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9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12级鼎盛4班:刘保松班会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班会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班会过程:一、导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
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一)你对法律知多少: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
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
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如何预防和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2. 如何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3. 采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常见的不良行为及其危害。
3. 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4. 如何预防和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5. 学生应如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引发学生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不良行为的概念及其危害。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讨如何预防和杜绝不良行为。
5. 法律法规教育:讲解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6.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体验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7.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实践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全国通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定义,认识到其危害性。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
2.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 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方法。
4.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学会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2.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法制教育相关书籍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真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详细介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定义、危害以及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方法。
3.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看法,以及如何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违法犯罪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违法犯罪的过程和后果。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遇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时如何应对。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部分的内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感悟文章。
2. 让学生设计一份预防违法犯罪的手抄报,内容包括预防方法、技巧等。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和态度。
2. 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加强法治教育,营造和谐和安全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班会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带来的后果和危害,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任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做出了不好的事情,比如偷东西、打架斗殴、吸毒、谎报警情等等。
这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远离这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呢?2. 学习过程(1)什么是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任教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什么是违法犯罪。
不良行为是指某些不具有法律禁止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风气、不符合职业道德、不符合一般人的行为标准的。
比如说上课玩手机、说脏话、欺凌同学等。
违法犯罪是指某些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比如说偷东西、打架斗殴、盗窃等等。
(2)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危害•任教师: 了解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后果和危害。
对于不良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对于违法犯罪,后果就更加严重了。
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前途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任教师: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比如说讲礼貌、遵守纪律、懂得尊重别人等等。
2.培养健康的娱乐生活。
比如说多读书、多运动、多和家人朋友交流等等。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前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文明行为习惯。
本次班会的主题是“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旨在通过讲述案例和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
主要内容一、案例分析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指的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不正常、不道德、或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则是违反法律的规定,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和后果。
案例一小明和小张在街上遇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小明马上跑去帮助老人,而小张却站在原地看热闹并且用手机拍下这个场景并上传到网上。
这样的行为算不算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呢?对于小明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并表扬他的好品质和道德风范,因为这是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行为,也是符合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的。
而对于小张的行为,则应该给予批评和教育,因为他没有承担应有的道德责任,反而在拍照上网上面展示老人的隐私,有侵犯他人权益的嫌疑,因此算是不良行为的一种。
案例二小明和小李在放学路上遇到贫困家庭的父亲,向他伸手要钱,父亲把口袋里的2元钱给了他们。
但是小明认为这样太少了,于是和小李一起围着这个父亲固执地要求他再给一些。
小明和小李的行为是否属于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呢?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和小李属于不良行为的范畴。
因为他们的行为不正常、不道德,也不符合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
他们应该明白,贫富之间的差异是社会性问题,并非可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解决的,这样一来只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法律知识介绍明白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之后,我们就要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免无意间犯法或者是对不良行为不加以约束。
下面是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四条法律知识:1. 我国法律禁止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法律中,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
法治教育主题班会教案(6篇)法治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篇1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学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过程:引言: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同学们都有十六七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主要内容:一、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它们有什么区别?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打架,携带自制刀具,偷窃,赌博,吸毒,旷课、夜不归宿,上营业性歌舞厅、网吧,吸烟、酗酒,迟到、早退、讲粗话脏话、穿奇装异服、染发、带首饰、男生留过耳长发、光头、不按时就寝等各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这些行为衍生下去就导致严重不良行为进而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夜不归宿往往使孩子处于危险境地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种类和危害,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2)帮助学生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2)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讲授新课1、不良行为的种类(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2、不良行为的危害(1)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身体受伤、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2)影响学业和未来发展。
旷课、夜不归宿等行为会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3)损害人际关系。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行为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孤立无援。
(4)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演变的。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1)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避免违法犯罪。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在人生的花季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认识到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比如旷课、喝酒、吸毒、交损友、强拿硬要、贪小便宜、偷拿家中钱财、上网等,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一般来说,违法犯罪的前兆有如下几种: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青少年的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联系与区别。
2、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3、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1、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拒绝诱惑,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少年犯》主题歌《心声》。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自主感悟:师:同学们,这首来自高墙内,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少年犯的忏悔之情。
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讨的主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为做起”。
二、开拓探究,明理导行环节一:以案说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006年12月29日下午在京闭幕。
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原鞍山市公安局内保分局局长林福久犯受贿罪、贪污罪和重婚罪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师:法律是有国家制定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多媒体出示: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分子的图片,让生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生: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师总结:法律是有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行为规范。
学生讨论回答对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师总结:法律同道德和纪律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2. 常见不良行为及其危害3.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4. 学生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5.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 观看教育视频:播放相关教育视频,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 小组互动法:开展小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2. 学习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讨论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原因。
3. 分析典型案例: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不良行为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4. 强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教师讲解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5. 学习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6. 分享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
9. 课后跟进: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及时了解他们在抵制不良行为、遵守法律法规方面的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跟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背景近年来,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在学校中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本校决定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二、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三、活动内容1.主题班会:邀请法律相关专业人员授课,讲解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法律和社会规范。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分享身边的不良行为案例,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违法行为的后果,增强警示教育效果。
4.征求意见:组织学生提交杜绝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建议,形成共识和行动计划。
四、活动安排•时间:每周一下午2点•地点:校会议室•负责人:学校班主任•参与人员:全体中学生五、预期效果•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整个校园氛围良好,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和沟通通过本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相信学生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努力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愿我们的校园更加和谐美好!特殊应用场合1. 受众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需要增加以下条款:•个性化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法律教育内容。
•专业指导:邀请相关特殊教育专家参与活动,提供专业指导。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自闭症等特殊情况,教育方式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
解决方法是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法律知识。
2.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情况针对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情况,需要增加以下条款:•文化活动结合:将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增强法律意识。
2、帮助学生辨别常见的不良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2)明确违法犯罪的概念和法律后果。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2)怎样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讲解不良行为的概念和表现1、向学生解释不良行为的定义,即那些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不良影响,但尚未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
2、列举常见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逃学旷课、偷窃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对不良行为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良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个人身心健康、学业前途、家庭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深入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还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四)讲解违法犯罪的概念和法律后果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违法犯罪的定义,即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2、介绍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贩毒等,并说明相应的法律后果,让学生对违法犯罪行为有清晰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五)探讨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例如,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教学设计萩芦中心小学张金涨教学目标:1.不良行为的认识。
2.不良行为的表现。
3.不良行为的分类。
4.如何杜绝不良行为, 怎样与法律渗透。
重点: 哪些是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难点:如何杜绝不良行为, 怎样与法律渗透。
教学方法: 讲解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学生早退, 迟到是什么行为?出示图片, 分析图片的内容。
二、授主题活动1.出示主题: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2、让学生了解现在中国违法犯罪的记载, 据统计, 在我国, 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犯罪总人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 每年新产生的青少年犯罪人数高达15万人数。
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 除了受某些外界因数的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3.分析违法和犯罪的内涵, 并加以区别。
违法:是公民个人或者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定, 危害社会的行为。
它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守法义务, 超越法定行使权利的界限, 对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破坏和侵害。
社会危害性是一切违法行为的根本特征。
犯罪: 是指严重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三、师生互动交流1.大家谈: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2.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 讲解。
严重不良行: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非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 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 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 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中度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未成年人不得有以下不良行为:•(1)旷课, 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 故意损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成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的行为;•(10)吸烟、酗酒4.轻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篇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识记违法行为的类别,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能力目标在学习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一般违法行为如何制裁的过程中,提高辨别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知识,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观看投影片:(投影一):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
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
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
”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课本P93页第二个案例。
提问:(1)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2)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
”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使学生在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中,引起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扩散性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体结构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如何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3. 讲座法: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介绍不良行为的概念、特点,以及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讲解法律、法规的作用,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讲座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5. 讲座环节: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6.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违法犯罪。
七、课堂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作文。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背景在当今社会,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特制定该教案。
二、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 深入剖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不良行为的定义、种类及危害;•违法犯罪的定义、分类及处罚;•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2.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正确选择•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残酷性;•名人事迹:介绍正能量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上向善;•视听教育:影视作品、音乐等多媒体形式的教育,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接受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音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引发共鸣,达到警示和教育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审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引发深刻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3. 讨论互动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加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估方式1. 学生表现评估•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互动讨论等为评估依据;•每位学生根据个人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并提出合理引导意见。
2. 期末考核•设计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及态度变化;•考核内容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和案例分析等形式。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有效实施,期望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法治观念,自觉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殊应用场合1. 社区教育机构增加条款:•社区实践项目:增加社区实践项目的内容,在社区中进行实地教学,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不良行为对社区的危害。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认识到不良行为的严重性。
3. 远离违法犯罪的策略:教育学生提高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远离违法犯罪。
4.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 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强调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努力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4.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其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关系的认识。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检验其是否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引言本次主题班会的主题为《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法律意识,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为自己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b. 掌握一些常见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例;c. 学会正确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b. 运用多媒体和图片等辅助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b.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c.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学会正确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四、学情分析本次班会的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危害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参与讨论和互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b. 提出问题:你们身边是否有人曾经或正在从事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视频,呈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在生活中目睹过或听说过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呢?请你们思考一下,身边是否有人曾经或正在从事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2. 讲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a.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和危害,以及常见的案例。
六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全国通用)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基本法律知识,认识到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识别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介绍法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2.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解释违法与犯罪的不同,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界限。
3. 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讨论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4. 不良行为的危害:分析不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 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 难点:区分违法与犯罪,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法律知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挂图。
-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法治宣传视频,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解释违法与犯罪的不同。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板书设计- 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提纲:1. 法律的基本概念2.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3. 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4. 不良行为的危害5. 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 个人作业: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违法犯罪的短文。
- 小组作业:制作一份关于法治教育的海报。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班会,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法律知识。
教师应评估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应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法制教育提供指导。
重点细节: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是本教案中的重点部分,因为它是学生能够直接应用的行动指南,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良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的种类及危害。
2.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3.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4. 法律法规教育。
5. 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阐述杜绝不良行为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6. 课后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杜绝不良行为的计划。
六、板书设计1.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2. 主体部分:不良行为的种类、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如何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杜绝不良行为的计划。
2. 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违法犯罪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遵纪守法。
3.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课教案
南丹中学兰启伟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
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
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毒、注射毒品;
(9)其它危害社会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9)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10)吸烟、酗酒。
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
轻度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其相关群体及其个人的危害上。
如迟到、早退、讲粗话脏话、穿奇装异服、染发、带首饰、男生留过耳长发、光头、教学区打球、不按时就寝等各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问题2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
2.欣赏“哥儿们义气”,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结“拜把子兄弟”,排位分,喝血酒,干坏事。
3.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逐渐发展到违法犯罪。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二)、不良行为引起的违法犯罪后果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
始。
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有逃学、旷课、夜不归宿行为的人不外乎有几种情况:(1)学习较差,对自己已经失望;
(2)受家长、教师的批评;
(3)受社会上不三不四哥们的拉拢,经常在外游乐。
由于他们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加上脱离家长、学校的监控,往往容易走上歧途。
2、携带管制刀具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这些刀具之所以禁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
携带管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讲文明礼貌,待人恭敬谦让,已成为时代风尚。
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抛弃动辄动手打人,出口骂人的不良行为。
如果从小养成了这种不良行为,危害无穷。
好多犯罪分子从小染着了打架、怒骂别人的不良行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1)偷窃
偷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量较少的财物的行为。
青少年中有的不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看到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心里很羡慕,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非法去窃取公私财物。
一些未成年人因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平常喜欢贪点小便宜,从拿人家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橡皮开始,逐渐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
任何事物总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句老话叫做贼偷菜起,任其发展就会演变成盗窃。
(2)故意损坏财物
故意损坏财物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故意损坏财物,多出于报复的动机,你对我不义那我就将你的财物损坏,使你生活不好或叫你破破财等。
青少年中多出于嫉妒或寻找刺激,而偷偷地把别人的东西损坏。
这种行为既损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行为严重的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
6、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行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主要有如下几种:
(1)营业性歌舞厅、酒吧、夜总会、通宵影剧院;(2)带有赌博性的娱乐室、游戏厅;
(3)营业性台球房;
(4)电子游戏厅在学校上课期间,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
未成年人识别能力较差,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进入这些场所易受到负面影响。
另外,这些地方往往是不法分子浪迹的地方,经常去这些场所随时有可能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
(三)、惨痛教训
一失足成千古恨:
《死囚犯写给弟弟的一封信》
弟弟,父母这一辈子,养了你我两个孩子,现在我走了,孝敬父母的重担全靠你一个人挑,哥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你。
我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是给你留一句话:千万要学好,决不可做坏事,就是很小很小的坏事也不可做。
自从我被送进死牢房里,就一直在想,我是怎么落得这样可悲的下场?追根寻源,就是开始干坏事的时候,一点也不在乎,总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记得我第一次做的坏事,是在小摊贩那里偷了两个苹果,虽然心里害怕,但没有被人发现,平安无事,心里觉得占了便宜,所以后来就不断地干些小偷小摸的事。
占了一点小便宜,慢慢地就想占大一点的便宜,在后来就想占更大的便宜。
见了好的东西,眼睛就盯住不放,心里发痒,手也痒了,总控制不住自己。
有时也很害怕,心里说别干了,别干了,可手伸出去了。
偷得多了,十次八次不被发现,但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
为此,我两次被送劳教。
本来,这是改掉坏毛病的好机会,管教干部也都很和气,天天组织学习,讲道理,也尽了心。
好多像我这样的人都改好了,
重新做人了,可我表面装着改好了,但心里没改,出来后干得更厉害,心也变得狠了,终有今日的结局。
播放《少年犯主题曲》
(四):教师总结: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老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遵纪守法,不吸烟、不饮酒、不打架骂人、不赌博、不早恋、不逃夜逃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仅向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做其它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4、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5、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五)、宣誓
我们郑重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法制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文明中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