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35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1.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答:先秦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与人物。
它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历史事件,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史实的真实性。
它以准确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在散文中,作者会引用史书中的记载,或者根据各种史料进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种注重史实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叙事的生动性。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增强散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描述一场战争时,作者会详细描写战争的过程、参战双方的勇敢和智慧,以及战争带来的惨烈和伤亡。
这种生动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激情和震撼。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思想的表达。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各有千秋。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作者会通过描写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这种思想的表达使得先秦历史散文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还具有哲学和文化的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
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追求语言的美感和文艺性。
先秦历史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文笔更加优美、流畅。
例如,作者会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这种注重文学艺术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注重史实的真实性、注重叙事的生动性、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注重文学的艺术性等特点。
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反映,还是文学的艺术创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秦朝建立前221年)的历史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以记叙先秦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等为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肃庄重:先秦历史散文通常以庄重的语言风格、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来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准确地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2. 记叙与评价相结合:先秦历史散文往往将历史事件的记叙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相结合,既描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又对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3. 重视政治和道德:由于先秦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历史散文往往关注政治权力的斗争和统治者的德行,强调政治和道德的重要性,旨在启示后人。
4. 借古讽今:先秦历史散文常常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借古讽今,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善用典故:先秦历史散文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严肃庄重、记叙与评价相结合、重视政治和道德、借古讽今和善用典故等特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文学性,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散文分为哪两大类
先秦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历史散文。
一般是在各朝、各国史官所积累的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主要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
历史散文以叙事记言为主,主要著作有:《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等。
其中《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继《春秋》之后我国另一部编年体史书。
司马迁说它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认为它是战国初年鲁国史官根据各国史料编成的。
《左传》内容丰富,叙事善于剪裁,语言简洁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二是诸子散文。
是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论争的论说文。
诸子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
主要著作有:《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
其中《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因被后学分为“道篇”、“德篇”并尊为经,故又名《道德经》。
其文玄妙深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其哲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多用韵语,宛若富有哲理的散文诗。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的历史文学作品,它以记叙和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描写和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些散文作品多是根据当时的史书和史料所写,力求忠实地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作者以客观的视角,详实地叙述历史事实,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等篇章,以及《左传》中的历史记载,都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品。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文学性。
这些散文作品常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紧凑的叙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这些散文作品也注重语言的艺术性,运用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史记》中的《范睢论战》、《伍子胥列传》等篇章,以及《孟子》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体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和文学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关注人物形象和人性的塑造。
这些散文作品常常以历史人物为主角,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情感。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英勇、智慧、忠诚等特点,也展示了人物的缺点和弱点。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战国策》中的《孙子吴起列传》、《吴王阖闾列传》等篇章,以及《国语》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典范。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启迪人心和寓教于乐的作用。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记载,也是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叙述,寄托了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给读者以启迪和教益。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太史公书》等篇章,以及《孟子》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教育。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真实性、叙事性、文学性、人物形象塑造和启迪人心等特点而闻名。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介绍:
1.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这些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其中,《左传》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着作,全面反映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历史状况。
2.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这些散文作品体现了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主张。
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等哲学家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这些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
前者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后者则以表达哲学思想为主,体现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
这两种散文作品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各列举五例。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在文学风格上各具特色,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深刻的表达。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
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一般说,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却有不良的影响;道家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不肯同统治阶级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好影响。
就诗家来看,接受前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现实主义;接受后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浪漫主义。
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