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相对论引力波(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6
引力波探索
姓名:于克锋
学号:2003080007
摘要: 电荷被加速时会发出电磁辐射,同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就会发出引力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关键字: 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 广义相对论电磁波
引力波:
牛顿在数学,物理和天文学方面有着许多重要的贡献。
但是,他最为人知的贡献是发现了引力学定理。
爱因斯坦的许多理论,包括对引力波的预言,都是从牛顿引力学理论中得到灵感的。
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描述有一天,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底下思考着宇宙。
突然一个苹果从天而降砸到了他的头上。
震惊中的牛顿马上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
就在这一瞬间,他认识到了引力是怎样将物体拉向地球的。
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它却符合事实。
牛顿对自然的观察使他发现了引力定理。
他认识到那个将苹果拉向地球的力很可能与使月亮围绕地球转的力是一样的。
从而,他认为所有物体之间一定存在一种吸引的力,并称之为引力。
根据他的发现,牛顿注意到所有物体都互相吸引。
质量越大,引力越大,但随离开物体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他称这就是引力定理。
在他的引力学理论中,牛顿结合了另外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1473-1543),开普勒(1571-1630),伽利略(1564-1642)的理论。
牛顿的理论解决了许多他那个时期的难题,包括潮汐产生的原因,地球和月亮的运动,以及彗星的轨道问题。
虽然牛顿的理论解释了什么是引力,但是,在随后的300年中,引力产生的原因仍然是个谜
爱因斯坦认为是一种跟电磁波一样的波动,称为引力波。
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
引力辐射是另外一种称呼,指的是这些波从星体或星系中辐射出来的现象。
牛顿认为是一种即时超距作用,不需要传递的“信使”电荷被加速时会发出电磁辐射,同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就会发出引力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引力波的基础理论
线性爱因斯坦方程
引力波广义相对论下的弱引力场可写作对平直时空的线性微扰
<IMG class=tex alt="g_{\alpha \beta} = \eta_{\alpha \beta} + h_{\alpha \beta}\," src="">,其中<IMG class=tex alt="|h_{\alpha \beta}|<<1\," src="">
这里<IMG class=tex alt="\eta_{\alpha \beta} = diag(-1, 1, 1, 1)\," src="
">是平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度规,是弱引力场带来的微
扰。
在这个度规下计算得到的
黎曼张量为
<IMG class=tex alt="R_{\alpha \beta \mu \nu} = \frac\left( \partial_\mu \partial_\beta h_{\alpha \nu} - \partial_\mu \partial_\alpha h_{\beta \nu} + \partial_\nu \partial_\alpha h_{\beta \mu} - \partial_\nu \partial_\beta h_{\alpha \mu}
\right)" src="
">
爱因斯坦张量为
<DD><IMG class=tex alt="G_{\alpha \beta} = -\frac \left( \partial_\mu \partial^\mu \overline_{\alpha \beta} + \eta_{\alpha \beta} \partial^\mu \partial^\nu \overline_{\mu \nu} - \partial_\beta \partial^\mu \overline_{\alpha \mu} - \partial_\alpha \partial^\mu \overline_{\beta \mu} \right) " src="
"> </DD><DD>这里,<IMG class=tex alt="\overline_{\alpha \beta} = h_{\alpha \beta} - \frac\eta_{\alpha \beta}h " src="
"> ,<IMG class=tex alt=" h = \eta^{\alpha \beta} h_{\alpha \beta}\," src="
"> <IMG class=tex alt="\overline_{\alpha \beta}\," src="
">
被称作迹反转度规微扰(trace-reverse metric perturbation)。
</DD>
由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相比强度十分微弱,引力波的直接观测对现有技术而言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自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预言引力波的存在以来,引力波至今未能在实验上直接被检测到。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实现通过引力波的观测来从实验上研究天体系统,从而完善引力波天文学这一新兴领域还为时尚早。
但从相关的理论研究角度来看,理论上的引力波天文学已经存在,它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引力辐射框架下的天体物理学研究,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拉塞尔·赫斯(Russel Hulse)和约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发现的脉冲双星,PSR 1913 16,这些研究使人们逐渐发现相对论性引力在天体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而从实验的角度来看,引力波的探测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研究人员预测人类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对引力波的直接探测。
广义相对论预言下的引力波来自于宇宙
间带有强引力场的天文学或宇宙学波
源,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天体物理学研究
表明,引力辐射在天体系统中出现的场
合非常丰富。
这些可期待的波源包括银
河系内的双星系统(白矮星、中子星或
黑洞等致密星体组成的双星),河外星系
内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合并,脉冲星的自
转,超新星的引力坍缩,大爆炸留下的背景辐射等等。
引力波的观测意义不仅在于对广义相对论的直接验证,更在于
它能够提供一个观测宇宙的新途径,就像观测天文学从可见光天文学扩展到全波段天文学那样极大扩展人类的视野。
传统的观测天文学完全依靠对电磁辐射的探测,而引力波天文学的出现则标志着观测手段已经开始超越电磁相互作用的范畴,引力波观测将揭示关于恒星、星系以及宇宙更多前所未知的信息。
当代引力波天体物理学:引力辐射在很多已知的天体系统的动力学中都起到了很显著的影响。
这里例举了几个引力辐射在某些天体系统中的著名应用,某些应用如脉冲双星PSR1913 16是引力波间接观测的典型实例,但更多的应用还只是理论上的解释。
激变变星
最早的天体系统中的引力辐射效应解释
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
约翰·福柯纳(John Faulkner )首先提出
的],他的模型是一个激变双星系统。
这
类系统一般都包含有新星,存在着白矮
星从其伴星(在福柯纳的模型中是一颗
红矮星)吸积物质的过程。
与中子星的
吸积过程中氢元素很快转变为重元素不
同,白矮星吸积过程中的氢元素会不断
积累最后导致链式核反应,从而形成系统对外可见的突发辐射,因此系统被命名为激变变星。
福柯纳计算了一个同时满足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圆轨道激变变星模型。
从简单的牛顿动力学就可以导出在吸积过程中,如果质量从较大质量恒星向较小质量恒星转移,系统的轨道会收缩,相反方向的转移则会造成轨道扩张。
存在有白矮星吸积的变星系统中,随着质量向较小质量恒星的转移,两颗恒星的距离逐渐被拉近,其结果会进一步使吸积速率越来越快;直到两颗恒星质量通过吸积达到相等状态后,吸积过程成为了较小质量恒星向新的大质量恒星的质量转移,这将导致系统的轨道扩张和两颗恒星距离拉开。
在这种情形下,吸积的速率本该逐渐降低,但事实是观测到吸积的速率保持基本恒定的。
福柯纳指出轨道运动辐射出的引力波会携带一部分角动量,从而使两颗恒星的距离保持接近的趋势,即轨道扩张和引力辐射两种效应整体上共同决定了吸积速率保持恒定。
福柯纳运用四极矩公式计算了激变变星的引力辐射效应,其结果和实验观测相当符合。
脉冲双星PSR 1913 16 引力波——时空的波纹(示意图) 激变变星的吸积(构想图)
轨道系统的引力辐射效应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75年
普林斯顿大学的拉塞尔·赫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的
脉冲双星,PSR 1913 16(也被称作PSR B1913 16)。
这一系统由在一个密近的偏心轨道上旋近的两颗中子
星构成,是首个被发现的脉冲双星,从发现至今已被
观测了三十多年。
脉冲星是一个稳定的时钟,这使得
人们能够运用非相对论的数据分析方法从脉冲信号的
抵达时间推算出系统轨道的基本参量(如椭圆轨道半
长轴的投影、偏心率等),而从广义相对论导致的抵达
时间变化能够推算出与相对论效应有关的参量(如近
星点的进动角速率、引力红移等),从这些参量可以进
一步推算出双星系统的倾斜度、质量等(得到的两颗
恒星质量都在1.4倍太阳质量左右)。
引力辐射导致的
系统动能损失表现为双星轨道的衰减,进一步表现为
轨道运动周期的逐渐降低,理论计算得到的每秒钟内
的周期变化为-2.40242 \pm 0.00002 \times 10^{-12}\,秒[14]。
这一理论预言和实验观测结果符合得相当好,而实验观测误差则低于1%。
迄今为止人类从引力辐射角度对爱因斯坦方程正确性的验证中,这个实验是精确度最高的。
宇宙背景辐射 宇宙背景探测者(COBE )对宇宙微波背
景辐射的最初观测开启了对早期宇宙研
究的新窗口。
而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WMAP )和由欧洲航天局即将发射的
普朗克探测器(PLANCK )能够显著提
高对这种小尺度的各向异性观测的灵敏
度。
这些小尺度的各向异性有可能来自
大爆炸留下的微波背景辐射,也有可能来自宇宙早期的质量密度微扰形成的引
力背景辐射,因此原则上能够为早期宇宙形成时留下的引力背景辐射的能量密度提供约束条件。
尽管这些探测器不能区分来自不同原因的各向异性,但目前为止这是对极低频的引力背景辐射探测的唯一手段。
这些引力波所携带的信息将有助于理解早期星系形成以及利用各向异性测量宇宙学参数。
而现有的引力波探测器原则上也能够测量引力波的背景辐射,但即使它们的灵敏度达到了能够观测的程度,在频域上也仅限于较短波长的范围内,因为受干涉臂长的限制,探测器无法对太长波长的引力波进行测量
引力波的性质
引力波以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
按照广义相对论,加速运动的质量会产生引力波。
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是:它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态;携带能量;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等。
引力波携带能量,应可被探测到 。
但引力波的强度很弱,而且,物质对引力波的吸收效率极低,直接探测引力波极为困难。
曾有人宣称在实验室里探测到了
双星系统PSR1913 16轨道因引力
辐射而逐年衰减
WMAP 所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引力波,但未得到公认。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双星轨道参数的变化来间接验证引力波的存在。
例如,双星体系公转、中子星自转、超新星爆发,及理论预言的黑洞的形成、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都能辐射较强的引力波。
我们所预期在地球上可观测到的最强引力波会来自很远且古老的事件,在这事件中大量的能量发生剧烈移动(例子包括两颗中子星的对撞,或两个极重的黑洞对撞)。
这样的波动会造成地球上各处相对距离的变动,但这些变动的数量级应该顶多只有10^-21。
以LIGO引力波侦测器的双臂而言,这样的变化小于一颗质子直径的千分之一。
这样的案例应该可以指引出为什么侦测引力波是十分困难的。
引力波的探测
虽然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寻宇宙中的引力波,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还没有找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
于是,只得退而求其次,找间接证据。
根据理论,相互绕转的双星脉冲星会发射引力波。
如果是这样,它们就会因发射引力波而损失能量,它们的轨道周期会因此而缩短。
于是,科学家便选定观测双星脉冲星的轨道周期变化,来间接证实它们是否发射引力波。
1974年,科学家们选定了天鹰座中距地球17000光年的一对双星脉冲星进行观测。
在那以后的12年中,测得它们的轨道周期以每年76毫秒的速度在减小。
这与根据爱因斯坦理论的计算结果精确地相符。
既然宇宙中存在引力波,那么,在地面上就应该能检测从太空传来的引力波。
从理论上说,像电磁波引起天线振荡一样,引力波也会使物体产生某种振荡,如使弹性物体产生轻微的波动,使刚性物体产生伸长和缩短的变形等。
检测到这些振荡,也就是检测到了引力波。
如果在地面上检测到了引力波,不仅证明宇宙中引力波的存在,而且可以知道每一个引力波源的方向和它的主要特性。
因为物体波动或伸缩的方向就是引力波源的方向,物体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引力波作用下发生的变动,反映引力波的振幅,而波的振幅是它的能量的量度。
因此,引力波探测器也就成了引力波望远镜。
美国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建造了两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它们相距3000千米。
每个观测台上有一个L形真空管探测臂,长4千米,在管的两端和转弯处有反射镜,让激光束在镜面之间来回反射。
激光在弯处的镜面上通过干涉产生明暗条纹光带。
如果有引力波通过,由于时空畸变,会使相互垂直的探测臂一个伸长、一个缩短,光带因而发生变化。
相隔3000千米设两个观测台,是为了排除地球上地震、雷暴和火车行驶、飞机飞行等各种干扰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可能在两地同时发生。
这个观测台2002年开始启用,能探测到10-18米的长度变化。
但迄今没有探测到引力波。
美、欧科学家计划在2012年发射航天器,利用太空的广阔距离对引力波进行探测。
其方案是,将3对探测器送入太空,让它们组成等边三角形,相邻两对探测器之间的距离为500万千米,它们在地球后面以20度的夹角一起绕太阳运行。
3对探测器之间用激光测量距离。
如果有引力波传来,它会挤压时空,使3对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发生微小的变化。
灵敏的激光可测出一个原子直径大小的位移。
由于它们所占的地域比地球上的探测器大得多,因而可能探测到更多的引力波源;灵敏度也更高,或许能探测到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原始引力波。
现在的各种望远镜,都是通过接收电磁波进行宇宙探测的,但是,在宇宙大爆炸后的头100万年中没有电磁辐射;黑洞一般不发射电磁波;中子星、超新星核等致密星体和超密物质一般电磁辐射都较弱,通过电磁辐射所能揭示的信息很少。
但它们却是最强的引力辐射源。
由此可见,引力波望远镜与传统望远镜有很强的互补性;还有,引力波与电磁波不同,它可穿透任何物体,也不被任何物体所吸收,来自遥远引力辐射源的引力波,不会损失任何所携带的信息。
因此,引力波望远镜可以探测到许多原始信息。
一句话,引力波望远镜为我们探测宇宙开设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结束语
爱因斯坦于1916年曾预言,加速的质量可能有引力波存在,但他提出的引力波与坐标选取有关,在某一个参考系看来,引力波可能有能量,而换一个参考系可能就没有。
因此在初期,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内的大多数人对引力波都持怀疑态度。
1956年,皮拉尼提出一个与坐标系选取无关的引力波定义;1957年,邦迪进而从理论上证明与坐标选取无关的平面引力波的存在。
1959年,邦迪、皮拉尼和罗宾森更进一步证明,静止物体在引力波脉冲作用下会产生运动,这就间接地证明引力波携带着能量,并可被探测到。
因为对引力波的探测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而且将为人类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物质世界图景,茫茫宇宙,至个有物质,到处有引力辐射。
约100年前对电磁波的验证,使人类从此进入电子时代,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巨大成就,那么,让我们设想一下,要是有朝一日,引力波被完全确证,人类社会将会发生怎样深刻的变化呢?
参考资料
韦伯著,陈凤至、张大卫译:《广义相对论与引力波》,科学出版社,北京,1977。
(J.Weber,General Relativityand Gravitational Waves, Interscience Publ.,NewYork,1961.)
网站:
/wiki/Gravitational_wave
/wangluokejian/wl/td/kpcl/kpcl27.htm
生物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