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学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几点思考
结合当今新课改、新高考的特点,我们的教育教学应由聚焦学生成绩转变到聚焦学生个体发展,转变到注重学生思想、情感、心理素质、人文情怀等内在素养的构建,更加注重学生走出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标签:立德树人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在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延伸和目标。青少年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在教育评价方面,对固有的单一的静态的学业成绩评价标准更要坚决扭转,注重对智商、情商、逆商的评价与提升,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十八大以来对学校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的新要求,尽快实现学校办学理念的革新,突出特色教育与办学特色,建立多元的、动态的、注重个体发展的评价制度和体系。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采用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把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二、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就如在课改之初,大家都比较迷茫,虽然也陆续接触了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但在实践中如何操作,仍然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我想,面对新课改、新高考,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冷静之余有自己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置之不理。完全否定我们的教育教学传统,丢弃我们积累下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一味追求“新、奇、怪”是浮躁肤浅的,但不作深入的研究思考就认为是再一轮的形式主义更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从意识层面规划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然后稳妥地在研究探索中创新工作。
首先要冷静对待课改之初客观存在的一些矛盾。由于对课程改革的定位不同,所以社会认知与教育认知在前期存在着矛盾。教育決策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庭,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各种群体对课改的认识都会采用自身立场,加之对新课改了解与理解的不均衡,所以要形成合力是很困难的。课改是件好事,出现学生乐意、家长反对的“窘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新课改更像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倒逼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就算体验到了新课改的好处,这些学生还必须要经历高考的考验。
其次,我们要推陈出新,认识到课程改革新的内涵,新的要求。概括来讲,一方面是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个体体验,一方面是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学习的“功”,一方面是注重个性创造,强调学习的“能”。所以,我们讨论新课改的问题,必须首先抛开推责任找理由的无用的论调,要在对新课改、新高考精神的深刻理解下,切实地转变教育观念,从操作层面来多动脑筋,看我们能做多少,能怎么做。
认识清楚了,观念才能跟着转变。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回答好以下两个问题,对转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控制还是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进行回答。我认为教育是对人性的打开,对自由独立思想的引导;教育中持有的道德观不应当与人性为敌,持有的学生观应该重视学生的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生命有它自己的缺陷,因此教育需要宽大、博大的人文情怀,以生活为意义的教育比以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要宽广得多。
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必须切实转变课堂教学
当前,我们的老师有一些困惑,比如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学生都把考试技巧作为重要内容和重点,当有些有情怀的老师想要有所改变,想要在教学中灌输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人文情怀教育时,首先是学生就会有意见:“老师,你讲的这些有什么用?能不能给我提分?”功利主义的教育观让我们都在质问“有没有用,能不能提分”,却不再关注教育的本质,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但恰恰只有在这些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学习中,我们才没有单纯讲知识、讲技巧,教考试、教功利,我们才在真正做教育。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能仅是单纯地拼知识、拼记忆,不然,我们的教育就已经输了。人工智能,聪明过人;网络信息,知识过人;电脑反应,机敏过人。那么,记忆、知识、计算、翻译、推理、演绎等等,这一切电脑都可以做的比人类更好,我们传统认识下的教育还有什么用?
其实,不仅是我们的学生、家长、社会,就是我们的教师也变得非常浮躁,追名逐利。各种各样的猜题、押题,机械重复的考试训练,精力全部放在考试成绩上,教育质量的丰富内涵已经被单一的考试成绩所取代。我们现在必须要全面地深刻地转变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在当前尤其是要重新回到教育本质的思考中来。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实的最好载体
中华文化主要是伦理道德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仁”,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仁爱”,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泛爱众”,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仁者爱人”,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仁义礼智信”,用十九大报告的提法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重要的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要广泛开展各类艺术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
育和劳动教育,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实现“树人”和“树好人”的目标。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功能。我们只有坚决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解决当下教育的各种现实问题。所以,真正理解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根据新时期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突出强调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张磊.从《守则》看立德树人的新范式[J].今日教育.2015年10期.
[2]徐远鑫.与时俱进,立德树人[J].生活教育.201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