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 格式:doc
- 大小:272.50 KB
- 文档页数:19
题型一传统文化描述型1.《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2.《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Ca(OH)2C.SiO2D.Al2O35.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中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6.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练习(1)选择题(共80分=5分×16)1.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冰和水比较,冰的能量更高B.“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泪”的主要成分是水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是由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的D.“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常温下钻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3.《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
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其中“鸡屎矾”指的是碱式碳酸铜COOH溶液。
文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或碱式硫酸铜,“苦酒”指的是CH3A.置换反应B.离子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4.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发生了化学变化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状态5.《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
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其中“鸡屎矾”指的是碱式碳酸铜COOH溶液。
文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或碱式硫酸铜,“苦酒”指的是CH3A.置换反应B.离子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6.下列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C.刘琨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D.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7.(2020·山西八校联考)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知识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浣衣”中的“硷”是K2CO3D.《汉书》中“高奴,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8.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阶段性新题精选专项特训(全国卷)专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2秋·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文献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A.《野蚕》中“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诗中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序卦传》中“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鼎中的青铜属于单质D.《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答案】B【详解】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误;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意思是取一把新鲜青蒿,以二倍的水浸泡,绞榨取汁。
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C.青铜属于合金,是混合物,C错误;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指丹砂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汞和硫蒸气,遇冷时又化合生成丹砂,该过程包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化学变化,D错误;故选B。
2.(2022秋·江苏南通·高三统考期末)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造纸过程中的破碎,碱浸,漂白,沉浆都属于物理变化Fe OB.古代制造指南针的材料为磁石,主要成分为23C.火药爆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D.活字印刷术使用的黑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答案】D【详解】A.碱浸,漂白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存在化学变化,A错误;B.磁石,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B错误;C.火药爆炸过程中释放出能量,生成物能量低于反应物的能量,C错误;D.黑墨成分含有碳,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D正确;3.(2023秋·广东·高三校联考期末)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下列文物不属于...合金材料的是【答案】B【详解】A.曾侯乙编钟为青铜器,属于合金,故A不符合题意;B.瓷器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合金,故B符合题意;C.圆明园兽首为铜合金,故C不符合题意;D.马踏飞燕(东汉铜奔马)为铜制品,属于合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第1题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B.温室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D.干冰可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答案 D解析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与盐酸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B错误;棉花、麻来源于植物,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为碳水化合物,但蚕丝来源于动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是碳水化合物,C错误;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了小水珠,形成“云雾”效果,D正确。
2.化学与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品加工时不可添加任何防腐剂B.掩埋废旧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D.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答案 C解析食品加工时可以添加防腐剂,但要控制用量,A错误;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如汞等),掩埋其会造成土壤及水污染,B错误;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正确;含磷洗涤剂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
3.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
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答案 D解析“碳中和”实际上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法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只是将长链烃变为短链烃,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不会改变,A错误;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依旧会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清洁煤技术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错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能源是实现“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D正确。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成语与化学反应中的置换反应有关?A. 点石成金B. 滴水穿石C. 破镜重圆D. 铁杵磨针答案:A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下列哪种物质常用于制作墨水?A. 朱砂B. 雄黄C. 石墨D. 铜绿答案:C3. 下列哪种物质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五石散”?A. 碳酸钙B. 硫酸铜C. 氧化铁D. 硫化汞答案:D二、填空题4.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硫磺、木炭和________。
答案:硝酸钾5. 在传统中医中,________被用来治疗砷中毒。
答案:鸡蛋清6.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中,________被用作釉料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石英三、简答题7.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烧酒”是如何利用化学原理制成的?答案:中国古代的“烧酒”是通过发酵过程制成的,其中涉及到糖类物质在酵母菌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C6H12O6(葡萄糖)→ 2C2H5OH(酒精)+ 2CO2(二氧化碳)。
8. 中国传统的造纸术中,为什么要加入碱性物质?答案:在传统的造纸术中,加入碱性物质如石灰水,是为了中和植物纤维中的酸性物质,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和白度。
碱性环境有助于纤维素的分解,使纸张更加柔软和易于书写。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答案: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铜矿石(如硫化铜)通过冶炼过程提取出纯铜。
这个过程涉及到还原反应,即在高温下,铜矿石中的铜离子与木炭反应生成金属铜。
随后,将纯铜锻造成薄片,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制成光滑的镜面。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在铜镜背面镀上一层锡,以增加光泽和耐腐蚀性。
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包括金属的冶炼、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金属的电镀等。
五、实验题10. 如果要通过实验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你会如何设计实验?答案:为了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取几块大小相同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将其放置在可以控制水滴落速度的装置下。
专练2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4·湖北卷]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答案:C解析:根据松木在窑内焖烧可知,燃烧时空气的量不足,松木发生不完全燃烧,A正确;黏土烧成陶瓷的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因此有新的化学键形成,B正确;用草木灰水(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浸泡树皮可促进木质素的溶解,纤维素不溶于水,在点燃碱性条件下不水解,故C错误;火药点燃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S+3C=====K2S+N2↑+3CO2↑,是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2.[2022·广东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
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
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答案:B解析:兽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A项错误;青铜器是铜锡合金,B项正确;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项错误;液晶显示屏的主要材料是液晶,它是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的物质,不是合金,D项错误。
3.[2023·全国甲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苯甲酸钠可作为食品防腐剂是由于其具有酸性B.豆浆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C.SO2可用于丝织品漂白是由于其能氧化丝织品中有色成分D.维生素C可用作水果罐头的抗氧化剂是由于其难以被氧化答案:B解析:苯甲酸钠属于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其可作为食品防腐剂不是由于其具有酸性,A说法不正确;豆浆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线发生了散射,B说法正确;SO2可用于丝织品漂白是由于其能与丝织品中有色成分化合为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说法不正确;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用作水果罐头的抗氧化剂,D说法不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
4.[2024·四川广安二中月考]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日照澄州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C.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答案:B解析:“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涉及化学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又生成碳酸钙,A错误;雾是一种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即气溶胶,因此当受阳光照射时会发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高粱中不含乙醇,用高粱酿酒是高粱中的淀粉在酒曲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醇,然后用蒸馏法将乙醇分离出,C错误;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氧化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D错误。
专项18传统文化与化学一、单选题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浪淘沙》中写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以单质形式存在B.《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C.《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锤锻成钢”,意为生铁经不断高温锻打成钢,降低了含碳量D.《三国志》中记载的“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答案】B【解析】A.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选项说法正确;B.石油在短时间内不能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生铁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D.“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知识,对其说明错误的是()A.《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猛烈,能蚀五金。
”强水为酸B.《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记载:“曾青涂铁,铁赤如铜。
”曾青为可溶性铜盐C.《新修草本》描述“青矾”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中含Fe3+D.《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上食物中富含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答案】C【解析】A.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强水“性最猛烈,能蚀五金”,强水为酸,说法正确;B.铁能与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曾青为可溶性铜盐,说法正确;C.青矾是绿色,经煅烧后,分解成粒度非常细而活性又很强的Fe2O3超细粉末为红色,二价铁离子为绿色,氧化铁为红棕色,所以青矾应含有亚铁离子,说法错误;D.“五谷”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等,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五果”富含糖类;“五畜”富含油脂和蛋白质;”五菜”富含维生素,说法正确。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北京西城一模)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屠呦呦团队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采用了萃取的方法B.中药甘草、金银花、石膏、明矾等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有机物C.汤药存放于冰箱中,可以减小其腐败变质的速率D.煎制草药不宜使用铁质容器,可能因为草药的有些成分能与铁发生反应影响药效答案 B2.(2022·广东模拟)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煅烧贝壳,将产物投入海水中以获得Mg(OH)2B.用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发酵酿酒C.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D.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答案 A解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煅烧碳酸钙时为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水、镁离子结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钙离子,在整个过程中均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选A;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由淀粉发酵酿酒需要经过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被氧化生成乙醇、二氧化碳和水,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 不选;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会引起乙醇的催化氧化,故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高锰酸钾本身被还原而褪色,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3.(2021·肇庆模拟)五千年中华文化不仅能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本草纲目》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浣衣”的记载。
“薪柴之灰”的成分是碳酸钾B.“地生天赐硝磺炭”中提到了黑火药的主要成分C.“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所描写的印刷术陶瓷活字属于硅酸盐材料D.“寒溪浸楮舂夜月”所描写的造纸术工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 A解析 A.“薪柴之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故A错误;B.黑火药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组成的,故B正确;C.黏土高温烧制得到陶瓷,陶瓷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故C正确;D.“寒溪浸楮舂夜月”描写的是造纸术工艺,其中的除杂、蒸熏、漂白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1000题必练01 化学与传统文化30题1.(2022·广东高考真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
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
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答案】B【解析】A.兽骨,甲骨文的契刻载体之一,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一小部分是羊、猪、鹿的肩胛骨,还有极少部分的牛肋骨,其主要成分是钙质物质,不属于合金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B.青铜器是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故B项符合题意;C.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不符合题意;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一类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项。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广东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馆藏文物是其历史见证。
下列文物主要由硅酸盐制成的是【答案】C【解析】A.鎏金饰品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其中不含硅酸盐,故A项不符合题意;B.蒜头纹银盒中主要成分为金属银,其中不含硅酸盐,故B项不符合题意;C.广彩瓷咖啡杯是由黏土等硅酸盐产品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C项符合题意;D.铜镀金钟座是铜和金等制得而成,其中不含硅酸盐,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C。
3. (2021·广东高考真题) 今年五一假期,人文考古游持续成为热点。
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答案】A【解析】A.铸客大铜鼎属于铜的合金,A符合题意;B.河姆渡出土陶灶属于陶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B不符合题意;C.兽首玛瑙杯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属于合金,C不符合题意;D.角形玉杯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阶段性新题精选专项特训(新高考专用)专项01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1.(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下列成果中所用材料属于合金的是【答案】C【详解】A.2SiO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错误;B.BN陶瓷是新型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错误;C.钛铝外壳属于合金材料,C正确;D.氮化镓是化合物,不是合金材料,D错误;故选C。
2.(2023秋·江苏·高三统考期末)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国6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活性炭可用于吸附航天舱中异味B.22Na O可用作宇航乘组的供氧剂C.镁铝合金可用作飞船零部件材料D.2SiO可用作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板【答案】D【详解】A.活性炭是一种黑色多孔的固体炭质,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可用于吸附航天舱中异味,A正确;B.22Na O可与人呼吸时呼出的2CO、2H O反应生成2O,可用作宇航乘组的供氧剂,B正确;C.镁铝合金具有低密度、高强度、刚性和尺寸稳定性等优点,可用作飞船零部件材料,C正确;D .用作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晶体硅,不是SiO 2,D 错误;故选D 。
3.(2023·湖南永州·高三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由于使用的渔网多为麻纤维,遇水易发生膨胀破损,所以需要晾晒保持干燥 B .泥瓦匠用消石灰刷墙时,常在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粗盐,目的是使墙面尽快固化C .谷子、玉米、高粱、大豆都是常见的酿酒原料D .人类能够冶炼金属的时间先后与金属的活动性相关,一般越活泼的金属,越晚被冶炼出来 【答案】C【详解】A .麻为天然纤维,渔网多为麻纤维,遇水易发生膨胀破损,则使用后需要晾晒以延长渔网寿命,A 正确;B .泥瓦匠在刷墙时加入粗盐的目的是利用粗盐中的2MgCl 吸水,使墙面保持湿润,有利于2Ca(OH)溶液与空气中的2CO 充分反应,转化为坚硬的3CaCO ,B 正确;C .谷子、玉米、高粱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水解后产生葡萄糖,可用于酿酒,而大豆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不能用于酿酒,C 错误;D .金属越活泼,冶炼方法越困难,如需高温、电解等,D 正确;故选C 。
化学与传统文化备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例1.(2019·全国卷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
例2.(2019·全国卷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炬成灰”是指蜡烛燃烧,这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成,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酯,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考点点评: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与工艺判断:(1)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例如有关“强水”的叙述:“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工艺涉及的“变化”判断: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述石灰石的焚烧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
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
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b)A.Na2SO4B.KNO3C.Ca(NO3)2D.KIO3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c)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3(2016•济宁一模)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b)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压轴题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与STSE化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高考越来注重化学学科以概念为核心的考查,以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试题有机地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或古代与化学相关的成果、最新科技成果(最近诺贝尔奖成果、科技新发现、国内或国外科技进展等) 、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药物、食品、新型材料等)作为载体命题,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计在2023年高考中,仍会以某热点为住处源辐射相关知识与方法,以判断正误、推理的形式,借助最新科技成就或古诗词考查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及相关化学原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1.我国在科技上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下列各项中使用的材料属于合金材料的是( )【解析】A项,甲板所用的特种钢是碳素钢中加入了几种金属,属于合金,A项正确;B项,聚乙烯纤维为有机高分子材料,不属于合金,B项错误;C项,太阳能电池板为Si,不属于合金,C项错误;D项,石英加速度计为SiO2材料,不属于合金,D项错误;故选A。
2.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表现了文物修复者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职业体验,让我们领略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下列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解析】A项,银器表面锈蚀物成分大多数为氧化银、氯化银、硫化银等,除此外还常会有银合金里所含铜质的腐蚀产物。
对于锈层含较多绿锈的,可以考虑使用甲酸溶液,甲酸能有效的分解含铜矿化物,而对银不起作用;对于银器表面变色较深,锈层较厚重的,要考虑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处理,涉及到了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B项,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主要原理是通过施加外力使器物恢复原状,未涉及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项,古画水洗除尘是用羊毛排笔蘸温水淋于画上,等画完全浸透进水,在用毛巾蘸干画上的水分,如此进行多次,直到毛巾中挤出的水由污黄浑浊变得澄清透明为止,说明基本将画中的污渍清除干净,未涉及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项,木器表面擦拭烫蜡是蜂蜡本身的熔点很低,可以用吹风机对固体蜂蜡吹一会,会有稍微融化,此时把软化的蜂蜡大致涂到木头上,再用吹风机的热风吹涂好蜂蜡的木器,使蜂蜡融化,完全覆盖木器,然后用棉布把多余的蜂蜡擦掉,再用热风吹,使蜂蜡更好的渗入木头当中,未涉及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题型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考向1化学与STSE1.(2019·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选A A错误,氧化铁的颜色为红棕色,不是青色;B、C、D正确,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2.(2018·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解析:选A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液体能导电,不适用于电器起火,A项错误;疫苗是生物制品,温度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使疫苗效果降低或失去作用,B项正确;水性漆与传统的油性漆相比,水性漆具有低甲醛和低芳香类化合物等优点,属于环保产品,C项正确;装有镁棒的电热水器,是一个以镁棒为负极(阳极)、内胆为正极(阴极)的原电池,D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Ⅰ)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A.尼龙绳B.宣纸C.羊绒衫D.棉衬衣解析:选A尼龙绳是由尼龙切片制成的纤维丝经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属于合成纤维,A项正确;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属于天然纤维,B项错误;羊绒衫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属于蛋白质,C项错误;棉衬衣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属于天然纤维,D项错误。
4.(2017·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解析:选C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A项正确;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B项正确;燃煤中加入CaO是为了除去煤燃烧生成的SO2,可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C项错误;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属于清洁燃料,D项正确。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2.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B.“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A.Na2SO4B.KNO3C.Ca(NO3)2D.KIO3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7.《》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
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
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b)A.Na2SO4B.KNO3C.Ca(NO3)2D.KIO3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c)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3(2016•济宁一模)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b)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
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A.百炼成钢B.饮鸩止渴C.铁杵磨针D.火上浇油2.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复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离子反应D.氧化还原反应3.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下列化学操作中与“渍”和“绞”相同或相近的是()A.洗涤、捣碎B.浸泡、研碎C.萃取、剪断D.煮沸、过滤4.《本草图经》记载:“不灰木,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
”其中不灰木是指()A.硫酸盐B.硝酸盐C.硅酸盐D.氯化物5.《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A.甲苯和水B.硝酸钾和氯化钠C.乙酸乙酯和乙酸D.食盐水和泥沙6.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与下列分离方法类似的实验操作是()A.苯甲酸的重结晶B.从碘水中提取碘C.分离乙醇和二甲醚D.分离沙子和氯化钠溶液7.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 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铵8.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9.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1.(2018·山东烟台会诊,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各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代化学研究过程或成果不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是()A.《本草纲目》:“(烧酒)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盛露滴。
”B.《齐民要术》:“凡酿酒失所味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廻作醋。
”C.《开宝本草》:“(消石)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D.《天工开物》:“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答案】 B【解析】A项,描述的是酒的蒸馏,涉及分离提纯操作;B项,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可以转化成醋酸和水,涉及化学反应但没有涉及分离提纯操作;C项,包含溶解、蒸发结晶,涉及分离提纯操作;D项,榨油或加热使油脂从果实中分离出来,涉及分离提纯操作。
2.(2019·陕西汉中中学高三月考)春秋时期齐国的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
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A.氢氧化钾B.碳酸钠C.氧化钙D.次氯酸钠【答案】 A【解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煅烧时分解生成CaO,CaO溶于水后生成Ca(OH)2,草木灰中含K2CO3,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加水后发生反应CaCO3沉淀和KOH,KOH是一种强碱,能使油脂发生水解从而能去油污,达到洗涤丝帛的目的。
3.(2018·山东名校联盟期末联考)《炼丹秘诀》中的“抽汞法”有如下叙述:“朱砂不计多少。
入沙锅中以炭屑填平锅口,剪蛎壳板如锅大密钻小窍盖之,却将空沙锅一个与前锅二口相合,铁丝固济(包括有用铁丝缠和用盐泥固济二法),地下掘一穴安埋空锅,锻炼之后候冷取出,大概银朱一两只有真汞三钱。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 A【解析】意思为“向一沙锅中放入一定量的朱砂,用炭屑填平锅口,剪与锅一般大蛎壳板,在上面钻许多小孔,盖在锅上,再将一空沙锅与该锅的口密合,再用铁丝等固定密封,在地上挖一洞,将空锅放在洞口上,加热锻烧,冷却后可以得到汞”。
即通过加热反应产生的汞蒸气冷却后得纯净汞。
4.(2019·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二)下列对文中描述内容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答案】【解析】 A .“ 丹砂烧之成水银”的实质是:2HgO=====△2Hg +O 2↑,“积变又还成丹砂”实质是2Hg +O 2===2HgO ,化学反应条件不同,不互为可逆反应,错误;B.“埏泥”即为黏土,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正确;C.“紫青烟”是由于钾的焰色反应引起的,错误;D.“ 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可知,该操作方法为蒸馏,错误。
5. (2019·泉州质检)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
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
崔昉曰: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成鍮石(假鍮)。
”“水银坠地,鍮石可引上。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假鍮是一种合金B .炉甘石中的碳酸锌在冶炼中被还原C .可以用盐酸鉴别真假“鍮石”D .分别用硫黄和“鍮石”处理“水银坠地”的原理是相同的【答案】 D【解析】 假鍮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ZnCO 3=====△ZnO +CO 2↑,C 与ZnO 发生:C +2ZnO=====△CO 2+2Zn ,Zn 与Cu 熔合成合金,A 项说法正确;Zn 的化合价由+2价→0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B 项说法正确;鍮石为铜单质,不与盐酸反应,假鍮石中含有锌单质,锌单质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可以用盐酸鉴别真假“鍮石”,C 项说法正确;消除水银污染,硫黄与水银发生反应生成HgS ,鍮石与水银形成铜汞剂,属于合金,原理不同,D 项说法错误。
6. 炼丹鼻祖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积变”是指将水银与单质硫混合),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上述反应涉及两种基本反应类型B .丹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C .水银是液态银D .丹砂“烧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C【解析】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积变又还成丹砂”是发生了反应:S +Hg===HgS ,据此可知丹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还可知“丹砂烧之成水银”是发生了反应:HgS=====△Hg +S ,上述两个反应分别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 、B 、D 均正确;水银是汞的俗称,C 项错误。
7. 《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 .CuSO 4·5H 2OB .FeSO 4·7H 2OC .KAl(SO 4)2·12H 2OD .Fe 2(SO 4)3·9H 2O【答案】 B【解析】 FeSO 4·7H 2O 俗名绿矾,为浅绿色,灼烧后生成红色的Fe 2O 3,而CuSO 4·5H 2O 为蓝色,KAl(SO 4)2·12H 2O 为无色,Fe 2(SO 4)3·9H 2O 为黄色。
8. 三国时期曹植在《七步诗》中这样写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文中“漉”涉及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 )A.过滤B.分液C.升华 D .蒸馏【答案】 A【解析】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意思是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所以“漉豉以为汁”采用了过滤的方法把豆豉和豆汁分开。
故A 符合题意。
9. (2018·衡阳二模)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苦泉”中泉水属于胶体B .“熬”表示加热蒸馏C .“胆矾”化学式为CuSO 4D .“化”表示置换转化【答案】 D【解析】“苦泉”中的泉水中含有多种离子,属于溶液,A项错误;“熬胆矾铁釜”在铁锅中加热硫酸铜溶液,不是蒸馏,B项错误;“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C项错误;久之亦化为铜中的“化”表示转化,D项正确。
10.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这样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中“淘”“漉”涉及的基本操作是()A.过滤B.蒸馏C.渗析D.升华【答案】 A【解析】“淘”“漉”实际是分离固体与液体,涉及的操作为过滤,故选A。
11.中国古代记载文字的器物中,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的是()A.丝帛B.竹简C.甲骨D.青铜器【答案】 A【解析】丝帛是用蚕丝织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竹简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 项错误;甲骨的主要成分是钙盐,C项错误;青铜器是金属制品,主要成分为铜合金,D项错误。
12.(2018·石家庄质检二)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C.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D.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答案】 C【解析】丝和毛都是动物纤维,化学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青铜是铜锡合金,它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合金,B项正确;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产品,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而不是二氧化硅,C项错误;铜绿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D项正确。
13.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适有一物,如小桶而无底,非竹,非木,非金,非石……幸以告我”商曰“此至宝也,其名曰海井。
寻常航海必须载淡水自随,今但以大器满贮海水,置此井于水中,汲之皆甘泉也。
”“海井”的作用是()A.过滤B.萃取C.电渗析D.离子交换【答案】 D【解析】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是“海井”将“海水”变为“甘泉”,即“海井”可以除去海水中的盐(主要成分是NaCl),没有其他条件,只能通过离子交换法实现。
14.(2018·湖南三湘教育联盟联考)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C .黑火药是由硝石、硫黄、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其中“硝石”指硝酸钾D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了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A【解析】 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 项错误;植物的腐烂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B 项正确;制备黑火药的原料为S 、KNO 3、C ,三者物质的量比例为1∶2∶3,C 项正确;根据题意,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红色的硫化汞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Hg +S ,冷却,汞和硫在一起又生成硫化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 +S===HgS ,此过程中存在化合价变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D 项正确。
15.(2018·福建质检)唐代苏敬《新修本草》有如下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窑未见风者,正如瑠璃。
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绿矾矣。
”“绿矾”指( )A .硫酸铜晶体B .硫化汞晶体C .硫酸亚铁晶体D .硫酸锌晶体【答案】 C【解析】 “绿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绿矾是绿色,经煅烧后,分解成Fe 2O 3粉末,为红色,所以绿矾为硫酸亚铁晶体,化学式为FeSO 4·7H 2O ,故选C 。
16.(2019·潍坊二模)明代《造强水法》记载“绿矾五斤,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
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
”“硝”即硝酸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绿矾”的成分为FeSO 4·7H 2OB .“研细”可在蒸发皿中进行C .“开坛则药化为水”,“水”的主要成分是硝酸D .“五金皆成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B【解析】 “绿矾”为硫酸亚铁的晶体,成分为FeSO 4·7H 2O ,A 项正确;“研细”固体在研钵中进行,蒸发皿是用来蒸发液体的,B 项错误;根据开坛则药化为水,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说明该“水”的主要成分是硝酸,因为硝酸能够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金、铂除外,C项正确;金属和硝酸反应生成盐和含氮元素的物质,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