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法律的概念》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经久不绝的问题与其她学科不同,在法律学里,“什么就是法律”的问题反复被提出来,并且史上的思想家们用形形色色的、奇特的、甚至反论的方式予以回答。
并且有意思的就是,大多数人都有能力轻松而自信地通过列举情况来说明什么就是法律。
但我们并不能简单通过列举法律体系的标准事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不就是急着去回答问题,而就是弄清楚到底什么问题在困扰着我们。
作者提出三个问题:法律与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有何区别与联系?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有何区别与联系?什么就是规则以及规则达到何种程度才成为法律?作者将从分析奥斯丁的理论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批评自然法理论,即将法律理解为道德或正义的分支,并且法律的根本要素就是其与道德或正义之原则的一致性。
第三个问题要解决的就是社会群体中一致的行为习惯与法律作为规则有何不同。
有人指出,规则的预测性面向不就是关键的,其作为指示标或证立的地位才就是本质性的。
对此有两种批评,极端的观点认为拘束性规则的观念就是混乱或虚构的。
英美国家常见的批评就是从法官的裁量去证成法律实质就是法官的发现。
作者认为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虽然下述作法就是可能的:分离出并掌握住一组核心要素的特征,这组要素特征构成对这三个问题回答的共同部分。
因为定义能够发挥作用的条件往往不被满足,尤其像“法律”这样的定义。
所以,本书的目的不在提供一种作为规则的,对于“法律”这个概念的定义,本书的目的在于对国内法律体系的独特结构提供一个较为优越的分析,并对法律、强制与道德这三种社会现象间的相似之处与差异处提供较为清楚的理解,借以将法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
第二章法律、命令与指令在本章作者分析了各种祈使语句,认为强盗情境就是最为典型的,决定在此情境基础上完善,建立奥斯丁理论较为清晰的法律概念。
首先,作者增添了“普遍性”的要素。
法律指出了普遍的行为态样,适用于一般大众。
像强盗情境这种面对面地个别告知对其行为的指示,其实只就是法律的辅助。
《法律的概念》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经久不绝的问题和其他学科不同,在法律学里,“什么是法律”的问题反复被提出来,并且史上的思想家们用形形色色的、奇特的、甚至反论的方式予以回答.并且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都有能力轻松而自信地通过列举情况来说明什么是法律。
但我们并不能简单通过列举法律体系的标准事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不是急着去回答问题,而是弄清楚到底什么问题在困扰着我们.作者提出三个问题:法律与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有何区别与联系?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有何区别与联系?什么是规则以及规则达到何种程度才成为法律?作者将从分析奥斯丁的理论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批评自然法理论,即将法律理解为道德或正义的分支,并且法律的根本要素是其与道德或正义之原则的一致性。
第三个问题要解决的是社会群体中一致的行为习惯与法律作为规则有何不同。
有人指出,规则的预测性面向不是关键的,其作为指示标或证立的地位才是本质性的。
对此有两种批评,极端的观点认为拘束性规则的观念是混乱或虚构的。
英美国家常见的批评是从法官的裁量去证成法律实质是法官的发现。
作者认为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虽然下述作法是可能的:分离出并掌握住一组核心要素的特征,这组要素特征构成对这三个问题回答的共同部分。
因为定义能够发挥作用的条件往往不被满足,尤其像“法律”这样的定义。
所以,本书的目的不在提供一种作为规则的,对于“法律"这个概念的定义,本书的目的在于对国内法律体系的独特结构提供一个较为优越的分析,并对法律、强制和道德这三种社会现象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处提供较为清楚的理解,借以将法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第二章法律、命令和指令在本章作者分析了各种祈使语句,认为强盗情境是最为典型的,决定在此情境基础上完善,建立奥斯丁理论较为清晰的法律概念.首先,作者增添了“普遍性"的要素。
法律指出了普遍的行为态样,适用于一般大众。
像强盗情境这种面对面地个别告知对其行为的指示,其实只是法律的辅助。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一书的发表,被视为新分析法学形成的标志,此书篇幅虽小,但内容精炼,从细处着手,说理充分,论辩巧妙,可谓当代不可多得的法理学著作。
也正因其有上述诸多特点,使初读者不易体会作者之深意,遂有晦涩难懂之感。
如若仔细研读、认真思考,方可见其文字之微言大义,暗自佩服著者的说理与论辩能力,哈特的论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通过其语言哲学把读者从法律命令说的世界慢慢的引入到法律规则说的世界。
基于哈特思想的深邃,要想真正把握哈特教授的思想,我想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决不是一朝之功。
对《法律的概念》一书,我整体上通读一遍,对其中个别章节则经过了数次阅读,也只是大体把握了此书的基本脉络,对书中的很多问题仍充满疑惑,我想这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
下文是笔者在初次阅读此著作后的一些浅显认识与思考,不求深刻细致,惟愿为现在的学习做一个小结。
一、从哈特对法律命令说的批判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众所周知,哈特的法律规则说是在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批判奥斯丁法律命令说及其支持者时所进行的各种论证,其中的许多地方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大有裨益。
在哈特看来,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是一种抢匪情景的扩大。
哈特通过对简单的抢匪情景添加一连串的特征,最终获得了奥斯丁关于法律的定义:“任何一个法体系都包含某些人或团体所发布之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这些命令大致上受到服从,且被规范的群体须大体上相信,当违反这些命令时,制裁将会被执行。
”①奥斯丁在其《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以“命令”、“习惯”、“制裁”为要件,对法律的概念做了清晰而彻底的分析。
为了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加以批判,哈特着重选取了法律命令说中的核心要素——“命令”、“习惯”、“制裁”进行分析。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前两章总结概况出了奥斯丁笔下关于法律的定义,接着在《法律的概念》第三章分别从法律的内容、适用的范围和起源模式三个方面论述奥斯丁关于法律概念的局限性。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在阅读了《法律的概念》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法律这一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法律,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其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通过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为我们揭示了法律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书中首先指出,法律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规则集合,而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体系。
它不仅仅是条文的罗列,更是背后蕴含的价值和原则的体现。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这种秩序和公平并非是绝对的,而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法律的制定并非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
它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人民的意愿。
同时,法律的实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执法者的素质、公众的法律意识以及社会的舆论压力等。
在探讨法律的本质时,作者强调了法律的强制性。
法律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制裁。
但这种强制性并不是法律的唯一特征,法律还具有规范性和引导性。
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做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律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
这些法律体系和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完善。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也是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法律和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依靠个人的自觉和社会的舆论来发挥作用;而法律则是一种外在的强制,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保障实施。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会相互影响,法律会将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纳入其中,而道德也会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法律的解释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由于法律条文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法律规则说在弥补法律命令说的缺陷时,自身也暴露了一些缺陷,其观点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但我想这也无碍于哈特所做的贡献,他使分析法学在二战后的饱受批评中获得了生机,对我们把握一个国家的法体系有太多的助益。
其理论中存在的不能自圆其说之处我想更多的归结于法律现象的复杂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吧,这有在更多的批判中才能使其理论走向更加成熟。
三、关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法律和道德之间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持续,期间引起了人们无数的思考同时也诞生了许多理论学说。
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上,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自然法学认为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人类的实在法应该与通过人类理性发现的道德原则相一致,不道德的法律不是法律,恶法非法。
自然法的这种观点在法学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分析法学的出现。
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上,作为分析法学家之一的哈特如是说:“我们无法否认,任何社会或时代的法律的发展,事实上都会受到特定社会群体里约定俗成的道德和理想深远的影响,此外,当然也会受到个人所推动的启蒙道德批判形式所影响,这些个人的道德视域远超过当代社会所接受的。
但是我们不应该非法引用这个事实,借以证明其他命题:也就是说,法律体系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特泮伟江:《超越哈特和德沃金之争》,法制网:①别的一致性关系,或是必须奠基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想法上,认为守法是道德上的义务。
再者,即或这个命题在某个意义下为真,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推论说,法律体系中特定法律的法律有效性批判,无论是外显或内隐的,都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关。
”①在这一点上哈特的观点与其前辈边沁等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自然法学说混淆了自然规则和行为法则,前者是描述性的,后者是规范性的。
我认为这种观点存在许多合理的成分,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但是又有其缺陷。
其合理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三点中:一,在法无明文规定时,不能仅从违反道德标准这一事实出发而认定行为人违法,这势必会损害到法律的安定性进而危害正常的社会秩序;二,不能仅从合乎道德要求这一事实出发,就认定某一规则是一个法律规则。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法律,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谈论到法律,但对于其真正的内涵和本质,却未必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读完《法律的概念》这本书,让我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书中开篇就提到,法律并非简单的规则集合,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更是在社会中发挥着实际作用的力量。
法律具有规范性,它告诉人们应当如何行为,设定了一定的标准和界限。
比如交通法规规定了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规则,让交通秩序得以维持;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等方面的规则,保障了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法律的权威性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强制力作为后盾。
当有人违反法律时,将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和惩罚。
这种权威性使得法律能够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法律的权威性并不是绝对的,它也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运行,不能超越合理的界限。
法律还具有普遍性。
它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俗语就很好地体现了法律的普遍性原则。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种普遍性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障了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同时,法律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法律也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许多与网络相关的法律问题,这就促使法律在这方面进行补充和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在书中,作者还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更多地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约束行为。
而法律则是通过明确的条文和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虽然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重合,但法律不能完全涵盖道德的所有领域,道德也不能替代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法律,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听闻,却又似乎难以完全捉摸透彻的存在,究竟是什么?读完《法律的概念》这本书,我仿佛在一片迷雾中寻得了一些指引之光。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法律是一种规则体系吗?在我们的惯常认知中,法律似乎就是由一系列明确的规则所构成,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然而,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法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规则罗列。
它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道德、习惯、权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
比如,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准则会对法律的形成和实施产生影响。
一些道德上被广泛认可的行为,可能会逐渐被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违背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就让我思考,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道德在引导法律的发展,还是法律在规范着道德的底线?书中还探讨了法律的权威性。
法律的权威性并非仅仅来自于其强制力,更在于它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当人们普遍认为某项法律是公正合理的,他们就更愿意自觉遵守;反之,如果法律被认为是不公正的,那么即使有强制力的保障,也可能会遭遇抵制和反抗。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共识和价值观,否则就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关于法律的解释也是一个十分有趣且重要的话题。
同一条法律条文,在不同的情境和案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这并不是说法律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法官在解释法律时,需要综合考虑立法目的、社会背景、公平正义等多个因素。
这也让我意识到,法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教条,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法律的执行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和思考。
执法者需要在严格遵循法律条文的同时,也要考虑具体情况的特殊性。
如何在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做到合理执法、人性化执法,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平衡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了解到法律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权力可以推动法律的实施,但如果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就可能导致滥用和不公。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1 哈特著述相当丰富。
主要著作有:《法律中的因果关系》(1959,与A·M·奥诺里合著)、《法律的概念》(1961)、《法律、自由和道德》(1968)、《惩罚与责任》(1968)、《法理学和哲学文选》(1983)。
其中《法律的概念》最集中、系统地表达了他的法理学思想,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法学的经典作品。
作者: (英)哈特译者: 张文显副标题: 外国法律文库ISBN: 9787500056317页数: 290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定价: 15.0装帧: 平装出版年: 1996-1-1作者生平哈特(Herbert Li0nel Adolphus Hart,1907——)西方著名的法理学家、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他先后在牛津大学学习古代史、哲学和法律。
1932~1940年任出庭律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军情报机关服役。
1952年接替古德哈特(Good-hart)担任牛津大学法理学讲座教授。
1969年辞去这一职务,致力于边沁著作的整理和编纂。
1978年退休。
主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把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以及其他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检讨以奥斯丁为代表的早期分析法学的法律概念入手,对法律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其他概念,如规则、权利、义务、主权、法律的效力和实效,进行了全新的或具有初始意义的解析;富有启发地阐述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正义、道德与正义的关系;并比较中肯地分析和评判了自然法学、概念法学(法律形式主义)、法律现实主义等西方近代以来有代表性的法学思潮。
总之,这本书对法理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我们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从本书的理论和方法论中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2创始人编辑本书作者哈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法理学家,是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即语义分析法学的创始人。
本书集中而系统地表达了他的法律理学思想,被学术界誉为20世世纪法学经典之作。
作者把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以及其他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批评以奥斯丁为代表的早期分析法学的法律定义入手,对法律的概念以相关的其他概念,如规则、权利、义务、主权、法律的效力和实效,进行了全新的“具有初始意义的解析;比较适当地评价了自然法学、概念法学、现实主义法学等近代来有代表性的法学思潮。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法律,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汇,似乎熟悉却又充满了神秘。
读了相关的著作,对于“法律”这个概念,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法律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在很多人的直观感受中,法律就是一系列的规则和条文,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法律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法律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它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人或群体,而是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成员。
无论是谁,只要身处这个社会,就必须遵守法律。
一旦违反了法律,就会面临相应的制裁和惩罚。
这种强制性是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律的产生源于社会的需求。
在原始社会,人们依靠习俗和道德来规范彼此的行为。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单纯的习俗和道德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管理的需要。
于是,法律应运而生。
它以明确的条文和规范,对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界定,为解决社会纠纷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从本质上讲,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法律所代表的利益主体是不同的。
在封建社会,法律主要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则更多地倾向于保护资产阶级的权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具有规范作用。
通过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价值标准。
其次,法律具有保障作用。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救济和保护。
再者,法律还有预测作用。
人们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然而,法律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新的问题和情况不断涌现,而法律的修订和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这就可能导致在某些时候法律无法及时应对新的社会现象。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读了《法律的概念》这本书,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关于法律本质的思考漩涡。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长篇大论,而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对法律这个看似熟悉却又神秘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的阐述,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引领着我在法律的海洋中航行。
他没有一上来就给法律下一个生硬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和生动的分析,让我自己去感受法律的内涵和外延。
就拿书中提到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
假设在一个小镇上,有一条规定:所有的商店在周日都不许营业。
这看起来是一条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吧?但是,如果有一家小杂货店的老板,在周日偷偷开了一会儿门,只为了给一位急需药品的老人卖药,这时候,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行为呢?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老板进行处罚,还是考虑到特殊情况,认为老板的行为是合理的呢?这让我想到了我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去逛街。
路过一家小超市的时候,发现门口围了一群人,还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
我们好奇地凑过去,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是超市老板在周日营业了,被巡逻的执法人员发现了。
执法人员态度坚决,说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处罚。
而老板呢,一脸委屈,说他开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有一位顾客昨天预定了一个生日蛋糕,今天必须要取走,如果不开门,就会耽误人家的生日聚会。
周围的群众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人说,法律就是法律,不能违反;也有人说,这老板也是情有可原,不能太死板。
我站在那里,心里也在思考:这到底是法律的威严重要,还是人情的温暖重要呢?从这个小小的事件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法律并不是简单的条文和规定,它背后涉及到的是各种利益的平衡和价值的判断。
就像这个超市老板的例子,如果单纯地处罚他,似乎符合法律的字面规定,但却可能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善良和互助。
再往深处想,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但什么是真正的公平呢?是一刀切地执行每一条规定,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判断?这真的是一个让人头疼但又必须思考的问题。
哈特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doc 哈特,这位英国著名的法学家,通过他的《法律的概念》一书,向读者展示了法律的本质和内涵。
他的见解独到,语言精炼,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法学界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哈特法律的概念的读书笔记。
一、法律的本质哈特在书中首先对法律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是由规则组成的,这些规则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具有约束力。
法律规则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
法律的本质在于它对社会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二、法律的分类哈特在书中还对法律进行了分类。
他将法律分为习惯法和制定法两种。
习惯法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约束力的规则。
制定法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颁布的法律。
这两种法律形式各有其特点,但都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法律的应用哈特在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法律的应用。
他认为,法律的应用是实现法律价值的重要途径。
法律的应用可以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
同时,法律的应用还可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得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四、法律的局限性然而,哈特也指出了法律的局限性。
他认为,法律虽然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的应用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或者无法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法律的局限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法律制度。
五、对未来的展望哈特在书中还对未来的法律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的法律制度应该更加注重保护人权和自由,更加注重公正和公平,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未来的法律制度还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问题。
六、结论总的来说,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一书对法律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他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语言精炼而流畅。
这本书不仅对法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普通人了解法律、认识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法律的书,叫做《法律的概念》。
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对法律这个看似熟悉却又神秘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各种实例,让我逐渐明白法律不是简单的条文堆砌,而是一个复杂又精细的体系。
比如说,以前我觉得法律就是那些写在纸上的规定,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法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就像是社会运行的轨道,确保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在一定的框架内,既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又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秩序。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规则来说吧。
红灯停,绿灯行,这简单的六个字,就是法律在交通领域的具体体现。
咱们平常上街,到处都能看到红绿灯。
有时候着急赶路,看着没车,心里可能就会嘀咕:“要不就闯一下红灯吧,反正也没危险。
”可一旦真这么做了,那就违反了法律。
也许一次两次没出事,但这并不代表这种行为就是对的。
有一次,我在街上亲眼目睹了一场因为闯红灯引发的小事故。
那是个早上,上班的人都急匆匆的。
一个骑电动车的小伙子,看样子是快要迟到了,红灯刚闪他就冲了出去。
这时候,横向正常行驶的一辆小汽车根本来不及刹车,“砰”的一声就撞上了。
小伙子连人带车摔倒在地,虽然伤得不重,但那场面也够吓人的。
周围的人一下子都围了过去。
小伙子从地上爬起来,还想跟汽车司机理论,说自己着急上班。
可司机也很无奈啊,他说:“这是红灯啊,你怎么能闯呢?”最后交警来了,判定小伙子闯红灯负主要责任。
这事儿看似不大,但仔细想想,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闯红灯,那马路上得乱成什么样?车撞车,人撞人,谁还敢出门?所以说,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混乱,给我们的生活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再比如,关于合同的法律规定。
咱们买东西、租房子,很多时候都会签合同。
以前我可能觉得,这合同不就是一张纸嘛,能有多大作用?但实际上,合同背后是有法律保障的。
我有个朋友,之前租房子。
和房东签了一年的合同,交了三个月的房租和一个月的押金。
法律的概念读后感《法律的概念》是一本探讨法律本质和功能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法律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首先,书中对法律的定义给了我很多启发。
作者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通过国家权力强制力量来实现的规范。
这种定义让我明白了法律的本质是规范行为的一种手段,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存在的。
同时,法律也是一种权力工具,通过法律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理解让我对法律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法律的功能和意义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作者认为,法律的功能主要包括规范、制裁和保护。
通过规范,法律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制裁,法律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通过保护,法律可以保障人们的权益和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功能和意义的讨论让我对法律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法律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再次,书中对法律与道德、权力的关系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作者认为,法律与道德、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是权力的制约和约束。
法律既受道德的影响,又受权力的制约,法律的实施需要依靠道德的支持,也需要受到权力的制约。
这种关系的讨论让我对法律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法律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书中对法律的发展和变革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作者认为,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法律的发展和变革需要依靠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需要依靠法律人的努力和奋斗。
这种发展和变革的讨论让我对法律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法律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法律的概念》,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在翻开《法律的概念》这本书之前,我对法律的理解,就像隔着一层朦胧的纱,模模糊糊,知道它重要,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当我真正深入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思辨和智慧的世界。
书中对于法律的剖析,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着我去思考法律到底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老家发生的一件事儿。
那是一个阳光不算太热烈的午后,村里的老张和老王因为一块地的边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老张说老王占了他家的地,多种了几行庄稼;老王则坚称那地本来就是他家的,是老张想占便宜。
两个人脸红脖子粗,互不相让,眼看就要动起手来。
这时候,村里德高望重的李大爷站了出来。
他平时就是大家心中的公道人,说话有分量。
李大爷先让两人都冷静冷静,然后开始讲道理。
他说:“咱们村虽然没有白纸黑字的规定,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规矩不能丢。
这地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能乱来。
”可老张和老王还是不服气,觉得李大爷这是在和稀泥。
没办法,事情越闹越大,最后传到了村委会那里。
村委会的干部们来了,拿着村里的土地账本,对照着测量工具,仔仔细细地量了一遍。
最后得出结论,是老王多种了老张的地。
按说这事儿到这儿就该结束了,可老王心里不乐意啊,他觉得村委会不公平,凭啥就说他占了地。
这时候,村委会的干部严肃地告诉他:“这不是谁偏袒谁,这是按照规矩办事。
咱们村有咱们村的约定,国家也有国家的法律。
土地的归属不是凭你一张嘴说的,得有依据。
”老王还是梗着脖子,嘴里嘟囔着:“啥法律不法律的,我不懂。
”干部耐心地解释道:“法律就是大家都得遵守的规矩,要是都像您这样,想咋样就咋样,那村子不就乱套了?社会不也乱套了?”老王不吭声了,但还是一脸的不情愿。
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老王把多占的地还给了老张,还道了歉。
通过这件小事,我深深地感受到,法律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虽然它不像太阳那样耀眼夺目,但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默默地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在阅读了《法律的概念》这本书后,我对法律这一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法律,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说,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它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障着我们的权利,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然而,要真正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内涵,却并非一件易事。
作者在书中首先探讨了法律的定义问题。
以往,我们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但作者指出,这种定义过于简单化,无法涵盖法律的全部特征。
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书中提到,法律具有规范性。
这意味着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和指引。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决策时,法律的规范性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比如,我们知道不能盗窃他人财物,不能伤害他人身体,这就是法律规范性的体现。
然而,这种规范性并非是绝对的,它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社会背景进行解释和适用。
法律的权威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法律的权威来自于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
当有人违反法律时,国家有权采取措施进行制裁,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
但这种强制力并不是法律的唯一支撑,法律的权威性还建立在其合理性和公正性的基础上。
如果法律本身不合理、不公正,那么其权威性也将受到质疑。
同时,法律还具有普遍性。
它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法律的普遍性有时也会面临挑战,例如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歧视和不公。
书中还深入分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规范作用,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道德更多地依靠社会舆论、个人良心等来发挥作用,而法律则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然而,两者也并非完全割裂,在很多情况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而道德则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价值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挑战。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读了《法律的概念》这本书,让我对法律这个看似熟悉却又神秘的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以一种严谨又不失生动的方式阐述了法律的诸多方面。
法律,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存在,其实就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就拿我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那天我去超市买东西,结完账往外走的时候,突然被超市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
他们怀疑我偷了东西,要检查我的包。
我当时就懵了,心里那叫一个气啊!我明明是老老实实买东西,怎么就被当成小偷了?这时候,我脑子里就闪过了“法律”这个词。
我知道,超市工作人员没有权利随便搜查我的包,这是侵犯我的隐私权的。
我立刻就跟他们理论起来,我说:“你们凭什么搜我的包?你们有证据吗?你们这样做是违法的!”那几个工作人员一开始还挺强硬,说这是超市的规定。
我可不吃这一套,我告诉他们,超市的规定也不能违反法律。
这时候,周围围了一些人,大家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人说,可能是误会,让超市查一下算了;也有人支持我,说不能随便让人搜包。
我心里虽然有点紧张,但还是很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最后,超市经理来了。
我跟经理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还强调了他们这种行为的违法性。
经理还算通情达理,向我道了歉,说这是工作人员的失误。
通过这件小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律的重要性。
如果我不懂法律,可能就稀里糊涂地让他们搜包了,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还不知道。
但正因为我知道法律赋予我的权利,我才能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法律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保护着我们。
比如,我们在马路上行走,交通法规保障着我们的安全;我们在工作中,劳动法保护着我们的劳动权益;我们买东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让我们能够放心消费。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法律的认识还很模糊。
有些人觉得法律是专门给犯罪分子准备的,跟自己没关系;有些人知道一些法律条文,但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运用。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在阅读《法律的概念》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思辨和智慧的领域,不断地对法律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开篇就指出,法律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规则集合,而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社会现象。
法律不仅仅是写在法典上的条文,更是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运行和发挥作用的规范体系。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去理解法律,而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书中提到,法律具有权威性。
这种权威性并非仅仅来自于其强制力,更在于它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
法律的权威使得人们愿意遵循其规定,即使在没有直接监督的情况下。
例如,在交通规则中,我们遵守红绿灯的指示,并非仅仅是害怕受到处罚,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认可这种规则对于保障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性。
法律还具有普遍性。
它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和事,不因其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这一特点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得以贯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的执行有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出现不平等的现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本身失去了普遍性,而是执行过程中的偏差需要得到纠正和改进。
法律的确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使人们能够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但法律的确定性并非绝对的,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法律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同时,具备适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书中还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德为法律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基础,一些道德原则和规范会被纳入法律之中。
但法律不能涵盖所有的道德领域,有些道德问题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解决。
例如,对于助人为乐这种美德,法律无法强制每个人都必须去实施,但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舆论引导来鼓励这种行为。
在思考法律的概念时,不能忽视其目的和功能。
法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解决纠纷和冲突,法律为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法律是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规则和准则的一种社会机构,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并为公民提供保护和权利。
它是一种集体意识的集合,反映了一个社会对于公平、正义和秩序的共同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在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法律确保了社会的运转秩序。
社会无法健康发展,如果没有一套公认的规则和准则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
法律提供了对于个人和团体行为的明确规定,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其次,法律是公民权利和保护的基石。
法律确保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通过规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为公民提供了一种保护机制,可以维护他们的自由和尊严。
无论是财产权利、个人隐私还是言论自由,法律都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分界线,保护他们不受他人滥用和侵犯。
另外,法律还起到了社会冲突解决和争端调解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中,矛盾和纷争时常发生。
法律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正的解决争端的机制,通过司法系统来审理案件,为当事人提供公平而客观的判决,保证了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法律的概念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律的内容,即法律所规定的具体法律条文和法规;二是法律的适用过程,即法律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和执行。
法律的内容是一个社会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准则,用于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些规则和准则是由立法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和公众利益制定的,它们包括宪法、法律、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法律的内容直接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范围和权益义务。
法律的适用过程通常通过立法、行政行为和司法审判来实现。
立法是指由立法机构制定法律和法规,确定法律的具体内容和规定。
行政行为是指政府执行法律的具体行为,以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实现。
司法审判是指法院根据法律对争议进行裁决和判决,保证了法律的公正和实施。
总的来说,法律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一种权力和责任的平衡机制。
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保护了人们的基本自由和尊严。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和遵守,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合作和共识,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哈特《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哈特(1907-1992),英国著名法学家。
新分析法学派首创人。
曾长期任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是西方世界著名的法理学大家。
他的学说和凯尔森的纯粹法学构成了20世纪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中的两派。
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法学界,以哈特与L.L.富勒为中心,开展了战后实证主义法学和新自然法学的长期论战。
1907年,哈特生于一个犹太家庭。
1929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成绩优异,对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哲学尤其是新兴的语言哲学很有兴趣。
毕业之后从事律师工作8年,如果没有这段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日子,他不可能成为一名法学家。
聪慧的头脑,正规的学院教育,较长的司法实践,对文史哲的浓厚兴趣,哈特的经历符合了成长为一名法学大家的基本要求。
哈特教授的《法律的概念》是20世纪法律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学习法理学与法律哲学不可或缺的经典,已经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的版本。
从1961年问世以来,本书就以它优美的文笔和清晰的论证,激发了无数学生去思考诸如“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道德与正义的区别等法律相关的种种问题。
他对法律哲学和法理学的理论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将法律的概念,或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视为“一个恼人不休的问题”(persistent questions),正如哈特所言: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没有几个像“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一样,持续不断的被问着,同时也由严肃的思想家们以多元的、奇特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方式提出解答。
哈特对法律的阐释是描述性的,而非一句话的定义式。
他在书中写到:“当我看到一只大象时,我可以认出它,但是我无法定义它。
”哈特在其《法律的概念》中,最后的结论是,无法给法律下一个准确的概念。
法律和政治,本身就血肉相连。
但是,如果是民主社会,统治阶级就是全民,法律就会变成全民意志的体现,而且会制约政治,让政治在法律规定的游戏规则下玩,这就是法治国家下的语境。
这本书是为法理学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目的是想要促进对于法律、强制与道德的理解,这些社会现象虽不相同但相互牵连。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一书的发表,被视为新分析法学形成的标志,此书篇幅虽小,但内容精炼,从细处着手,说理充分,论辩巧妙,可谓当代不可多得的法理学著作。
也正因其有上述诸多特点,使初读者不易体会作者之深意,遂有晦涩难懂之感。
如若仔细研读、认真思考,方可见其文字之微言大义,暗自佩服著者的说理与论辩能力,哈特的论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通过其语言哲学把读者从法律命令说的世界慢慢的引入到法律规则说的世界。
基于哈特思想的深邃,要想真正把握哈特教授的思想,我想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决不是一朝之功。
对《法律的概念》一书,我整体上通读一遍,对其中个别章节则经过了数次阅读,也只是大体把握了此书的基本脉络,对书中的很多问题仍充满疑惑,我想这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
下文是笔者在初次阅读此著作后的一些浅显认识与思考,不求深刻细致,惟愿为现在的学习做一个小结。
一、从哈特对法律命令说的批判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众所周知,哈特的法律规则说是在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批判奥斯丁法律命令说及其支持者时所进行的各种论证,其中的许多地方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大有裨益。
在哈特看来,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是一种抢匪情景的扩大。
哈特通过对简单的抢匪情景添加一连串的特征,最终获得了奥斯丁关于法律的定义:“任何一个法体系都包含某些人或团体所发布之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这些命令大致上受到服从,且被规范的群体须大体上相信,当违反这些命令时,制裁将会被执行。
”①奥斯丁在其《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以“命令”、“习惯”、“制裁”为要件,对法律的概念做了清晰而彻底的分析。
为了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加以批判,哈特着重选取了法律命令说中的核心要素——“命令”、“习惯”、“制裁”进行分析。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前两章总结概况出了奥斯丁笔下关于法律的定义,接着在《法律的概念》第三章分别从法律的内容、适用的范围和起源模式三个方面论述奥斯丁关于法律概念的局限性。
在法律内容和适用范围方面,哈特说:“我们可以期待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够依照下面的纲要确认出法体系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一、在刑法之下,禁止或责令某些类型之行为的规则;二、要求人们赔偿那些他们以某些方式加以损害之人的规则;三、规定做成遗嘱、契约或其他赋予权利和创设义务所需之必要要件的规则;四、决定规则为何、它们是何时被违反的,以及确定刑法与赔偿的法院;五、制定新规则和废止旧规则的立法机构”。
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的局限性就暴漏出来了,其命令说很难适用于第三①H.L.A.哈特著:《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至第五项情形,即使第一和第二种情形的法律也不能完全通过法律命令说来进行解释,因为即使是刑事法律规则中也包含着授予权利的规范,而不仅仅是义务性规则。
奥斯丁的支持者们为了保持奥斯丁法律命令说的完整性,对哈特的批判给出了自己的回击,其中两个看似自圆其说的解释是:把无效看做是制裁和把授予权利的规则作为法律的片段。
在看到这些解释时,自己的确甚是佩服那些法律命令说的支持者们,看到了他们为维持法律命令说的地位绞尽脑汁,至少在字面上使法律命令说扩展了适用的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哈特的法律规则说进行了回击。
哈特针对这两种解释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这两种解释虽然能在表面上一定程度的弥补法律命令说的缺陷,但是这种表面上的统一是以扭曲作为代价的,这种统一性扭曲了授予权利规则它们应当具有的功能。
“表面的统一将会遮蔽法律及其架构中可能之活动的独特性格”。
哈特以棒球的规则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棒球规则中一些规则主要针对选手,一些规则针对比赛的工作人员(裁判和记分员),而另一些规则针对这两者。
为了追求统一性,理论者就会宣称,所有的规则实际上就是为了指示比赛的工作人员在特定条件下做特定的事。
“通过这样的转换而将统一性加在这些规则之上,隐蔽了这些规则的运作方式,并且也隐蔽了选手在目的性活动中使用的这些规则的方式,以及因此模糊了这些规则在这个共同运作的社会事业中的功能。
”在法律的起源模式上,哈特认为,命令学说可以解释部分成文法,但是却无法解释习惯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也应作为一个法源,即使它的地位是次要的,“将习惯获得法律地位,归因于法院、立法机关或主权者曾经下达如此‘命令’的事实,这种观点已使得‘命令’一词被扩大解释到已丧失伦理的重点之程度”。
①在《法律的概念》一书的第四章,哈特以较多笔墨分析了奥斯丁法律命令说中的主权者和臣民这两个必备要件,从法律要素上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首先哈特通过虚构‘雷克斯世界’这样一个世界,在雷克斯的君主国度里,雷克斯一世以威胁为后盾,要求他的臣民做某些行为和不做某些行为,人们长时间里习惯性的服从雷克斯一世,在这个世界里雷克斯一世的命令就是法律。
雷克斯一世去世后雷克斯二世继承王位,民众的‘服从习惯’缺乏养成基础,因为并没有任何东西使雷克斯二世一开始就成为主权者。
只有在他的命令被服从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说‘服从习惯’被建立了起来,此时,他发布的任何命令即使还没有投入服从的运行轨道,也可以被视为是法律的。
这样的‘服从习惯’养成之天然缺陷---间断性,势必会造成法律不连续的危险性。
‘立法者权威’的间断性这样一个缺陷而无法将主权者的命令视为法律,这是法律命令说无法解释的,从而让得出法律命令说的缺陷性。
其次哈特再次通过列举案例证明法律命令说无法解释法律的连续性问题。
法官依据1735年的《巫术法》对一个1944年给人算命的英国妇女提起刑事诉讼并判处刑罚。
在几百年前公布的法律为什么今天仍然能够被适用呢?哈特认为法律命令说无法对此做出解释,因为20世界的英国人不能被牵强附会的说成习惯性服从乔治二世和他的法律。
通过上述的分析,法律命令说已经千仓百孔了,势必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给出新的解释。
上述的诸多批判都为哈特法律规则的提出提供了充分的铺垫。
通过以上的概括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哈特分析问题时至少采用了以下分析问题的方法:语言哲学,通过分析概念的标准用法,来探讨类似概念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既是加深对现象的认识”。
法律与由威胁所支持的命令有何区别和关联?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有何区别和关联?什么是规则,以及何种程度上法律是属于规则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会感知其中的不同,但是很难给出概况和区分,甚至有人把其中的差异归结于上帝或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
但是哈特却很好的把握了其中的区别,在总结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陈述”和“外部陈述”等全新的概念,并通过这些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法律规则说,即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的结合,这种法律规则说更有包容性,对现实中的法律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可以说是法律命令说基础上的一次飞跃;概念解构,把概念核心要素剥离出来,逐一分析,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性,最后再在总体上论证。
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以“命令”、“习惯”、“制裁”为要件,哈特在《法律的概念》前四章对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给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从中找到法律命令说无法解释的情形,逐渐引出自己的法律规则说;概念创新,我想这个是最难的,他既需要对既有理论的驾轻就熟的把握,又要善于归纳其中的规律性。
“内部陈述”、“外部陈述”、“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等概念的提出,为哈特法律规则说的建立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
上述三种也仅仅是哈特分析问题时经常采用方式,其中还穿插了其他分析问题的思路,但上述三种对自己的启发是最大的,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写作中要自觉的采用上述方法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次级规则的一些思考与疑问在哈特看来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构建的要素,即命令、服从和威胁等观念,并不包括,或者说不能通过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产生规则的观念,而如果没有这个观念,我们就连最基本形态的法律也无法说明”①。
哈特把他的法律规则概况为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的结合。
初级规则是科以义务规则,在初级规则下,人们被要求去做或不做某些行为。
次级规则是授予权利的规则,在次级规则下,“人们可以通过做或说某些事,而引入新的、取消或修改旧的初级规则”。
在一个原始的简单社会中,社会控制的唯一手段是人们对标准行为的一般态度,这是一个初级规则支配的社会,但是这种社会具有不确定性、静止性、社会压力分散性等缺点。
为弥补这些缺点就必须引进次级规则,次级规则包括承认规则、改变规则、裁判规则。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承认规则,即确认具有某些特征的规则,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应当遵守且有压力支持的规则。
哈特的法律规则说与法律命令说比较,有了更大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对一国法律体系给出了更好的解答,这也是哈特教授理论最具创新的地方。
对于哈特教授的次级规则学生在很多方面还是不甚了解和充满疑惑,主要集中在以下论述中。
在一个原始的简单社会中,承认规则来源于对标准行为的确认,如果说其确认的标准是这个社会中人们的一般态度,即大多数人的赞成或否认,其解释力是很强的,如大家都反对杀人,大家就可以通过确认禁止杀人的规则来更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规则的形成也会是最佳模式。
但是,如果得不到多数的赞成或否认,其确立的又是依据什么规则呢?如,在一个普遍通过选贤任能方式推举领袖的社会里,某人通过强权获得领袖地位,并推行法令废除推选制实行世袭制,这个规则肯定没有获得多数的承认或遭到了很多反对,但是它仍能确立,这其中又存在怎样的规则呢?哈特也说“在一个已发展的法律体系中,承认规则当然是更复杂的,他们可能不是通过单独一份文本或列表来鉴定初级规则,而是通过初级规则所拥有某一般特征来鉴别规则。
”但是如何鉴别,哈特并没有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详细论述。
我认为哈特的法律规则说对于解释稳定社会中的规则或常态的社会状态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它依旧没有完全解释一些以规则名义存在的范畴。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法律规则说所做的贡献。
关于习惯的地位,是哈特用来批判奥斯丁法律命令说时应用的论据之一。
但是在习惯的问题上,德沃金等对哈特的法律规则说给出的解释提出了质疑。
“德沃金提出的疑问就是,法律习惯和道德习惯有时候是非常难以作出区分的。
因此,承认规则如何确认某些习惯是法律,某些习惯不是法律呢?如果检验的标准是社会中大部分成员都能将这种习惯当做法律的话,就等于在承认规则之外重新引进了一条新的规则。
”①在这个意义上,法律规则说又不能自圆其说了!法律规则说在弥补法律命令说的缺陷时,自身也暴露了一些缺陷,其观点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但我想这也无碍于哈特所做的贡献,他使分析法学在二战后的饱受批评中获得了生机,对我们把握一个国家的法体系有太多的助益。
其理论中存在的不能自圆其说之处我想更多的归结于法律现象的复杂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吧,这有在更多的批判中才能使其理论走向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