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动物疾病学重点 已打印

实验动物疾病学重点 已打印

实验动物疾病学重点  已打印
实验动物疾病学重点  已打印

普通动物:指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清洁动物:指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除普通、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无菌动物: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悉生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一种或几种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检测频率:(1)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2)清洁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4)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当-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

取样要求: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每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

小鼠:

泰泽氏病(名解):毛发状芽胞杆菌,传染性疾病。特征是肝脏多发性灶样坏死和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肝坏死灶的细胞内可见到毛发样菌体。小鼠和兔泰泽氏病主要以出血性肠炎和盲肠炎为特征。 1.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综合性卫生。饲料、垫料污染毛样芽胞杆菌的繁殖体,侵入幼龄动物的消化道可引起疫病,应加强对饲料、垫料的管理。 2.影响:以腹泻为主的急性临床症状,死亡率很高(95%)。大多数以慢性、潜伏性感染为主,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时(X射线、腹水移植等),抵抗力下降,可表现出腹泻、体重减轻等慢性消耗性症状,多数则发生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

传染性结肠增生症:自然发生的疾病。特征:结肠粘膜增生和结肠炎。病原:弗氏柠檬(枸橼)酸杆菌

绿脓假单胞杆菌病(名解):1.病原:又称铜绿假单胞菌,惯称绿脓杆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能引起化脓性病变。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绿脓杆菌是一种条件病原菌。病理主要以败血症的病变为特征。动物间的传染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 2.重要性:在宿主正常防卫反应受损害的试验中,它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病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存在于常规实验啮齿类,其它实验动物和人。栖居于生物体以外的垫料、粪便和饮水瓶中,甚至于消毒药和洗涤剂中。在屏障系统的动物房中,饲养员和实验人员有可能将该菌带入,并因未戴手套传染给动物。 3.防治:用氯化或酸化饮水的办法控制感染是相对有效的。将次氯酸钠加入饮水中,使水中氯含量为12mg / L 。或用盐酸将饮水调至pH2.5-2.8 。此办法也可以预防感染,但不能根除业已建立起的感染。酚类常是有效的消毒剂,但铵盐化合物可支持该菌的生长。预防措施是引进动物时的检疫,防患鼠进入。将动物保持于严格的屏障系统之中。

巴氏杆菌病:嗜肺巴氏杆菌和仙台病毒的联合感染,常导致致死性肺炎。组织病理学变化:不具有特异性,与其它病原菌在宿主同一部位产生的病变相似。嗜肺巴氏杆菌肺炎的早期阶段,与肺霉形体感染相似。为界限分明的红色实变病灶,以及支气管周围的急性或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无胸腺裸鼠产生散在的脓肿。中耳、泪腺、子宫、皮肤、乳腺、淋巴结、附属性腺和泌尿系统可发生化脓性反应。

鼠痘(传染性脱脚病):发病机制:脱脚病病毒—皮肤的微小擦伤—侵入部位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第一次病毒血症—血流—脾脏和肝脏中大量增殖—脾和肝坏死—部分死亡。未复制到致死的浓度—1-2 天以后—病毒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全身各处的皮肤—表皮细胞中增殖,细胞的坏死—全身性皮疹(继发性皮疹)。在入侵部位增殖的病毒经7-8 天的潜伏期后,产生原发病灶;约2-3 天的间隔时间—继发皮疹。(1)原发性皮肤病灶——局部肿胀—周围组织明显水肿—坏死的上皮突出于皮肤表面,形成硬的痂皮—1-2 周后痂皮脱落,留下一个深的无毛的疤痕。(2)继发性皮疹晚2-3日—多发性和散发性—先是稍稍突起,直径约2-3mm 的苍白区域。以后增多,增大,变成溃疡—若病鼠存活,病灶结痂愈合留下疤痕—继发性皮疹时期内常伴有结膜炎和眼睑炎,严重病例可有口腔和舌的溃疡。

仙台病毒性肺炎: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之一。自然感染发生于小鼠、大鼠、仓鼠和豚鼠,但后三种动物极少表现临床体征。在未感染过仙台病毒的易感鼠群,新生乳鼠和未成年小鼠最为易感,常发生严重的肺炎,3-4天内死亡。在感染过仙台病毒的鼠群,母鼠血清内常有较高滴度的母源抗体,因此不易感。断乳后,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增加。乳鼠的感染一般是致死性的,在某种程度上,老龄小鼠感染比幼鼠更为严重。在敏感性上尚未发现有性别差异。仙台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被感染鼠群的发病率一般达100 %。自然流行时死亡率可变动于0-100 %之间。不同品系小鼠对仙台病毒的易感性明显不同。较易感的小鼠品系有:NIH、SSB、129/ReJ、129/J、Swiss裸鼠、DBA/2、C3H/Bi等,抵抗力较强的品系有SJL/J、KF/J、C57BL/6、Swiss、AKR/J、BALB/CJ等。在有抵抗力的品系,仙台病毒的复制仅限于呼吸道中,而在易感的品系,仙台病毒还可在肺Ⅰ型细胞内复制,以致引起严重的肺实质性损伤。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是仙台病毒主要的传播和扩散方式。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发,气温骤变,忽冷忽热等环境因素可加重发病和流行。相对湿度高和空气流通慢可促进空气传染。临床症状:由于小鼠品系、年龄、群体大小、有无继往病史以及免疫状况的不同,感染仙台病毒可表现两种不同的感染类型。(1)慢性型:呈地方性流行,病毒在鼠群中长期存在。多见于断乳不久至42日龄的小鼠,通常为亚临床感染,病毒

存在14天左右。(2)急性型:急性流行常发生在过去未感染过的鼠群,其特征是呼吸窘迫、新生鼠死亡、生长受阻、妊娠期延长。受染的成年小鼠呈典型的蜷缩状,被毛竖立。体重迅速下降,呼吸困难,可能出现眼眦和吱吱叫声。严重患病的成年鼠可死亡。仙台病毒感染小鼠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急性阶段、修复阶段、恢复阶段。三阶段特点:(1)对病毒的炎症反应和靶细胞溶解。感染早期,肺细支气管粘膜固有层、肺泡和肺泡管中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肺泡隔毛细血管充血,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2)细支气管和肺泡内有高度嗜碱性的、较矮的立方样细胞或扁平样细胞增生,这些细胞表现高度分裂相,迅速修补损伤了的细支气管和肺泡。有时也可见立方上皮沿肺泡隔增生,围绕终末细支气管形成一种局部腺泡样或腺瘤样排列,有人称为肺泡细支气管化。(3)肺实质瘢痕化,它们在体内终生存在。

自然条件下,大鼠感染仙台病毒主要表现多灶性间质性肺炎变化,血管周围和支气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细胞局灶性充血,坏死,大量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中可见粘液、炎性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小于240日龄大鼠的病变更为严重。诊断:(1)病毒分离与鉴定。(2)血清学检查: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吸附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微量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玻片免疫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必须将仙台病毒性肺炎与小鼠的其它肺炎相鉴别。小鼠的肺炎病毒一般较温和,不引起症状。小鼠细菌性肺炎是散发的,并且在形态上和培养上能加以鉴别。鼠呼吸道霉形体病也是这样。因为仙台病毒性肺炎可使肺易发生机会性细菌感染,而细菌的存在并不能阻止对原发性病毒性损伤的评价。防制:对无感染的鼠群,应建立封闭群体,新引入的动物必须通过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合格后方能混群。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在已有仙台病毒染的鼠群,可采取:①消灭感染鼠群,用剖腹产技术重新繁殖鼠群或从一个无病群中重新引入小鼠。②从感染群中移去所有新生乳鼠、断乳小鼠和妊娠鼠,仅保留成年小鼠。在静止条件下保存这种非繁殖群直至感染消除(30-60 天)。然后,再恢复繁殖和其他正常活动。用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具有很好的保护力,能抵抗强毒的攻击,可用于种鼠的免疫。用弱毒疫苗,如温度敏感变异株弱毒苗和依赖胰酶的弱毒苗,经气溶胶免疫,经济易行,对控制本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体被脱毛原因:①斗殴、咬尾和啃须可引起皮肤的损害。②咬毛或啃颊须(“理发剃须”) ,也是群居优势的一种表现。③慢性咬毛,可引起组织学异常,例如色素缺乏。一旦停止咬毛,脱过毛的小鼠在数周内会重新长起来。④局部脱毛,尤其在口鼻部周围,可能是由于在笼子表面擦伤的结果。⑤对消毒剂稀释不当,也可引起局部脱毛。⑥鉴别动物用的金属标牌,可引起瘙痒和自导性创伤。在将实验用化合物用于皮肤之前夹皮肤可以引起瘙痒应答,并且能够加重损害,以致干扰试验结果。⑦在口鼻部或体躯脱毛的鉴别诊断时,必须考虑皮真菌病或外寄生物。⑧在妊娠时,雌激素水平高可以影响分娩后脱毛。病因不明的斑点状秃毛在某些小鼠的品系如C57BL/6 可以发生。在B6C3F1小鼠见有腹部和胸部脱毛。

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此病的认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汉坦病毒属)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烈性传染病,常见于人类,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以啮齿动物为主。大鼠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感染鼠可长期向外排毒,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1.流行病学: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黑线姬鼠为姬鼠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HFRS的主要传染源,大鼠为实验动物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HFRS 主要为动物源性传播,人类主要是由于接触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而受感染。宿主动物排泄物可通过污染尘埃、食物及破损皮肤引起人类感染。污染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被认为是主要传播途径,实验动物型HFRS 暴发主要经此方式传播。HFRS在人类具有地区性、季节性、普遍易感性等流行特点,在大鼠中主要表现为地区性,在流行疫区必须加强对实验大鼠的严格管理,以免造成实验大鼠感染。 2.临床症状:人兽共患病,在人类可引起严重疾病,而大鼠感染HFRS 病毒后一般无临床症状,也不发生死亡。人类感染HFRS 后,临床过程轻重不一,且较复杂。典型病例短时间发热后,相继发生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征。野鼠型感染病例多为典型重症,而家鼠型感染病例轻症者较多。目前临床上多分5 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轻症病例或早期治疗者,常有“越期”现象,可跳过低血压休克期或少尿期,重症患者,也有前2-3 期交叉重叠的。 3.诊断:由于大鼠感染HFRS 病毒后无临床症状,因此,定期的实验室检查对了解感染情况非常重要。实验室检查包括检查抗原和检查抗体。 4.防制:(1)综合性预防措施:①开展灭鼠运动,从根本上清除传染源。②实验大、小鼠群定期检查,发现感染鼠及时处理。③加强实验室管理,防止饲料、垫料等被野鼠排泄物污染,杜绝外来传染源,特别是在冬、春季节,野鼠繁殖活动高峰期,更应该注意管理工作。④加强防护,实验人员与鼠接触或进入动物房应戴口罩,防止被鼠咬伤。(2)疫苗接种:缺点是疫苗是经灭活的死疫苗,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力维持时间短、且疫苗的成本较高,成分也相当复杂。

豚鼠:

妊娠毒血症(妊娠酮病):是成年雌性豚鼠在妊娠最后二周期间或分娩后几天内最常发生的一种常常是致死性的综合征。促发因素:(1)最重要的是过度肥胖(≥800g),禁食、初次或二次妊娠、日粮改变、非特异性应激(捉取、运输等等)以及遗传。(2)临床体征突然发生,呆滞和停止采食和饮水,并在48 小时内出现衰竭和呼吸困难。一般在2 至5 天

死亡,常在最后发生阵挛性肌收缩。(3)妊娠豚鼠禁食性酮病时常表现低血糖,高脂血,酮血,蛋白血和酸尿(尿的pH 正常时呈碱性)。预防:通过控制食物摄入量,使其维持体重不超过500 克以避免过度肥胖,常可预防和控制本病。将妊娠豚鼠饲养在稳定的环境中,并喂以营养完全和适口的日粮。每日给予补充的新鲜绿色蔬菜。每天应检查饲料消耗量,如果发现任何厌食的体征,应进行彻底的调查研究。

兔的粘液性肠炎(兔腹泻复征)(病因):1、以脱水和腹泻作为主要临床体征,而都以高死亡率为最终结局。以7-10 周龄为最易发病的年龄组。单独发生或与粘液性肠病伴发而形成复征的肠道疾病,包括泰泽氏病、沙门氏菌病、肠球虫病、梭状芽胞杆菌性肠毒血症和大肠杆菌病。粘液性肠病的病因为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肠毒素诱发的分泌性腹泻。不能用分离的细菌实验复制本病。

2、三条主要途径:(1)从仔兔到青年期消化生理学与年龄相关的转变。(2)日粮与粘液性肠病的关系。(3)与粘液性肠病相关的各种微生物的各自的作用。实验证实了类似粘液性肠病的疾病受日粮中纤维含量的直接影响;低纤维(0-10%)日粮导致粘液性肠病的典型发病率,而高纤维组则无此现象。两种主要的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梭状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可能还有索氏梭菌)与粘液性肠病有关。在多数(但不是全部)粘液性肠病中,这两种细菌大量繁殖,常常成为优势菌群。但是,难以把粘液性肠病归因于这两种细菌,其原因是,这两种细菌都是兔正常肠道菌丛的构成菌种。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兔肠病。

3、临床特征:(1)死亡病例的病程为2-4 天,存活病例的病程较长,为7-14 天。(2)临床体征包括厌食、烦渴、体温低于正常(37.2-38.9℃)。(3)病兔精神不振,取蹲伏姿势,被毛粗乱,可听到磨齿声。(4)腹泻使体重迅速下降,病兔消瘦,但腹部因胃肠道充满气体和液体而膨胀。会阴部通常沾有粘液或淡黄、绿色、棕色的水状粪便。(5)盲肠可能阻塞,在粪盘中可见到坚硬的干粪与大量胶状粘液同时排出。

4、临床实验室检查的主要变化均与脱水有关;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加。血沉减慢、白细胞增加,其中中性白细胞增多。血浆脂酶、血尿氮、葡萄糖、蛋白质和磷的数值均升高,而血清电解质(如钠、钾、氯和钙)减少。(7)粘液性肠病的眼观病变局限于胃肠道、肠系膜淋巴结和胆囊,胃因充满液体和气体而膨胀,十二指肠和空肠一般充满染有胆汁的水样内容物,透过菲薄的肠壁可以看到这些内容物。回肠内容物呈糊状,偶然充满着干的内容物和气体。回肠、盲肠和结肠的浆膜面常可见到瘀血点。结肠因充满澄清的胶状粘液而扩胀,胆囊常扩大。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始终可观察到杯状细胞增生。(8)粘液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可根据下列体征:脱水、腹泻、腹部膨胀、泼水音、因小肠充满气体和液体而引起的临床变化、盲肠阻塞、结肠内容物呈胶状以及盲肠浆膜有瘀血点。发现杯状细胞增生即可确诊。(9)观察到粘膜坏死、粘膜脱落、粘膜下水肿和(或)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提示并发有本复征的其他疾病。新生小鼠流行性腹泻:EDIM是由新生小鼠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第1 胎的哺乳小鼠,特别是14 日龄以内的小鼠临床表现腹泻、脱水、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可对实验鼠群构成严重威胁。

1、病原:EDIM 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2、流行病学(1)小鼠是EDIM 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其严重性取决于小鼠的年龄和免疫状态。(2)不同品系小鼠对本病的易感性也有差异;(3)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4)本病多发于晚秋和冬季(5)本病一旦在某一鼠群暴发流行,则随后每年连续发生

3、临床症状(1)主要发生于第1 胎的哺乳小鼠(2)早期表现腹泻、脱水、生长发育不良、皮肤皱缩等症状,肩、背部皮肤上有干燥、灰白色的痂皮,小鼠肛门周围、尾部甚至腹部均被淡黄色稀粪污染。(3)后期粪便干燥,阻塞肛门,不易脱落;直肠嵌塞,可导致死亡。

4、病理变化

(1)眼观病变主要局限于胃肠道,但常见胸腺萎缩。粪便污染被毛是由黄色至灰绿色带气泡的液体或粘液性粪便引起的,还引起结肠扩张。除了伴有肛门嵌塞的濒死病例外,胃内含有凝乳。

(2)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大量空泡化为特征。空泡主要出现在胞浆顶端,圆形或椭圆形,胞核被挤压,空泡内偶见圆形嗜酸性包涵体。绒毛上端增粗,固有层内淋巴管扩张,粘膜下层轻度水肿。

5、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解剖观察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临床上应与MHV(小鼠肝炎病毒)引起的腹泻区别。

①在发病年龄上,由MHV 引起腹泻的小鼠以乳鼠为主,但其他年龄亦可发病,而本病则仅见乳鼠发病。

②在临床症状上,由MHV 引起腹泻的小鼠死亡快,一般为2-4 天,有的甚至见不到临床症状,本病病程约7 天左右。

③在大体解剖上,由MHV 引起腹泻的小鼠肝脏呈苍白或黄白色,表面呈颗粒状,常伴有少量腹水,而本病则以肠胀气和胃扩张为主,肝脏未见异常。

④Reo-3(呼肠孤病毒3型)感染引起的小鼠腹泻,由于粪便中脂肪含量高,污染背毛后使其变得光亮,即“油性被毛效应”,这是Reo-3 病毒感染的一个特征,可与本病相区别。

(2)血清学检查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念珠状链杆菌

念珠状链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多形性杆菌。在体内和体外能以一种L型变种存在。被认为是非致病性的,但能在活体内复壮为有毒力的杆菌型。(L型-细胞壁缺陷)大鼠是念珠状链杆菌的自然宿主。位于常规饲养大鼠的鼻咽部。念珠状链杆菌是人类的一种主要致病菌(鼠咬热)。人的感染:大鼠咬伤,或因食入被大鼠接触过的食物而感染。

临床症状

小鼠的链杆菌病一般有1-3 天的急性期,高的死亡率;继而是亚急性阶段;然后转为慢性阶段,可能持续数月。急性期的症状包括被毛粗乱、潮湿和眼结膜炎。其它可能发生的症状包括贫血,腹泻,血红蛋白尿,发绀和消瘦。慢性感染可能发生皮肤溃疡,关节炎和坏疽性断肢。关节炎可导致关节变形和僵直。如果病变侵害到运动神经,可发生后肢麻痹和膀胱膨胀,尿失禁,脊柱后凸,繁殖小鼠可发生死胎和流产。人的鼠咬热与之相似。

公共卫生意义

咬伤是实验大鼠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绝大多数鼠咬热的病原是念珠状链杆菌。此病的特点是潜伏期2-10 天,伤口迅速愈合。25%的病例有区域性淋巴结炎。其它症状有发热、发冷、肌痛、喉咙痛、关节炎、发疹等。并发症有脓肿、贫血,乳突炎等。也可发生心内膜炎或心外膜炎。症状可于几天内消退,也可于数周或数月内无规律地再发生。病菌可从病人血中或病灶中分离培养出来。

咬伤后应立刻彻底清洗消毒伤口。青霉素和其它抗菌素通常是有效的。

棒状杆菌病

库氏棒状杆菌,当受到应激因素刺激时可呈急性暴发,造成伪结核病。库氏棒状杆菌又称鼠棒状杆菌。对大、小鼠可致淋巴结和肺等脏器组织干酪样化脓灶,但不形成肉芽肿。应注意与链球菌和霉形体的感染相区别。后两者均不造成干酪样坏死,链球菌常造成化脓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而无胸腔积液,在霉形体病,支气管周围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主要病变。

鼠呼吸道霉形体病

啮齿动物的霉形体主要有:肺霉形体,关节炎霉形体,溶神经霉形体。以肺霉形体感染最为常见。

鼠呼吸道霉形体病:鼠呼吸道霉形体病是一种综合征。特点:化脓性鼻炎、中耳炎和慢性肺炎。该病能以肺炎霉形体实验性感染复制。病原性霉形体常常定居于多种动物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粘膜表面。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生殖道。大鼠、小鼠是肺炎霉形体的重要感染贮主,同时是大鼠的一种严重的病原体。无症状感染,早期,其主要损害是化脓性鼻炎,肺部病变为慢性支气管肺炎。

小鼠肝炎病毒(MHV)

小鼠冠状病毒,也称小鼠肝炎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随毒株、品种和年龄不同,而呈现出肝炎、脑炎、乳鼠肠炎和进行性消耗综合症为特征的疾病。自然传染是经口和呼吸道途径。引起呼吸道和肠道的感染。乳鼠也能见到肝脏的坏死灶,但更常发生的是肠道的病变。胃常是空虚的。诊断:血清学试验是常用方法:中和试验。没有治疗MHV 感染的办法。

豚鼠易发生坏血病(维生素C 缺乏症)

病因(简答?填空?)

豚鼠对坏血病或维生素C 缺乏症易感,因为它们缺乏或缺少微粒体酶L-葡糖酸内酯氧化酶。它防止葡萄糖转化为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缺少的主要后果是胶原的合成受损,这是由于在形成经赖氨酸和羟脯氨酸时缺陷性的羟化酶反应。

豚鼠不能贮备维生素C至任何有意义的程度

临床体征

坏血病的早期临床体征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被毛粗乱、厌食、脱水、腹泻、皮肤伤口延迟愈合,可能有间发感染。出血,特别是齿龈和关节周围出血(表现为肿胀或青肿和跛行)。

坏血病的治疗应及时进行。由于患病豚鼠经常厌食,常常需要在临床康复之前给予液体的支持治疗和每天强制投服25 毫克维生素C。在生长、妊娠、泌乳期间和受到应激时,实际上需要以每天15-25 毫克的特殊大量连续不断地摄取此维生素。如果在饮水中提供维生素C ,应该每天用蒸馏水或无离子水制备新鲜溶液,其浓度为200-400 毫克/升。有时给豚鼠补饲蔬菜作为维生素C 的来源。为了避免饲喂营养不足的日粮,饲料应在加工后90 天内使用,并应贮存在干燥凉爽的地方

鼠痘

鼠痘,传染性脱脚病。鼠痘是小鼠的一种毁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为脱脚病病毒。鼠痘的特点:全身或局部皮肤的痘疹,肢体脱落。

流行病学小鼠是脱脚病病毒的主要宿主。

传染途径:

经呼吸道气雾、皮肤划伤、接触及食入污染粪便饲料等。

尿液、外寄生虫、其它动物、人员、用具和感染组织也可散播病毒

研究人员交换感染小鼠或小鼠组织,例如肿瘤、细胞、杂交瘤和血清等

小鼠的基因型可决定脱脚病病毒感染的进程及严重程度。幼年小鼠和老龄小鼠比成年小鼠,对致死性感染更敏感。

母源抗体可保护仔鼠免于死亡,但不能保护仔鼠不受感染。

临床症状

急性型,死亡率高;亚急性型或慢性型,具有不同的死亡率,无症状的感染。

临床症状反映了病毒的毒力和剂量等因素,宿主的年龄、基因型、免疫状况以及入侵门户等。

急性致死性感染发生于敏感品系小鼠,死亡率可超过80%。

在死亡前几小时可出现被毛粗乱,弓背姿势等症状。

发病机制:脱脚病病毒→皮肤的微小擦伤→侵入部位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第一次病毒血症→血流→脾脏和肝脏中大量增殖→脾和肝坏死→部分死亡→未复制到致死的浓度→1-2 天以后→病毒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全身各处的皮肤→表皮细胞中增殖,细胞的坏死→全身性皮疹(继发性皮疹)→在入侵部位增殖的病毒经7-8 天的潜伏期后,产生原发病灶。→约2-3 天的间隔时间→继发皮疹→原发性皮肤病灶→局部肿胀→周围组织明显水肿→坏死的上皮突出于皮肤表面,形成硬的痂皮。→1-2 周后痂皮脱落,留下一个深的无毛的疤痕。

在显微镜下可见真皮和皮下组织水肿,真皮有广泛的淋巴组织浸润。病灶顶端的表皮细胞中可见有包涵体。继发性皮疹晚2-3日,多发性和散发性。先是稍稍突起,直径约2-3mm 的苍白区域。以后增多,增大,变成溃疡。若病鼠存活,病灶结痂愈合留下疤痕。继发性皮疹时期内常伴有结膜炎和眼睑炎,严重病例可有口腔和舌的溃疡。

病理变化

脱脚病病毒和其它痘病毒相同,在细胞浆中复制。

病毒在复制时产生两种类型的包涵体。嗜酸性的A型包涵体主要见于皮肤和粘膜的上皮细胞。B 型包涵体为嗜碱性,当用苏木素深染时,可见于所有脱脚病病毒感染的细胞。

A型(马尔卡耳氏小体)嗜酸性的,患鼠痘的小鼠皮肤,具有胞浆内A型包涵体

潜伏期间病毒入侵到肝和脾脏,并于此大量繁殖。

肝脏眼观仍是正常(包括致死性病例)。死亡前24h ,肝体积增大密布许多白色的小病灶。坏死发展迅速,到死亡时肝肿大,有许多大的半融合的坏死灶。未死的病鼠的肝脏可恢复到原有的正常外观,但沿着中间叶的前缘偶有许多白色坏死病灶。

脾脏的眼观病变比肝脏早,病毒滴度高。

脾脏最初充血,色淡。凹下的坏死区或孤立成片出现,或半融合形出现。幸存者的脾脏其明显的病灶多。病灶由直径约1mm 的斑点到成条状的纤维组织。红髓与白髓的坏死和疤痕使脾脏形如白色与红褐色相间的马赛克镶嵌画.

在急性感染期

胸腺,淋巴结,肠壁淋巴集结,肠粘膜和生殖道的坏死。显微变化与脾脏相似

具抵抗的品系或恢复期的小鼠可发生淋巴组织的增生。

原发病灶区域的局部淋巴结肿大。

肠充血或出血。

诊断

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血清学试验,病毒分离,或在组织中检查病毒抗原等。

鼠痘需与其它疾病相区别:

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传染病。如小鼠肝炎,泰泽氏病和呼肠孤病毒Ⅲ型感染。

慢性鼠痘的皮肤病灶亦应与其它皮肤病相区别,例如条件病原菌引起的皮炎和关节炎、螨病和咬伤等。

在老龄大鼠中,限制生命的重要疾病

“瑞士奶酪”样,在内皮细胞中出现核内包涵体的病原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实验动物技术考试

常用实验动物介绍(一、大小鼠、豚鼠)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3-15 阅读次数:1278 常用实验动物介绍 一、小鼠 1、〖名称〗:BALB/c小鼠 〖简介〗:1913年,贝格(Bagg)从美国商人欧希尔(Ohio)处购得的白化小鼠原种,以群内方法繁殖。麦克·多威尔(MacDowell)在1923年开始作近交系培育,至1932年达26代,命名为BALB/c品系。安德尔文特(Andervont)等人使BALB/c广为传播和应用。1985年我国从美国NIH引进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为BALB/c第180代。 毛色:白化。 主要特性:①乳腺肿瘤自然发生率低,但用乳腺肿瘤病毒诱发时发病率高;卵巢、肾上腺和肺的肿瘤在该小鼠有一定的发生率。②易患慢性肺炎。 ③对放射线甚为敏感。④与其他近交系相比,肝、脾与体重的比值较大。20月龄的雄鼠脾脏有淀粉样变。⑤有自发高血压症,老年鼠心脏有病变,雌雄鼠均有动脉硬化。⑥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补体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对利什曼原虫属、立克次氏体和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主要用途: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2、〖名称〗:C57BL 〖简介〗:1921年立特(Little)用艾比·拉特洛坡(Abby Lathrop)的小鼠株,雌鼠57号与雄鼠52号交配而得C57BL1937年从C57BL分离出C57BL/6和C57BL/10两个亚系。1985年从Olac引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毛色:黑色。 主要特性:①乳腺肿瘤自然发生率低,化学物质难以诱发乳腺和卵巢肿瘤。②12%有眼睛缺损;雌仔鼠16.8%,雄仔鼠3%为小眼或无眼。用可的松可诱发腭裂,其发生率达20%。③对放射物质耐受力中等;补体活性高;较易诱发免疫耐受性。④对结核杆菌敏感。对鼠痘病毒有一定抵抗力。⑤干扰素产量较高。⑥嗜酒精性高,肾上腺素类脂质浓度低。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⑦常被认作"标准"的近交系,为许多突变基因提供遗传背景。 主要用途:是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品系。 3、〖名称〗:BALB/c -nu裸小鼠 〖简介〗:1973年丹麦的C.W.Friis在BALB/cA近交系小鼠中发现自发性突变的无毛小鼠,该突变小鼠胸腺发育不良,免疫T细胞缺失,而培育成了BALB/cA-nu。 主要特性:①无毛、裸体、无胸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逐渐变薄、头颈部皮肤出现皱折、生长发育迟缓。②由于无胸腺而仅有胸腺残迹或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医学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就是研究实验动物及其应用得一门科学,包括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就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得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得生产与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得动物。 动物实验:为科研、教学、药品检定等目得,对动物进行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处理,观察其反应,获得实验数据,解决科研中得问题 实验用动物:指所有以科研、实验、生产、文字教学等为目得而使用得动物。可包括有生命得与死亡得家畜家禽与野生动物,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得区别: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得形质与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得动物模型:指生物医学研究中所建立得、具有人类疾病模拟性表现得动物疾病模型与相关得模型系统材料。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得设计原则:相似性(复制得模型尽可能近似与人类疾病);重复性;可靠性;适用性与可控性;易行性与经济性 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物理诱发,化学诱发,生物诱发,复合方法,遗传工程方法。 动物模型得优点:避免了在人类进行试验所带来得风险;临床上平时不易见到得疾病可用动物随时复制出来;可以克服人类某些疾病潜伏期长、病程长与发病率低得缺点;可以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增加试验得

可比性;可以简化试验操作与样品收集;有助于更全面得认识疾病与疾病本质。 实验动物模型按产生得原因分类可分为:诱发性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阴性动物模型,孤立动物模型。 诱发性动物模型:人为地诱发动物形成类似人类疾病模型,具有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疾病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来得疾病模型适合研究目得需要。优点:制作方法简便,实验条件容易控制,重复性好,在短时间内可诱导出大量疾病模型、缺点:诱发性动物模型就是通过人为限定方式产生得,多数情况下与临床所见自然发生得疾病有一定差异,况且许多人类疾病目前还不能用人工诱发得方法复制,因而又有一定得局限性。 诱发型动物模型有肺水肿动物模型,烧伤动物模型,肝硬化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得人工处置,在自然条件所形成得疾病模型,包括人工培育得突变系与近交系得各种疾病模型。优点:动物疾病得发生、发展与人类相应得疾病很相似,均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得疾病,其应用价值很高。缺点:这类模型得来源较困难,不可能大量应用。 基因敲除动物: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得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剔除或用其她顺序相近得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得功能。

实验动物学重点

实验动物学重点

1.实验动物学绪论 2.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3.常用实验动物 4.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 5.实验动物环境和设施 6.基因工程动物 7.“3Rs”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8.怎样才能作好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学绪论 实验动物学:以生物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医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覆盖 面极广的边缘学科。 实验动物学包括: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清楚、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教学、检定及 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实验动物、家畜、野生动物、伴侣动物 概况:实验动物科学内容: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1988年,国家科委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1996年10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出台,于2005年1月1日实施 实验动物伦理:是人与实验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尊重实验动物的价值和权利。 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的一种康乐状态。在此状态下,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痛苦被减至最小。 五项基本福利:一,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 二,提供适当的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

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 三,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 四,保证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安乐死),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五,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动物实验需要考虑实验动物伦理的几个环节:实验目的确定和必要性评估、实验设计遵循3Rs原则、实验操作过程避免或减轻动物疼痛及恐惧、日常饲养及护理、安乐死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Include: Clinical trial、Preclinical research AAALAC认证(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和认证协会)实验动物学发展趋势:基因修饰技术运用; 实验动物福利与“3Rs”原则; 实验动物商品化及SPF动物广泛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简史:1909年,Prof. Little 采用近交方法 培育出首个近交系小鼠DBA 1943年,美国Dr. Reynier研制出第一台金属隔离器,饲养无菌 大鼠 1948年,美国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小组,后又成立实验动物科 学学会(AALAS) 1966年,美国国会批准《实验动物福利法案》 1982年,第一例转基因小鼠问世 实验动物学、比较医学等专业的设立及建立相应培训制度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况:1918年,原北平中央防疫处开 3

实验动物学复习资料

《实验动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课 l、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应用于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品生产和检定的动物。 要求:遗传学要求、微生物及寄生虫要求、应用要求(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国标实验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 2、实验用动物:是指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它包括实验动物,也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家畜等。 3、实验动物学:以实验动物为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AEIR要素(名词):在生命科学领域里进行实验研究有四个支撑条件,即AEIR要素。即A:Animal(实验动物);E:Equipment(仪器设备);I:Information(情报信息);R:Reagent(化学试剂) 4、动物福利:是指人为提供给动物的相应物质条件和采用的行为方式,要保证动物在健康舒适的状态下生存,使动物处于生理和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 动物享有如下五大自由,是保障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1、生理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2、环境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3、卫生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4、心理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5、心理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5、“3R”指的是Reduction::“减少”:在动物实验时,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的科学方法,减少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而是在用最少的动物达到所需要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动物的一种保护。Replacement:“替代”:指使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活体动物,或使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试验,并获得相同实验效果的科学方法。Refinement:“优化”:在必须使用动物进行有关实验时,要尽量减少非人道程序对动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可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避免减少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或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已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康乐,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可靠性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的科学方法。 6、不通过伦理审查的情况: (一)缺少动物实验项目实施或动物伤害的客观理由和必要性的; (二)不提供足够举证或申报审查的材料不全或不真实的; (三)从事直接接触实验动物的生产、运输、研究和使用的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或明显违反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原则要求的; (四)实验动物的生产、运输、实验环境达不到相应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国家标准的;实验动物的饲料、笼具、垫料不合格的; (五)动物实验项目的设计或实施不科学。 (六)动物实验项目的设计或实施中没有体现善待动物、关爱动物生命,没有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减轻或减少动物的疼痛和痛苦,减少动物不必要的处死和处死的数量。在处死动物方法上,没有选择更有效的减少或缩短动物痛苦方法的; (七)活体解剖动物或手术时不采取麻醉方法的; (八)动物实验的方法和目的不符合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标准或国际惯例或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各类动物实验。动物实验目的、结果与当代社会的期望、与科学的道德伦理相违背的; (九)没有充分理由对同一实验进行重复实验的; (十)严重违反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原则的其它动物实验。 7、行政许可: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 8、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医疗科学国际组织和生命科学会联合成立,负责国际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实验动物学考试题总结[1]

1.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三大特点: 人为遗传限定、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应用于科学实验 5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它有什么意义 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标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设施环境控制标准、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意义: 在符合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及其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8、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9.针对动物保护主义,科技界的对策是: 1.为动物福利立法,号召“善待动物”。 2.坚持原则、坚持科学、坚持动物实验。 3.进行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提倡动物实验的“3R”原则。Replacement 替代Reduction 减少Refinement 优化10.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哪些要求 1.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 2.尽可能的采用替代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 3.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4.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 5.要爱护动物和对由于试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激之情。 动物实验的“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2. 减少(Reduction)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3 优化(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控制 1. 请说出实验动物种、品种、品系的概念。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 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实验动物】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 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 动物。 3、【动物实验】应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 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中医实验动物学】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研 究的实验学科。 5、【实验动物的特点】 (1)遗传学要求——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 按照遗传特点分近交系、封闭群或远交群、杂交群。 (2)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控要求——根据控制程度分普通级动物(CV)、清洁动物(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 (3)应用要求——实验动物对试验因素的敏感性强、反应一致,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6、【AEIR】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4个基本条件: A——animal(实验动物) E——equipment(设备) I——information(信息)R——reagent(试剂) 7、【“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原则——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 行实验。 减少reduction 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8、1956年,联合国科教文卫协会建立了“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是实验动物学真正 形成的时期。 1988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标志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走上行政法规管理的轨道。 20XX年,国家科技部在全国推行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大大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技术。

实验动物学 重点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融合了生物学、医学与畜牧兽医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特点:A.综合性学科B.应用性强C. 发展迅速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经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学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特点:人工饲育、微生物控制、遗传背景清楚、应用要求、质量标准 实验用动物Animals for Research指所有用于动物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区别:实验用动物是指所有用于动物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甚至观赏动物等。而实验动物是为研究的需要而培育的标准化的动物。确定是否是实验动物,要经过一系列检测,如微生物和遗传基因等,并要求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实验动物遗传控制程度分类 远交(封闭)群动物(Outbreed stock, Close colony) 基因突变动物(mutant stock) 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嵌合体(Chimera)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s) 同源近交系(Cogenic inbred strains) 分离近交系(Segregating inbred strain) 杂交群动物(Hybrids)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悉生动物(Gnotophoric animal) SPF动物(Specific pathogen-free)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根据对饲养环境控制分类 Isolation system(隔离系统)animal; Barrier system(屏障系统)animal; Semi-barrier system (半屏障系统)animal; Open system(开放系统)animal. AEIR 动物(Animal)设备(Equipment)信息(Information)试剂(Reagent) 近代实验动物学发展特点 1实验动物生产技术逐步完善 2实验动物品种增加 3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日趋完善 4充分利用现有动物资源 5开展实验动物附属设施及动物实验技术的研究 6转基因(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 7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监测方法的研究 实验动物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遗传学(Laboratory Animal Genetics)是应用遗传调控原理, 控制实验动物的遗传特征,培育新的实验动物品系和多种实验动物模型, 以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目的.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Laboratory Animal Microbi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的种类、特性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影响 实验动物生态学(Laboratory Animal Ec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对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有利的环境条件; 实际上主要研究气候因素, 理化因素, 生物因素, 栖居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实验动物营养学(Laboratory Animal Nutrition)是研究饲料与实验动物机体生长、发育、繁殖、健康及实验结果关系的分支学科. 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分支学科.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对象实验动物、动物实验。 2、根据我国实际,实验动物被分为四级,分别是一级为普通动物、二级为清洁动物、三级为SPF动物、四级为无菌动物(包括悉生动物)。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是SPF 动物,我国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是清洁动物。 3、通常称近交系动物为品系,称封闭群动物为品种。 4、实验动物的年龄通常根据体重来判断。 5、裸鼠除全身无毛外,还有裸体和无胸腺,并随年龄增加皮肤变薄,头颈部皮肤皱褶,发育迟缓等特征。 6、药物筛选实验首选动物为小鼠;过敏实验首选动物为豚鼠;发热研究首选动物为家兔;实验外科学首选动物为犬;人类脊髓灰质炎等病的研究最理想的实验动物是非人灵长类动物;做反射弧分析实验常用实验动物是青蛙。 7、实验动物常用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等。 二、名词解释 1.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鉴定、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2.近交系动物:是指至少经过20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其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鼠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3.杂交优势:杂种一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寿命较长,容易饲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近交衰退现象的优越性。 4.封闭群动物:不以近交形式进行交配,也不引入任何外来血缘,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从而保持群体的一般遗传特性,又具有杂合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我国制定的标准作如下定义: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5.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性结构方面的病变,即人为地诱发动物产生类似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学完整重点

第一章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教学、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2. 3.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 ?遗传学控制标准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 ?设施环境控制标准 ?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在于用符合标准的实验动物,在标准化饲养、实验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4.生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 AEIR Animal 实验动物 Equipment 仪器设备 Information 信息 Reagent 试剂

5.什么是动物福利?(选择,判断)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6.“3R”原则: Replacement 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Reduction 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Refinement 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 1.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brother-Sister inbreeding)20代以上而培育成的动物。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的纯合性(近交系动物的每个个体) (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一个近交系动物的所有个体) (3)遗传组成的独特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4)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5)遗传的稳定性(所有近交系) (6)表现型的一致性(同一近交系个体间) (7)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8)国际分布的广泛性(定义+特点=简答,分开是小题) 2.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群体。 3.杂交群动物 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杂交群(Hybrid),又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代。 杂交群动物的双亲来自两个不相关的近交系,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各个个体的基因型相同,是其父母基因型的组合。 (2)表型一致,对试验反应均一。 (3具有杂交优势,生活力和抗病力比近交系强。 (4)具备双亲的生物学特性。 (5)由于基因互作,可产生不同于双亲的新性状。

实验动物学重点汇总

一、实验动物、近交系动物、转基因动物、屏障环境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1.遗传背景明确(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2.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控制(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 3.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工培育而成的动物 4.应用范围明确 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至少连续经过20代以上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近交系动物的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应大于99%。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纯合性和同基因性 2.各品系均具有独特的特性 3.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4.可作为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5.具有标准实验材料特性 6. 遗传背景清楚 通过实验手段将新的遗传物质(外源性的基因片段)导入到动物的胚细胞中,并能稳定的遗传,由此获得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常用的方法有显微注射法、逆转录病毒载体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精子载体法、电转移法、基因直接导入法等。 屏障环境:与外界隔离,是饲养清洁级动物和SPF级动物的设施。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须经过滤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对于10000级,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如饲料、水、垫料

及实验用品等均需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二、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分类 实验动物设施是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的总和。一个设施可以大到动物中心或生产繁殖机构,小至某一实验动物室。总体的原则是提供实验动物最适宜的环境,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和为动物实验的准确性提供可靠保障。 (一)、按其功能分类 1.动物生产设施(Animal Production Facility)指用于实验动物的饲育繁殖、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2.动物实验设施(Animal Experimental Facility)指用于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检定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特殊动物实验设施(Special Animal Experimental Facility)指用于感染、毒理动物实验、病原微生物和细胞培养、重组DNA、转基因动物实验、克隆和胚胎干细胞、细胞实验和应用特殊化学物质等进行实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包括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二)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普通环境(Open System) 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是饲养普通级实验动物的场所。饲料、饮水要符合卫生要求,垫料要消毒,饲养室内要有防鼠、防昆虫等措施。 2.屏障环境(Barrier System) 与外界隔离,是饲养清洁级动物和SPF级动物的设施。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须经过滤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对于10000级,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如饲料、水、垫料及实验用品等均需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3.隔离环境(Isolation System) 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的环境内。工作人员通过隔离器上组装的无菌手套进行操作,不直接接触动

实验动物学复习资料汇编

一、名词解释 1.SPF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指不携带特定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但带有未知的微生物群的动物。 2.品系(Strain):是实验动物分类学上专用名词,采用一定的交配方式繁殖且祖先明确的动物群。3.悉生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是指在隔离系统饲育的,经检测其体内外仅有经人工有计划接种的已知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 4.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为生物医学科研而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性表现的的动物模型。5.克隆动物(clonal animal):是指用人工方法得到无性繁殖的在遗传上与亲本动物完全相同的动物。6.转基因动物:基因组中稳定的整合有以转基因技术导入的外源性或特定DNA片段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7.免疫缺陷动物:是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的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缺陷的动物。8.重组近交系动物:指近交程度相当于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近交系数达98.6%以上、群体基因达到高度纯合和稳定的动物群。 二、简答题 9.简述作为一个品系所具备的特征。 品系有三大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的外貌特性,稳定的遗传特性。 10.试述亚系及其形成的原因。 在近交系培育和维持过程中,由于残留杂合基因的分离、基因突变以及在不同地区繁育而造成同一品系内不同分支之间在遗传上有差异的动物称为亚系。 亚系形成的原因:1.近交40代之前,残留杂合基因的分离;2.不同地点繁育100代以上,由于基因突变;3.遗传污染后继续近交许多代。 11.简述近交系动物及其优缺点。 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20代以上,基因型高度纯合,等位基因趋于完全一致的动物近交系动物的特征。 优点:1. 基因的纯合性 2. 遗传的同源性 3. 表现型的一致性 4. 遗传的稳定性 5. 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 6. 遗传组成的独特性 7. 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8. 国际分布的广泛性。 缺点:1.缺乏普遍性 2.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3.产子数量少 4.体型小 5.维持费用高。 12.什么叫杂交群动物?试述其具有的几种特征。如何命名? 又称:F1 代动物定义: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系统杂交动物,俗称“F1”代。系统杂交动物的双亲来自两个不相关的近交系,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具有杂交优势,生活力和抗病力比近交系强。 2.各个个体的基因型相同,是其父母基因型的组合。 3.表型一致,

医学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研究实验动物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动物实验:为科研、教学、药品检定等目的,对动物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处理,观察其反应,获得实验数据,解决科研中的问题 实验用动物:指所有以科研、实验、生产、文字教学等为目的而使用的动物。可包括有生命的和死亡的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 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区别: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指生物医学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性表现的动物疾病模型和相关的模型系统材料。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相似性(复制的模型尽可能近似与人类疾病);重复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可控性;易行性和经济性 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物理诱发,化学诱发,生物诱发,复合方法,遗传工程方法。 动物模型的优点:避免了在人类进行试验所带来的风险;临床上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可用动物随时复制出来;可以克服人类某些疾病潜伏期长、病程长和发病率低的缺点;可以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增加试验的可比性;可以简化试验操作和样品收集;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疾病和疾病本质。

实验动物模型按产生的原因分类可分为:诱发性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阴性动物模型,孤立动物模型。 诱发性动物模型:人为地诱发动物形成类似人类疾病模型,具有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疾病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来的疾病模型适合研究目的需要。优点:制作方法简便,实验条件容易控制,重复性好,在短时间内可诱导出大量疾病模型.缺点:诱发性动物模型是通过人为限定方式产生的,多数情况下与临床所见自然发生的疾病有一定差异,况且许多人类疾病目前还不能用人工诱发的方法复制,因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诱发型动物模型有肺水肿动物模型,烧伤动物模型,肝硬化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条件所形成的疾病模型,包括人工培育的突变系和近交系的各种疾病模型。优点: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人类相应的疾病很相似,均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疾病,其应用价值很高。缺点:这类模型的来源较困难,不可能大量应用。 基因敲除动物: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剔除或用其他顺序相近的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的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其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地整合并可以表达和传与后代的一类动物。 动物实验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原则,(弹性原则,平衡原则,最经济原则)。

实验动物学复习资料

实验动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实验动物定义, 实验用动物包括 哪些? 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人工定向驯化培育而成的、具备明确的生物学特征和清楚的遗传背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或材料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主要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和野生动物。 1.1实验动物学研究范围: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学;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2.2动物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动物进行试验,解决科学实验中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通过各种实验手段,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实验动物学的定 义 是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育种、生态、饲育管理、解剖生理、疾病诊断与防治方面的问题,以期解决如何使实验动物符合 不同学科科学研究的 共同需要,以及适应科 学研究特殊需求,即模 型动物的培育。 3.实验动物的特点 1)实验动物是遗传 限定动物。以据 基因纯合成度为 限定标准,可将 实验动物分 为:近交系动物、突变 系动物、杂交群动物、 封闭群动物。 2)实验动物所携带 的病原体受到严 格控制,根据控 制程度,分为: 普通动物、 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 体动物(SPF动物)、无 菌动物和悉生动物(已 知菌动物) 3)实验动物只能用 于科学实验 4.“AEIR”要素 实验动物(Animal)、 设备(Equipment)、信 息(Information)和试 剂(Reagent) 实验动物的分类及质 量控制 1.遗传学分类及其 定义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 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 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 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 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 前代数的共同祖先,近 交系数高达99.6%,这 样培育而成的品系动 物称之为近交系。 近郊系的特点:基因纯 合性;遗传稳定性;同 基因性(遗传组成的同 源性);表现型的均一 性;个体性(遗传的独 特性);分布的广泛性; 资料的可查性;可分辨 性 封闭群:在不从外部引 入新血缘的条件下,以 非近亲交配的方式,至 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 的一个种群动物,可称 之为封闭群动物。 突变系:由自然突变, 或经人工诱导,使动物 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发生突变,动物表现出 某种遗传缺陷,且这种 特异的遗传性状能够 维持稳定的遗传品质。 这种变化了的能保持 遗传基因特性的品系, 称之为突变系。 系统杂交动物:两个没 有关系的近交品系动 物之间,进行有计划的 交配,其繁殖的第一 代,称系统杂交动物或 F1。 2.微生物控制分类 定义及其相应的 环境设施 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CV)不带有严重 危害动物自身健康和 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 动物。饲养条件:普通 开放环境 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CL or Clean conventional animal,CCV)微生物控 制级别介于SPF动物和 普通动物之间的动物。 饲养条件:亚屏障系统 大规模生产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PF)指动 物体内外不携带规定 的人兽共患病和动物 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不 携带对动物危害大的 病原,不携带主要潜在 感染或条件致病病原 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 的病原。饲养条件:屏 障系统内大规模生产, 隔离器内保种。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GF)指在现有技 术条件下,在实验动物 体内外不能检出任何 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的动物。饲养条件:无 菌隔离器内 息生动物:携带有已知 微生物的动物。饲养条 件:隔离系统 3.基因型是否相同 分类 同基因型:近交系、突 变系、系统杂交动物 不同基因型:封闭群动 物 4.标准化实验动物 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指在实验动物质 量、品种品系、生产和 实验条件等各方面规 定的统一技术标准。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目 的就是为了获得稳定 的、可重复的演出型, 以满足科学实验研究 的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