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9
诊所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制度大全制度编号:XXX-XXXX制度名称: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和规范不要标题的诊所医院内抗生素使用行为,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药物耐药问题,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不要标题的诊所医院内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医疗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药师等。
三、制度内容1. 抗生素开具与使用1.1 严格按照国家和医院相关规定开具抗生素处方,并在处方上注明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使用频次等内容。
1.2 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遵循“三联”原则,即临床诊断明确、药物敏感性明确和抗生素可行性明确。
1.3 医生应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不得滥用广谱抗生素或开具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1.4 医生应及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管理。
1.5 患者需按照医生开具的抗生素处方进行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 抗生素配送与存储2.1 药师应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相关标准对抗生素进行配送和存储,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2.2 抗生素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3 抗生素应单独存放,与其他药品分开,严禁混用或错用。
2.4 抗生素的有效期应定期检查,过期或失效的药品应及时报废处理。
3. 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估3.1 不要标题的诊所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估制度,对医院内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
3.2 医院应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抗生素的使用频率、种类、疗程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3 医院应根据监测结果对医生和药师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4. 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宣教4.1 不要标题的诊所医院应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的宣教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等形式。
4.2 通过宣教活动,提高患者、医生和药师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滥用和错误使用的发生。
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防止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性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药剂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及部门。
三、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严格按照临床诊疗规范和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2. 分级管理: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临床使用特点,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个级别。
3. 监督检查: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合理、规范、安全地使用。
4. 教育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四、具体措施1. 抗生素分级管理(1)非限制使用级: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以使用。
(2)限制使用级: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使用。
(3)特殊使用级: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使用,并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审批表》。
2. 处方管理(1)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需符合患者病情需要,并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
(2)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需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疗程等。
(3)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需经药剂科审核签字后方可生效。
3. 监督检查(1)药剂科负责对医师开具的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合理用药。
(2)医技部门领导、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每天对医师开具的抗生素处方进行抽查。
(3)医院领导定期组织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教育培训(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2)鼓励医务人员参加抗生素合理应用相关学术活动,了解最新研究进展。
五、责任追究1.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滥用抗生素的医务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
2. 对因滥用抗生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加重病情或产生细菌耐药性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各临床及使用抗菌素的科室,要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的耐药,不良反应及药品价格等因素,结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办法1、各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科室,应当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要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的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各科室临床医师,要根据诊断和患者的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患者在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有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3、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____天用量。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与监督1、建立、健全指导、监督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种药物,对于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避免滥用。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剂量。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疗程,避免过长或过短。
一般而言,抗生素的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来确定。
4.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5.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二、抗生素使用管理1. 建立健全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提高抗生素使用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监管,严格执行药品审批制度,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安全。
4.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生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能力。
三、抗生素使用监督与评估1. 加强对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
2.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对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四、加强科研和新技术应用1.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科研投入,研究新型抗生素和治疗方案,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2.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如分子诊断技术、抗菌肽等,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和加强医院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法》《抗生素使用与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引导看法为依据。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和临床医生,包含住院部、门诊部等全部涉及抗生素应用的部门和医务人员。
第二章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第三条定期评估和更新医院应定期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评估和更新,依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四条指南和协议的引用临床医生在抗生素应用时,应参考相关国家、地区或医学学会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协议,并在治疗方案上注明引用来源。
第五条抗生素使用的必需性和可行性评估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推断治疗的必需性和可行性,确保抗生素的应用是符合医疗指征和科学依据的。
第六条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临床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病原学检测结果以及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并依据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
第七条细菌耐药监测和报告医院应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定期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对于显现多重耐药和危害性耐药菌株的情况,应按规定上报相关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掌控传播。
第八条抗生素的防备性使用医院应合理掌控抗生素的防备性使用,除非有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否则不得滥用抗生素进行防备性治疗。
第三章抗生素应用管理措施第九条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严格依照科室和职责分工,由专业的药师或临床药学专家参加抗生素的使用审批,并留下相关记录。
第十条抗生素限制使用和监控医院应对特定的抗生素进行限制使用,并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控系统。
医院药学部门应每月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形成报表向医疗质控委员会汇报,及时矫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1. 前言抗生素是现代医疗中不行或缺的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起到了紧要的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多种问题,包含抗生素耐药性的加添、不必需的药物费用支出以及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等。
因此,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医院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益,特订立本《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内抗生素的使用,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问题。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部门、医务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4. 抗生素使用原则4.1 医生应遵从抗生素使用的以下原则:—合理确诊:首先,要准确诊断患者是否为细菌感染,避开使用抗生素处理病毒感染等非细菌感染情况。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如严重程度、感染部位、耐药情况等),选择对病原菌敏感、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感染症状细小的患者,尽量避开使用抗生素,可以通过察看和其他对症治疗方式进行处理。
—掌控使用时间:严格掌控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疗程,避开过长应用导致药物耐药性加添。
4.2 护士应遵从以下原则:—按医生医嘱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停用或加大抗生素的用量,必需时应与医生沟通和确认。
—察看药效和不良反应: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后的反应进行察看,及时向医生报告不良反应,确保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 抗生素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5.1 抗生素使用统一管理:—全部抗生素均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依照需要进行分类存放,并建立完整的药品管理台账。
—药品存放区域应符合相关要求,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2 审核和监督机制:—设立药事委员会,负责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定期召开会议评估使用情况,并向各科室提出看法和建议。
—医务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将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范围,对于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将进行追责和处理。
5.3 建立抗生素使用相关的信息系统:—医院将建立抗生素使用管理系统,包含患者信息、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药物耐药性监测等相关信息,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和改进管理。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加强对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管理,提高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促进抗生素的有效使用。
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抗生素使用的科室和医务人员。
二、术语定义1. 抗生素:指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药物。
2. 合理用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感染的特征,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
3. 细菌耐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得抗生素失去对其的抑制作用。
4. 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指对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
三、管理责任1. 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指导和监督各科室的抗生素使用。
2. 科室主任负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科室内抗生素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3. 医师负责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抗生素的合理开具和使用。
4.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和配送工作,并监督药物的合理使用。
5. 护理人员负责抗生素的正确给药和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情况。
四、抗生素使用原则1.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剂量和疗程,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和药理学原理。
3. 避免滥用和不适当使用抗生素,如预防性使用、自行停药等。
4. 合理进行抗生素联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多药联用。
5. 定期评估抗生素疗效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和细菌感染控制工作,及时更新药物敏感性信息。
五、抗生素管理流程1. 抗生素开具: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感染的特征,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药物名称、剂量、途径和使用时长。
2. 药品配送:药剂科应按照医嘱配送合格的抗生素药品,并记录药物的入库和出库情况。
3. 药物储存:药剂科应按照要求对抗生素进行储存,包括避光、通风、温度控制等措施。
4. 药物给药: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和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给患者服用抗生素,并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
医院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提高医院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减少抗生素滥用引发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抗生素使用的科室和医务人员。
三、抗生素使用原则1.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菌的药敏情况,选择适合的抗生素,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
2. 多学科协作: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合作,共同制定抗生素使用方案,实施个体化治疗。
3. 防止细菌耐药性:选择及时有效的抗生素,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减少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发生。
4. 监测疗效: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后的疗效进行监测,随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5. 宣传教育: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用药合理性。
四、抗生素使用管理程序1. 抗生素使用评估:医生在开展抗生素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等因素,评估抗生素的使用必要性和适宜性;同时,根据患者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2. 开具抗生素处方: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注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用药剂量和频次等必要信息,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开具处方。
3. 药师审方:抗生素处方需由药师进行审方,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4. 抗生素使用监测:医生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抗生素使用评估: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评估机制,对每位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六、抗生素使用管理要求1. 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管理团队,包括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人员,共同制定和监督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2. 医院应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3. 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随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目的与意义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减少抗生素滥用带来的不良后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抗生素使用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二、抗生素使用原则适应症明确抗生素使用必须基于明确的临床适应症,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
病原学诊断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尽量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感染病原体种类。
药物选择合理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品种和给药方式。
用药剂量与疗程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临床指南推荐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生素,不得超量、超时使用。
三、抗生素使用管理流程处方开具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必须注明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病原学诊断结果、选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疗程等信息。
处方审核药师应对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处方开具符合规定。
用药监测临床科室应定期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进行监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不良反应报告如发现抗生素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培训与考核医务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考核与奖惩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考核制度,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医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违规使用抗生素的医务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
五、附则制度修订本制度由医院管理部门负责修订和解释,如有需要,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生效日期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本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如有法律方面的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一、总则为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
三、抗生素分类及使用原则1. 抗生素分类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将抗生素分为以下几类:(1)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大环内酯类(4)氨基糖苷类(5)氟喹诺酮类(6)其他抗生素2. 使用原则(1)合理选择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合理选择抗生素。
(2)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病情、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剂量。
(3)规范给药途径: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4)遵循疗程原则:根据病情和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理的疗程。
(5)监测抗生素使用效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四、抗生素使用管理1. 医师职责(1)医师应具备扎实的抗生素知识,熟悉各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医师应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合理开具处方。
(3)医师应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2. 护士职责(1)护士应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护士应严格按照医嘱,准确执行抗生素给药。
(3)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 药剂科职责(1)药剂科应建立健全抗生素管理制度,加强抗生素采购、储存、供应和使用管理。
(2)药剂科应定期对抗生素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药品质量。
(3)药剂科应定期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
五、监督与考核1. 医疗机构应设立抗生素使用管理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抗生素使用情况。
2.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普遍性增加,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疗效,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为一份:一、调查研究阶段在制定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前,需要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包括当前抗生素使用情况、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态度、耐药性监测情况等。
通过调查研究为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制度的建立与修订1. 机构领导成员应明确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建立相关制度。
2. 制定抗生素使用策略,包括临床指南、用药原则、抗生素选择和使用原则等。
3. 制定抗生素使用监测报告制度,定期汇总、分析和评估抗生素使用情况。
4. 建立抗生素使用宣教计划,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抗生素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医师处方管理1. 严格执行抗生素开具规范,按照药物使用指南和临床指南的规定使用抗生素。
2. 医师要求在患者病历中明确注明抗生素使用的原因、用药时间和剂量等相关信息。
3. 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超量使用抗生素的医师,要及时进行沟通和纠正。
四、护士用药管理1. 护士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用药情况,及时反馈患者的用药反应和效果。
2. 对于静脉给药的抗生素,护士应密切监测用药速度和用量,避免药物浪费和滥用。
五、药师的药物管理1. 药师在药品审核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抗生素的开具情况,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 药师要定期进行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抗生素使用的专业水平。
六、患者教育管理1. 医院应参考临床指南,向患者提供关于抗生素使用的相关知识,包括用药方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
2. 医院可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宣传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式,引导患者科学用药。
七、监测评估与质量控制1.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评估制度,定期进行用药效果和质量的评估。
2. 对于抗生素使用超标、超量的情况,要进行督促和整改。
2024年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的管理抗生素的使用,保护公众健康,并降低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率,国家将在2024年实施一套全新的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
一、制度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滥用及使用不当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提高抗生素应用的质量和效果,增强疗效;保护公众健康,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寿命。
2. 原则:科学、严谨、公正、公开、可持续发展等。
二、制度的主要内容1. 临床使用管理(1) 禁止非医学需要使用抗生素,包括感冒、发热等非细菌感染所导致的疾病。
(2) 抗生素处方权仅限于有临床必要的医生,并建立抗生素处方权限审核制度。
(3) 强制执行临床使用抗生素的规定剂量和疗程,禁止长期或过量使用抗生素。
(4) 建立抗生素使用备案制度,对每次使用抗生素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和备案,便于监督和管理。
2. 宣传教育和培训(1) 开展医生和患者针对抗生素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
(2) 开展抗生素使用培训,加强医生的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和技能培养,提升其诊疗水平。
3. 抗生素使用监督与评估(1)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控系统,对医院或临床科室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2) 建立抗生素使用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通过定期评估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4. 综合管理体系建设(1) 建立医院或临床科室的抗生素管理小组,负责抗生素使用管理的组织和实施。
(2) 加强与药师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3) 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经济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医生予以奖励,对于滥用及不当使用抗生素的医生进行惩罚。
三、实施方案1. 建立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前言抗生素是临床上不可或缺的药物,也是医生治疗感染的主要工具,但过度或不恰当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耐药性的出现,给病人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也加重了医疗机构的负担。
为了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出现,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1、抗生素开具1.合理选药:开具抗生素前需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计划。
对于疑似感染病例,需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再合理、准确地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必要时,应通过抗生素联合用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根据标准剂量使用:在开具抗生素时,需根据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等因素来计算合理的用药量,避免过量或不足使用。
如果需要调整剂量,需得到医生的确认后再进行调整。
3.根据病原体抗药性选药:对于抗药性高的病原体,需用次级抗生素进行治疗,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联合用药。
4.遵守药物禁忌症:在开具抗生素时,需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如对某种抗生素过敏,或者患有某些疾病,不能使用某些抗生素等情况。
必要时,应进行过敏试验,确保患者没有对该药物过敏的情况。
2、抗生素使用监控1.按规定配药:在配药时,需根据医嘱和患者情况进行配药,避免因匆忙或其他因素而出现错误的用药情况。
2.按照用药周期用药:在使用抗生素时,需按照医生的用药周期和使用方法来用药,避免出现漏服或错误用药的情况。
3.按期复查:在用药期间,需及时跟进患者治疗疗效,观察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单位内各科室开具抗生素的情况进行管理和监控。
3、抗生素使用反馈1.实行“终止抗生素日”制度。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考虑中止抗生素的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耐药性风险。
2.抗生素使用评估:在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估,总结一份抗生素使用评估报告,邀请专业人员对该报告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资源浪费等。
为了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一、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药效学特点、安全性、疗效和细菌耐药性情况,我国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个级别。
非限制使用抗生素是指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细菌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限制使用抗生素是指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细菌耐药性较高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等;特殊使用抗生素是指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细菌耐药性较高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
二、抗生素处方权限管理制度根据医生的职称、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我国将医生分为初级医生、中级医生和高级医生。
不同级别的医生具有不同的抗生素处方权限。
初级医生具有非限制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权限;中级医生具有非限制使用和限制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权限;高级医生具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权限。
三、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估制度为了解我国抗生素使用情况,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了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估制度。
监测内容包括抗生素使用量、使用率、使用种类、使用范围等。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评估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为调整和完善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四、抗生素使用培训与教育制度为提高医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了抗生素使用培训与教育活动。
培训内容包括抗生素药理学、细菌耐药性、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等。
通过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素质,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五、抗生素使用质量控制制度为保证抗生素使用质量,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了抗生素使用质量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内容包括抗生素处方审核、用药指导、用药监测、用药评估等。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方针。
第三条医院设立抗生素使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监督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协调解决抗生素使用管理中的问题。
第二章抗生素使用原则第四条医院抗生素使用遵循以下原则:(一)诊断明确,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敏感抗生素。
(二)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三)尽量使用单一抗生素,避免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四)根据病情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
(五)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使用抗生素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谨慎使用。
(六)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院内外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第三章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第五条医院设立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对以下情况使用抗生素需进行审批:(一)使用特殊级抗生素。
(二)使用非本医院药品供应目录中的抗生素。
(三)使用超常规剂量或疗程的抗生素。
(四)使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疾病。
(五)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第六条抗生素使用审批程序:(一)使用抗生素的医生填写《抗生素使用申请表》,说明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依据和预期效果。
(二)科室主任对申请进行初审,签署意见。
(三)抗生素使用管理委员会对申请进行复审,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签署意见。
(四)药剂科根据审批意见,提供相应的抗生素。
第四章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价第七条医院设立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价制度,对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第八条医院药剂科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医院抗生素使用数据,定期向医院管理层和抗生素使用管理委员会报告。
第九条医院定期组织抗生素使用评价,对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医生进行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医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降低抗生素耐药性,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医院药事委员会全面负责抗生素管理,业务院长(或分管院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
由药剂科全面负责日常工作。
2. 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由各科室主任负责,负责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反馈。
三、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1. 将常用抗生素划分为一、二、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二线药物,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处方三线药物。
2. 严格执行抗生素处方权限,未经授权不得开具处方。
四、抗生素使用原则1. 严格按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管理办法,根据病情、药敏试验结果、患者体质等因素合理选择抗生素。
2. 优先选用一线药物,尽量避免使用二线、三线药物。
3. 避免无指征使用抗生素,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防止过度使用。
五、抗生素应用管理1.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等工作,确保抗生素质量。
2. 医院定期对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3. 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的收集、分析和反馈。
4. 医院医务部门督促、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相关制度,协助组织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
六、抗生素耐药性监测1. 检验科负责全院微生物学监测,开展病原体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
2. 定期总结、分析监测结果,向药事委员会反馈,并向全院公布。
七、宣传教育与培训1. 加强院内抗生素合理应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
2.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八、监督检查与考核1. 医院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将抗生素使用情况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确保抗生素合理应用。
一、总则为加强我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药剂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2. 根据患者病情、感染部位、细菌种类、药物抗菌谱、抗菌作用等因素,合理选择抗生素。
3. 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单药不联合、能短疗程不长期”的原则。
4.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
5. 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行为。
四、抗生素使用管理1.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和管理,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和供应。
2. 医务人员应具备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规定程序开具抗生素处方。
3. 门诊、急诊、住院等科室应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规定,对病情进行评估后,方可开具抗生素处方。
4. 住院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5. 医师应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制定抗生素治疗方案,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6. 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准确、及时地执行抗生素给药,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师。
五、抗生素使用监督检查1. 医院设立抗生素使用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抗生素使用情况。
2. 定期对临床科室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4. 加强医务人员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2. 本制度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3.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执行。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文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对抗细菌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但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临床应用的一大难题。
为了规范和管理抗生素的应用,以下是一份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供参考:一、目的和原则1. 目的:建立健全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保证抗生素合理应用,减少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 原则:核心原则是“准确诊断、明确适应症、合理使用、监测评价、持续改进”。
二、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内容1. 临床应用指南a) 采用权威临床指南为依据,制定本医院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明确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b) 定期更新和修订临床应用指南,确保其与最新的研究证据相符。
2. 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a) 建立一个电子化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帮助其做出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决策。
b) 该系统应基于最新的临床指南和药物信息,提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推荐的抗生素选择、用药途径和剂量等建议。
3. 抗生素处方规范a) 强调临床医生在抗生素处方过程中的责任,应遵循临床应用指南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议进行处方。
b) 强调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避免盲目联合用药等。
c) 严禁出售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患者在非医疗机构获取抗生素。
4. 抗生素监测与评价a) 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制度,包括抗生素处方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追踪抗生素应用的情况。
b) 定期进行抗生素使用的评价,分析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5. 抗生素知识培训a) 组织针对医护人员的抗生素知识培训,包括用药原则、适应症、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方面的内容。
b) 提供及时的抗生素研究和新进展的信息,帮助医护人员更新抗生素知识。
6. 患者宣教a) 针对患者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宣教活动,提醒他们按照医生嘱咐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生素,并解释抗生素不适合治疗病毒性感染。
一、目的与意义为加强三级医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抗生素滥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 强化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抗生素合理、规范使用。
3. 增强医务人员抗生素合理应用意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三、管理职责1.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抗生素管理的总体决策,监督、指导全院抗生素合理应用。
2. 业务院长(或分管院长)负责抗生素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负总责。
3.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和日常管理工作。
4. 临床科室负责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原则和规范。
5. 检验科负责全院微生物学监测,开展病原体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耐药性监测。
四、抗生素分级管理1. 将常用抗生素分为一、二、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二线药物,主任医师处方三线药物。
2. 一线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常见细菌感染,二线抗生素用于治疗较严重的细菌感染,三线抗生素用于治疗特殊细菌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
3. 严格限制抗生素的适应症,不得随意扩大抗生素的使用范围。
五、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1. 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
2. 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和规范开具处方,不得随意提高抗生素剂量、延长用药时间。
3. 临床科室应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反馈,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
4. 加强抗生素联合用药管理,遵循联合用药原则,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六、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情况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2.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定期组织考核。
3. 医院对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和规范的医师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予以通报批评或取消处方权。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解释。
一、目的为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降低抗生素滥用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药剂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2. 依据病情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3. 严格执行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监测等环节的管理。
4. 加强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四、具体措施1. 抗生素采购管理(1)药剂科根据医院临床需求,合理采购抗生素,并严格执行采购审批程序。
(2)采购的抗生素品种、规格、剂型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 抗生素储存管理(1)抗生素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储存,保持干燥、通风、避光。
(2)定期检查抗生素储存条件,确保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3. 抗生素使用管理(1)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病原学检测结果和药物特点。
(2)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品种、剂量和疗程。
(3)对发热原因不明、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的患者,可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
(4)对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5)尽量避免联合使用抗生素,确需联合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临床指征。
4. 抗生素监测管理(1)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情况监测,分析抗生素使用趋势和问题。
(2)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耐药情况。
(3)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
5. 抗生素培训和监督(1)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2)加强对医务人员抗生素使用行为的监督,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进行纠正。
五、责任与考核1. 医院负责人为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2.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和监测工作。
3. 检验科负责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4. 各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
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
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八、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十、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三线药物(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
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
(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
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
(5)感染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一、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药。
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二、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
需要联合应用的,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
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三、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
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四、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
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1)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3)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A、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
B、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C、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D、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E、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
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
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
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F、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
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G、污染的手术: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
(3)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5)清洁肠道用药:施行结肠、直肠手术,于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二、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三、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难以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
(4)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5)需长期用药,有利于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抗结核治疗。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一、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二、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三、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
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四、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五、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六、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七、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遵循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原则。
使用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相关性记载,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二、检验科加强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工作。
协同院感办定期公布致病菌,细菌药物试验及耐药情况,并向全院发布相关信息。
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做到以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为依据。
三、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深入临床、监督临床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调配处方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应拒绝调配。
协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信息,定期向全院发布。
四、实行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每季度对用量较大、用药总金额畸形和异常增长的品种,组织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全面分析,经认定为不合格的品种,医院对其进行调控(限量或淘汰)。
对确定为临床需要的品种,将采取临床科主任负责制,所属科室医师开具该品种,都需科主任签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