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药效或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
中药复方疗效明显,不同于西药的单一成分治疗方式,因此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各种药物成分可能相互作用,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也一度受到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下面简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1、六味地黄丸的药效中医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具有明显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中药复方,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疲劳、失眠、头晕等症状。
该药方含有六种香草,并通过药物代谢和内分泌功能调节进行疗效产生。
其中,多糖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效成分。
多糖可以和人体各种细胞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可以提高免疫力、抗氧化和抵抗病毒感染能力。
2、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调节中草药治疗肝炎病毒等疾病的有效性已经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实。
这些研究表明,中草药中的一些免疫调节剂可以帮助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和防御反应,从而减少病毒感染和身体损伤。
中药黄芪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其有效成分为甘草苷和黄芪多糖。
可以通过制剂的形式进行应用,例如药丸、饮料等。
3、中药复方的抗肿瘤作用中药经过多种科学研究,被证实具有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例如,黄芪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食茱萸可抑制胃癌的生长和扩散;竹茹有助于改善人体内部环境,提供肿瘤细胞所需的适宜环境,从而遏制了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扩散。
总之,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里,人们在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新进展,这些研究都可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引。
虽然还有很多未知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事项,但这些发现已经为中药治疗作出了贡献。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林力、张颖等负责完成的“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该研究中,快捷有效分析出中药复方中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已不再是难题,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中药新药,为创新中药的研发注入了鲜活力量。
科研:关键问题实现突破由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带领的课题组,在进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先根据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助于中药复方在临床合理应用,有助于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仍有不足,一方面,中药复方本就含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对这些成分有效性的确定,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仍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另一方面,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确定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使中药复方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还尚有一段距离。
”说起这项研究,刘建勋感触颇深。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的起效成分,针对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课题组采用了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和相同的给药途径,并通过在线微透析和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结合血清药理学、靶器官药理学和细胞药理学等方法和指标,获取吸收入血或靶器官的指纹成分图谱、药效谱及实时相关数据,以分析出中药复方中的起效成分。
同时,为解决中药复方的配伍问题,项目组建立了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中药复方指征成分的有效性研究,做有效成分的鉴定。
然后比较配伍组方与各组成成分对药效指标的影响,分析比较其药理作用和各个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明确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有效成分配伍机制。
创新:去繁留精提高效率在“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指导下,课题组结合中医药特点,通过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PK)和多指标的药效学(PD)进行同步研究,确定出中药复方的指征成分,科学阐释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述中药复方指的是将数种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疗效更为显著的配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而今天它们仍然是许多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有很多药效和药理机制,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药效2.1 免疫调节作用多种中草药复方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
例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中草药都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功效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调节作用也会更为明显。
2.2 抗炎作用中药复方在抗炎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效。
例如,三七、槐花、地黄等中草药复方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对身体的危害。
这些草药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
2.3 抗氧化作用抗氧化剂是防止自由基对身体细胞的损害的重要物质。
中草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例如黄芩、黄连等。
一些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抗氧化剂能力更加强大。
2.4 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例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这些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3.1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影响疾病和身体的学科。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复方的药效机制和成分活性,通过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学等多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学特性,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依据。
3.2 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研究分子机制研究探究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如何与细胞中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多种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
3.3 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评价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副作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1.中药复方的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上将几种单味药或合成药物组合起来使用的方剂。
中药复方由于其独特的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以及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2.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1)药理学分析药理学分析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复方进行扫描电镜和色谱-质谱分析等,可以从中药复方中鉴定出其药效成分与其质量的品质安全。
(2)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对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测试和评估中药复方临床治疗的效果。
(3)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安全性评价是评估中药复方的安全性和合适性的过程。
由于中药复方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患者在服用时需要特别重视其安全性,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并定期检查身体状况。
3.药效成分分析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药效成分分析的方法。
(1)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测定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来评价其功效。
化学成分分析在中药复方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通常代表着药效成分的主要特点。
(2)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样本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熔点测定。
(3)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以超声波振荡为核心的提取方法,它可使添加剂和溶剂极化并散步更快,从而有效提取药效成分。
4.总结中药复方因为其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特点,能够提高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析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常见的药效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等。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组成的药方。
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是通过分析中药复方中药材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探究其药效物质的起效机理和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基础,并为中药复方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分析中药复方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不同药材中含有各种化学成分,因此分析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的基础。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可以鉴定和分析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皂苷、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2.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是指中药复方通过调节患者的生物体内环境和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现代生物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探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例如,可以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细胞的影响,研究其对细胞凋亡、抗氧化、抗炎症等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
3.中药复方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复方中的各种中药药材通过相互配伍使用,产生协同作用或相互促进作用。
因此,研究中药复方中不同中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方法可以包括中药复方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动物实验等,通过测定其对生物体的影响,观察中药复方中不同中药材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还可以包括对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和药效评价等。
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中药复方进行多指标的分析和测定,评价其质量的优劣,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则是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等方法,评价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工作,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药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的研究引言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配伍组成的药物,常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然而,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的化合物成分,其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药效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因此,研究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成为了当今中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中药复方通常由多种中草药的药材组合而成,其中每种药材都含有多种化合物成分。
这些化合物成分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分离、提取和分析。
分离和提取化合物成分的方法1.溶剂提取法:使用有机溶剂提取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醚类、丙酮等。
2.萃取法:使用水、乙醇、乙酸等溶剂对中药复方进行连续提取,得到不同极性的化合物。
3.薄层色谱法:将中药复方溶液均匀地涂于薄层板上,然后经过溶剂的上升作用,化合物成分会在薄层板的不同位置形成斑点,用于鉴定和定量分析。
分析化合物成分的方法1.毛细管电泳:通过电场的作用将化合物成分分离和检测。
2.高效液相色谱:利用色谱柱对化合物成分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利用气相色谱将化合物成分分离,然后通过质谱对其进行鉴定。
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关系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增效作用。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增效效果。
一种化合物的存在可以增强另一种化合物的药效,使其在较低剂量下就能发挥较强的治疗效果。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相互之间具有相互抵消的效应。
一种化合物的存在可以减弱或抵消另一种化合物的药效,使其在较高剂量下才能发挥治疗效果。
增效作用增效作用是指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相互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效果。
一种化合物的存在可以增强另一种化合物的药效,使其在较低剂量下就能发挥较强的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化合物成分的药效机制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发挥其药效。
靶点作用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成分可以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结合,调节其活性,从而实现治疗作用。
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
其中,不同中药之间可能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是中药复方发挥药效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的研究非常重要。
首先,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方法、药理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化学方法主要用于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药理学方法主要用于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和机制,包括体外和体内实验。
分子生物学方法则用于研究中药复方对细胞和基因的影响。
其次,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生物活性。
例如,黄芩和黄连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人参含有人参皂苷,具有抗疲劳和免疫调节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通过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细胞分化和增殖等方式发挥药效。
此外,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还可以相互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中药复方中的各种活性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机制发挥作用,相互之间具有协同增效的效果。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增强人参皂苷的免疫调节作用。
这种协同作用可以提高中药复方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最后,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的研究可以为中药复方的合理配伍提供依据。
中药复方中的每种成分都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中药复方的药效。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从而指导中医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
例如,通过研究中药复方中各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作用,可以确定中药复方中各成分的合理比例和用药方法,以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研究是非常重要且复杂的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和机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一、中药复方的基本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中以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形成的药物,通常是通过中草药的配伍来实现药效的增强、副作用的减轻或者一些其他目的。
其与单一草药不同之处在于,同一方剂中含有多种中药,各种中药根据其性味、功效等特点相互协调配伍,形成一种协同增强的药效。
中药复方方便了临床应用,使患者可以轻松地服用多种药物,同时提高了治愈的成功率。
二、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1. 药效成分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生物碱、黄酮类、鞣质、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能够通过作用于生物分子,如酶、受体等,而产生生理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复方中的药效成分几乎都是存在于复方中每一个组分中的。
例如, 枸杞(Lycium barbarum L.)和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常常配伍使用,在枸杞中含有的LBP和Lcys和麦冬中含有的多糖和荷包牡丹苷,以及其他活性成分在配伍使用后,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高脂血症等问题。
2. 互补成分中药复方中的互补成分主要是指方剂中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药物学可发现这种相互作用通常是药物间互相增强药效的结果。
例如,中成药清热解毒口服液中就包含了黄芩总黄酮、连翘苷、草果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出联合抑菌和增强酸林解毒等作用。
3. 对症成分中药复方中的对症成分主要是针对病情和症状而添加的成分。
可提高方剂的针对性,更好的治疗疾病。
例如,在治疗失眠以及产后抑郁症状时,医生常常会使用复方核桃仁颗粒(主要成分为核桃仁、胖大海、红枣等多种成分),里面还会配合不同的中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1. 离线计算对于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利用红外光谱法、HPLC-MS等离线技术。
在这些离线技术中,研究人员需要将复方药物进行提取,并以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等技术逐一分离各复方药物中的成分。
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在我国医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中药复方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综合疗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提高中药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中药复方中经常包含有机酸、多酚类、皂苷类、生物碱、及其它化学成分等。
这些活性成分在中药复方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如抗炎、抗菌、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从而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然而,当前对于中药复方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其相互作用关系复杂。
目前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对单个活性成分的研究层面,而对于不同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知之甚少。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药复方中各个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以揭示中药复方整体疗效的形成机制。
其次,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存在着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的问题。
传统的实验方法往往只能得到有限的信息,无法全面深入地揭示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结果。
此外,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技术也是研究的难点之一。
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含量复杂,提取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而且目前的提取方法对于一些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并不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提取和纯化技术,以确保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和纯度,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另外,也需要结合临床实践进行。
临床应用是检验中药疗效的最终依据,只有将中药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通过不断的验证和实践,为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结晶,但由于其药物组成较复杂、药效作用机制较难测定,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鉴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就成了一道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医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色谱检测、血清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神秘面纱得以揭露,也使得中医药向着科学化、微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中医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标签: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中药复方是指处方中含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中药材,一般来讲中药复方均有固定的搭配方法和治疗方向,甚至连如何制药和服药都有相关要求。
一直一来中药复方都以其显著的药效、稳健的治疗机制、低伤害性的治疗手段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复方一般均为经验用药,药材中含数几种甚至十几种有效成分,为了确切地掌握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科学、合理、有效地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要。
本文就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的药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并非都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一些药物是含量较高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一些药物则是含量较低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
所以明确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组药结构,减少非必要成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制药、使用指明了方向。
单体药材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基础,所以了解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是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基础。
如根据梁鑫淼[1]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四逆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四逆汤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心急缺血,有强心、止休、回阳的功效,主要因为其中所含有的三种有效成分: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的作用效果附子生物碱强于干姜挥发油强于甘草酸粗品,三种成分的最佳用药比例为1:1:1。
附子生物碱是附子单体的主要成分,干姜挥发油是干姜单体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粗品是炙甘草单体的主要成分,以附子生物碱为主要治疗机制,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起到辅助、增进功效,三者缺一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单体中主要有效成分对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2复方合制后药物作用
除了上述四逆汤以主要单体药材的主含量成分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一些中药复方在制药过程生成新成分进而可起到治疗作用。
如武孔云[2]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生脉散为研究对象,主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采用标准制药过程,并对生脉散汤做色谱分析。
结果显示:汤剂中含有大量5-HMF(5-羟甲基-2-糠醛),这是原单体药物中所没有的,5-HMF具有软化血管、提升血压流速、清理血质
杂污、提升机体抗氧化机制的作用。
由此得到生脉散的主要治疗机制,并且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证明了中药复方选药和治疗的科学性。
根据徐青[3]等人的研究,以大承气汤为主要研究对象,大承气汤主含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采用传统的煎制法:先煎枳实和厚朴,之后加大黄和芒硝,煎制成汤进服。
以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芒硝、枳实、厚朴联合煎制的作用下大承气汤中大黄的多种蒽醌类成分均发生了变化,溶出量也显著增加,增强了大承气汤的药效,与芒硝、枳实、厚朴、大黄各药物的单体煎制结果均不同。
这证实了为什么大承气汤的各个组成显微药效,而合制后药效显著。
3中药复方组药优化
虽然中药复方具有多种用药优势,但由于中药复方中同时含有多种非必要成分,导致用药过程中存在一定毒副机制,增加了中药复方用药的危险性。
采用色谱分析、血清检测等方法可以优化中药复方成分,最大限度降低中药毒副作用,明确主要药物治疗机制和有效成分,拆方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优化方式之一。
根据曹洪欣[4]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葛根芩连汤为研究对象,原处方中主含药物为:黄连、葛、炙甘草、黄芩,主治湿热型痢疾、腹泻,药物起效快,治疗效果较佳。
研究采用小鼠发热模型,对葛根芩连汤各有效成分对小鼠体质的影响进行统计。
结果发现:黄芩主要用作降低体温,葛根主要作用为增强黄芩中主要成分的溶出以及加快退烧速度,炙甘草与黄连则起到黄芩的拮抗作用。
所以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制的特异性增减传统葛根芩连汤的药物处方以及各个中药单体的用药量,但要保证中药汤剂的最佳药用价值,即必须满足联合使用黄芩和葛根,常规用药比例为2:3,可调至1:1。
4中药复方有效成分检测
根据使用频率区分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可分为:①色谱检测:使用最多的是中药指纹图谱检测,即在中药复方制成汤剂后采用使用色谱仪检测汤剂中游离状态下的物质成分,与中药指纹图谱比对。
②血清药理学检测,即患者或是实验小鼠在服药后,以血液中活性成分和化学成分为检测基础,进一步对该阶段研究对象血液内外源性成分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中药复方药用成分以及作用机制。
多适用于中药复方较多且复杂、以制药过程中生成新成分、汤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等情况。
参考文献:
[1]梁鑫淼,肖红斌,卢佩章.色谱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J].中药现代化,2000,12(14):1118-1121.
[2]武孔云,梁光义,靳风云.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现代化,2003,150(6):213-215.
[3]徐青,肖紅斌,梁鑫淼.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与技术[J].中药现代化,2001,03(04):125-128.
[4]曹洪欣,王喜军,于友华.中药复方安替威血清药物化学和抗SARS病毒试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81-282.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