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酸酶
- 格式:docx
- 大小:106.18 KB
- 文档页数:10
2.2 植酸酶主要生产方法植酸酶的生产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另一种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进行生产。
由于植物组织中含量太少,且所得植酸酶不适合单胃动物的消化道环境,故第一种方法没有什么商业意义。
目前商品植酸酶制剂一般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所制得的。
微生物植酸酶具有产量高、在动物消化道中酶活性高等优点,成为目前生产商品植酸酶的主要来源。
目前用于工业生产植酸酶的微生物主要是曲霉,如米曲霉、土曲霉、黑曲霉和无花果曲霉等。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良和改造,培养高产量、高活性的植酸酶菌株,是植酸酶在实际生产当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
90年代,国外几家大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成功商品化产品。
如:丹麦NOVO 公司,用米曲霉为植酸酶基因工程菌,生产最适pH为5.5的植酸酶;此外德国BASF公司也开发成功基因工程菌生产植酸酶;荷兰AIKO公司与美国PANLABS公司合作,于91年开发成功一株产植酸酶的基因工程菌,产最适pH为2.5的植酸酶。
国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可分为二条技术线路2.2.1 传统诱变选育:是对野生菌株采用传统诱变选育,目前固体发酵酶活达45U/克干曲;例:生产植酸酶的微生物以黑曲霉菌为主要菌种,使用土豆、葡萄糖为培养所需的原料,以稻壳、麸皮、无机氮和无机盐等作培养基而制备。
其工艺流程为:试管斜面菌三角瓶种子试盘种子主原料混料高温灭菌冷却接种通风培养水、无机氮、无机盐等酶粉干燥浓缩提取母液粗酶制品制粒粉碎干燥质量指标:棕黄色外观的细小颗粒,分散性好,有发酵物的天然风味,无霉变味,无异味。
酶活力单位约65U/g,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饲料添加剂要求。
注:酶活测定方法为,在植酸酶的作用下,用Taussley-Schoor试剂按Har Land 方法比色测定植酸(或盐)释放的无机磷量。
植酸酶的活力单位定义为:在测定条件下,释放1μmol/min无机磷的酶量。
植酸酶的发酵生产及应用植酸酶是一种能够水解植酸的酶类,在发酵生产和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植酸酶的发酵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植酸酶的发酵生产。
目前植酸酶的发酵生产主要采用真菌发酵的方法。
常用的真菌有产酸曲霉、黄曲霉、木霉等。
发酵过程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培养基制备、发酵过程控制等几个步骤。
首先,菌种培养是植酸酶发酵生产的首要步骤。
优良的菌株是植酸酶产生的关键,需要通过筛选获得。
一般通过在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利用染色剂或基因工程方法筛选得到高产酶菌株。
其次,培养基的制备对植酸酶的产量和质量也有直接影响。
植酸酶的合成需要碳源、氮源、矿质盐和适宜的pH等,因此,优化培养基的配方十分重要。
常用的碳源有蔗糖、葡萄糖等,氮源有蛋白酵解物、酵母粉等。
此外,培养基pH的调节也是关键之一,一般在酸性环境下植酸酶的产量较高。
最后,发酵过程的控制也是影响植酸酶产量的重要因素。
温度、pH、氧气供应等都会影响菌体的生长和酶的合成。
一般发酵温度在25-30摄氏度之间,发酵时间约为48-72小时。
其次,植酸酶的应用领域广泛。
由于植酸酶能够降解植物组织中的植酸,因此在农业、饲料、食品加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植酸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改善土壤中的磷素利用率。
土壤中的磷素主要以植酸形式存在,但植酸对植物来说是不可利用的。
通过添加植酸酶可以将土壤中的植酸降解为可利用的无机磷,提高植物对磷素的吸收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饲料领域,植酸酶的应用主要是改善畜禽对植物饲料的饲用价值。
植物饲料中植酸的含量较高,会对畜禽的消化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添加植酸酶,可以降解植酸,提高植物饲料的能量价值和营养利用率。
在食品加工领域,植酸酶的应用主要是改善食品品质和可溶性磷含量。
植酸对人体来说是不可消化的,容易形成不可溶性盐类。
在食品制作过程中,通过添加植酸酶,可以将食品中的植酸降解为可溶性磷,提高食品的可溶性磷含量,同时改善食品的品质。
植酸酶活性测定植酸(Phyticacid).其化学名称为六磷酸肌醇,由1分子肌醇和6分于鳞酸结合而成,分子式是C6H18O24P6,通式为C6H6[OPO(OH)2]6,分子660.8。
植酸及植酸盐中的磷即为植酸磷,植酸广泛存在于谷物籽实和油料作物种子。
植酸酶(phytases)能将磷酸残基从植酸上水解下来,因此破坏了植酸对矿物元素强烈的亲和力,所以说植酸酶能增加矿物元素的营养效价,而且由于释放出的Ca2÷可参加交联或其他反应中去,从而改变了植物性食品的质地。
植酸酶一般只适于在单胃动物中使用。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能合成植酸酶,因此在饲料中一般不需要使用植酸酶。
植物体中的植酸一般不以游离形式存在,而是与钙、镁、钠、钾等结合形成复合盐,植酸盐在多数植物中以植酸钙镁复盐的形式存在,但大麦中主要是植酸钾镁复盐,小麦中主要是植酸铁。
饲料中的无机磷可直接为肠道所吸收,而有机磷则需要先经酶的作用水解为无机磷,然后方能为肠道吸收。
单胃动物消化道中无分解植酸的植酸酶,故对植酸磷的利用率很低。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不仅表现在植酸磷的低利用率上,还通过整合或络合作用影响其它矿物元素如铁、锌、铜、钙以及蛋白质的可消化性,并抑制淀粉酶、胰蛋白酶、胄蛋白酶的活性。
测定原理植酸酶可以水解植酸钠释放出无机磷,通过加入锐铝酸核显色/终止液使水解反应停止,同时与水解释放出的无机磷产生颜色反应,形成黄色的帆铝磷络合物(NHQ PO4NH4VO3-16M O O3;,在415nm波长下测定磷的含量,以标准磷溶液为参照,计算酶活。
植酸酶的含量以酶活性单位表示。
1植酸酶单位定义为:在37℃、pH5.5的条件下,1分钟内从0.005ImOIL的植酸钠溶液中释放出1微摩尔(UmoD无机磷所需要的植酸酶量。
操作步骤样品准备样品粉碎过后过60目筛。
称取2.0g左右粉碎样品,放入4个IOomL烧杯中(每种样品4个重复)。
加入50 mL浓度为0.25 mL、PH为5.50、在冰箱中冷却的乙酸缓冲液并用磁力搅拌器搅动60分钟,使酶蛋白充分溶出,制成一个悬浮液。
植酸酶的作用及应用郑扬云•植酸(肌醇六磷酸)具有强大的络合力,通常与钙、镁、锌、钾等矿物质元素结合,形成不溶性盐类。
植酸(盐)广泛存在于农作物及农副产品中,很多谷物、油料作物中的植酸含量高达1%一3%,其中钙、镁、锌、钾等元素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
因此植酸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大大降低了微量矿物质的营养有效性。
植酸的这种性质会导致人和动物钙、镁、锌、钾等元素的不平衡性。
因此必须在动物的饲料中掭加钙钾等以补充矿物质,这大大提高了饲料成本。
同时饲料中天然磷的含量约为40%一70%,且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而猪、禽的饲料中大量的植酸磷因不能被利用而从粪便中排出,造成环境枵染(磷富集化污染)。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为肌醇和磷酸的一类酶的总称。
将植酸酶添加到动物性饲料中释放植酸中的磷分。
不但能提高食物及饲料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还可降解植酸蛋白质络合物,减少植酸盐对傲量元素的螯合,提高动物对植物蛋白的利用率及其植物饲料的营养价值。
同时也减少动物排泄物中有机磷的含量,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
一、植酸酶的作用机理•植酸酶能将肌醇六磷酸(植酸)分解成为肌醇和磷酸。
植酸酶将植酸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逐个切下,形成中间产物IP5,IP4,IP3,IP,.终产物为肌醇和磷酸。
不同来源植酸酶作用机理有所不同。
微生物产生的3一植酸酶作用于植酸时,首先从植酸的第3碳位点开始水解酯键而释放出无机磷,然后再依次释放出其他碳位点的磷,最终酯解整个植酸分子,此酶需要2价镁离子(Mg2+)参与催化过程。
来源于植物的6-植酸酶,它首先在植酸的第6碳位点开始催化而释放出无机磷。
1g植酸完全分解理论上可释放出无机磷281.6mg。
植酸酶只能将植酸分解为肌醇磷酸酯,不能彻底分解成肌醇和磷酸,要彻底分解肌醇磷酸酯,需酸性磷酸酶的帮助,酸性磷酸酶可以将单磷酸酯、二磷酸酯彻底分解成肌醇和磷酸。
大多数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的作用机理如下。
•植酸→1,2,4,5-,6-五磷酸肌醇+D-1,2,3,4,5-五磷酸肌醇→1,,2,5,6-四磷酸肌醇→1,2,5-三磷酸肌醇或1,2,6-三磷酸肌醇→1,2-二磷酸肌醇→2-磷酸肌醇。
植酸酶的运用与作用
自然界的植酸酶来源有3种:动物肠道细胞、植物的种子和组织、微生物,其中微生物是植酸酶的主要来源。
目前分离出的植酸酶主要有两种3-植酸酶和6-植酸酶前者最先水解的是肌醇3号碳原子位置的磷酸根,主要存在于动物和微生物中;后者最先水解的是6号碳原子的磷酸根,主要存在于植物组织。
1、植物来源
大多数的植物中都含有植酸酶,但植物种子中的植酸酶在干燥状态下没有活性,只有在种子吸水萌芽的过程中才被激活,水解植酸磷供植物生长。
另外,植物来源植酸酶易被过多的底物和产物抵制。
2、动物来源
动物来源的植酸酶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和血浆中,也存在于哺乳动物小肠中。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可产生大量的植酸酶,因而它能很好地利用植酸磷,而猪和家禽等单胃动物由于其肠道中植酸酶活性极其微弱,对植酸磷的利用率很低,需额外添加无机磷。
3、微生物来源
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为肌醇六磷酸3-磷酸水解酶,简称3-植酸酶,主要有霉菌、酵母菌和细菌产生,只所以微生物作为产酶基因库日益受到重视。
不同来源的植酸酶均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和提高磷的消化利用率。
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可促进钙,磷消化利用,促进了骨骼生长,降低粪磷的排出量。
植酸酶作为单一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添加饲料中的植酸酶能有效的分解植酸,提高钙、磷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并消除植酸的抗营养作用,同时又改善了对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给养殖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植酸酶的作用及其应用植酸酶(Phytase)是一种催化植物中非生物无机磷酸四酯(植酸)水解为无机磷酸和可溶性低磷酸盐的酶。
在植物界中,植酸是主要的磷酸盐贮存形式,但对于非反刍动物来说,植酸不能被直接利用,因为它们缺乏植酸酶。
植酸酶的作用就是通过水解植酸,释放出可利用的无机磷酸,提高非反刍动物对于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效率。
植酸酶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饲料行业:由于植酸是植物中主要的磷酸盐贮存形式,几乎所有的植物性饲料中都含有大量的植酸,而非反刍动物缺乏植酸酶,无法直接利用植酸中的磷。
因此,将植酸酶添加到饲料中可以降低饲料中植酸的含量,提高磷的利用效果,从而减少磷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2. 增强矿物质吸收:植酸酶不仅可以水解植酸中的磷酸盐,还能水解酰胺多磷酸盐(phytate)和亚磷酸盐(insoluble phosphates)中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
因此,植酸酶在植物学和食品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增强矿物元素的吸收效率,改善植物的营养价值。
3.饲料改良和环境保护: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植酸,而动物对植酸的利用率较低,通过添加植酸酶可以实现饲料的高效利用,减少对矿物质的补充。
这不仅可以节省饲料成本,还可以减少磷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除了以上应用以外,植酸酶还可以在食品加工和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植酸酶可以降低食品中植酸的含量,进而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品质。
在农业生产中,植酸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植酸酶作为一种重要的酶类,在饲料行业和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植酸酶的添加,可以提高植物性饲料中磷和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减少对矿物质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也可以改善饲料的营养品质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植酸酶的研究和应用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植酸酶及其生产应用植酸即肌醇六磷酸,作为磷酸的储存库,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植物组织中的磷主要是以肌醇六磷酸钠的形式存在,难以被单胃动物吸收。
而且,肌醇六磷酸分子可以螯合金属离子,其作用相当于抗营养因子,抑制了营养的吸收。
没有被充分的利用磷,通过动物排泄进入水体最终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植酸酶是水解植酸及其盐类生成肌醇和磷酸的一类酶的总称,破坏了植酸对矿物元素强烈的亲和力。
因而,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应用,可以解决磷的利用问题。
一、植酸酶及其分类植酸酶是对可水解植酸磷释放磷酸基团形成肌醇衍生物的一类酶的总称,属于磷酸单酯水解酶。
广义植酸酶包括三种类型:肌醇六磷酸-3-磷酸水解酶(3-植酸酶),肌醇六磷酸-6-磷酸水解酶(6-植酸酶)及非特异性的正磷酸酯磷酸水解酶(酸性磷酸酶),该类酶可将肌醇磷酸脂彻底分解成肌醇和磷酸。
根据植酸酶结构上的差异将植酸酶分为组氨酸酸性磷酸酶、β-螺旋植酸酶和紫色酸性磷酸酶。
同时植酸酶还可根据酶的最适pH可分为酸性植酸酶、中性植酸酶、碱性植酸酶。
二、植酸酶来源植酸酶是一种胞外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均有发现。
在植物组织如谷物、豆类、蔬菜,特别是萌发的种子和花粉中都发现了植酸酶。
此外,自然界中产植酸酶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如细菌、霉菌、真菌等。
1.植物源植酸酶1907年,Suzuki等在米糠内首次发现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磷酸酶。
到目前为止,已经从小麦、大豆、玉米、水稻分离纯化得到植酸酶。
研究表明,当温度在47~62℃时植物源植酸酶酶活较稳定,但当温度达到70℃以上,酶活几乎完全丧失。
而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中制粒温度高(80~90℃),显然植物源植酸酶不适合应用到饲料添加剂中。
2.动物源植酸酶动物源植酸酶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小肠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中,其活性一般较低。
研究表明,鼠、牛、鸡、人肠道黏膜中的植酸酶最适pH分别为7.0、8.2~8.4、7.5~7.8、7.4,且体内或体外条件对动物源植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可能和碱性磷酸酶是属于同种酶,但对该酶亚基结构了解甚少。
植酸酶的研究一:植酸酶的概念植酸酶又称肌醇六磷酸水解酶,是一种能降解植酸及其盐类的酯酶,属于蛋白质,是磷酸单脂水解酶。
其具有特殊空间结构,能够依次分离植酸分子中的磷,将植酸(盐)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同时释放出与植酸(盐)结合的其他营养物质。
二:植酸酶的发现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而植物、动物中的植酸酶含量低,所以人们对植酸酶的研究重点转向了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
目前市场所售植酸酶制剂绝大多数属于微生物植酸酶。
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丝状真菌、酵母和细菌等)都能产生植酸酶,尤其是米曲霉和黑曲霉都能分泌具有高活力的植酸酶。
三:菌种选育以黑曲霉霉菌为例从中得到植酸酶:1.) 采样:可以从植株、果实中采样。
2). 产植酸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分离培养基(%):植酸钙0.1,葡萄糖3.0,硝酸铵0.5,硫酸镁0.05,硫酸锰0.005,硫酸亚铁0.005,氯化钾0.05分离样品稀释后涂平板,一定温度培养2—5天,产植酸梅的菌株水解植酸钙形成透明圈,以透明圈与菌落直径之比为粗筛的依据。
粗筛菌株发酵,测定发酵产物植酸酶的活性,保留活性高的菌株进一步研究。
3). 产酶菌株的诱变采用紫外线照射对分离菌株进行诱变,将诱变后的菌体做适当稀释后涂布于平板上,培养2—3d后,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活化斜面上,用摇瓶进行初筛和复筛。
细胞破碎提取粗酶液,适当稀释后测酶活(植酸酶活性单位定义:37摄氏度,pH5.5的条件下,1分钟从底物释放1mol无机磷所需要的植酸酶量)。
4). 产酶条件优化(1)原料配比对产酶的影响麸皮和米糠为畜禽常用的饲料,具有来源广泛价廉等特点,同时还富含植酸盐,对植酸酶的产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用不同比例麸皮和米糠混合物配制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培养96h,测其酶活。
(2)起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选用不同起始pH值(4.5,5.0,5.5,6.0,6.5,7.0,7.5,8.0)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培养96h,测其酶活。
【原料】粉状植酸酶、液体植酸酶、包被型植酸酶与耐高温颗粒植酸酶之间的区别植酸酶是生物技术与饲料科学相结合开发出的饲料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饲料原料中植酸的分解,释放出无机磷、肌醇及其他营养物质(金属离子、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等),增加动物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率,从而降低饲料中无机磷的添加,更进一步降低饲料成本。
植酸酶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对温度、湿度、pH、金属离子等极为敏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失去生物活性。
目前,国内植酸酶的主要剂型包括粉状、包被、液体、耐高温颗粒等,各种剂型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一粉状植酸酶市售粉状植酸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纯化植酸酶发酵液与一定比例载体混合成一定酶活浓度的混合物,经过干燥而生产出的一次成型粉状产品;另一种是将植酸酶与载体吸附后干燥成高酶活的粉状原酶,原酶再与一定比例稀释剂混合,生产出特定酶活浓度的产品。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所有粉状颗粒上均有酶活的存在,而后者仅有一部分粉状原酶上有酶活,而稀释剂上无酶活分布。
粉状植酸酶简单的加工技术决定了此产品的优势和缺点,优点是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生产对植酸酶效价破坏小的饲料产品,可在冬春季时用于粉状配合饲料。
缺点是有效成分因裸露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产品贮存稳定性差,有效期短;活性成分抗逆性差;粉尘损失大,不利于生产人员身体健康,且污染环境;静电效应大,易造成静电损失,特别是用原酶二次稀释的产品,若稀释剂的容重与原酶不一致,易造成分级,流动性较差,在饲料中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在8%~15%,远大于一次成型粉状植酸酶在饲料中6%~10%的变异系数。
粉状植酸酶的裸酶在动物采食后会迅速发挥作用,但是受消化道中酸、蛋白酶等的影响,效率下降较大。
二液体植酸酶在饲料制粒后喷涂液体植酸酶,在现代饲料工业中已广为使用,其优点是成本相对低廉,同时避免高温制粒对酶活的影响。
缺点:①需要增加后喷涂设备,安装费用和日常维护成本较高;②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喷头易堵,造成生产被动;③用液体酶生产的产品酶活变异系数在20%~60%,远高于配合饲料要求的7%的变异系数;④植酸酶喷在颗粒料表面,在搬运过程中产生摩擦,植酸酶易随细粉落在袋底,使酶活不均匀;⑤酶在颗粒表面,对植酸酶无任何保护,酶活稳定性差;⑥雾化的植酸酶遇到饲料中的粉尘,易形成湿度大的结块,散落在饲料中,易发霉变质,影响饲料的品质,造成客户投诉;⑦对制粒质量要求高,粉率高时易使酶活不均匀,吸附在粉状饲料中植酸酶的浓度远高于颗粒料中的浓度。
植酸酶是什么植酸酶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生产,精制而成,它能将植酸酶降解成肌醇或磷酸肌醇和磷酸,可消除单胃动物因不能分解植酸而引起的抗营养作用,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同时减少磷对环境的污染。
作用机理1. 水解植酸磷中的磷酸肌醇酯键,将植酸和植酸盐分解成肌醇和磷酸,提高饲料原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2. 破坏植酸盐的螯合结构,释放被螯合的矿物元素和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提高其利用率;3. 水解植酸,减少其对消化道中生理活性物质的抑制,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理化特性外观:浅黄色或白色剂型:固体酶活力:1000~5000u/g (在37℃、pH5.5条件下,每分钟从浓度为5.0mmol/L的植酸钠中释放出1μmol无机磷所需要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作用温度范围:20~70℃,最适作用温度50℃作用pH范围:pH2.0~6.5,最适作用pH5.5(pH2.5时也能表现出较高酶活)适用行业植酸酶主要用作饲料行业中。
使用方法及用量酶活(U/g)添加量使用方法≥1,000 0.5kg/吨配合饲料用夏盛植酸酶可替代饲料中50%-70%的磷酸氢钙用量(可根据动物品种、生产阶段和饲料原料构成作适当调整),同时用石粉补足替换的磷酸氢钙中的含钙量,剩余空间可用于调整配方。
≥2,500 0.2kg/吨配合饲料≥5,000 0.1kg/吨配合饲料包装及规格本品采用编织袋包装(20kg/袋或10kg/袋),也可按顾客要求进行特殊包装。
贮存及保质期阴凉、干燥处贮存;25℃以下可保存18个月。
注意事项.本品为生物发酵制品,无毒无害。
在运输时应避免日晒雨淋并禁止与有毒及腐蚀性物品混装混运。
湖北 0康 2宝 7泰 8精 7细 7化 3工 8有 6限 5公 3司小陈。
植酸酶标准
植酸酶是一种酶类,能够分解植物中的植酸,使得植物中的矿物质
元素更容易被动物吸收利用。
因此,植酸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
为了保证植酸酶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植酸酶标准。
一、植酸酶的酶活力标准
植酸酶的酶活力是衡量其效果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植酸
酶酶活力标准是菲林单位(FTU/g)。
菲林单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植
酸酶分解1毫摩尔的菲林酸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植酸酶的酶活力
越高,其分解植酸的效果就越好。
二、植酸酶的纯度标准
植酸酶的纯度也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植酸
酶纯度标准是酶活力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
一般来说,植酸酶的纯度
越高,其效果就越好。
三、植酸酶的热稳定性标准
植酸酶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失去活性。
因此,植酸酶的热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一般来说,植酸酶应该
在60℃以下的温度下储存,并且在加工过程中应该避免高温。
四、植酸酶的pH稳定性标准
植酸酶在不同的pH值下,其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植酸酶的pH 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一般来说,植酸酶应该在pH值为4.5-5.5的范围内使用,这样可以保证其效果最佳。
总之,植酸酶标准的制定,可以保证植酸酶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
同时,也可以促进植酸酶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动物饲养提供更好的支持。
2024年植酸酶市场规模分析植酸酶是一种能够降解植物籽粒中的植酸的酶,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农业领域。
植酸酶市场规模的分析对于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格局以及投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植酸酶市场规模进行详细分析。
1. 市场概述植酸酶是一种用于降解植物籽粒中的植酸的酶,可以将植酸转化为可溶性磷酸盐。
植酸是植物种子中主要的磷贮存形式,但对于非反刍动物来说,植酸并不容易被消化吸收。
因此,植酸酶在畜牧业和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市场驱动因素2.1 农业需求增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长,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植酸酶可以提高饲料的磷利用率,减少磷的浪费,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因此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需求的增长将推动植酸酶市场的扩大。
2.2 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是植酸酶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随着人们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对高效的饲料添加剂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植酸酶作为提高饲料效果的一种酶制剂,在畜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技术进步与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出现,植酸酶的生产工艺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新的植酸酶产品更加高效、稳定,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推动植酸酶市场的增长。
3. 市场规模分析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植酸酶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植酸酶市场的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区域分析来看,亚太地区是全球植酸酶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
亚太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迅速,对植酸酶的需求量大,同时该地区的大型畜禽养殖企业与植酸酶生产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
另外,北美地区的植酸酶市场也具有较大的潜力。
该地区畜牧业发达,消费者对动物产品的需求量大,因此对于改善饲料效果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4.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植酸酶市场存在着多家主要厂商,包括诺丰生物科技、DSM、倍特期生物科技等。
这些厂商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市场拓展,竞争力较强。
2024年植酸酶市场分析现状引言植酸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酶,能够降解植物组织中的植酸盐,使其转化为无害的底物。
植酸酶在农业、动物饲料、食品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植酸酶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前景展望。
市场规模植酸酶市场规模庞大,且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植酸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泛,可用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动物饲料领域,可以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低环境污染;在食品加工业中,可以提高食品品质和消化率。
发展趋势技术改进植酸酶市场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技术的不断改进。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植酸酶的高效表达、纯化和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难题逐渐得到解决。
新的酶工程技术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植酸酶的产量和纯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增加应用领域植酸酶市场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增加应用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植酸酶在食品、农业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植酸酶可以用于制备无植酸添加的无磷洗涤剂,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地区市场差异植酸酶市场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对植酸酶市场需求旺盛,市场规模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农业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植酸酶的需求也在增加。
同时,不同地区对植酸酶的规格要求和价格敏感度也可能存在差异。
竞争格局植酸酶市场竞争格局激烈。
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涉足植酸酶行业,主要包括生物科技公司和饲料添加剂供应商。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价格竞争等方面展开竞争,争夺市场份额。
前景展望植酸酶市场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植酸酶在食品加工、农业和动物饲料领域的应用将继续扩大。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降低,植酸酶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结论植酸酶市场在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扩大,植酸酶市场有望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高效植酸酶的选择标准植酸酶是一种能够水解植酸的酶类,广泛应用于畜禽饲料、食品加工、酿造等行业。
随着植酸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高效植酸酶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酶的活性、稳定性、适应性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高效植酸酶的选择标准。
一、活性高效植酸酶的活性是衡量其水解植酸效果的关键指标。
活性高的植酸酶在单位时间内可水解更多的植酸,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选择高活性的植酸酶至关重要。
活性的衡量主要通过酶的酶活力来评价,酶活力可通过测定酶的催化反应速率来确定。
在选择高效植酸酶时,需注意查看产品说明书,选择酶活力高的产品。
也可以通过相关实验室进行测试,以确保所选植酸酶的实际活性达到要求。
二、稳定性植酸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即能够保持其活性的长久效果,减少因酶的降解而导致的成本增加。
高效植酸酶的选择标准之一就是稳定性。
稳定性主要包括热稳定性、耐酸碱性、耐盐性等方面。
热稳定性是指酶在高温条件下能够保持其活性,耐酸碱性是指酶在酸碱条件下能够保持其活性,而耐盐性是指酶在高盐条件下能够保持其活性。
选择高效植酸酶时,需要注意查看产品说明书,选择具有良好稳定性的产品。
三、适应性适应性主要包括温度适应性、PH适应性等方面。
温度适应性是指酶能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挥出稳定的活性,PH适应性是指酶能够在不同PH条件下发挥出稳定的活性。
在选择高效植酸酶时,需要考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选择适应性较好的产品。
四、纯度在选择高效植酸酶时,需要查看产品的纯度指标,选择纯度较高的产品。
也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以确保所选植酸酶的纯度符合要求。
五、安全性高效植酸酶的安全性也是选择标准之一。
安全的植酸酶应该是无毒、无污染的,不会对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在选择高效植酸酶时,需要注意查看产品的安全性指标,选择安全性较好的产品。
高效植酸酶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活性、稳定性、适应性、纯度和安全性。
选择适合自身生产需求的植酸酶,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保证产品质量,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X X 大学题目:植酸酶姓名 XX 学号XXXXXXXXX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年级专业 2012级微生物课程名称发酵工程调控任课教师 XX植酸酶生命科学学院20XX级研究生摘要:文章介绍了植酸酶分类和来源,以及现阶段植酸酶在饲料、食品、酒精、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其中在饲料中的广泛应用给植酸酶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前景。
植酸酶的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虽然固体培养设备比较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危害小、易于推广,但放大比较困难、培养参数控制较复杂、容易污染杂菌,而且生产的植酸酶分离纯化较难因此目前工业生产主要用液体发酵的方法进行生产。
关键词:植酸酶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培养参数1前言1.1植酸酶的简介植酸的化学名称是肌醇六磷酸酯,是肌醇和磷酸根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化学结构是由六个碳原子构成的正六边形,每个碳原子上连有一个带负电的磷酸根,具很强的螯合能力,与EDTA接近。
植酸的分子式为C6H18O24P6,含磷量为281.6mg/g。
其结构见下图:植酸酶( phytase)属于磷酸水解酶,是催化植酸和植酸盐水解成肌醇和磷酸( 或盐) 的一类酶的总称, 系统名称为肌醇六磷酸酶, 属于磷酸单脂水解酶, 是一类特殊的酸性磷酸酶,水解产物是肌醇、无机磷及其他可能与植酸结合的物质,如钙、锌、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淀粉。
1.2植酸酶的分类植酸酶的分类及来源植酸酶主要指 6-植酸酶和 3-植酸酶。
6-植酸酶( EC 3. 1. 3. 26) 首先催化磷酸从肌醇的第六位碳脱落, 3-植酸酶( EC 3. 1. 3. 8) 首先使肌醇第三位碳的磷酸解离, 最终产物都是单磷酸肌醇和正磷酸。
植酸酶有三种来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因来源不同而具有显著不同的分子特征和催化特性。
a 在动物消化道内作用的植酸酶可能来源于:a 小肠内分泌;b 肠道微生物产生;c 饲料中的内源性植酸酶;d 外源微生物产生的植酸酶等。
其中,外源植酸酶在植酸水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在自然界中,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
b植物植酸酶均属于肌醇六磷酸-6-磷酸酶,存在于大多数禾谷物中,其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而小麦、大麦和经处理的玉米蒸馏物的活性很高。
谷物植酸酶在干燥状态下没有活性,在消化道被激活后才有活性。
C 微生物植酸酶属于肌醇六磷酸-3-磷酸水解酶,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都产植酸酶,目前认为产量最高的是真菌,其主要来源于曲霉菌和黑曲霉菌。
1.3 植酸酶的理化性质植酸酶是一种单体蛋白, 其分子量因来源不同差异很大, 一般在 35-700 kD 之间, 包括一个大分子和一个小肽片断。
研究发现无花果曲霉植酸酶有594 个氨基酸残基, 其中包括 37% 的非极性氨基酸、42% 的极性中性氨基酸、11. 5% 的酸性氨基酸和9. 5% 的碱性氨基酸, 其二级结构由 17. 3% 的 A螺旋、29%B折叠、32.6% 的转角和 24. 7% 的无规卷曲所形成。
植酸酶除含有蛋白质外, 还含有约 27. 3%的寡糖, 是一种糖蛋白。
纯化的酶晶体结构包含434 个氨基酸, 115 个水分子和一个硫化物结合位点的二价硫离子。
1.4 植酸酶的市场前景植酸酶的研究从 20世纪 60年代就已开始,但由于对其认识不足, 相对于其他工业用酶发展缓慢, 到 80年代时, 饲料中还几乎不添加任何植酸酶。
随着人们对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研究的深入和集约化养殖的形成, 植酸酶的良好前景得以体现, 同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使植酸酶的规模化廉价生产成为可能, 因此在饲料中应用植酸酶发展极为迅速。
大量研究表明, 在猪、禽日粮中添加植酸酶, 每头猪可增加经济效益40~ 50元, 并可使饲料中磷的利用率提高 40% ~60% , 粪便中磷的排出量减少 30% ~ 50% 。
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提高畜禽业生产效益及降低植酸磷对环境的污染有重要意义。
目前饲料用酶已成为世界工业酶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势头最强劲的一部分, 2006年中国酶制剂产值达 4. 64亿元, 其中植酸酶占 1. 43亿元。
2007年国内植酸酶销售 12 000 t, 销售额达 1. 44亿元 (单位价格降低, 为 12元 /kg), 用于配合饲料 9 300多万t。
到 2010年, 饲料用酶的市场值将达到 10亿美元。
饲料用酶市场迅速扩大的趋势和广阔前景, 吸引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公司涉足其研究。
目前, 饲用植酸酶等酶制剂在饲料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其效果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证。
2 植酸酶的应用2.1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磷是动物体内必需的一种矿物营养元素,在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获取磷的唯一来源是靠饲料,而植物性饲料中的磷绝大部分(60%-70%)以植酸磷形式存在,因单胃动物体内缺乏水解植酸及其盐的植酸酶而难以吸收。
植酸酶将植酸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逐个切下,最终的产物为肌醇和磷酸,因而易于被动物体吸收。
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通过降解植酸盐, 提高饲料中磷利用率, 无机磷的用量可以大幅度降低, 甚至可以完全被替代; 植酸酶有促生长作用2.2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人的小肠中, 植酸酶活性极低, 难以利用植酸盐。
用食品级的植酸酶处理粮食, 可以减少植酸对微量元素如铁、锌的螯合, 提高粮食的营养价值。
利用植酸酶作为面包改良剂的研究表明, 在面包发酵期添加植酸酶可以显著改善面包的品质, 并且缩短发酵时间。
植酸酶降解植酸提高了面包的营养, 同时植酸酶的添加使内源性A- 淀粉酶活性增高, 可以替代A- 淀粉酶的添加。
2.3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磷是水生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因子。
大量磷进入流水中, 刺激藻类及其它地面水生植物生长, 其后大量水生植物腐败, 导致淡水水质恶化,水中缺氧, 危及鱼虾及其他野生生物的生存。
在食品和饲料中添加植酸酶, 可减少粪便排泄物中磷含量, 从而减少环境高磷所造成的污染, 尤其是在水体中的含量,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4在酒精工业中的应用植酸酶可促进发酵、提高酒精产量、减少杂质生成,并能显著降低蒸馏清液和酒糟中的植酸含量。
2.5 其他方面应用利用植酸酶降解米糠等农副产品中的植酸( 盐) , 可以生产肌醇或肌醇磷酸盐等产品。
这一应用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我国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3 植酸酶的生产及工艺调控3.1 植酸酶的生产菌种植酸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植物、微生物中均有发现。
早在1907 年Suzuki等就在谷糠中发现了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磷酸酶,据报道,小麦、水稻、豆类、玉米及大麦等多种植物都能产生植酸酶,但植物中植酸酶含量极低。
为提高植酸酶的应用价值,人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
自然界中产植酸酶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细菌、酵母、霉菌都分泌一定量的植酸酶,其中对黑曲霉(As-pergullus niger)的研究报道较多。
张卫兵等从100 多个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植酸酶的黑曲霉菌株,在30 ℃摇瓶发酵 4 d 时酶活达到6105.5 U/ml,所获酶的最适温度为45 ℃、最适pH 值为5。
杨燕凌筛选出产植酸酶的黑曲霉菌株 A. niger FZ41,液体发酵最高酶活可达219 U/ml。
为开发水产养殖用植酸酶,李朝霞等开展了中性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以地衣芽孢杆菌为原始出发菌株,用紫外线反复诱变,最终获得一株中性植酸酶高产菌株Bacillus licheniformis LL8,在55 ℃、pH 值为7.5 条件下培养30 h 后,中性植酸酶活力最高达到2268.4 U/ml。
植酸酶在天然材料中含量较低,生产成本高。
虽然Ware 和Shiech 在1967 年已提出在单胃动物的饲料中添加植酸酶,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1990 年德国BASF 公司率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植酸酶基因工程菌,与天然植酸酶产生菌株相比,大幅度提高了酶的表达量,大大降低了植酸酶的生产成本。
目前工业化生产所用的菌株都以植酸酶基因工程菌为主。
3.2 植酸酶的固态发酵生产固体发酵法是以麸皮、玉米淀粉、黄豆饼粉等农副产品或加工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拌入种曲后,装入盘或帘子上,摊成薄层(厚约 1 cm),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发酵。
其主要特点是发酵体系没有游离水存在,微生物是在有足够湿度的固态底物上进行反应,发酵环境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生长习性,产生的酶系更全,投资低、能耗低、操作简易、回收率高、产生的环境污染少,尤其适于饲料用植酸酶的生产。
褚西宁等从发霉植酸钠溶液中分离到一株产植酸酶的变灰青霉(penicillium canescens)P4,在以添加 4%(NH4)SO4、1%葡萄糖、1.52倍水的麸皮、玉米面、黄豆饼粉(7: 2: l)培养基中,28 ℃恒温培养 6 d 后,植酸酶活性可达 3.12 U/g 干曲。
陈红歌等以麸皮作为主要培养料,添加 NHCl4(1.15%)和蛋白胨(3%),加水比例为 1: 1,28 ℃培养 84 h,根霉 R01 固态发酵生产植酸酶,酶活达到 7852 nmol(/min·g)干曲。
韩建春等以黑曲霉AS3.4309 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EB 的复合诱变获得植酸酶高产菌AS3.4309-12,并确定了最佳固态发酵条件:发酵温度 30 ℃,玉米面和麸皮比例4: 6,起始 pH 值 5,培养基水分 51.3%,液体种子接种量 5%,发酵时间 108 h,发酵酶活可达 280 U/g 湿基。
刘玲玲等以纳豆芽孢杆菌 JSU-2 为试验菌株,运用响应面法对其产植酸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产酶发酵条件为:麸皮粒径 3 mm、麸皮与水的比例为 1:9.6、接种量为 31 ml 和培养时间为 25 h,酶活达 595U/g 麦麸。
稻草、米糠、榨油后的油饼(如椰子油饼、芝麻油饼、棕榈油饼、花生油饼)等也是微生物固态发酵生产植酸酶的良好基质。
汪世华等以稻草和米糠为主要基质,确定了绿色木霉 LH374 固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稻草和米糠的比例为 8: 2,起始 pH 值为 6.5,培养温度为 30 ℃,培养时间为 96 h,含水量为 60%,硫酸铵的添加量为 2%,在最适条件下生产植酸酶平均可达1580 U/g。
Ramachandran 等以 Rhizopus oligosporus为试验菌株,利用榨油后的油饼(如椰子油饼、芝麻油饼、棕榈油饼、花生油饼)为基质固态发酵生产植酸酶。
确定最适基质为椰子油饼,酶活达 30.1U/gds,其次是芝麻油饼,酶活为 28.9 U/gds。
在椰子油饼和芝麻油饼以1: 1的比例混合的基质中,酶活可达 35 U/g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