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广东)
- 格式:doc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41
无论是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尽情奔跑的大型哺乳动物,还是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寻觅食物的昆虫,都被水、空气和土壤包围着。
在广袤无垠的环境中,所有动物都选择一定的区域生活。
生物王国充满着缤纷、神秘的色彩。
本单元从具体物种入手,安
排了3个课题:《寻找生命》、《红番茄》、《小白兔》。
根据从整体到局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及比较,初步认识生物,学会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本单元从发挥学生主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且典型的内容,创设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的驱动页,选择和设计了易于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本单元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在草丛里寻找物体开始,通过观察、分类与比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初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的目的,并由此了解到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
番茄是六大器官可共存的一种常见植物,因此以番茄为例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形态及器官,并扩展到一般的植物,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
小白兔也是学生较熟悉和喜爱的动物,以小白兔为例认识动物,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及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观察,从整体外形认识兔子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兔子的书活习性,进而扩展到一般的动物,通过“给喜爱的小动物建立小档案”,达到了解更多动物的目的。
与此同时,将爱护动植物的情感与体验贯穿于始终。
让学生保持对动植物的好奇心,爱护动植物,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本单元建议安排8学时:第1课《寻找生命》2学时;第2课《红番茄》3学时:第3课《小白兔》3学时。
在活动的选择上,第l课活动的重点是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活动中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第2课的活动突出体现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丰富对叶的认识,了解叶的丰富多彩:在花和果实的研究上重在解剖与多角度的观察;第3课的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
学习,学生自己查找有关的资料,强调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如何整合小组内的资源,与大家交流,和大家分享。
本活动主要的科学研究技能是观察。
科学的观察是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被观察客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包括眼看、触摸、耳听、鼻闻等活动。
本活动要实现的任务是:仔细而有目的地观察番茄,对一株植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认识植物的形态,了解植物有六大器官。
对植物形态和器官的认识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观察的基础之上。
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番茄植株,并提出了“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观察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你能把各部分的名称写出来吗?”明确地指出了观察的任务。
学生的观察可分两步走:第一,让学生自由观察番茄,并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第二,带着“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这个具体的问题来观察。
这个观察任务是该活动的关键,能够把观察从局部、从个人关注的点转移到整株植物的外形特征的认识上来。
学生观察后,可引导学生对观察进行交流和描述。
最后,教师再引导总结,给出科学的划分和命名。
我们在教学中,可启发性地提出:除了形状、颜色以外,还可以找出哪些特征呢?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长短、宽窄、厚薄、软硬、表面是否光滑、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观察的方法。
学生对番茄和玉米的叶子进行观察和比较,应结合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
学生的想法越多,越有利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观察,使他们能通过观察形成丰富的表象,发展观察技能。
我们可适时利用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大小、厚薄都是比出来的)。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既可以写也可以画,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良好习惯。
兔是属于哺乳类兔形目的一种植食性动物。
兔形目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目,有两个科Leporidae(野兔和家兔)以及Ochotonidae(鼠兔)。
兔眼睛的颜色与它们的皮毛颜色有关系,黑兔的眼睛是黑色的,灰兔的眼睛是灰色的,白兔的眼睛是透明的。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白兔眼睛里的血丝(毛细血管)反射了外界光线,透明的眼睛就显出红色。
兔的眼睛有红色、蓝色、棕色等各种颜色,也有的兔左右两只眼睛的颜色不一样。
兔的眼睛能聚光,属于夜行性动物,所以它即使在微暗处也能看到东西。
另外,由于兔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因此它的视野宽阔,对自己周围的东西看得很清楚。
不过,它不能辨别立体的东西,对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楚。
灰兔的眼睛是灰色的。
兔的毛色有各种的颜色,它们眼睛的颜色也不一样,那是因为它们身体里有一种叫色素的东西。
含有灰色素的兔,毛和b眼睛就是灰色的;含黑色素的兔,毛和眼睛是黑的。
白兔身体里不含色素,它的眼睛是无色的,我们看到的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并不是眼球的颜色,所以它的眼睛自然就是红色的了。
本单元由水和其他外观与之一样的液体引入,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识别水与其他液体,从而认识到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通过“玩水球”和“给水加点东西”,让学生感受和认识水的一些性质和液体的一些共同特性;利用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这一性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通过使“浊水变清”的任务,让学生知道过滤是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并学习过滤的操作技能,了解自来水的来源;再以“渴的滋味”的情景引入,让学生回
味渴的感受并认识到人离不开水;在给植物浇水、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离不开水;通过讨论及收集资料等学习,让学生认识动物也离不开水;通过感受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和对生命离不开水的认识,又通过了解家乡的河水(江水、湖水等)的现状,让学生更自然地懂得应珍爱水资源。
本单元选择水作为研究的对象,意图在于用多种方法了解水的性质,在于站在生命和环保的角度来认识水与人类、水与动物、水与植物的密切关系,真切地体会水与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节约用水,关注水的环保。
在知识上,本单元包括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溶解性、水的净化、欣赏美丽的水体、生命与水、珍惜水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在技能上,本单元在多感官观察的基础上,加入了实验的方法,如给水变个样,加快溶解,混合、过滤、分离等,有操作技能的训练,更有对比实验方法的使用。
在情感上,本单元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水体的美丽,认识生命离不开水,要珍惜水,保护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与新陈代谢活动的重要物质。
人体组织约1/4是由水构成的。
人可以一整天不吃饭,但不能滴水不沾。
健康的人每天需饮水2~3kg。
口渴表示人体细胞已经失去了一定程度的水分,大脑中枢就发出要求补充水分的信号。
当人体失水量达体重的20%时,就会发生机体代谢紊乱,造成血液循环量减少、脉搏和呼吸过速、消化器官功能降低、食欲减退等;当失水量超过体重的25%时,即会导致死亡。
但人体的饮水也不能过量,否则,血液总量骤然增加,造成心血管系统和肾脏的负担过重。
实践证明,过度过急饮水,可能会导致机体水中毒。
据资料介绍,世界上因饮水过量而导致中毒死亡者时有发生,如我国浙江省某山村有一个小伙子,因与人打赌,一连饮入15大碗的水,结果发生水中毒,经抢救无效三天后死亡。
饮水过量为何会中毒呢?这是因为饮水过量导致人体水分过多,肾脏来不及排出而积蓄在细胞外液中,导致渗透压下降,水分进入细胞
产生细胞间隙水肿、细胞肿胀和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组织代谢紊乱失常,造成死亡。
那么,一个人一天喝多少水为宜呢?据一些医学家测定:在气温35℃以上、空气湿度较小的情况下,从事室外作业的人一般每天饮水6.5kg,从事室内作业的人一般每天饮水3kg左右即可;当气温低于35℃时,非重体力劳动者,以每天饮水2.5~3.5kg为宜;在炎热夏天,人们经常流汗,常感口渴,此时宜适当补充些富有营养的饮料。
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再通过给篮球打气和挤压注射器里面的空气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具有可被压缩这一性质,并能将其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在“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空气,并能用语言描述所了解的空气;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空气,并在“豆子发芽”实验过程中以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让学生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同时,获得生命离不开空气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动手做的活动,应注意:
(1)根据活动的内容,确定活动的形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一定要保证学生观察、实验、制作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
一些活动的安排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2)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搞好本单元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课前准备包括:活动材料的准备、活动方案的设计、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课前实验与制作等。
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被教科书所束缚,可以借鉴其他科技活动中的实验活动,使本单元的实验活动更生动有趣。
(3)对学生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计,低估学生的能力会限制学生的
想像力和创造力;高估学生的能力,又会使学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影响教学的效果。
(4)活动中要强调过程。
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建立大胆创造的信心,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播放“身边的空气”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