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我们大家跳起来浦东第二中心小学顾红梅一、教材分析:二、学生情况分析:三、教学目标简析:四、教学目标:1、演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体验歌曲优雅动听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欢乐情绪。
2、在聆听及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感知3/4拍的节拍韵律,认识并初步掌握其指挥图式,并通过律动、舞蹈、指挥等方式来表现3/4拍的音乐。
3、认识3/4拍的指挥图式,并初步运用,认识“反复记号”和“反复跳跃记号”。
五、教学重点、难点:1、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和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旋律轻盈典雅的音韵和律动感,初步了解歌曲旋律的出处和曲作者。
2、要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歌曲的整体音乐新的把握,掌握歌曲中的“乐句”、“呼吸”等方面的要求。
六、学习资源:多媒体视频、课件、乐器、录音磁带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听音乐进教室1、师生问好2、听《小步舞曲》做三拍子律动进教室二、基础训练1、提问:3/4拍的强弱规律,指挥图式是怎样的?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纠正及小结,并再次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3、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人指挥,三人拍强弱,听乐曲《我们大家跳起来》进行指三、新授歌曲1、谈话导入教师初步介绍歌曲旋律的出处和作者2、请同学完整的弹奏《小步舞曲》3、学习乐谱A.初学歌谱找出乐谱中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
(有同学能回答的请同学回答,老师小结)。
初步解决反复记号和反复跳跃记号。
B.四人为一组,口风琴吹奏歌谱。
C.和教师一起合奏歌曲D.轻声演唱歌谱正确完整的演唱歌谱,并且注意歌曲中出现的跳音记号以及反复跳跃记号,可用LU 音进行哼唱。
以便学生熟悉曲调。
3、学唱歌词A.朗读歌词注意声音的位置B.全班轻声正确演唱歌曲C.请学生分两组,一边指挥一边演唱,体验三拍子的韵律。
4、歌曲处理A.听范唱,讲讲歌曲有几句乐句?演唱时要注意哪些地方?B.教师小结,让学生注意“优美的音乐伴着我们跳”的“跳”之后有一个呼吸记号,演唱时的气息要调整。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社会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从1998年开始酝酿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为了与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现将就有关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作简要的说明。
一、新《标准》是怎样的一个文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标准》是有关音乐课程建设的文件,它表达了政府对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学科的定位、性质、目标、内容与要求,并针对课程实施中重要问题提出了意见。
《标准》是音乐教材编写、音乐教学及其评估的基本依据,因此,《标准》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纲领性的一个文本。
二、《标准》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标准》是由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汇集了从事本市音乐教育方面研究的高校教师、市区教研员、中小学教师中的精英,历尽四年的时间,反复调研、查阅并吸纳国内外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形成的。
编制组对该文本进行了几十次的修订,并通过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审查。
《标准》的框架结构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是导言、二是课程目标、三是课程设置、四是内容与要求、五是实施建议,每一部分由若干条目组成。
课程目标有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两个条目。
内容与要求中分三个阶段: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与(三至五年级),初中阶段有(六至七年级),每阶段分别按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表述,同时提供探究型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和内容示例。
上述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为全体学生及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大地空间和有选择地学习音乐而设置的。
实施意见有教材编写、教学建议、学习训练、评价意见和保障措施五个条目组成。
这里重点谈一下导言部分的课程定位。
导言部分有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设计思路三个方面内容,它较科学、准确地对音乐课程的性质、功能进行了阐述,其依据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同上)。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一、导言1。
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
课程理念(1)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开发语言潜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已知认识,探求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扎实的基础。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4)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上海有单独的课程标准
上海市有专门针对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地方性标准。
这些课程标准由上海市教育部门制定并发布,旨在规范和指导上海市内各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确保教育质量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同时,也兼顾上海地方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例如,我之前记录的信息中提到过上海市中小学数学、历史、体育与健身以及物理等学科的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数学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和目标,强调通过探究世界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及实际应用能力。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方向,可能包括了历史教育的内容范围、学习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规定。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着重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原则。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施策略及评估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这些课程标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06.09.11•【字号】沪教委基[2006]69号•【施行日期】2005.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06〕69号)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程改革于2005年秋季在全市初中起始年级全面推广。
为进一步深化本市中小学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06〕66号)的有关要求,自2006学年起本市将实施初中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现将《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转发至所辖有关教育单位和学校,并遵照执行。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初中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的管理,并将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及时反馈我委基础教育处(联系人:金莉莉,联系电话:23116707)。
附件: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方案(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六年九月十一日附件: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方案(试行)一、功能与性质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评价(以下简称“学业评价”)是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业评价要客观、全面和准确反映初中学生在学业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的基本要求。
学业评价结果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依据。
二、指导思想和改革原则1.学业评价应有利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优质均衡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全体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精神,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试行稿”)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试行稿”是在“讨论稿”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由专家审定而付印的。
“试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期望使语文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切实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现在,小学一年级已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明年,六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后年,高一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
未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校、年级,也将在语文课程活动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试行稿”编写者的理想,理想的实现,还是要靠师生的共同探索。
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这几年新教材试验过程中已经反映出来了。
为了使学校、社会对新“课标”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特确定一些话题对“试行稿”作解读。
[话题一]“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样的地位?关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
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表达,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精神,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说明——走进艺术咏歌生命(社会版)今年新学期开学伊始,上海中小学教育历史上第一个艺术类综合性课程标准——《上海中学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布。
在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上海市中学艺术教师、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相关学科的专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年的酝酿、调研、撰写、修改,这一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终于完成。
《标准》也将成为本市中学艺术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的依据。
长久以来,音乐课、美术课是中小学艺术教育基础课程,是中小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艺术分科课程是中小学艺术课程的主要课程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展,以及艺术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整体素养的价值日益凸现,人们期待艺术教育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继续保持与发展音乐、美术课程的优势的同时,上海市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从构建新的艺术课程结构入手,设计出从基础分科到综合拓展的12年一贯合分一体的艺术课程系统:一年级至七年级,设置分科的《音乐》学科(一、二年级《唱游》,三至七年级《音乐》)和《美术》学科;八至十二年级设置综合的《艺术》学科,充分发挥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
为什么要构建新的艺术课程系统?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学生艺术文化素养将得到哪些方面的提高?学生艺术学习方式将会产生何种变化?教师教学观念会产生何种变化?为了使学生、教师、家长更好地了解新课标,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在此市教委教研室对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作必要的说明。
一、亲近艺术提高素养面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素养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全面提高,是全社会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而加强艺术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作为人类的文明的结晶、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其育人价值已越来越得到确认。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03.03.18•【字号】沪教委基〔2003〕20号•【施行日期】2003.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基〔2003〕20号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于1998年正式启动,目前本市179所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学校(幼儿园)已开始进行全面的课程教材改革试验。
现将《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课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在施行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实施中如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市教委。
附件:《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〇〇三年三月十八日附件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一)坚持以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指导整个试验工作,重点围绕本次课程改革的要点开展试验。
(二)坚持把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试验的始终。
(三)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试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以课程教材试验为核心,带动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课程管理、考试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建设。
二、目的与任务通过先行在市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幼儿园)全面开展课程教材改革试验,为2004年在本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试行新课程方案和新教材做好准备。
为此,试验工作主要承担以下具体任务:(一)验证《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是否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社会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从1998年开始酝酿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为了与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现将就有关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作简要的说明。
一、新《标准》是怎样的一个文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标准》是有关音乐课程建设的文件,它表达了政府对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学科的定位、性质、目标、内容与要求,并针对课程实施中重要问题提出了意见。
《标准》是音乐教材编写、音乐教学及其评估的基本依据,因此,《标准》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纲领性的一个文本。
二、《标准》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标准》是由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汇集了从事本市音乐教育方面研究的高校教师、市区教研员、中小学教师中的精英,历尽四年的时间,反复调研、查阅并吸纳国内外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形成的。
编制组对该文本进行了几十次的修订,并通过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审查。
《标准》的框架结构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是导言、二是课程目标、三是课程设置、四是内容与要求、五是实施建议,每一部分由若干条目组成。
课程目标有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两个条目。
内容与要求中分三个阶段: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与(三至五年级),初中阶段有(六至七年级),每阶段分别按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表述,同时提供探究型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和内容示例。
上述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为全体学生及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大地空间和有选择地学习音乐而设置的。
实施意见有教材编写、教学建议、学习训练、评价意见和保障措施五个条目组成。
这里重点谈一下导言部分的课程定位。
导言部分有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设计思路三个方面内容,它较科学、准确地对音乐课程的性质、功能进行了阐述,其依据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同上)。
因此,《标准》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
音乐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根据音乐课程的定位,引出音乐课程的五个新理念。
即:“强化音乐审美体验;凸现音乐课程特质;提高音乐文化品位;重视音乐实践与创造;完善音乐学习评价机制”。
这些理念的提出突出并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了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人性化、艺术化和现代化,为音乐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标准》实施后,音乐课期望有怎样的改革与特色?音乐课按新的《标准》要求实施后,将会真正凸现音乐课程的特质,给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
1.回归歌舞一体的原本过去的音乐课过于强调单一的音乐本位,由于“单一”往往会采取专业的知识与技巧训练的模式。
现在《标准》倡导音乐教学要在大众化的基础性教育的大背景下,回归歌舞一体的原本,这是符合儿童本性的。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抽象语言,动作更能确切表现儿童各自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
我们已经有了上海第一期课程改革的经验,这次第二期课程改革是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打破单一、歌舞一体、反扑归真,让学生在歌舞相结合的表演中培养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歌舞一体将成为上海中小学音乐课的一道风景线。
2.听、动、演、赏、创,回旋循环长期的课堂音乐教学摸索出“五字”活动形式,即“听、动、演、赏、创”,这些实践活动的创设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
我们把“听、动、演、赏、创”写入《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旨在为中小学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形式,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力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动”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演”是体现音乐艺术的价值;“赏”是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创”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
“听、动、演、赏、创”隐隐成线,环环相扣,将成为音乐课一条绵绵发展的长河。
3.视听结合,激活教学过程随着电子高科技的发展,视听的多媒体现代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现在的音乐课已不是过去单一的听录音机放音带,而是大量的视、听、唱相结合的LD、VCD、DVD、MTV音乐或网络下载的音响、音像资料,及教师自己制作的音乐课件等。
丰富多彩的资源赋予音乐教学以鲜活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这是时代给音乐课造福,其发展将潜力无穷。
4.合格+特长,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过去的音乐课像文化课一样“一张乐理试卷了结”,“抽签唱歌、唱谱给分”,学生在担心受怕中难以发挥其常态的水平和对音乐的情感。
现在的评价从审美情感、审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
评价时强调在一种民主、开放平等的状态下进行,倡导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期终与平时相结合,师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同时,针对不同的领域内容、音乐课业、学生年龄特点(特长)等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比如以班级音乐会、才华展示、小组表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学生就不再怕考查,而是怕没有机会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艺,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增,既潇洒露一手又合作协调自如。
评价促进了教改,评价促进了发展。
四、《标准》的实施使学生在音乐方面有哪些受益?这次课程改革总的定位是大众化的基础教育,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学习音乐的权利,在音乐的能力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标准》要求让每一个学生做到“爱音乐、能表演、会编创”,从中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并为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平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单一的从知识方面提要求,而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提出目标要求。
《标准》在各年段的具体内容与要求上,降低了过去在教学上过难的知识与技巧。
如在识谱方面,以前要求能读“二升二降”的无线谱,这对个别有特长的学生来说能做到,但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是困难的,新《标准》对此作了调整。
又如视唱训练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且学生不感兴趣的,所以,过去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主要是过难的音乐知识与技巧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新《标准》也对此作了调整。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生学习音乐首先从情感入手,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之母”不无道理。
使每位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与创造活动中提高音乐的能力,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标准》还规定,小学1—5年级每周二节课;初中6—7年级每周一节课,音乐学习总课时数为408课时。
在七年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唱会约140首歌,欣赏约140首包括声乐、器乐曲在内的音乐作品,这些内容大都选择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音乐作品和经典作品。
在歌唱与欣赏280首左右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做到“爱音乐”。
《标准》在内容与要求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从学会几种儿童舞步,到唱歌表演,进而到学习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了解其民族风情。
到高年级则要求学会现代舞的常用舞步,体验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在器乐演奏上,低年级学会使用简易打击乐器演奏,中、高年级则学会运用课堂上常用的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演奏。
这样经过七年的音乐学习,能使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跳、能唱、能奏、能演,做到“能表演”。
《标准》中要求每一个学生“会编创”,这不是音乐专业上的音乐创作,而是指非专业的创造活动。
如为了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进行即兴表演;进行即兴节奏问答;进而进行即兴的旋律问答。
从中年级的曲调模仿、模进创作到让学生进行曲调填空、短句曲调的编创作。
此外,还通过歌词创作、歌舞表演、小品编创、非正规的打击乐器的制作等多元的编创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这样通过每一节课上的创作实践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创造活动,亲身体验创造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使每位学生“会编创”,在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创造活动中去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并学会与同伴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同时,还关注到有音乐特长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与提高。
目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追求,让孩子参加社会上的音乐学习,报名音乐考级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班级内获各种器乐高级别的学生往往不是个别人。
如象钢琴、电子琴、二胡、提琴等乐器,在小学中高年级以上,一个班级中获高级别的就有好几个,有的地区则更多。
这些学生的音乐水平都高于一般的学生,对于大众化的音乐教材的内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学生可以让他们通过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和作选择性的学习。
在集体活动中可让他们做“领头羊”,请他们作自信地表演,为这些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
这样既施展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也为全体学生作了榜样使大家得益。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这些学生除了在课堂内施展自己的才华外,还可以在课外的音乐社团活动中唱主角,更好的发展其特长。
五、家长如何支持与配合音乐课程的实施?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每周1—2节的音乐课时间有限,音乐学习的课余生活无限。
希望社会与家长多多支持与配合,让学生能在美的时空里成长。
以下提几点建议:1.业余时间让孩子多听音乐第二期课程改革的新教材不仅仅有一本书,还有配套的音响教材,它们组成了音乐课相对完整的教材。
家长要充分运用音响教材,让孩子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音乐作品,以愉悦心情,增强思维能力,培养音乐的耳朵。
2.要学会一件小乐器《标准》中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学会一种课堂小乐器,如口琴、竖笛、口风琴、吉它(任选一种)。
家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习一件乐器,培养其爱好。
3.鼓励孩子参加集体音乐实践活动家长要让孩子多观摩音乐会以此来拓展视野,多鼓励参加学校社团的艺术活动,还可参加社区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孩子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政府、学校更是责无旁贷,为音乐教学活动创设必要的设备与条件,支持师生的艺术活动。
让我们大家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一切应做的服务工作。
2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