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评估案例-港珠澳大桥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9
港珠澳大桥建造过程的案例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了中国南部的珠海、香港和澳门三个城市。
该大桥的建造过程是一个技术和管理的壮举,为世界上其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面临的挑战。
一、项目概述港珠澳大桥是由中国政府发起的一项跨越珠江口的工程项目,旨在缩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时间和距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该大桥总长55公里,其中主跨长达29.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大桥主要由海底隧道、人工岛、桥梁和连接线四部分组成,其中桥梁部分包括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珠江口水下隧道和澳门连接线三个部分。
该项目总投资约为1268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二、建造过程1、前期准备港珠澳大桥建造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勘测、设计、环境评估、风险评估、资金筹措等方面。
为了确保项目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建设方还与当地政府、居民、渔民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协商。
2、技术创新港珠澳大桥的建造涉及到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包括桥梁设计、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
为了克服海底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海洋环境的极端性,建设方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一拱一塔”结构、超大型钢箱梁、自升式钢管桩、深水钻孔技术等,使得大桥的建造更加安全、高效和环保。
3、施工管理港珠澳大桥的建造涉及到多个建设单位和承建商的合作,因此需要进行高效的施工管理。
建设方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如BIM技术、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施工管理等,实现了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控、质量的自动检测和协同施工的优化。
4、安全保障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建设方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采用高精度测量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宣传和培训等,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三、成功原因港珠澳大桥的建造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政府支持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为其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使得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协调博弈-两岸三地的港珠澳大桥项目咨询评估过程中国投资杂志社张菁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作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型跨海通道全长约49.5公里,起自香港大屿山,经过约35.6公里的海中桥隧,至珠海/澳门口岸区,通过珠海连接线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连。
这座预计2016年完工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将连起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使香港、澳门与内地的合作跨入一个崭新时代。
作为与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并列的标志性工程,港珠澳大桥备受公众关注不仅仅在于它在促进三地经济发展上的战略意义,或是桥梁建设技术上的难度与创新。
“港珠澳大桥更是我国首座涉及‘一国两制’背景下两岸三地的世界级跨海大桥,协调难度前所未有,技术标准、建设方案和规模、环境保护、口岸模式、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等成为各方博弈关注的焦点”,港珠澳大桥项目评估负责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产业发展部佘湘耘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
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港珠澳大桥前期重大问题协调工作已顺利完成,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而受国家发改委委托,由中咨公司于2009年6月完成的对《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咨询评估意见,成为国家审批该项目的有力技术支撑。
一桥跨三地据记者了解,港珠澳大桥项目包括香港口岸、约6公里的香港段大桥、约29.6公里(其中隧道6.7公里)的大桥主体工程、珠澳口岸以及13.9公里的珠海连接线等5个部分,总投资达到651.6亿元。
“港珠澳大桥项目重大,举世瞩目,也非常有特点,在国内国际罕有先例。
从项目本身来说规模宏大,它有桥、有隧、有路、有岛、有口岸,工程艰巨,建设条件复杂;另外项目涉及面广,涉及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三地,投资巨大,建设和营运管理难度也大”,佘湘耘介绍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单方面的技术问题,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和配合”。
针对港珠澳大桥项目的这些特点,评估组先后组织专家约54人次,3次实地考察,分项目工程、系统工程和交通经济3个专题组和综合组开展评估。
港珠澳大桥融资决策分析一、案例背景1、项目简介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特大型桥梁隧道结合工程,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主体工程全长约35公里。
1983年,时任合和实业主席、人称“桥王”的香港富商胡应湘,率先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港珠澳大桥前身)的大胆方案。
此后,因各方利益冲突、香港主权问题、广深珠等地的逐步崛起,使得方案直至2003年底才正式开始筹划研究。
直到2005年基本确定工程方案,西岸着陆点为珠海拱北和澳门明珠,东岸着陆点为香港大屿山西北的散石湾;2006年粤港澳三方商定大桥采用“三地三检”模式。
该桥通车后,由香港开车到珠海或澳门,只需要15-20分钟(目前行船需一个小时),有助吸引香港投资者到珠江三角洲西岸投资,并可促进港、珠、澳三地的旅游业。
2008年7月29日,为加快兴建港珠澳大桥项目进度,广东省、香港、澳门三地政府考虑由企业投资改为政府出资,以收费还贷的方式建设项目。
2008年4月8日,经粤港澳三地政府批准,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贷款牵头行揭晓:中国银行获聘该项目唯一牵头行。
这标志着港珠澳项目开工建设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的融资圆满解决。
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主体工程和连接线、口岸工程两部分,估计总投资为726亿元人民币。
口岸及连接线部分由粤港澳三地政府投资兴建,总投资约为350亿元;主桥部分总长29.6公里,总投资约为376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资157.3亿元,银行贷款融资约为218.7亿元。
2、研究意义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从它的前身被提出直到2008年项目融资方案敲定,一共历时25年。
此间,港珠澳大桥的融资方案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一度被各界看好的BOT模式和PPP模式都未被采用,为此,也引起多方的质疑和讨论。
从2008年2月28日,三地政府就融资模式达成共识——引入私人投资者以BOT模式营运和兴建大桥,并提供50年的专营权,到2008年8月5日,三方达成最终共识——大桥主体的建设由三地政府全额出资本金,不足部分贷款的融资方案。
港珠澳大桥项目风险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作者:***来源:《时代金融》2020年第03期摘要:港珠澳大桥作为“一国两制”背景下联系三地关系的大型跨海项目,颇受瞩目,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
然而,客观现实表明,项目后期运营和管理并不会像项目施工那般顺利,可能潜在诸多风险隐患。
文章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思想,分别剖析了项目后期执行过程中的自然风险、运营风险、经济辐射、管理风险,并做了量化评估,批判性指出了该项目后期存在问题,之后分别围绕四类风险,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建议。
关键词:港珠澳大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管理对策一、项目背景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下,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基础设施项目,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區,全长55公里,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它包括22.9公里的钢结构主体桥梁,4个人工岛和一段6.7公里的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
大桥的建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建桥技术的经验积淀和理念认知,开启了中国高端桥梁建造新的历史篇章。
虽然项目建设难度极大,不过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风险施工方均得以一一克服,随着项目工期渐入尾声,学者们对于项目的实用性提出了诸多质疑,项目未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释放更成了港珠澳大桥真正的风险顾虑焦点。
因此,有必要假以批判性辩证思想,客观审析该项目后期运营的潜在风险。
二、文献综述随着工程项目规模和复杂性的不断增大,风险管理日渐成为保证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于项目风险的研究的学术观点目前已经初具体系,研究内容涵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避险态度、应对策略等等(崔阳,2015;Ahmed et al.,1999)。
Chao & Franck(2012)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的全体系管理,应该包括项目前期风险管理、项目中期风险管理和项目后期风险管理。
其中,项目前期风险主要涉及项目可行性评估、项目融资风险、项目各方资源筹措风险等(Kim,2015);项目中期风险主要涉及施工风险、天气对项目工期的影响等(Lehtiranta,2014);项目后期风险主要涉及运营风险、社会影响风险、管理风险等(孙玮玮和李雷,2011)。
投资项目评估案例_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座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该项目于2024年12月开工建设,于2024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总造价约为1268亿元。
在进行港珠澳大桥的投资项目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有效缩短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提升交通运输效率,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同时,该项目还将推动旅游、物流、金融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因此,在评估港珠澳大桥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时,需要综合考虑交通时间节约、产业发展、就业机会等因素。
最后,要对该项目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采用了多项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采用了低噪音材料、建设了多个保护栖息地等。
此外,该项目的建成将减少交通流量和尾气排放,减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评估港珠澳大桥投资项目的环境效益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交通减排等因素。
综上所述,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庞大的跨海工程,其投资项目评估需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估,可以得出该项目的投资前景良好,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积极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沉管报价案例
港珠澳大桥一个外海沉管安装技术,要价15亿,面对天价索要,中国工程师咬牙决定自行攻关其中核心技术,最终使用创新技术建造了这项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施工难度,超越了此前全球所有沉管隧道的技术极限,面对复杂海洋环境和为之艰辛,中国工程师为世界沉管隧道建设贡献了中国标准和中国创造,在这一领域,让中国成为沉管隧道施工的引导者。
港珠澳大桥,有着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类基建工程,为人类今后建造同类型工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港珠澳大桥通行收费标准,这座大桥私家车,出租车收费为150元,直通巴士收费200元,普通货车收费60元,不过需要很多条件才能上路,也同时需要持有两地牌照和驾照,总体来说,能满足三地商务人士,旅行观光和货流运输的需求。
港珠澳大桥合同管理案例分析咱今儿个就唠唠港珠澳大桥的合同管理这档子事儿。
一、项目背景的重要性。
港珠澳大桥这可是个超级大工程啊,就像搭一个超级巨大的积木,但是这个积木可复杂多了。
在最开始的时候,合同管理就得从项目背景出发。
你想啊,这桥要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标准和需求。
比如说香港那边建筑规范可能在某些方面和珠海不太一样,这就像两个人说话口音不同,得想办法协调。
在合同里就得把这些情况考虑进去。
这就好比是结婚前的约定,得把婚后可能遇到的各种事儿都想到了,是在香港这边按香港的规矩办一部分工程,还是统一一个新的标准,这都是合同要明确的。
要是没整明白这个,那后面干活的时候就像两队人拔河,各往各的方向使力,工程肯定得乱套。
二、合同主体的多样性。
这个项目涉及到的合同主体那可老多了。
有政府部门,这就像家里的长辈,他们要把控大方向,确保这个桥的建设符合地区发展规划;有工程建设公司,这就是干活的主力军,就像一群技艺高超的工匠;还有材料供应商,他们就像给厨师提供食材的菜贩,要是没有好的材料,这桥也建不起来。
这么多的合同主体,在管理合同的时候就像指挥一场大合唱。
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声部,政府部门唱的是宏观调控的高音,建设公司唱的是具体实施的中音,材料供应商唱的是保障供应的低音。
合同就得把每个声部的职责、什么时候唱、怎么唱都规定好。
比如说建设公司和材料供应商的合同里就得写清楚,要是材料供应晚了,影响了工期,谁来承担责任,是供应商赔偿建设公司的损失,还是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要是没在合同里说明白,那到时候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就像一群小孩互相指责是谁打破了花瓶一样。
三、风险分担与合同条款。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风险就像海上的风浪一样,又多又大。
这其中有技术风险,毕竟这桥的建设难度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有自然风险,海上的天气那是说变就变,台风一来,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巨人在捣乱;还有经济风险,这么大的工程,资金投入像流水一样,要是预算控制不好,就会变成一个无底洞。
港珠澳大桥项目风险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三地共同筹划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连接中国珠海市、香港和澳门的跨海通道,是中国大陆首个与香港及澳门直接相连的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工程。
该项目的建设对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港珠澳大桥项目也不例外。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风险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港珠澳大桥项目的风险识别评析1. 自然风险港珠澳大桥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中华珠江口在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多变,海域水流湍急,常年经受台风袭击。
这些自然因素都给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强烈的台风可能会造成工地设施和建筑物的破坏,海上作业面临高风浪天气的影响,大桥的运营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自然风险是港珠澳大桥项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
3. 经济风险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投资额庞大,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资金的来源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把关的。
一旦项目出现资金问题,将直接导致工期的延误和成本的增加,对整个项目的实施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4. 深水施工风险由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地处珠江口深水海域,这为工程的施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施工过程中,深水作业的风险较高,如施工船只因附着或基础不稳而发生翻船等事故;深海隧道工程中可能出现水浸、地层变化等问题。
这些深水施工风险对项目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二、港珠澳大桥项目的风险管理对策1. 自然风险管理针对自然风险,项目方应加强气象预警和监测工作,确保在台风等极端气象条件下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施工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在大桥的运营管理中,加强对气象等自然因素的监测预警工作,确保大桥的安全稳定运行。
2. 技术风险管理在技术方面,项目方应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团队,持续关注国内外大桥技术的最新进展,采用最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确保大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港珠澳大桥案例分析[日期:2008-05-21] 来源:作者:傅基虎、李艺娴、梁水华、林伟华、谭智恒[字体: ]事件背景:从珠江口东岸的香港,修建一个通往西岸的珠海和澳门的陆地通道,这就是港珠澳大桥。
根据设计方案,港珠澳大桥设计全长48公里,其中大桥主体长约35公里,并计划建设两个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屿,从香港北大屿山公路起,经大澳,联接一条长1400米、能让大型船舶通过的斜拉桥,再转为低矮桥身越过珠江口,最后在接近陆地时作“Y”型分叉,一头通往珠海,另一头接澳门,预计总投资约300亿港元。
,口岸模式为“三地三检”。
大桥车道设计拟采用桥隧组合方案,3线双程分隔车道,其中隧道长约7公里,位于大桥中部。
由于香港面积狭小,大桥的连接位置的选址将会最大限度靠近内地。
兴建连接香港、珠海、澳门及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陆路通道———这一构想已提出近20年。
1983年,香港合和实业主席胡应湘与珠海方面提出,兴建连接香港和珠海的跨境大桥“伶仃洋大桥”,这样港商可发掘和扩大更多劳动力低廉的投资区域,同时带动粤西经济的发展。
港珠澳大桥的兴建,虽然只涉及香港、珠海和澳门,但大桥落成后,必然影响到珠江三角洲的人流和物流,乃至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前景。
此外,将香港与珠三角西部地区连接起来,符合整合“大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由香港驱车到珠海、澳门只需几十分钟,比现在绕道虎门大桥要减少3个多小时。
研究表明,兴建港珠澳大桥,可使珠江西岸城市缩短与香港的交通距离;香港四大支柱行业可将市场扩展至珠三角西部地区;这一区域经济也将影响至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修建大桥必要性分析:港珠澳大桥飞架珠江出海口两岸,不仅打通了珠三角的经脉,带动起珠三角西部的发展,孕育出大珠三角经济圈,而且可使大珠三角对外辐射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内影响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从而成为功能齐全、高度开放的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
港珠澳大桥项目风险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香港、珠海和澳门的一座大型跨海桥梁工程。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该项目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对港珠澳大桥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评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1.施工风险:大桥建设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面临着自然环境、水下地质条件和大型设备的限制。
为了减少施工风险,应采取以下对策:-在施工前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评估地质风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环境风险:大桥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临近海洋环境,受到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应对环境风险,应采取以下对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保大桥建设不会对周围的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建设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大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
3.财务风险:大桥建设投资巨大,项目周期长,面临着资金供应不足、项目进度延误等财务风险。
为了降低财务风险,应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确保项目资金的到位和有效利用。
-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必要的融资支持。
-制定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监控项目进度,及时发现延误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项目进度。
4.运营风险:大桥建成后,将需要进行长期的运营和维护。
运营风险包括交通流量不达预期、设备故障等。
为了降低运营风险,应采取以下对策:-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确保运营收入能够覆盖运营成本。
-建立健全的维护保养体系,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故障。
-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交通流量波动等突发事件。
港珠澳大桥项目面临着施工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通过采取合理的管理对策,可以降低这些风险并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长期稳定运营。
港珠澳大桥项目风险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广东省境内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它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成为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第一条跨海大通道。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总长55公里。
它不仅是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交通互联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桥梁工程之一。
在这个大型项目中,项目风险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尤为重要。
一、项目风险识别评析1. 自然风险港珠澳大桥所在的珠江口地区是经常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这些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大桥的建设、运营产生风险影响。
2. 地质风险大桥所跨越的海域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遇到海底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施工难度加大,甚至出现建设质量问题。
3. 施工风险大桥项目所涉及的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都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施工风险,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工程质量问题等。
4. 管理风险大桥项目涉及多个城市、不同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协调管理,存在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和协调难度。
5. 经济风险大桥项目的投资规模庞大,涉及多方资金支持,金融风险是项目面临的重要风险。
二、管理对策1. 预防控制自然风险项目方应该设立专门的气象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气象变化,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影响。
应加强对工程结构的防护措施,提高抗风、抗震及抗海啸能力。
2. 地质调研与加固在建设大桥前,对海底地质进行深入调研,做好地质勘察工作,选择合理的桩基和地基加固技术,确保大桥的安全运营。
3.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大桥项目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工艺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提高项目成功率。
4. 加强协调管理各参与方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管理和协调。
5. 规避金融风险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单一金融风险的影响,提高资金链的灵活性和韧性。
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和透明度,规避潜在的经济风险。
港珠澳大桥项目风险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港珠澳大桥项目是中国国家在21世纪实施的重大交通建设工程,其建设经验对提高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这个项目中依然存在风险,所以项目管理方必须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制定有效对策,并及时监测与管控,以确保项目高效、安全完成。
本文将针对港珠澳大桥项目涉及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以期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自然环境因素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台风、海浪、地震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此外,建设地点也存在风暴潮、水深大、海况复杂等因素,建设难度较大。
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对工程进度和安全性都会产生影响。
针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该项目管理团队应该采取如下几项措施:在工程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进行足够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建设团队应该积极采取监测和检测措施,及时了解自然环境变化情况,确保施工进展顺利;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在台风、海浪等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及时撤离工地,做好必要准备,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二、物资和人力资源风险港珠澳大桥项目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由于施工时间长、任务重,人员配置和物资供应的过程中,存在不可控因素,如人员缺乏、物资供应延误等问题。
为了降低物资和人力资源风险,项目管理团队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在工程筹备期间,充分了解市场供需情况,进行充分估算,建立物资和人力资源预警机制,在关键时刻做好储备物资,避免因为物资供应延期而影响工程进度;在人员管理方面,团队应在工程初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充分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确保人员配比和工期计划配合的完美执行。
三、成本风险港珠澳大桥项目由于规模大,自然环境特殊,施工难度大,这些因素都导致其建造成本高。
而工程的研究、设计、建设、巡查和维护管理等每个环节都会产生许多细节上的成本,成本控制成为项目实施的重要考核指标。
珠港澳大桥总造价720亿造价估算超预期45%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为期一天半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报告专家评审会"刚刚在珠海结束,有消息称,评审报告原则同意《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工可报告》)中推荐的北线走向,但大桥总造价超过早先预想的600亿而达到720亿元左
【总页数】1页(P16-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
【相关文献】
1.一桥飞架粤港澳两翼三地变通途——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工 [J], 杨兴洲
2.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基于港珠澳大桥和欧盟TEN-T项目的比较 [J], 刘珺如; 毛艳华
3.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流网络的影响 [J], 陈金华;杨雪可
4.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的分析框架与实现要素
——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考察对象 [J], 韩莹莹;李宁宁;朱酥利
5.港珠澳大桥总造价720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投资1269亿元建了一座无人通行的大桥,港珠澳大桥到底值不值?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我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
伶仃洋又称零丁洋,其范围北起广东虎门,南达香港、澳门,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有一首描写伶仃洋的诗作《过零丁洋》。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口岸人工岛,西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呈Y字型。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包含22.9公里的桥梁工程和6.7公里的海底隧道,隧道部分由东、西两个人工岛连接而成。
港珠澳大桥共有桥墩224座,桥塔7座,桥梁宽33.1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建造标准极高,它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寿命惯例”,制定了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标准。
它的地震设防烈度等级达9度,能够抵御16级台风、30万吨撞击和珠江口三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港珠澳大桥在建造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世界纪录,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沉管隧道最长、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高、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以及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
大桥工程的技术及设备规模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
正是因为如此,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另外六大奇迹分别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沙特王国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新建筑、麦加Abraj Kudai酒店、伦敦Crossrail工程、巴黎FFR大体育场)。
有人评价,港珠澳大桥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的项目总投资额是惊人的,达到了1269亿元。
其建造过程也十分漫长,历时九年,如果从最初规划时期算起,整个过程长达三十年。
这么巨大的投资金额,这么漫长的施工周期,我们可以想象,一旦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桥上将会出现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然而,自2018年10月24日建成通车以来,港珠澳大桥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行车寥寥,每天往返大桥的各型车辆仅4000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