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疾病学重点 已打印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动物:指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清洁动物:指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除普通、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无菌动物: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悉生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一种或几种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检测频率:(1)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2)清洁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4)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当-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

取样要求: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每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

小鼠:

泰泽氏病(名解):毛发状芽胞杆菌,传染性疾病。特征是肝脏多发性灶样坏死和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肝坏死灶的细胞内可见到毛发样菌体。小鼠和兔泰泽氏病主要以出血性肠炎和盲肠炎为特征。 1.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综合性卫生。饲料、垫料污染毛样芽胞杆菌的繁殖体,侵入幼龄动物的消化道可引起疫病,应加强对饲料、垫料的管理。 2.影响:以腹泻为主的急性临床症状,死亡率很高(95%)。大多数以慢性、潜伏性感染为主,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时(X射线、腹水移植等),抵抗力下降,可表现出腹泻、体重减轻等慢性消耗性症状,多数则发生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

传染性结肠增生症:自然发生的疾病。特征:结肠粘膜增生和结肠炎。病原:弗氏柠檬(枸橼)酸杆菌

绿脓假单胞杆菌病(名解):1.病原:又称铜绿假单胞菌,惯称绿脓杆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能引起化脓性病变。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绿脓杆菌是一种条件病原菌。病理主要以败血症的病变为特征。动物间的传染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 2.重要性:在宿主正常防卫反应受损害的试验中,它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病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存在于常规实验啮齿类,其它实验动物和人。栖居于生物体以外的垫料、粪便和饮水瓶中,甚至于消毒药和洗涤剂中。在屏障系统的动物房中,饲养员和实验人员有可能将该菌带入,并因未戴手套传染给动物。 3.防治:用氯化或酸化饮水的办法控制感染是相对有效的。将次氯酸钠加入饮水中,使水中氯含量为12mg / L 。或用盐酸将饮水调至pH2.5-2.8 。此办法也可以预防感染,但不能根除业已建立起的感染。酚类常是有效的消毒剂,但铵盐化合物可支持该菌的生长。预防措施是引进动物时的检疫,防患鼠进入。将动物保持于严格的屏障系统之中。

巴氏杆菌病:嗜肺巴氏杆菌和仙台病毒的联合感染,常导致致死性肺炎。组织病理学变化:不具有特异性,与其它病原菌在宿主同一部位产生的病变相似。嗜肺巴氏杆菌肺炎的早期阶段,与肺霉形体感染相似。为界限分明的红色实变病灶,以及支气管周围的急性或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无胸腺裸鼠产生散在的脓肿。中耳、泪腺、子宫、皮肤、乳腺、淋巴结、附属性腺和泌尿系统可发生化脓性反应。

鼠痘(传染性脱脚病):发病机制:脱脚病病毒—皮肤的微小擦伤—侵入部位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第一次病毒血症—血流—脾脏和肝脏中大量增殖—脾和肝坏死—部分死亡。未复制到致死的浓度—1-2 天以后—病毒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全身各处的皮肤—表皮细胞中增殖,细胞的坏死—全身性皮疹(继发性皮疹)。在入侵部位增殖的病毒经7-8 天的潜伏期后,产生原发病灶;约2-3 天的间隔时间—继发皮疹。(1)原发性皮肤病灶——局部肿胀—周围组织明显水肿—坏死的上皮突出于皮肤表面,形成硬的痂皮—1-2 周后痂皮脱落,留下一个深的无毛的疤痕。(2)继发性皮疹晚2-3日—多发性和散发性—先是稍稍突起,直径约2-3mm 的苍白区域。以后增多,增大,变成溃疡—若病鼠存活,病灶结痂愈合留下疤痕—继发性皮疹时期内常伴有结膜炎和眼睑炎,严重病例可有口腔和舌的溃疡。

仙台病毒性肺炎: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之一。自然感染发生于小鼠、大鼠、仓鼠和豚鼠,但后三种动物极少表现临床体征。在未感染过仙台病毒的易感鼠群,新生乳鼠和未成年小鼠最为易感,常发生严重的肺炎,3-4天内死亡。在感染过仙台病毒的鼠群,母鼠血清内常有较高滴度的母源抗体,因此不易感。断乳后,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增加。乳鼠的感染一般是致死性的,在某种程度上,老龄小鼠感染比幼鼠更为严重。在敏感性上尚未发现有性别差异。仙台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被感染鼠群的发病率一般达100 %。自然流行时死亡率可变动于0-100 %之间。不同品系小鼠对仙台病毒的易感性明显不同。较易感的小鼠品系有:NIH、SSB、129/ReJ、129/J、Swiss裸鼠、DBA/2、C3H/Bi等,抵抗力较强的品系有SJL/J、KF/J、C57BL/6、Swiss、AKR/J、BALB/CJ等。在有抵抗力的品系,仙台病毒的复制仅限于呼吸道中,而在易感的品系,仙台病毒还可在肺Ⅰ型细胞内复制,以致引起严重的肺实质性损伤。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是仙台病毒主要的传播和扩散方式。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发,气温骤变,忽冷忽热等环境因素可加重发病和流行。相对湿度高和空气流通慢可促进空气传染。临床症状:由于小鼠品系、年龄、群体大小、有无继往病史以及免疫状况的不同,感染仙台病毒可表现两种不同的感染类型。(1)慢性型:呈地方性流行,病毒在鼠群中长期存在。多见于断乳不久至42日龄的小鼠,通常为亚临床感染,病毒

存在14天左右。(2)急性型:急性流行常发生在过去未感染过的鼠群,其特征是呼吸窘迫、新生鼠死亡、生长受阻、妊娠期延长。受染的成年小鼠呈典型的蜷缩状,被毛竖立。体重迅速下降,呼吸困难,可能出现眼眦和吱吱叫声。严重患病的成年鼠可死亡。仙台病毒感染小鼠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急性阶段、修复阶段、恢复阶段。三阶段特点:(1)对病毒的炎症反应和靶细胞溶解。感染早期,肺细支气管粘膜固有层、肺泡和肺泡管中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肺泡隔毛细血管充血,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2)细支气管和肺泡内有高度嗜碱性的、较矮的立方样细胞或扁平样细胞增生,这些细胞表现高度分裂相,迅速修补损伤了的细支气管和肺泡。有时也可见立方上皮沿肺泡隔增生,围绕终末细支气管形成一种局部腺泡样或腺瘤样排列,有人称为肺泡细支气管化。(3)肺实质瘢痕化,它们在体内终生存在。

自然条件下,大鼠感染仙台病毒主要表现多灶性间质性肺炎变化,血管周围和支气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细胞局灶性充血,坏死,大量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中可见粘液、炎性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小于240日龄大鼠的病变更为严重。诊断:(1)病毒分离与鉴定。(2)血清学检查: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吸附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微量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玻片免疫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必须将仙台病毒性肺炎与小鼠的其它肺炎相鉴别。小鼠的肺炎病毒一般较温和,不引起症状。小鼠细菌性肺炎是散发的,并且在形态上和培养上能加以鉴别。鼠呼吸道霉形体病也是这样。因为仙台病毒性肺炎可使肺易发生机会性细菌感染,而细菌的存在并不能阻止对原发性病毒性损伤的评价。防制:对无感染的鼠群,应建立封闭群体,新引入的动物必须通过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合格后方能混群。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在已有仙台病毒染的鼠群,可采取:①消灭感染鼠群,用剖腹产技术重新繁殖鼠群或从一个无病群中重新引入小鼠。②从感染群中移去所有新生乳鼠、断乳小鼠和妊娠鼠,仅保留成年小鼠。在静止条件下保存这种非繁殖群直至感染消除(30-60 天)。然后,再恢复繁殖和其他正常活动。用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具有很好的保护力,能抵抗强毒的攻击,可用于种鼠的免疫。用弱毒疫苗,如温度敏感变异株弱毒苗和依赖胰酶的弱毒苗,经气溶胶免疫,经济易行,对控制本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体被脱毛原因:①斗殴、咬尾和啃须可引起皮肤的损害。②咬毛或啃颊须(“理发剃须”) ,也是群居优势的一种表现。③慢性咬毛,可引起组织学异常,例如色素缺乏。一旦停止咬毛,脱过毛的小鼠在数周内会重新长起来。④局部脱毛,尤其在口鼻部周围,可能是由于在笼子表面擦伤的结果。⑤对消毒剂稀释不当,也可引起局部脱毛。⑥鉴别动物用的金属标牌,可引起瘙痒和自导性创伤。在将实验用化合物用于皮肤之前夹皮肤可以引起瘙痒应答,并且能够加重损害,以致干扰试验结果。⑦在口鼻部或体躯脱毛的鉴别诊断时,必须考虑皮真菌病或外寄生物。⑧在妊娠时,雌激素水平高可以影响分娩后脱毛。病因不明的斑点状秃毛在某些小鼠的品系如C57BL/6 可以发生。在B6C3F1小鼠见有腹部和胸部脱毛。

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此病的认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汉坦病毒属)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烈性传染病,常见于人类,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以啮齿动物为主。大鼠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感染鼠可长期向外排毒,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1.流行病学: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黑线姬鼠为姬鼠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HFRS的主要传染源,大鼠为实验动物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HFRS 主要为动物源性传播,人类主要是由于接触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而受感染。宿主动物排泄物可通过污染尘埃、食物及破损皮肤引起人类感染。污染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被认为是主要传播途径,实验动物型HFRS 暴发主要经此方式传播。HFRS在人类具有地区性、季节性、普遍易感性等流行特点,在大鼠中主要表现为地区性,在流行疫区必须加强对实验大鼠的严格管理,以免造成实验大鼠感染。 2.临床症状:人兽共患病,在人类可引起严重疾病,而大鼠感染HFRS 病毒后一般无临床症状,也不发生死亡。人类感染HFRS 后,临床过程轻重不一,且较复杂。典型病例短时间发热后,相继发生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征。野鼠型感染病例多为典型重症,而家鼠型感染病例轻症者较多。目前临床上多分5 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轻症病例或早期治疗者,常有“越期”现象,可跳过低血压休克期或少尿期,重症患者,也有前2-3 期交叉重叠的。 3.诊断:由于大鼠感染HFRS 病毒后无临床症状,因此,定期的实验室检查对了解感染情况非常重要。实验室检查包括检查抗原和检查抗体。 4.防制:(1)综合性预防措施:①开展灭鼠运动,从根本上清除传染源。②实验大、小鼠群定期检查,发现感染鼠及时处理。③加强实验室管理,防止饲料、垫料等被野鼠排泄物污染,杜绝外来传染源,特别是在冬、春季节,野鼠繁殖活动高峰期,更应该注意管理工作。④加强防护,实验人员与鼠接触或进入动物房应戴口罩,防止被鼠咬伤。(2)疫苗接种:缺点是疫苗是经灭活的死疫苗,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力维持时间短、且疫苗的成本较高,成分也相当复杂。

豚鼠:

妊娠毒血症(妊娠酮病):是成年雌性豚鼠在妊娠最后二周期间或分娩后几天内最常发生的一种常常是致死性的综合征。促发因素:(1)最重要的是过度肥胖(≥800g),禁食、初次或二次妊娠、日粮改变、非特异性应激(捉取、运输等等)以及遗传。(2)临床体征突然发生,呆滞和停止采食和饮水,并在48 小时内出现衰竭和呼吸困难。一般在2 至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