要考虑一些标准来指导我们的决策。
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能够为国家或地区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
我们需要关注该产业的市场需求是否持续增长,技术是否具有创新性,以及是否具有较高的盈利空间。
只有在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选择其作为主导产业。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为国家或地区带来更多的外汇收入。
我们需要考虑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是否具有技术、成本、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只有在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时,我们才能够选择其作为主导产业。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产业的对外依存度。
一个具有高度对外依存度的产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波动和变化的影响,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那些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降低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风险。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产业的对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拉动效应。
一个具有良好拉动效应的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产业链条,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考虑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优势、对外依存度和对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拉动效应等因素。
只有在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我们才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各位创作者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能够认真思考以上几点,做出理性的决策。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述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成为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如何科学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产业链分析法
产业链分析法是一种从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分析,找出产业链上的瓶颈环节和发展机会,从而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找出产业链上的瓶颈环节和发展机会,但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一种从产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产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找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专家咨询法
专家咨询法是一种从专家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发展的方法。
通过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找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但是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选择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产业的特点、地域的优势和劣势、政策的支持等因素,才能够科学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1、层次分析法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那么,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那么、约束〕的假设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那么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构造,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说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那么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
层次分析法比拟适合于具有分层交织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
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
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1. 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拟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展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开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
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
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构造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那么、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 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承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那么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拟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展简单的数学运算。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努力寻找并发展适合自身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决策,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就业情况以及国际竞争力。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有多个基准可以参考。
首先,一个主导产业应该具备市场需求旺盛的特点。
只有市场需求充足,才能保证产业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
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趋势,以便选择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
一个主导产业应该具备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具有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产业,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保持竞争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该产业是否具备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否能够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一个主导产业应该具备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是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依据之一。
资源可以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
一个地区如果具备某种资源的优势,可以选择以此作为主导产业,以便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资源优势,并将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第四,一个主导产业应该具备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选择一个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变得尤为重要。
这样的产业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一个主导产业应该具备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产业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和利润,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既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农业区域经济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的原则和策略。
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农业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
不同农业区域拥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因此需要根据这些资源禀赋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
如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生产的蔬菜、水果等耐贮藏期短的特产,适合于新鲜市场的需求;而盐碱地则适合种植青稞、盐碱地苏打蓬等耐盐碱作物。
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主导产业应该有良好的市场需求,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并且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于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养生保健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种植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草药或养生蔬菜等产业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也能提高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农业区域经济开发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并且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选择节水农业和有机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主导产业的发展。
选择主导产业时要结合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培训需求,推动农民的技能提升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可持续性和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以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关联效应基准: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引导带动作用,主要通过其关联效应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选择具有较大影响效应的产业。
2.收入弹性基准:这一基准是从市场需求出发,选择那些市场需求大、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这样可以保证产业的需求增长随同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生产率上升基准: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上升率,即该产业的要素生产率应高于其他产业的生产率。
这样可以保证主导产业能够快速吸收和应用科技成果,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贡献率。
4.筱原二基准:这是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提出的准则,包括“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使产业的需求增长随同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且结构相适应的原则。
生产率上升基准是从社会供给方面使产业结构趋势走向合理化的准则。
5.赫希曼连锁效应基准:这是指一种产业的发展通过投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的带动作用。
赫希曼把连锁效应区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指一部门对其它部门的中间产品投入或是其他部门对本部门中间产品的需求;后者指一部门生产过程中其它部门中间产业的投入。
6.罗斯托基准: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产业选择提出的准则。
罗斯托在借用赫希曼的前向、后向联系思想的同时,提出旁侧波及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更广泛的基准——扩散效应基准。
总的来说,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考虑产业的关联效应、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等因素,还要考虑产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因素。
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其间接社会效应,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国家中具有重要经济地位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选择主导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可以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一个具有潜力的主导产业应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增长空间。
市场需求的分析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进行,以了解市场的规模、增长率、趋势和竞争状况等。
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依据。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该地区或国家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以确保在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
例如,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选择主导矿业产业;一个国家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可以选择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等。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环境下,选择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前瞻性的产业,可以增强地区或国家的竞争力,并为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技术创新的能力可以通过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技术壁垒等指标进行评估。
产业链完整性产业链完整性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可以在整个价值链中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链完整性包括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到下游的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覆盖情况。
选择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主导产业可以提高地区或国家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选择主导产业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产业的环境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绿色技术应用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以确保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资环境等都会对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政府对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导向,以确保产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 ⼀,地理基础 ⼀)区域⼯业主导产业的内涵 区域⼯业主导产业的概念,通常是从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作⽤上来归纳的。
由于区域⼯业主导产业是地区优势在区域⼯业产业结构中的体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因此,区域⼯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该地区⼯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这⼀概念主要包含三个⽅⾯的意思,即:⾸先,区域⼯业主导产业是在区域⼯业产业结构中居于⽀配地位,⽐重较⼤,综合效益较好并具有较⼤增长潜⼒的产业;其次,它是建⽴在⼤规模⽣产和⼴泛的商品交础上专门化、社会化、商品化⾼的产业;第三,它的产业链较长,关联度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能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主⾓,区域⼯业主导产业还具有以下⼀些特性:⼀是技术上的先进性;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在于创新,⽽创新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中同时开展,它总是⾸先在个别产业中发⽣,提⾼该产业的技术⽔平,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主导产业。
⼆是时间上的阶段性;主导产业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地转换的,在区域经济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主导产业也必然不同。
三是结构上的层次性;国家、⼤产业带、综合经济区、省(市)区域层次不同,其主导产业也有所不同。
区域⼯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现代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讲是产业部门成长的过程,⽽成长⾸先是从主导产业部门成长开始。
著名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扩散作⽤,处⼰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扩散作⽤,⾃⼰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扩散作⽤主要包括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
因此,科学地选择好区域主导产业,对江西这样⼀个⼯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达的区域⽽⾔,具有⼗分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层次分析法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
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
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
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1. 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
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
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 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
3. 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
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
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
[1]缺点:1. 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
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
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
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
2. 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
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
这样,当一个人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做决策时,其他人就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如果不可以的话,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结果是对的?你说你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深,但我也认为我的认识也比较深,可我和你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观点做出来的结果也和你的不一致,这个时候该如何解决?比如说,对于一件衣服,我认为评价的指标是舒适度、耐用度,这样的指标对于女士们来说,估计是比较难接受的,因为女士们对衣服的评价一般是美观度是最主要的,对耐用度的要求比较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件便宜又好看的衣服,我就穿一次也值了,根本不考虑它是否耐穿我就买了。
这样,对于一个我原本分析的…购买衣服时的选择方法‟的题目,充其量也就只是…男士购买衣服的选择方法‟了。
也就是说,定性成分较多的时候,可能这个研究最后能解决的问题就比较少了。
对于上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办法解决的。
如果说我的评价指标太少了,把美观度加进去,就能解决比较多问题了。
指标还不够?我再加嘛!还不够?再加!还不够?!不会吧?你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考虑那么多指标,不觉得辛苦吗?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问题,指标太多了,大家反而会更难确定方案了。
这就引出了层次分析法的第二个不足之处。
3. 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当我们希望能解决较普遍的问题时,指标的选取数量很可能也就随之增加。
这就像系统结构理论里,我们要分析一般系统的结构,要搞清楚关系环,就要分析到基层次,而要分析到基层次上的相互关系时,我们要确定的关系就非常多了。
指标的增加就意味着我们要构造层次更深、数量更多、规模更庞大的判断矩阵。
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许多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工作。
由于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层次分析法的两两比较是用1至9来说明其相对重要性,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指标,我们对每两个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能就出现困难了,甚至会对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一致性产生影响,使一致性检验不能通过,也就是说,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通过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不一定是合理的。
不能通过,就需要调整,在指标数量多的时候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根据人的思维定势,你觉得这个指标应该是比那个重要,那么就比较难调整过来,同时,也不容易发现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取值里到底是哪个有问题,哪个没问题。
这就可能花了很多时间,仍然是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而更糟糕的是根本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
也就是说,层次分析法里面没有办法指出我们的判断矩阵里哪个元素出了问题。
4.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比较复杂在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时,所用的方法和我们上学期多元统计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
在二阶、三阶的时候,我们还比较容易处理,但随着指标的增加,阶数也随之增加,在计算上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过幸运的是这个缺点比较好解决,我们有三种比较常用的近似计算方法。
第一种就是和法,第二种是幂法,还有一种常用方法是根法。
编辑本段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
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
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
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
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运用AHP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步骤2: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步骤3: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
最后,得到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两两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形式表示出两个方案的相应重要性程度等级。
如对某一准则,对其下的各方案进行两两对比,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
记为第和第因素的重要性之比,表3列出Saaty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
按两两比较结果构成的矩阵称作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且/ ( =1,2,… ) 即为正互反矩阵表3比例标度表因素比因素量化值同等重要 1稍微重要 3较强重要 5强烈重要7极端重要9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2,4,6,8计算权重向量为了从判断矩阵中提炼出有用信息,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决策提供出科学依据,就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
定义:判断矩阵,如对…,成立,则称满足一致性,并称为一致性矩阵。
一致性矩阵A具有下列简单性质: 1、存在唯一的非零特征值,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记为,叫做权重向量,且;2、的列向量之和经规范化后的向量,就是权重向量;3、的任一列向量经规范化后的向量,就是权重向量;4、对的全部列向量求每一分量的几何平均,再规范化后的向量,就是权重向量。
因此,对于构造出的判断矩阵,就可以求出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归一化后作为权值。
根据上述定理中的性质2和性质4即得到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的条件下求取权值的方法,分别称为和法和根法。
而当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时,用和法和根法计算权重向量则很不精确。
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的阶数时,通常难于构造出满足一致性的矩阵来。
但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条件又应有一个度,为此,必须对判断矩阵是否可接受进行鉴别,这就是一致性检验的内涵。
定理:设是正互反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则必有,其中等式当且仅当为一致性矩阵时成立。
应用上面的定理,则可以根据是否成立来检验矩阵的一致性,如果比大得越多,则的非一致性程度就越严重。
因此,定义一致性指标(1)CI越小,说明一致性越大。
考虑到一致性的偏离可能是由于随机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还需将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得出检验系数CR,即(2)如果CR<0.1 ,则认为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不具有满意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