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能力演化路线

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能力演化路线

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能力演化路线
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能力演化路线

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能力演化路线

摘要:近几十年,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显著。一方面,指挥自动化建设

取得突出成就,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显示等环节均已成型,指挥信息

系统已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作战仿真及数据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模型建设有了

质的飞跃,数据工程建设积累了大批基础性数据,同时经过军事运筹界十余年的

努力,作战任务规划系统也取得初步进展,战役层的作战任务规划已经展开。

关键词: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能力演化

引言

当前指挥信息系统正处于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时期。系统智能化的核心

是自主化,指挥信息系统从自动化转为自主化的重要标志是从基于固定规则转为

系统规则可变,逐步具备知识获取、环境理解及方案制定与优选能力。随着人工

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分阶段赋能下一代指挥信息系统,以及实现智能化

水平的全面提升成为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1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应用等级

1.1人工干预程度

衡量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核心是考察系统不依赖于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因此将人工干预程度作为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核心评价属性。

1.2智能化应用的可靠性

美国国防部于2016年公布的《自主化夏季研究报告》指出,信任问题是

事关国防部能否拓展智能化应用的核心问题,设计智能化系统时,应建立可信度,确保系统以可靠方式执行任务,因此将智能化应用的可靠性作为指挥信息系统智

能化等级评估的另一个评价属性。

1.3指挥信息系统智能

化水平等级内涵如下:1)0级(人工控制):系统完全是一个信息化工具,仅具备存储和转发等基本功能,所有的分析、判断、理解、决策和控制均由人承担。系统可提供探测手段、指挥节点、武器平台和基础设施等各类资源和信息化

功能,需要人根据系统获得的探测信息分析、理解和判断战场态势,做出决策,

制定方案和计划,调动资源和武器。2)1级(机为辅助):系统可提供一些信

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的功能,为人进行态势理解和指挥决策提供帮助。系统可对收

集的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对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等),提供辅助决策产品(如提供作战方案和作战计划编辑工具、检测作战计划是否冲突等),人可基于

系统分析处理结果理解和判断战场态势,借助系统辅助决策产品制定方案和计划,从而提高决策效率,而武器平台和资源的调度完全由人控制。3)2级(人为指导):系统针对部分特定任务,部署专用智能算法,基于先验信息和规则,实现

态势信息按需搜索和智能分发及作战方案主动推荐等不同业务领域的“点”智能。

系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大部分决策和控制任务仍由人完成,系统为人提供态

势理解结果、多套作战方案和作战计划等,由人选择并确定作战方案和作战计划。4)3级(人为辅助):针对不同任务环境对智能算法需求不同的问题,搭建算

法库,根据任务对算法资源进行管理调度。系统仅需基于少量规则,通过智能博

弈试验对智能算法进行训练,积累海量样本数据并生成新规则,实现面向战术级

的态势理解、威胁估计和方案生成,同时系统具备自诊断和自恢复能力。系统具

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可靠性,一些简单任务(如在决心图确定后的具体计划可由系

统直接生成并执行)可直接由系统完成,但对于关键性决策和控制仍需要由人完

指挥信息系统复习课程

简述指挥信息系统形成及发展趋势 一、基本概念 指挥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装备,实现对作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科学高效指挥控制与管理,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信息对抗、安全保密以及有关信息保障功能的各类信息系统的总称。 二、形成条件 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是在人类战争不断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按军队的指挥体系从上到下紧密相联的整体。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的“人一机”系统,它以军事科学为坚实的基础,以军事指挥体系为其构建框架,以指挥人员为核心,以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装备为存在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把各种指挥控制手段与指挥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军事指挥活动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使用等环节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指挥员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原子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迎来了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人类社会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战争也开始进入了以高技术为基础

的“信息兵器时代”,即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在这种条件下,武装力量构成十分复杂,作战样式多种多样,战争的突然性增大,作战空间广阔,军队机动迅速,战场攻防转换频繁而剧烈,情报信息量成倍增加……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对作战指挥控制的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等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战场情报的信息量激增,要求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能对多种战场情报信息进行快速加工和融合处理;作战力量的构成复杂,要求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能对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组织密切协同和配合;作战单元的高技术成分增加,要求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精确使用和控制等。因此,信息化战争中指挥员对部队的指挥控制难度明显加大。 为了使指挥员能根据战场态势作出快速反应、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并能得心应手地指挥控制部队和武器装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作战单元的战斗力,显然仅靠传统的组织形式和指挥手段已难以胜任,必须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使其成为指挥员智力和体力的延伸,辅助指挥员完成诸如情报收集处理,制定作战方案、下达作战命令、控制高技术信息兵器等手工作业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和技术性要求高的工作,把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从繁琐的简单作业,事务性作业和重复性作业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思维、决策和指挥控制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便伴随着人类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而逐渐诞生了。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从最初的C2到C3,从C3I到C4I,再到后来的C4SR、C4KISR,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以后,美军认识到了指挥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在各军种大力加强本军种指挥信息系统的同时,加速对各军种、各业务独立信息系统的整合,以满足不断更新的联合作战构想的需要,从而实现全美军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目前,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已逐渐成熟。 一、美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按层次可分为战略、战役、战术级。从组成来讲,可概括为指挥控制系统、侦察预警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和全球信息栅格等系统。本文主要是从组成类型来讲述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一)指挥控制系统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军事与有关词汇字典》对指挥控制系统的定义是:根据分配的任务,指挥员计划、指挥和控制所属部队的行动所必需的机构、设备、通信、程序和人员。美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主要由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和各军种指挥控制系统组成。

全球指挥控制系统。目前美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是可互操作、资源共享、高生存能力、无缝连接的全球的指挥控制系统,是实施危机管理和协调多军兵种/多国联合作战的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动态情报、态势监视、应急计划、行动监控、通信、定位、数据表示与处理、数据库和办公自动化等。目前,美军在全球700多个地区都安装了该系统,以满足作战部队对无缝一体化指挥和控制的要求。 军种指挥控制系统。美海、陆、空三军都建有各自的指挥控制系统。美陆军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从战区地面部队到单个士兵或武器平台的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和21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作战指挥系统等。海军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全球信息交换系统、战术指挥中心、总指挥部数据处理系统、战术数据信息交换系统、战斗空间信息交换系统等。美国空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主要是指空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是美国家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空军(部)指挥控制系统、战区指挥控制系统、分区指挥控制系统及空中指挥控制系统,构成以地面为主、空地结合的完整的指挥控制体系。 (二)侦察预警系统 侦察预警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耳目”,是整个系统的神经末稍。美军侦察预警系统采取航天、航空、地面、海

指挥信息系统

的发展方向 xx01 指挥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装备,实现对作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科学高效指挥控制与管理,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信息对抗、安全保密以及有关信息保障功能的各类信息系统的总称。 指挥信息系统按功能来分,主要有六大系统: 1、信息收集分系统 由配置在地面、海上、空中、外层空间的各种侦察设备,如侦察卫星、侦察飞机、雷达、声纳、遥感器等组成。它能及时地收集敌我双反的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及战场地形、气象等情况,为指挥员定下决心提供实时、准确的情报。 2、信息传输分系统 主要由传递信息的各种信道、交换设备和通信终端等组成。这几部分构成具有多种功能的通信网,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地传输各种信息。可以说通信自动化是作战指挥自动化的基础,没有发达的通信网,就不可能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 3、信息处理分系统 由电子计算机及其输入输出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组成。信息处理的过程,就是将输入计算机的信息,通过按预定目标编制的各类软件进行信息的综合、分类、存储、检索、计算等,并能协助指挥人员拟制作战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模拟、情报检索、图形处理、图像处理等。 4、信息显示分系统

主要由各类显示设备,如大屏幕显示器、投影仪、显示板等组成。其主要功能就是把信息处理分系统输出的各种信息,包括作战情报、敌我态势、作战方案、命令和命令执行情况等,有文字、符号、表格、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形象、直观、清晰地显示在各个屏幕上,供指挥和参谋人员研究使用。 5、决策监控分系统 主要用于辅助指挥人员作出决策、下达命令、实施指挥。在作战过程中,指挥员可随时针对不同的情况,通过决策监控分系统输入指令。此外,决策监控分系统还可用来改变指挥信息系统的工作状态并监视其运行情况。 6、执行分系统 既可以是执行命令的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也可以是自动执行指令的装置,如导弹的制导装置、火炮的火控装置等。 在新军事思想和作战理论指导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较为明显的趋势。 一、加快系统一体化建设,实现三军联合作战。美军认为,未来的作战是在自动化系统的统一指挥控制下实施的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全面对抗,因此只有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本身构成了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整体,才能快速,灵活、高效地组织协调各种作战力量,以形成整体作战优势。为此,美军进一步调整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领导体制,加强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通过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化,逐步解决各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使各级各类在地理上分散的指挥机构和业务部门,甚至相关的民用系统,能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作战指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各军兵种指挥信息系统之间的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和用户互操作,以及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联合作战行动。 二、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提高系统综合对抗能力。由于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在现代作战中发挥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软杀伤和硬摧毁的首选目标。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美军对指挥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更大,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一旦某些关键的节点被干扰或破坏,整个系统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因此,美军在大力开发电子战装备、反辐射导弹等

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能力演化路线

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能力演化路线 摘要:近几十年,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显著。一方面,指挥自动化建设 取得突出成就,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显示等环节均已成型,指挥信息 系统已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作战仿真及数据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模型建设有了 质的飞跃,数据工程建设积累了大批基础性数据,同时经过军事运筹界十余年的 努力,作战任务规划系统也取得初步进展,战役层的作战任务规划已经展开。 关键词: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能力演化 引言 当前指挥信息系统正处于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时期。系统智能化的核心 是自主化,指挥信息系统从自动化转为自主化的重要标志是从基于固定规则转为 系统规则可变,逐步具备知识获取、环境理解及方案制定与优选能力。随着人工 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分阶段赋能下一代指挥信息系统,以及实现智能化 水平的全面提升成为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1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应用等级 1.1人工干预程度 衡量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核心是考察系统不依赖于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因此将人工干预程度作为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核心评价属性。 1.2智能化应用的可靠性 美国国防部于2016年公布的《自主化夏季研究报告》指出,信任问题是 事关国防部能否拓展智能化应用的核心问题,设计智能化系统时,应建立可信度,确保系统以可靠方式执行任务,因此将智能化应用的可靠性作为指挥信息系统智 能化等级评估的另一个评价属性。 1.3指挥信息系统智能 化水平等级内涵如下:1)0级(人工控制):系统完全是一个信息化工具,仅具备存储和转发等基本功能,所有的分析、判断、理解、决策和控制均由人承担。系统可提供探测手段、指挥节点、武器平台和基础设施等各类资源和信息化 功能,需要人根据系统获得的探测信息分析、理解和判断战场态势,做出决策, 制定方案和计划,调动资源和武器。2)1级(机为辅助):系统可提供一些信 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的功能,为人进行态势理解和指挥决策提供帮助。系统可对收 集的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对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等),提供辅助决策产品(如提供作战方案和作战计划编辑工具、检测作战计划是否冲突等),人可基于 系统分析处理结果理解和判断战场态势,借助系统辅助决策产品制定方案和计划,从而提高决策效率,而武器平台和资源的调度完全由人控制。3)2级(人为指导):系统针对部分特定任务,部署专用智能算法,基于先验信息和规则,实现 态势信息按需搜索和智能分发及作战方案主动推荐等不同业务领域的“点”智能。 系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大部分决策和控制任务仍由人完成,系统为人提供态 势理解结果、多套作战方案和作战计划等,由人选择并确定作战方案和作战计划。4)3级(人为辅助):针对不同任务环境对智能算法需求不同的问题,搭建算 法库,根据任务对算法资源进行管理调度。系统仅需基于少量规则,通过智能博 弈试验对智能算法进行训练,积累海量样本数据并生成新规则,实现面向战术级 的态势理解、威胁估计和方案生成,同时系统具备自诊断和自恢复能力。系统具 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可靠性,一些简单任务(如在决心图确定后的具体计划可由系 统直接生成并执行)可直接由系统完成,但对于关键性决策和控制仍需要由人完

探讨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的发展趋势

探讨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的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0-04-08T16:02:45.7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8期作者:王建智喻玺冉旭昆 [导读]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是军事方面重点关注对象,是我国各领域信息建设的重要工程。掌握发展驱动力与系统发展现状,摘要: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是军事方面重点关注对象,是我国各领域信息建设的重要工程。掌握发展驱动力与系统发展现状,明确其发展规律,从指挥要求出发,对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期能推动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的良好发展。我国一定会进一步推动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的发展,从指挥需求和担任任务的形态变化来满足时代的需求。论文针对我国目前的军事指挥系统建设存在 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在科技的大力发展下,互联网领域的崛起,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形势,对指挥系统来说,信息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确保信息系统的优化,才能完善信息化的建设。本文主要是探讨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上有着更高的作用。 1指挥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1.1一体化问题 我国现阶段移动通信网、光纤通信网等通信网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且移动网络在我国的土地上几乎都能应用。随着信息系统发展的深入化,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只有各层次系统和各功能业务实现交互一体化,才能提升系统工程化应用能力,使得指挥信息系统得以展现真正的应用价值。但就目前的指挥系统发展程度来看,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 1.2智能服务问题 指挥控制和信息安全、通信系统组成了指挥信息系统,还需要多个功能板块的辅助才能起到应用支撑作用。就当前而言,各领域在网络平台上的业务模板应用越来越多,在实际操作中,功能模板已经能够满足业务要。但在系统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任务要求展开操作,而不仅仅在系统内部完成基本要求。功能模板还不能满足任务要求和软件性能相符的条件,从而使得决策效用不理想,进而对功能模块的应用效果造成影响。目前的各种功能模块可以达到信息传送、状态显示以及数据运算等效果,但对于决策条件筛选以及数据监控服务内容无法实现,需要对系统采取优化措施,从而使得系统在提升决策速度与减少指挥人员工作量上的效用得到增强。虽然指挥系统在一定时间的内的发展已经取得相当喜人的成果,但还存在诸如决策能力过于低下的问题,明确其发展方向并对之进行纵深研究,使其工程化应用得到更为显著的效果,促进系统的良好发展。 2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发展的驱动力 2.1信息需求促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 指挥信息系统对信息的要求因参与条件和任务目的而受到影响。从小的层面说,指挥信息系统帮助用户提供相关数据以及信息,从而让指挥人员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广义上讲,指挥信息系统在得到信息化技术支撑的基础上,为了达到任务完成的目的,随之产生了储存以及通信等技术的综合。指挥信息系统的应用效力,对任务信息的需求有着直接影响,进而使其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受到二次影响。所以,任务信息的要求是系统发展的直接因素,任务信息要求的变换,对于系统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在对指挥信息系统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时,任务信息的变化也需要考虑在内。 2.2体系结构促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 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离不开体系结构的推动。系统建设的根据就是体系结构的组成,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找中,指挥信息系统研究指挥体系结构有四视图和三视图等框架,可以成为描述筹划储备、模型设计和验证评测等相关关系。会在实际运用时产生相应的结构产物,是体系结构的独特发展规律,恰恰也证明随着运用情况以及环境结构的改变也会对体系结构产生相应的改变。对体系结构作用进行了规划,再发展信息系统就需要依据结构特点向着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 2.3科学促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化应用 实现指挥信息系统各项功能的先决条件是科学技术,譬如,在运用定位技术和模拟仿真基础上,才使得指挥信息系统态势显示明了、效果及时。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才能实现信息共享功能,进而完成数据信息的共享与传输,这说明未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对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指挥信息系统未来形势 在我国的软件和硬件开放上,可以看出现在的阶段仍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拿指挥信息系统来说,明显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地完善系统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措施也面对比较困难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着应对未来信息化的发展。 3.1合理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一系统最大的发展空间在系统应用结构化一体的方向进行,主要从模块结构上进行功能的综合一体发展,这个主要是在传统的软件对应业务的改变,在有任务的阶段进行综合的运用,来改变这一模块的提高,这就打破了对任务的单一性,把一些分散的程序重新的结合,这样同时解决了软件系统功能分散和差异的问题有效的解决,基于结构上的分布,把一些复杂的树形结构的信息发送改变,重新建立一个网状的结构,把已经获取的信息通过点星发送方式发送,要建立这个系统的完成,需要在软件结构完美对接,这样可以完美的建立指挥信息系统,这就是为什么要朝着系统应用结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原因。 3.2与智能化结合方向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智能化的发展的指挥信息系统有提高的空间,为了在未来有着更大的竞争空间和智能化功能的实现,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从一些业务的发展方式上改变了单一的形式,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结构的变化和服务应用是不同的形式,不能是单一的叠加模式,而是在任务和用户通过人机互动来实现这一功能,相比于传统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任务多样性,人机结合的智能化的运用。从别的方面来考虑,传统的形式是结合软件进行独立的工作任务,这种形式在被现在的数据交互的人机互动服务应用推送平台替代,新型的模式将更加方便了交互实现同步、运算和现实的同步进行,就是在空间上实现独立存储,实现从收集、运算和共享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的减少工作量,这样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复杂、工作量、效率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对

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

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指挥信息系统软件的可靠性 设计在指挥系统中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对从软件分类、软件连接形式、软件工作模式和状态三方面对软件可靠性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介绍了现阶段软件的可靠性模型,最后分析了软件可靠性定性设计准则和要求。 【关键字】指挥信息系统可靠性软件军事指挥 一、引言 指挥系统属于军事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基础,可以实现指挥控制、情报勘测、保密、通信等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指挥信息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系统是否可靠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指挥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挥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不仅要考虑硬件,还要注重对软件,尤其是在信息系统功能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软件的可靠性对指挥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影响越来越大。指挥信息系统对应的软件包括服务器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软件、台位应用与控制软件等,在服务器的信息处理与服务软件为基础上,实现其他软件的交互,从而实现指挥信息系统的设计。想要实现指挥信息系统软件的可靠性,首先需要服务器核心服务软件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保证其他交互软件的可靠性。指挥信息系统可靠性设计主要是保证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在一定时期内的可靠性,保证不发生情报的丢失和指挥功能的

正常进行。 二、软件可靠性相关概念 1、软件分类。指挥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软件按照其功能、重要程度和运作方式可以分为功能软件、指挥信息系统软件、连续运行软件、按需运行软件、重要软件、一般软件等。不同软件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按需运行软件是指系统需要时运行,不需要时退出,该软件在其运行时会对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2、软件链接方式。功能软件为了保证软件在处理状态时能够不受功能软件故障的影响,功能软件之间通常采用并联模式,在软件故障时可以有其他功能软件顶替,使得指挥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这里的并联软件一般是指同一功能软件。 3、软件工作模式和状态。指挥信息系统中软件的工作模式一般包括全要素工作模式和非全要素工作模式,通过功能软件是否全部参与运行来划分。指挥信息系统软件的状态一般可以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种状态,可接受状态下允许有不影响总体功能运行的故障出现,且故障在一定时间内可修复,而不可接受状态则与之相反。 三、软件的可靠性模型 1、串联软件的可靠性模型。软件通过串联的方式连接到一起的 模式称为串联软件的可靠性模型,还模型中一旦其中有软件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及其结构特征

2018-02 37(2)Ordnance Industry Autom ation? 19 ? doi: 10.7690/bgzdh.2018.02.005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及其结构特征 张东,雷正伟,牛刚,吕艳梅 (军械技术研宄所三室,石家庄050000) 摘要:为增强我军联合作战能力,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及其结构特征进行研宄。 归纳总结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研宄分析各个发展阶段系统结构特征,并详细介绍了体系变化,最后介绍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最新进展。该研宄可为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结构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Features of US Military Information System Zhang Dong,Lei Zhengwei,N iu Gang,LYU Yanmei (No.3 Research Room, Machin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bstract: For improving joint operation ability,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ts architecture o f US military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which is advanced in the world.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 f system,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system structure feature o f every development stage, introduced the system change in detail, and introduce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 f military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establishment.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 f our military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Keywords: US forces; military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 o引言 指挥信息系统也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我军早 期称为指挥自动化系统,美军称之为c4i s r系统 (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ing, intelligence,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是集指挥控制、预警探测、情报侦察、通信、武器控制和其 他作战信息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用于军事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决策支持和对部队实施指挥控制 以及战场管理的军事信息系统,是信息化战争最基 本的物质基础[1]。指挥信息系统最早出现于美军,无论是在建设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实际使用效果 等方面,美军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20世纪 50年代以来,在军事需求牵引和电子信息技术进步 的推动下,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大致经历了初创阶段、分散建设、集成建设、网络中心化建设4阶段,目前正在建设以“网络中心、面向服务”为主要技 术特征的第四代指挥信息系统。基于此,笔者对美 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及其结构特征进行研宄。1初创阶段:第一代指挥信息系统 第一代指挥信息系统是经过初创阶段发展建设 而成的,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在美苏冷战时期,为防止敌方飞机的突然袭击和核打击,美军开始规划建设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并于1958 年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半自动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一“赛其”(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 system,AGE)。该系统首次将地面警戒雷达、通信 设备、电子计算机等设备链接起来,实现了防空作 战目标数据处理和航迹显示的半自动化。 以赛其系统为代表的第一代指挥信息系统只能称为C2(command and control)系统,以承担单一 的战术作战指挥控制任务为使命,功能相对单一,如防空预警雷达情报综合处理能力、航空兵拦截引 导能力等,主要解决情报获取、传递、处理和指挥 手段等环节的自动化问题[2]。 第一代指挥信息系统的结构特征可概括为“单 点”,即以某一作战区域的指挥所这个“点”为中 心,直接连接传感器和武器平台,不具备和友邻部 队进行协同作战的能力[3]。第一代指挥信息系统面 向单一军兵种的某种具体作战需求,系统结构固 定,运行效率较高,但灵活性很差。因没有考虑冗 余备份等策略,抗毁性差,可靠性和稳定性也不高。 2分散建设:第二代指挥信息系统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是美军指 收稿日期:2017-11-28;修回日期:2017-12-29 作者简介:张东(1984_),男,河北人,硕士,工程师,从事信息系统装备保障研宄。

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体系

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体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步入信息化,作战指挥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作战指挥方式的探讨正在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正依托军事网格系统,积极稳妥地以信息流程为主设计完善新的指挥体系。文章结合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概念、特征、指挥方式进行简述。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特征;指挥方式; 引言: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打爆发后,标志着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世界各国争先研究信息化作战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到如今也是取得瞩目的成绩。所以我军在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方面的研究花样繁多,数量不计其数。本文章也是参考其他论文对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进行一番简单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后来者做铺垫。 正文 1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概念 信息化战场的作战体系是分布的作战单元在统一作战使命的支配下通过单元间的自同步行为形成的统一整体,通过整体的“涌现”行为实现其使命目标,其分布性表现在战场多维空间的拓展,包括电磁维、网络维、作战主体的心理与生理维等,其自同步行为是作战单元间为达成共同的作战使命与

目标而在作战行动上的自主同与自主配合,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整体“涌现”。作战单元间的自同步行为区别于传统层级指挥方式,它是在感知共享、认知共享与充分互信的基础上,通过分布网络环境中既定的规则与技术途径而达成的一致的行为。 2.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四大特征 体系结构趋于扁平 第一“扁平”是对指挥体系结构“跨度”增大,“递阶”减少的形象描述。扁平结构减少了冗余信息节点,缩短了信息传递环节,增加了指挥体系的集成度,因而能优化信息流程,提高指挥效能。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结构趋于扁平这一特点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指挥体系不可随意扁平,以往作战指挥体系都不具备扁平化的条件。指挥主体的指挥能力、指挥对象的性质、指挥手段的先进程度等等。在这些限制条件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过于压缩指挥层次,过分增加指挥跨度,反会而适得其反,造成无法控制的状态。 第二,“扁平”是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的特质。因为只有进入信息化作战阶段,指挥体系结构才具备了“扁平”的条件。但由于“兵权贵一”的特点,作战指挥必须坚持集中统一指挥的原则,指挥体系不应、也不可能形成网络结构。形成网络结构会使一个指挥对象面临数个指挥主体,出现“多头指挥”的混乱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