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课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的设计意图及课后反思分析历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着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高三总复习阶段究竟能否培养学生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直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我想,只有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除把握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外,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找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才能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
因此,我的设计是从考纲的能力要求出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基于‘高考考试的目标与要求’,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构建知识网络‘高考考试的目标与要求’理解能力的第一项强调,“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于新授课,因此复习课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梳理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是提高能力的根本。
这节课我让学生课前先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再由老师引导整理本部分内容的知识体系。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复习时脉络清晰,而且通过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可以使他们从多个方向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考试中迅速提取知识,准确快速解答,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构建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是王洁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要求,因为以前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执行起来费了很大的劲儿,试讲的班级学生很排斥网络图的构建,学案的这部分几乎都是空白,待课上老师引导构建了知识体系后,感觉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网络图真好。
于是我做了调整,要求上课班级学生课前学案的任何内容都必需填写,收上来后老师重点看网络图的构建及模型的建构,逼着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整理他们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其实部分学生做的还是不错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1《生态系统》这节内容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学生因理解不到位常会犯一些错误,主要有一下几点: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学生常常错误将人类社会中生产者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混淆。
如将自己的父母错误理解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2、在连接食物链时,学生经常将箭头方向指向上一营养级。
如草一兔一狐3、在食物链:草、老鼠、鹰中,如鹰的数量大大减少,老鼠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学生容易理解成老鼠数量迅速增加,而不会想到随后又大大减少。
4、生态系统的组成一定要有生物和环境。
如一条鱼、一个鱼群就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5、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有生产者才能成立。
如草f兔f狐是一条食物链,但兔f狐就不是一条食物链。
所以在高三的复习课中,这些都是要重点强调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2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新的课改理念日新一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注重一个“活”字,做到“活”中有情,“活”中有乐,“活”中有疑,“活”中有美。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中实施探究学习要突出几点: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空;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是中规中矩的,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并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后,都有了更多更丰满的见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互相作用形成的一个生态学观点,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能量流动的总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生态学钻研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和组成因素;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
三、导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互相作用形成的一个生态学观点,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能量流动的总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等因素。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
生物群落是由互相依靠的不同种类生物体组成的一个生态单位;生物种群是具有相同种类生物体的个体的总和;个体是生物体的一个个体,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单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
3.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稳定性维持。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流动过程;生物多样性维持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的种类和数量的维持;稳定性维持是生态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四、导学活动1. 观察生态系统让同砚们到校园或者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记录下所见所闻。
2. 分析生态系统根据观察到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同砚们分析其中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稳定性维持等功能。
3. 思考讨论组织同砚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应该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认识到珍爱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
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
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
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
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生态系统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3.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利用图表、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五、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以及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生态系统的结构:a. 非生物部分:讲解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b. 生物部分: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a. 捕食关系:讲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b. 竞争关系:讲解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 合作关系:讲解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共栖等合作关系。
4.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如何影响环境。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生态系统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和结构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
2. 开展生态瓶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课多轮”对提高课堂效率的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过程及反思冯雷黄石三中内容摘要:“一课多轮”是“同课异构”教学法中的一种,我再在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中采用了“一课多轮”教学法,在生物教研组的各位同事的帮助下在三个不同的班进行,本文即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介绍,并且在总结后进行了反思。
正文:《生物》必修3第五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等埋下了一个伏笔。
目前我们生物教研组正在进行的一个课题研究是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采用的方法是一课多轮,我在高二(2)、(3)和(7)班各讲了一节课,首先是在高二(7)班来讲的,然后经过了教研组老师的点评和指导又在(2)班和(3)班各讲了一次,其中要说明的是(7)班是一个示范班,(2)班和(3)班是两个个平行班,(7)班的基础比(2)班(3)班要高一些,通过这三节课,来探讨一下“一课多轮”在课堂具体应用中的效果究竟如何。
一.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1.常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基于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等",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归纳与分析各种生态系统的共性,用系统论的观点诠释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积极引导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协助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形象且容易理解的知识。
2.“一课多轮”的流程,一课多轮是在上课----评课-----修改------再上课中往返进行的,在一轮一轮中解决一个甚至多个授课中的问题,让我们去接触新的事物时,我们不能一下子适应,总有一个反复磨合的过程,我们开展一课多轮就是在不断的反复中修正授课中的低效,不断解决以前授课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陋习,如此反复,长此以往,也许教师的授课就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新生感受,以教研组为单位,先集体研讨确定备课,先在一个班讲授,结束之后根据情况进行修正,再次备课,再在第二个班讲授,结束后总结前面两次课的经验,在第三个班进行最后一次课,最后进行一个归总。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反思】生态系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抽象,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阅读再把重点划出来,等于把知识硬塞给学生。
所以,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首先理解好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然后引入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生态系统,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而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时,注意实行分组讨论教学,展开课本上的活动,指导学生看着图片积极思考书上的思考题,并主动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探究,从而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这时学生的表现也能够作为评价的参考之一。
且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点评(刘建英)方晓霞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教学设计课,其主要优点有下面三方面:(一)根据目标教学的模式,准确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三个方面,即认知、水平和情感。
详细地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与学法,为完成本节课的多知识点而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为了突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进程,精心创设了一系列起点低、坡度小、多层次、多角度且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在发现真理的同时产生成就感,使学生的心理时常处于积极探索的兴奋状态。
这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三)准确地选择、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
教师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图、文、声、色于一体的优越性,适时展示相关画面,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用这种能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多媒体实行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主要是:某些结论性的归纳由教师代替学生实行,显然忽视了学生归纳水平的培养。
既然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自己实行探索,学生从探索到获得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飞跃,是学生探索的成果,不管这个结论是准确还是不准确,是完整还是不完整,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以保持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宁国市三津中学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的研究。
生态系统的的结构是理解其他几方面内容基础,所以这一节的教学很关键。
我分两个课时来处理教材内容。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理解态系统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教学难点是: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
因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具体设计过程是:我先回顾前面学习过的种群、群落引入第五章生态系统。
再以章题图为情景模式引入生态系统概念。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然后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判断他们是不是生态系统。
并从所给例子中体验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学生主动答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接着,我让一个学生说出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按不同性质可以给这些生态系统进行分类。
这部分内容简单没有过多讲解。
然后从这些生态系统中分析它们都有相同的成分,从而引入下个知识点。
讲解生态系统的第一个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其作用,进一步追问:生物是怎样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的?再引入其生物部分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部分内容涉及知识点比较多,是整节课的核心。
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先通过举例分析三者分别是哪类生物、同化类型及作用。
然后让学生角色扮演,看看这三者谁更重要些!通过小组和集体讨论,老师归纳生态系统的基石和必惫成分。
生产者既然是生态系统基石,那么作为生态系统拥有者的人类,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产者?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在争论中还发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苏教版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的内容。
这章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态系统,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知识。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第四章的一个重点,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埋下了一个伏笔,也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2.学情分析从教学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各组成成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并领会普遍的生物学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就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多收集与本节有关日常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3.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属于理解水平,即学生会判断哪些属于生态系统。
通过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让学生理解各组成成分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
(1)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生物学上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上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2)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规律,提高解决生态学实际问题的能力;(3)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4)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教学重点与难点4.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4.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5.教学过程PPT 展示了我们在讲群落时放的一张图片(池塘生态系统),通过这个图片复习了群落的概念。
对学生进行提问,图中除了生物以后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到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的相关知识。
很自然地引出探究点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简单地讲了生态因子和极限因子。
接下来将生物和非生物联系起来讲到生态系统。
这样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
《高中生物学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大庆一中高中部李岩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李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五个方面对该科进行剖析。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本章内容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位于第4、6章内容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继于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研究,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且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研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
这节课生态系统的组分和营养结构的分析,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点。
食物链的写法和条数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判别依据与结构组成的还缺乏深思。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创设情境和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
3、课标考纲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和11年考纲都是一类要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重点,食物链条数的确定、营养级的确定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场景导入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并以提问的方式导出新课题→学生观察湿地生态系统图解,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学生根据所学设计生态缸,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通过视频分析讨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功能、特点→再次证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潍坊一中刘晓丽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教育价值就在于“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恰好是这一价值的最佳实践。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均有所接触,知识上的学习难点容易处理。
所以本节课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格外重要。
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我确定为:让学生从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保护其它生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重点)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 能力目标: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3.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三、教学设计音乐图片导入——预习反馈——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探究二:营养结构——学以致用——展示目标,小结——随堂检测——布置作业——点题下课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成分(二)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六、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案设置、学情了解、充分尊重学生并在时间上适时放给学生等方面做的比较成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节实践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个人认为最成功之处是,整节课把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体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比较成功的实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的实现比较成功,这直接得益于网络资源的搜索使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搜索:一是,开课前,选择了很多漂亮的各个生态系统的图片,并且配上了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充分进入了生物的世界,生态系统的世界,并且得到了美的享受。
为整节课情感目标的实现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由于教材中的池塘图关于各个成分已标示的很明确,所以,在课上我从网上选用了另外一幅更复杂一点、更漂亮一点的池塘图。
整节课以该图为主线,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对该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内容。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准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本小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该专题最重要的内容.本节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讲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又衔接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探讨的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变化,而在第五章则既要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问题探讨”,研究的是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隐含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初中阶段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对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但是高一的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不足,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
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3、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重难点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3、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教法学法分析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演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加强对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理解,并利用推理的方式归纳其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识图,本小节知识考查多以图解的形式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指导学生分析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为后面的内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本节课有三部分内容,一生态系统的种类、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首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校园入手,于是我拍摄了一段宁阳一中校园的视频,让学生首先观看视频,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第一幅南开大学荷花池,第二幅南开大学荷花池一角,第三幅风景如画的泰山,这些视频和图片把我们带回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也像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不同的生态系统,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图表和模型,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3)实例材料。
2.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2)组织学生分组,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2)提问:“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主学习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的内容。
3. 课堂讲解(2)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讲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4. 实例分析(1)展示实例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讨论;(2)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3)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内容回顾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改进四、学生学习效果分析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作为一名生态学教师,我对本次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通过反思,我发现学生在掌握生态系统结构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分享我的教学经验,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引言生态系统结构是生态学核心概念之一,掌握这一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生态系统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后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改进。
二、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内容回顾本次教学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力求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结构。
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学生在理解生态系统结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不足,容易混淆不同类型的生物关系。
2.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过程的理解较为模糊,难以建立起整体的认识。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后进行了以下改进:1.加强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讲解,明确各种生物关系的区别。
2.通过实例演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认识。
3.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学生学习效果分析通过课后问卷调查和学生反馈,我发现本次教学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认识得到了加强,能够明确各种生物关系的区别。
2.学生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过程的理解更加清晰,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认识。
3.课堂互动环节的增加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五、总结与展望本次教学反思表明,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在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深化反思,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课教学反思
生物组闫素珍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等知识,因此,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等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
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属理解水平,即学生能判断什么是生态系统,为达成这一目标,应当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并能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既能: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为教学重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及其关系;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设计思路
1、通过一段有趣的动画来引出新课。
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本课,同时,举一反三,在简单的生态系统中找出生态系统的共性,即生态系统的概念。
再在此基础上举例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归纳能力。
2、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则由自制的生态瓶分析探究入手,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环境,最后再引回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3、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阐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依然采取多媒体这一直观手段,让学生能进一步去感知,并获得认同。
4、角色扮演是课堂上给学生随机分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并把主题设定为“我最重要”,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生很容易蜻蜓点水般的学习。
因此,在这里,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在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中,重点强调概念中应该注意的3个关键点,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举例,加以简单了解。
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作用及其关系;引导学生总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需要包括的关键点,进一步分析食物网,学会数有多少条食物链以及分析消费级和营养级。
四、自我反思
总体上来说,这节课我觉得上的比以往,有所进步,因为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尝试,更会备课了、更有方向、更有经验了;而且这次毕竟是市内优质课评选,思想重视,准备的时间更充裕些,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以及现成的教学设计,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的比较合理,如生态系统的类型等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大胆放手了,而对于概念反复强调关键点,对于组成成分注重分析相互关系,对于食物链注重区分消费级和营养级,对于食物网注重分析等;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给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时间,自主完成学案,教材和学案中有的尽量让学生背着答,争取发挥学案的最大作用。
而对于有些难度、需要点拨的师生共同分析。
3、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
特别是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和调整,是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作用,课堂活而有序。
4、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在角色扮演中,全体同学都积极动脑,展示自己所长,学习兴趣被激发,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表达展示能力都得到发展。
5、引课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经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以及组内教师和教研员的评课,这堂课还存在以下缺点:
1、引课:用动画片中的片断引课,课件中多次出现动画,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也存在学习隐患,那就是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动画片的某个情境中,以至于在开课后的五至十分钟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状态。
那么,要怎样引课既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助于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而且不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呢?在反复斟酌之后,决定教师自制生态瓶,并用它来引出本节重点,这样,不仅解决了刚才提到的问题,而且可以为本课的情感目标服务,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通过事实证明,这一改进是行之有效的。
2、讲练结合不足:本课是在全部授课结束后,进行的练习。
整体上总感觉哪里有些欠缺和不足。
在市教研员宋静老师的指点下,才明白,原来练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没有必要拘泥于以往授课的形式。
比如说,讲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就可以直接设计一个填表的练习,让学生马上学以致用。
在讲完食物链的时候,也可以设计一个练习小卷,强化食物链的相关知识。
而食物网的连接也可以作为食物链学习的一项考察。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学生也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反而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求知心理,从而以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对待后边学习的内容。
3、不能收放自如。
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关系让学生讨论,但是并没有最后点拨收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结论。
这处,在课前实际上设计的比较好,但是真正上了课堂,应变能力不足,没有达到收放自如。
3、教师的感染力、组织力和调控力还有待提高。
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
有些地方可以大胆的让他们讨论、让他们举例,也可以变换形式,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
这也反映出了自己经验还是不足。
4、本节课中生态系统的概念出示较快,缺少学生记忆、内化的过程;学生角色扮演时对环境概念的界定不是很全面。
5、教态还不够自然。
这点自己上课时也体会到了,总体来说有些紧张,课堂有些赶,还需要用经验和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更自然。
综合各位老师的建议,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努力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要合理利用自己年轻、有精力的契机,认真钻研教材、课标、考纲、教法,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利用教研的机会接受更多的新的教学理念,并争取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2、多听课、多学习。
要在平时的时间多听组内其他教师的课。
学习其优秀的地方,适合自己的地方更要合理运用。
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风格,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这一次优质课,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上课前准备的时候是很痛苦、在一次一次的没有方向中寻找方向,但是的确很锻炼人,能加速一个新教师的成长。
在每一次的试讲中,都会发现一些问题,也都会有一些灵感,这种灵感有时来自于自己,有时来自于学生。
组内其他教师每一次都认真地听课,并且给我提出改进的意见,有时连具体每个小部分的引入以及一个小问题的设计都很认真地指导。
在这一次次的改进中,我收获颇多。
应该说这一堂课是我们生物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我是其中的主演。
我很感谢这些在我成长之路给予引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