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条件与方案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23
第5章、建设条件与方案选择
5.1建设条件
5.1.1地形、地质、水文条件
5.1.1.1 地理位置
拟建项目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东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4′至103°45′、北纬30°51′至31°01′之间;路线起于G213线距都江堰市聚源镇2.9Km位置,利用岷江4号桥,过翠月湖镇,至终点青城山镇东软大道,连接S106线,路线全长12.144公里。工作区内低等级公路与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
5.1.1.2 地形地貌
工作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与龙门山脉交汇之处,由呈扇状分布的第四系冲洪积覆盖层组成,地势较为平坦,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倾斜,构成多级台地。其西北为龙门山脉前山地带,属碎屑岩中低山区,河谷开阔,谷坡平缓;岷江从北向南纵贯全区,自都江堰宝瓶口出山后被水利工程分为纵横交错的排灌渠道,构成巨大的扇形灌溉网。
区内大部分地段植被茂盛,以灌林和农耕地为主。地貌单元为阶地及漫滩地貌单元。阶地物质主要为中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粘土、粉土与卵石质土、角砾土组成的二元结构,以及全新统冲洪积(漂)卵石质土等;漫滩主要分布于走马河、江安河、黑石河、沙沟河、汤家河、岷江等河流两岸,多呈月牙形或长条形,高出水面0~3米,长数百米至几千米,宽几十米至几百米。汛期一般将被淹没。堆积物以全新统冲洪积(漂)卵石质土为主。
5.1.1.3 气象
都江堰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但都江堰气候与同一气候区的其它各地相比,又突出表现为温度(气温、土温、水温)较低,日照
较少,阴雨天气频繁。
5.1.1.3.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为15.1℃,最低年为14.5℃,最高年为15.7℃,变幅为1.2℃。相临年平均气温相差较小,为0.1~0.8℃。春季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夏季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秋季平均气温小于22℃,冬季平均气温小于10℃。
5.1.1.3.2降水
降雨:多年降雨量为882.5毫米,夏季降雨量为487.1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55%,秋季降雨量为223.8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25%,春季降雨量为146.9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17%,冬季降雨量为25.9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3% 。
5.1.1.3.3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24.2小时,占可照时数23%。最多年1319.4小时(1963年),占可照时数的30%,最少年337.9小时(1981年),占可照时数的19%。年总辐射量约为每平方厘米83.35千卡,较成都郊区少。月日照时数多年平均86.1小时。7、8月最多,分别为139.1小时和144小时,各占该月可照时数的32%和35%;9、10月最少,均只占本月可照时数的16%。
5.1.1.4 水文特征
工作区内河流以岷江水系为主,该流域山区段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水源补给以降雨为主,辅以地下水和高山融雪水补给,径流水量稳定丰沛;而自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后,岷江水被分束于数条大小不一的排灌渠道,如蒲阳河、柏条河、徐堰河、走马河、江安河、金马河、羊马河、黑石河、泊江河等,水流平稳,水量丰富,浇灌着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
5.1.1.5 地层岩性
工作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体系上位于成都坳陷西北侧与龙门山构造带中段交汇之处,
属川西新华夏构造体系,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出露不全,以第四系为主。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上部多为灰黄色、棕黄色至浅灰色粉质粘土、粉土,厚约1~3米,一般顶部为0.3~0.5米灰黑色、浅灰色耕植土;下部为浅灰色、灰黄色卵石土,结构松散,未胶结,为松散堆积岩类土,普通土。
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2fgl):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前台地之上,上部覆盖1~4米棕黄色粘土、粉质粘土层;下部为灰黄色至褐黄色卵砾石土(泥砾层),透水性差,呈半胶结状,为松散堆积岩类土,硬土。
白垩系灌口组(Kg):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厚层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与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下部主要为灰紫、棕红色块状砾岩夹黄棕、红棕色砂岩透镜体。
5.1.1.6 地质构造
测区在区域上位于四川沉降盆地川西褶皱带西部的川西新华夏系构造中段,其西北灌县断裂带与茂汶断裂带之间则为龙门山隆起褶皱带。新华夏系构造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及断层组成的雾中山雁列断皱带和成都平原第四纪断陷盆地组成。本次路线经过地段均为成都平原第四纪断陷盆地冲洪积覆盖层,路线走向近于东西向,而路线附近的青城向斜,青城背斜均呈南北向平行伴生于青城山白垩系灌口组地层中,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无新近活动构造或隐伏断层通过路线地段。
5.1.1.7 水文地质评价
测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受自然地理、岩性岩相、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因素综合影响,因而可根据含水介质的贮水性能和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将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两大类。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包含全新统冲洪积卵砾石层、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含泥砂砾石层和下中更新统含泥砂砾石层,其间被基本不含水的中下更新统泥砾层相隔,组成上、下两个含水层,水量丰富,水位埋深浅,易受季节性降水影响,水源补给以大气降雨及地表径流为主。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分布于灌县断裂以东的前山低山丘陵区,由砂岩、页岩裂隙
层间水和红层砂岩、砾岩溶隙裂隙水组成,一般为承压水,水量中等,水源补给以大气降雨及高山融雪水为主。
5.1.1.8 断裂活动、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测区属强震区或强震波及区,区内三大基底性断裂:茂汶断裂、映秀断裂和灌县断裂虽生成时期较早,但发育时间长,晚近期以来仍在不断抬升,地震活动亦较频繁;但本次工程路线位于灌县断裂以东的平原区,无区域性断裂通过,晚近期构造活动较弱,地震活动较少,对路基及公路构筑物稳定性影响较小,属相对比较稳定的区域。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谱周期为0.45s即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属Ⅶ度抗震设防区。
5.1.2不良地质地段情况及工程设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本工程路线由于位于龙门山前山丘陵区与成都平原区交界处,沿线无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仅零星分布少量小范围软土地基,主要为水田或鱼塘,表土为高液限粘土,呈软塑状或流塑状,但埋深浅,多为1~2米,仅需局部换填即可,对路基及构筑物地基稳定性影响不大。
5.1.3沿线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
本项目沿线筑路材料较为丰富,路线多为填方路段,所需砂砾石、碎石、片块石均可在金马河及岷江两岸采集。
(1)碎石
碎石材料用作砼工程的粗骨料和路面面层。主要位于金马河及岷江两岸开阔的河漫滩上,为采集卵砾石加工轧制或筛取砾石,即“碎(砾)石”。目前在金马河上有多家砂石公司,可生产各种规格碎石,其水泥砼用碎石压碎值为3.9~6.0%,沥青路面用碎石压碎值为10.5~13.5%,洛杉矶法磨耗率为16.4~17.7%,磨光值为44,沥青与碎石粘附性等级为2级。
(2)砂、砂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