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96 KB
- 文档页数:16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学习重点、难点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文学常识:本文出自《论语》。
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
《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墨:墨子《墨子》“非攻"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解读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认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道义的追求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
(2)解读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的解读和分析。
(3)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引起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其含义和作用。
5. 讨论和表达:学生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提高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的解释。
4. 文中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5.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中重要词汇。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具体句子和人物行为。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4.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
2.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文本。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3. 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
4. 参考译文和解析。
5.2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五)份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
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
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证思考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学生注重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2. 文章内容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3)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典故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
(3)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3)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将文本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论语》及《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文本中的道理,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收集有关《论语》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道理的实际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代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沉浸的学习环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重要性;(2)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3)培养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古代文化氛围。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2)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氛围;(2)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对比阅读,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3)分享心得,体会文章主题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
5. 课堂实践:(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场景,增强体验感;(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3)开展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通过讲解、讨论,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弘扬和谐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2)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的解读;(3)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文章中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讲解课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并进行运用示例。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运用成语、典故;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
2.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孔子的文章?2.学生回答:《论语》《孔子游春》等。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季康子打算攻打颛臾的看法。
2.学生回答:季康子攻打颛臾是不义的,不符合孔子的“仁爱”思想。
四、分析论证方法1.提问:请大家找出孔子反驳季康子的主要论证方法。
2.学生回答:孔子采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请大家谈谈孔子是如何反驳季康子的?2.学生回答:孔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二、深入分析1.提问: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表现孔子思想的语句。
2.学生回答:“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等。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回答:我们要关爱他人,忠诚守信,遵守道德规范等。
2.拓展:请大家课下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分析孔子反驳季康子的论证方法,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并学会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中,谁以直率敢言著称吗?”2.学生回答:“子路!”3.“对,子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及其寓意;(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文章中成语、典故的解读和运用;3. 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2. 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成语、典故的含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提炼文章的观点和思想;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2.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二、预习要求(一)《论语》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年轻时曾做过“委史”(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
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主管司法),不过,为时不长,又被迫辞职。
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
直到近七十岁,他才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诗》《书》《礼》《易》《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颛臾的历史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特殊句式。
(2)对颛臾和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颛臾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课文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觉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儒家思想,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冉有、季路等人的对话,讨论了君臣关系、道德修养等问题。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孔子的思想观点。
2.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儒家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论语》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5 实践应用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3.6 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2 写心得体会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心得体会教师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6.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6.3 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3.解题:将:伐:4.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
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字音: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3.翻译下列实词: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6.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今:)东盟主:(古:今:)7.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固定句式: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五.课后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翻译:2.无乃尔是过与?翻译:3.何以伐为?翻译: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翻译: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翻译: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五、学习小结《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二一、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对话体议论文表达形式。
二、预习指导:课前知识回顾。
三、教学过程:(一)文本分析:(1)朗读第一段,思考: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2.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3.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哲学思想中哪两个重要范畴(两个字)?(2)朗读第二段思考:4.“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5.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3)阅读第三段思考:6.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7.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二)问题探讨:1.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2.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3.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三一、学习目标:通过习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
二、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论.语(lún) 虎兕.(sì) 下脚.料(jué) 排山倒.海(dǎo)B.买椟.还珠(dú) 搜.罗(shōu) 撒手锏(jiǎn) 啼饥号.寒(háo)C.颛.臾(zhuān) 社稷.(jì) 落.不是(lào) 畏葸.不前(sī)D.冉.有(rǎn) 独处.(chǔ) 乐陶.陶(táo) 荦.荦大端(luò)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7.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附。
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文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
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
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