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循环
- 格式:doc
- 大小:21.04 KB
- 文档页数:1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共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BL指数、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P<0.5)。
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死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
【关键词】脑梗塞;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神经功能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逐步完善,成为治疗脑梗塞的新型途径[1]。
患者发病后应及时给予治疗,若病灶拉长,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瘫痪或死亡。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通过对患者小脑实施电刺激,改善患者血管堵塞情况,扩张患者脑血管,减少患致病疼痛[2]。
对此,我院决定对脑梗塞患者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探究其对患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梗塞患者,现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0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6-79(62.50±5.50)岁,病程1.5-4(2.75±0.42)年;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病程1.0-4.2(2.60±0.53)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措施为:静脉血管溶栓、抑制血小板凝聚、脑神经营养、控制血糖、改善血压等相关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具体措施为将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接通电源,50-60min/次,通过电力刺激小脑,将电极片安置于两侧乳突位置,调整出适合患者的治疗强度,强度80%-100%,频率131%-136%,每日两次,连续治疗10天。
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肢体障碍的观察摘要】目的观察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肢体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内科住院的脑梗死肢体障碍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VFT--010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治疗,14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的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4天和28天后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对于治疗中风肢体障碍具有明显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循环治疗仪肢体障碍疗效CVFT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是一种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仪 (非药物性治疗),它运用"数字频率"合成高科技技术,产生正常的仿真生物电来取代患者自身病变的生物电,通过粘贴于两耳侧乳突的电极贴片,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对人的脑部进行电刺激治疗[1]。
CVFT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的主要功能是显著增加脑部血流量,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通过电刺激小脑顶核区,改善微循环。
启动脑部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保护神经细胞[2]。
近年来,我们采用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肢体障碍患者33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肢体障碍患者66例,全部患者符合2008年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且由CT检查证实。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
其中的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88±8.73)岁,平均病程4.8天。
对照组中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56±9.46)岁,平均病程4.5天。
丁苯酞、尤瑞克林、前列地尔、贝前列素钠、氢溴酸樟柳碱、他汀类药物、扩容药物等改善脑循环药物适应症、药理机制、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侧支循环是在颅内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起代偿作用的内源性吻合通路,可将血液供应重新定向到缺血区,以维持血流灌注并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有效侧支血流供给可改善低灌注、减轻脑组织损伤以及延长缺血半暗带存活时间,进而缩小最终梗死体积,改善功能转归,AIS 促进患者脑侧支循环有效建立,以缩小梗死灶体积和改善功能转归是临床诊断重点。
丁苯酞适应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
药理机制:丁苯酞I类化学新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脑血流。
用法用量:发病后 48 小时内开始给药。
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 mg(100 mL),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50分钟,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不少于6小时,疗程14 d。
口服:空腹服用,一次0.2 g,一日3次,20d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PVC 输液器对丁苯酞有明显的吸附作用,故输注本品时仅允许使用 PE 或聚丙烯弹性体输液器;少数患者可有一过性的肝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丁苯酞限新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作48小时内开始使用,支付不超过 14 天。
尤瑞克林适应证:轻-中度急性血栓性脑梗死。
药理机制:改善脑动脉循环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增强脑再灌注和促进脑卒中恢复。
用法用量:起病48小时内开始用药。
每次0.15PNA 单位,溶于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50分钟,可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溶媒和(或)减慢滴速,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急性期禁用;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慎用;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急剧下降,使用本品前15 min应缓慢滴注并监测血压,一旦出现血压下降明显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因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用可协同降压,可能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故禁止联用。
促进脑循环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效果观察与分析目的:观察与分析促进脑循环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40例符合条件的老年痴呆患者,同时给予促进脑循环治疗措施且对其效果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相关内容进行评定,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其结果。
结果:本次治疗总有效率达82.50%且蒙特利尔评估量表评分、MMSE、ADL 评定均较治疗前得以明显改善(P<0.05)。
结论:促进脑循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痴呆症状,同时还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标签:促进脑循环;老年痴呆;效果;观察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痴呆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的发病率为4%~6%、80岁以上则占到20%[1])。
由于该病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治愈率低等特点,同时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2],因此加强对老年痴呆的临床研究至关重要,所以笔者现利用促进脑循环来改善老年痴呆,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观察与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选取40例患者,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所制定的老年痴呆诊断标准,即①智力检测证实痴呆;②至少存在两项识别功能障碍;③记忆和识别障碍进行性加重;④无意识障碍;⑤无其他躯体或脑部疾病能解释上述病情。
支持条件:①日常生活及行为障碍;②家族中存在类似患者;③脑脊液正常、脑电图无特异改变,CT提示脑萎缩且进行性加重。
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①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痴呆患者;②Cornel 抑郁量表评分>8分者;③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存在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
查阅40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显示,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66~80岁,平均(70.00±1.32)岁,伴随疾病分类:糖尿病18例、高血压20例、冠心病12例、慢性支气管炎25例。
有变化,不启用ACBF的情况下,或在ACBF的滞后期内,血压改变会导致血管半径变化,由此产生的Te改变量会远远超过Tp的改变量,从而血管半径能够保持稳定。
但当血压下降到Te为零时,就只有Ta与Tp相抗衡。
一旦超过该点,Tp随血管半径减小明显变小,Ta却不因此而改变,血管就会塌陷关闭,故Te为零时的血压值被称为临界关闭压,其实质上是血管平滑肌紧张度的反映。
图1:血管壁所受内、外力示意图以CCP理论为基础的血管瀑布(vascularwaterfall)学说[211认为,在ACBF的有效范围内,CBF决定于MAP、CCP之间的差值和小动脉、微动脉的阻力,而与毛细血管、静脉处的压力梯度无关(即:CBF=MAP.ccP/cVR)(如图2)。
这与传统理论认为“CBF=MAP—ICP/CVR’’也不一致。
也就是说,人体的有效CPP=MAP.CCP,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讲CPP=MAP—ICP。
以人脑循环为观察对象的研究已证实了血管瀑布学说[221。
图2:血管瀑布示意图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论文引言图3:CPP(LLCA)与MAP、CCP的关系三、无创测定CCP和有效CPP(LLCA)的必备条件无创测定CPP和LLCA,首要是无创测定CCP。
己报道的CCP测定方法基本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动念压力流量关系(dynamicpressure.flowvelocityrelationships,DPFR)法两大类。
直接测量法基本原理是利用ACBF有一时间约为2.8sec的滞后期【25】,血压在滞后期内改变不会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或舒张程度的改变,在该期内急剧降低动脉血压或器官灌注压,使血流停止,测定出血流停止时的灌注压,即为该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CCP。
虽然这种方法非常直观,但临床上很难应用。
DPFR法中最常用的有常规法和傅立叶变换法两种。
其中,常规法是利用正常生理的血压~血流搏动周期,或人为造成类似的血压一血流搏动周期,不进行血压和血流量的人为干预,MAP没有改变,ACBF也没有启用,在血压~血流的搏动周期内,同步连续记录血压和血流量曲线,然后用最小平方法解析出血压一流量关系直线,用外推法得出该直线在血压轴上的截距,该截矩即为CCP。
脑循环治疗仪
定义: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是非侵入性的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仪,根据交变电磁场仿照人体大脑生物电磁场设计原理研发。
遵循生物组织磁导率基本均匀的原理,电磁刺激线圈输出特定规律的交变电磁场,通过粘贴于穴位的电极片,将仿真生物电直接作用于脑细胞,对人的脑部进行生物电治疗,改善脑微循环,显著增加脑部血流量,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稳定大脑细胞膜的电兴奋性。
治疗原理
该仪器应用数字频率合成仿真生物电技术,通过体表点击无创伤导入小脑顶核,起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激发神经细胞自身保护机制,发送脑循环功能作用。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通过特质的治疗发生体,输出特定的负极性脚边磁场,直接通过露骨达到脑内较深层组织,作用于脑细胞和脑血管。
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复受损脑神经细胞,促进脑发育,能有效地改善痉挛降低肌张力,矫正畸形,恢复持重力线,矫治因脑瘫引起的双腿交叉、足尖着地,马蹄足、足外翻、膝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腕下垂、拇内收、手指屈曲、语言多动、流涎弱智等症状
适应症
小儿脑瘫、脑梗死各期、脑出血恢复期、脑外伤促醒、脑外伤恢复期、中风预防、脑
供血不足(颈椎病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等)偏头痛、失眠、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性痴
呆、抑郁症等等。
眼底动脉缺血,眼疲劳等眼科疾病。
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