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43.51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环境政策演变的历程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由于长期以来的快速经济发展,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政策,并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这些政策。
本文将探讨中国环境政策演变的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探索(1970年代-198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些初步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这两部法律奠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基础。
此时期,主要关注点是解决大气和水体污染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污染源监测网络、制定排放标准、建设废水处理设施等。
然而,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重点仍然是工业化,环境保护在政府政策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加强法律法规(1990年代-2000年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更多的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
该法律明确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并规定了相关责任和制度安排。
此后,中国还相继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等专项环境保护法律。
这些法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环境立法体系,并为后续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
第三阶段:转变发展方式(201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并开始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并将其写入宪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恢复。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政府的行动1972年6月: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11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批准颁布了中国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新中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1981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
1984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工作。
198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并被确定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98年:新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成立。
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成国家环保总局。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积极推行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5项新制度和措施,连同继续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3年10月: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方针发生了新的转变。
1990年:《中国环境年鉴》出版,并从1994年开始出版英文版。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最新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全)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
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二) 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 3 本书。
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
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 1972 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 1972 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环境保护,这一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懵懂探索到如今的全面推进,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这个阶段,环境保护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大量的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被过度砍伐,土地沙漠化加剧,河流湖泊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
1973 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环境保护工作开始纳入国家议程。
这次会议制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为后续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3 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进一步强调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开始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我国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1992 年,我国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这一时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了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然而,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污染防治工作。
在当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推广环保技术等。
在80年代,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对环境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并推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环境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90年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投资环保产业,推动环保科技创新,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重拳措施,严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政府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并加强了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在未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政府需要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环境的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者,气候变化也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能力。
此外,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
政府需要加大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和探索全。
首先,回顾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那个时期,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当糟糕,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举措。
首先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部门,专门负责监督和管理环境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增加了环境监测设施,加强了环境治理和治理力度。
然而,在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压力。
另一方面,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环保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探索了一系列新的环境保护方案。
其中之一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鼓励节能减排等。
同时,我国还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和责任,推动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还注重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
与此同时,我国还加强了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加强了环境监管,推动了环境治理的进展。
除此之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国际环境合作和交流。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积极参与制定环境保护国际标准和规范,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交流与合作。
我国也主动参与了一些环保国际组织和倡议,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如今的科学规划与积极行动,这一路走来,充满了挑战与变革。
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概念,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也形成了一些朴素的环保意识。
比如,农业生产中的轮作休耕、顺应自然节气的耕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生态平衡。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成为首要任务,环境保护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一些工厂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导致周边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973 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式起步。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一些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制定了一些初步的环保政策和法规。
80 年代,环境保护被纳入了国家的基本国策。
同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一阶段,不仅加强了对工业污染的治理,也开始关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
90 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同时,也在国内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
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旨在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进入 21 世纪,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了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循环经济。
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监管,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
会议交流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了近期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会议行将结束时,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有各界代表出席的万人大会,对会议作了总结,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
中国于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中国自1979年起先后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赛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2年伦敦公约》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1980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到1995年出版各类环境图书860种,500多万册。
1981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5月4日,由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的部分机构,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1983年,中国创办了全球第一家国家级环境保护专业报———《中国环境报》,年发行量近30万份。
1988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撤销,改为建设部。
环境保护部门分出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直属局。
1990年《中国环境年鉴》出版,并从1994年开始出版英文版。
1990年中国有关部门开始开发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
1992年4月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40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向中国政府提出有关咨询意见和建议。
日期:CATALOGUE目录•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和现状•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环境保护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未来环境保护的展望和措施•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和现状起步阶段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加大了环保力度,实施了多项治理措施。
加强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 2 3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治理难度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我国面临的环境挑战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法律法规建设环境规划与目标设定跨部门协同机制污染物总量控制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排污许可制度030201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生态红线划定生态工程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保护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技术创新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产业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产业逐渐崛起,包括环保技术、装备、服务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就业创造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影响03促进公众参与01提高生活质量02增进社会和谐环境保护对社会的影响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公众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环保理念。
文化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环保文化活动,如环保主题的讲座、展览、征文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榜样示范树立环保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人践行环保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环保的良好风尚。
环保意识和文化的培育未来环境保护的展望和措施多元化参与全球化合作数字化转型环境保护的未来趋势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完善法律法规创新科技支撑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公众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科技研发,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文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而开始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一、建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79年,中国第一部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
此后,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渐健全起来,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二、推行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为了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积极推行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我国不断升级和优化火电、钢铁等工业领域的排放标准,推广低排放和清洁能源。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加大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此外,我国还大力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为了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我国加强了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环保部门成立了专业的环境执法队伍,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我国积极推行环境效益评估制度,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环境评价,确保其环境保护工作符合法规要求。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加强了天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推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国家生态安全。
在生态修复方面,我国大力实施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项目,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积极参与全球环保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保合作,承担国际环保责任。
我国参与了多个国际环保组织,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环保规范和标准。
此外,我国还与多个国家签署了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促进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丰富多样,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环境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中国当代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CAIXUN 财讯理论研究中国当代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最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总结建W以后起步阶段的环境问题以及实行的环保工作,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由基本国策变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由末端环境管理转变为源头控制的方法,由以行政管理为主,走向程序化、法制化、制度化为主导的依法行政管理,W 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发展出路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
环境保护环境政策发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早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土地退化问题等问题都是突出问题。
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增长的压力以及资源匮乏的问题远比其他国家所面临的更加严峻。
虽说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在人均GDP低于300美元的前提条件下,中国开展了生态保护以及污染防治的活动,且举国上下为此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虽然说这些活动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情况下,始终是难以完全控制住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的。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断升级换代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一些重污染产业,例如水泥产业、化工产业、钢铁产业等,有从东部不断的转移到中西部,从境外不断地转移到境内的趋势。
本文将概述建国初期至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政策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展望。
中国当代环境保护事业的萌芽阶段(1949~1973 年)(1)建国初期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建国的初期,中国的环境问题就已有所表现。
虽说当时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生产的规模也不大,但是由于长期滥垦滥伐草原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进一步导致了土壤侵蚀以及水土流失的发生。
在若干的主要城市,虽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污染以及工业污染,但当时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西华师范大学刘蔚黎/文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
(2 ) “大跃进”时期对环境的破坏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人民在“大搞群众运动”以及“大炼钢铁”的指导方针下,遍地开花的“小钢铁”,以及国家大办的重工业,将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的更加严重了一些。
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始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健康危害的认识。
下面是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1. 古代:在古代,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低。
自然资源被过度捕捞、过度砍伐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物种灭绝等问题出现。
2. 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前,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但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措施仍然不够成熟。
3. 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环境污染严重加剧。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议题,并促使了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出台。
4. 20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各国相继成立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和实施环境标准和法规。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也开始推动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
5. 当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全球变暖的威胁,环境保护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各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转向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提高废物回收利用和推动可
持续发展等。
此外,国际间也加强了环境合作,如签署《巴黎协定》等。
总的来说,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对环境问题的无视到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过程。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将继续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要议题,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应对。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一、前言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简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
二、封建社会时期1. 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诗词中常有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词。
2. 治水工程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治水工程,如岳阳楼、都江堰等。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水患问题,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水利遗产。
三、民国时期1.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初步建立民国时期开始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1929年颁布了《森林法》,1931年颁布了《水利法》。
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政策。
2. 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民国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城市垃圾、废水、废气排放等问题日益突出。
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 环保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保法律制度。
1956年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1965年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条例》等。
2. 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五、改革开放以来1. 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政府也开始大力推动环保工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2.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环保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为全球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六、现在和未来1. 环境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尽管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环境问题也不断涌现。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于1973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做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突出成就。
(1)第一阶段(1973~1978年)。
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后,使中国比较深刻地了解到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意识到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于1973年8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
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要求防止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有:①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②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③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④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2)第二阶段(1979~1992 年)。
198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战略方针;确定了符合国情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
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和健全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环保政策和法规体系,于1989 年12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期还制定了关于保护海洋、水、大气、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野生动物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文件。
(3)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
1992年在“里约会议”后,世界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环境原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则。
主要有商品(各类产品) 必须达到国际规定的环境指标的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行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工业生产的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实行整个经济决策的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的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
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
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
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
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
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4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
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
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
2.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启动了历史性转变。
由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的基本原则。
3.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会议提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
4.第四次飞跃是2012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会议发起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提出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式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成果文件。
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史。
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
这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绝路逢生型。
以德国为代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国家战略从经济发展优先逐步调整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法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告别唯经济发展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得到治理。
到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河流变清了,空气污染减轻了。
二是奋起直追型。
以日本为代表。
二战后随着工业发展,日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日本一开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结果没有摆脱公害事件爆发的厄运。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有4件。
从1970年开始,日本确立环境优先原则,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经过几十年努力,基本解决了工业污染问题。
三是跨越发展型。
以新加坡为代表。
新加坡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避免市区环境污染。
经过加快建设完善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保持了清洁和优美的环境,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式城市”。
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全球环境问题少数有所缓解、总体仍在恶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水资源危机、化学品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解决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等因素,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汲取。
发达国家曾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我国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努力避免,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
基本经验在于:一是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理念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
二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
四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推进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二、国际环发事业的积极影响与我国环保的主动实践我国推进环境保护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
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2年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我国正处于左倾社会主义思潮当中,当时的观点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社会主义没有污染”,“说社会主义有污染是对社会主义的污蔑”,我国不准备派代表参加。
周恩来总理首先看到了污染的严重性,他强调不能将环境问题看成是小事,不要认为不要紧,不要再等了。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后不久,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工作方针。
(二)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
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
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度。
同时,以1979年颁布试行、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
(三)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
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1994年3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
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四)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
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国务院先后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
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完善环境法制和经济政策,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
(五)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昭示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它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升华,又是对未来持续发展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取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