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一对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3.10 KB
- 文档页数:21
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1教案沪教版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 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和画出正方形。
- 学生能够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内容1. 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正方形的辨认和绘制。
3. 正方形的性质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直尺、图形模板。
教学步骤1. 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并总结正方形的特点和性质。
-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2. 导入新知(10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正方形物体,概述正方形的特点和形状。
3. 讲解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介绍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正方形边长相等、四个内角为直角等特点。
- 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4. 正方形的辨认和绘制(15分钟)- 教师通过投影或手绘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不同大小的图形,要求学生辨认其中的正方形。
- 学生根据给定条件使用直尺和图形模板绘制正方形。
5. 综合应用(15分钟)- 教师出示几个与正方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正方形性质进行解决。
-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后,向全班展示解决思路和答案。
6. 活动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互相评价研究表现。
教学延伸- 学生可在课后整理、绘制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并找出身边更多的正方形物体。
教学评估1. 针对本节课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时的表现来进行评估。
2.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个简单的作业,要求学生用直尺和图形模板绘制指定大小的正方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沪教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体积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章的第1节。
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能够运用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 体积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 体积的计算: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 V = a^3(a为立方体的边长)。
4. 实际问题:运用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比较物体的大小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单位,能够运用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单位,能够运用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模型、立方体教具。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书桌、椅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 体积的定义: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3. 体积的单位:介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体积的计算:讲解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 = a^3,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5.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比较物体的大小等。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体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体积的定义、体积的单位、体积的计算公式、实际问题解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分别表示____、____、____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1 可能性沪教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1 可能性沪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可能性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不确定事件的性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学会用概率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性质,掌握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性质,学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是让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可能性这一概念,我准备了一些道具,包括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面装有一些球,其中红球、蓝球和绿球的数量不同。
我还准备了一些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事件,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我会拿出那个装有红球、蓝球和绿球的箱子,让同学们猜一猜,如果从箱子中随机拿出一个球,拿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同学们可以举手发言,我会根据他们的回答来进行讲解。
然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计算来求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我会引导他们运用概率知识来解决问题,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本节课的主题“可能性”,并在旁边写下相关的概念和公式,比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七、作业设计课后,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同学们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
比如,让同学们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计算出它们的概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性质,学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来解决问题。
课后,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问题,比如通过实验来验证概率的计算结果,或者寻找生活中的实例来运用概率知识。
可能性的大小-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可能性的大小与有关因素的关系及其意义2.掌握用十分之几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3.能够解决正确预估可能事件的概率问题教学重点1.可能性大小与有关因素的关系2.十分之几的概率表示方法教学难点1.正确预估可能事件的概率问题教学内容知识点一可能性大小与有关因素的关系可能性大小指的是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计算可能性大小时,需要考虑有关因素,如事件本身的性质、实验的条件等。
例如:从一堆球中任取一个球,红球有 2 个,蓝球有3个,问取一个球是红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以通过计算得知,在这堆球中任取一个球,红球有 2 个,蓝球有 3 个,取到一个红球的可能性大小是2/5。
知识点二十分之几的概率表示方法在数学中,常用十分之几表示事件的概率大小。
例如:在一堆球中任取一个球,红球有 2 个,蓝球有3个,问取一个球是红的概率是多少?可以通过计算得知,取到一个红球的概率是 2/5,可以用 2/5 乘以 100% 得到 40%(即 2/5*100% = 40%)。
知识点三正确预估可能事件的概率问题正确预估可能事件的概率问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锻炼自己的预测、判断能力。
例如:猜硬币正反面的出现概率,可以先进行实验,通过多次猜测来了解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然后再用十分之几的方法表示概率大小。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可以先举个例子,如向同学们提出下列问题:“一个人走路时,遇到红绿灯有红灯、黄灯和绿灯三个状态,那么他遇到绿灯的概率大还是红灯的概率大?”。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的大小与有关因素的关系。
第二步讲解老师可以用上述例子,向学生讲解可能性大小与有关因素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认识可能性大小与有关因素的关系。
第三步理解在讲解中,老师可以通过例子或实验,提高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
例如,对于硬币抛掷实验,通过多次抛硬币,记录正反面出现的结果,让学生了解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数的运算(第一课时)▏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数的运算中的第一课时,即整数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规则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涉及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定义、运算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讲解。
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并能够运用这些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整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
教学难点1. 对整数四则运算性质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参考书。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的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讲解整数四则运算的定义、运算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数的运算(第一课时)2. 教学内容:整数四则运算的定义、运算性质3.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4. 教学难点:整数四则运算性质的深入理解和运用5. 教学过程:导入、新授、练习、互动、总结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整数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整数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3. 挑战题:研究整数四则运算的性质,发现其中的规律。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环节通过讲解和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定义和运算性质。
练习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互动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高了学习效果。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自然数》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数,理解自然数的定义和特性;2.掌握自然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3.能够进行自然数的加减运算,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自然数运算。
二、教学内容1.自然数的定义和概念;2.自然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3.自然数的加法运算;4.自然数的减法运算;5.自然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自然数的定义:自然数是整数中最小的一组数,由1、2、3、4……依次往后进行无穷延伸。
让学生回顾前几年的学习,了解他们对自然数的理解。
2. 自然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大的自然数,如100、1000、10000等,并引导学生读出这些大数。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点,总结自然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何读出500,如何读出2100等,帮助学生理解读法和书写规则。
3. 自然数的加法运算(2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自然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并通过计算机或黑板进行计算演示。
示例可以包括简单的两位数相加,如23+15=38;也可以包括进位的情况,如58+47=105。
教师重点讲解进位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4. 自然数的减法运算(2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自然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计算机或黑板进行计算演示。
示例可以包括简单的两位数相减,如42-15=27;也可以包括借位的情况,如73-48=25。
教师重点讲解借位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5. 自然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将自然数运算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问题可以包括购物、加工、比赛等场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数的定义和特性,自然数的加减运算规则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可能性的大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可能性的大小的概念
2.掌握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方法
3.能够用简单的方式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方法
•能够用简单的方式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内容
学生思考
1.提出问题:患感冒的可能性比摔伤的可能性大还是小?为什么?
2.学生讨论,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可以对可能性进行比较。
概念讲解
1.定义可能性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和直觉理解或简单解释。
2.教师利用例子(如投掷色子、抽卡等)来引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并提出判断它们大小的简单方法。
训练练习
1.学生用投掷硬币的例子进行练习,并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将可能性从大到小依次排序。
2.让学生进行各种小游戏,训练他们判断可能性大小的能力。
归纳总结
1.教师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因素的影响,不是所有情况都可以用简单方法判断。
教学方式
•讨论式教学
•组合式教学
•情景模拟式教学
板书设计
事件可能性大小
不可能事件零
较小可能事件0~0.5
等可能事件0.5
较大可能事件0.5~1
必然事件一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和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简单方式。
同时,他们还意识到可能性大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细致的判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四则混合运算复习▏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用。
学生需要掌握运算的优先级,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难点1. 运算优先级的掌握。
2. 快速、准确地完成混合运算。
3. 将四则混合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练习题、答案。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 知识讲解- 教师详细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优先级规则,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规则。
3. 课堂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到四则混合运算。
5. 小组分享-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
6.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四则混合运算的优先级规则。
2. 一些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
3.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四则混合运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例题、练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运算优先级的掌握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教学难点1. 运算优先级的掌握。
2. 快速、准确地完成混合运算。
3. 将四则混合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细节关注:运算优先级的掌握运算优先级的掌握是四则混合运算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自然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教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自然数》一章中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以下内容:1.自然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2.奇数、偶数的概念;3.分数和小数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自然数的概念,掌握自然数的运算法则;2.能够正确定义偶数、奇数并进行判断;3.能够将分数与小数进行比较,正确进行转换。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自然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2.偶数、奇数的概念。
3.2 教学难点1.分数和小数的比较;2.分数与小数的转换。
四、教学过程4.1 活动设计1.自然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通过数学游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感受数学运算的规律性;2.奇数、偶数的概念;–画图法简单而深入地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趣味的分类游戏来深化学生对奇数和偶数的认知;3.分数和小数的比较;–实际问题中应用;–通过更深刻的理解来提高分数和小数的应用能力。
4.2 课时安排本教案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具体内容参考下表:课时教学内容主题活动及任务1自然数的概念及运算数学游戏2奇数、偶数分类游戏3分数和小数比较实际问题4.3 具体教学步骤4.3.1 第一课时1.通过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自然数的概念;2.学习自然数的概念和性质,并进行简单练习;3.学习自然数的运算法则,并进行大量练习;4.通过数学游戏来提高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4.3.2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自然数概念和运算法则;2.学习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及判断方法;3.使用画图法和分类游戏深入理解奇数和偶数;4.练习奇数和偶数的运算。
4.3.3 第三课时1.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2.学习分数和小数的比较方法;3.实际问题中比较分数和小数;4.深化分数和小数的认知,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自然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掌握程度;2.通过奇数和偶数的分类游戏来评估学生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程度;3.通过多种场景应用来评估学生对分数和小数的比较和转换的掌握程度。
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P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题方法的复习。
2.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通过复习简算方法,进行解题思路的汇总和复习。
三、情感体验与价值观通过有趣的习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的能力。
设计意图:这节课主要通过复习运算顺序、简算方法,来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点。
这节课主要通过不同的习题,使学生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分层练习1.算一算:0.125×0.8-0.1= 8.4÷(0.2×0.5)=0.7÷0.7-0.7= 1÷0.2-1×0.2=3×0.2×0.5= 3-2×1.5=10×(4.2+4.2)= 2.4÷3+6.4÷1.6=(1.6-1.6)÷1.6=(学生可以独立进行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心算得出结果。
)2.把下面的小数分别填入适当的( )里:80.08 0.8• 80. 8•0.80.88>( )>0 1>( ) >0.88 ; 80<( )<80.0•8• 80.8<( )<81(循环小数的大小比较,与以前学过的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但比较时要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进行还原。
上海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三角形的特征与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征;2.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3. 能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1. 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征;2. 三角形的分类方法;3. 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准备:1. 教材:上海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 教具:直尺、量角器、彩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一些有关三角形的事物,并进行简要描述。
2. 引发思考:从学生的描述中引导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如有三条边、三个顶点等。
二、概念讲解与探究(15分钟)1. 呈现教材内容:通过教材上的图片和文字,简要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2. 探究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关系,将其分类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彩色纸、剪刀等制作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互相交流、讨论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三、性质探究与总结(2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提供一些已知条件,如两边相等或两角相等等,让他们观察并发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2. 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总结出三角形的性质。
3. 性质展示: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性质,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练习册完成: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与三角形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拓展探究: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并提出问题或建议。
教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寻找更多的三角形事例,并分析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2. 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的拼图游戏,通过组合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教学,包括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这些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程将帮助学生巩固小数的基本概念,提升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规则。
2. 能够灵活运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有所不同,学生可能会混淆。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问题抽象为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PPT。
2.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规则,强调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的不同之处。
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巩固新学的知识。
4.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为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规则。
2.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3. 实际问题解决示例。
作业设计1. 布置一些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实际问题,尝试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下次课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因为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策略制定的关键所在。
五年级数学下册代数1教案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代数1 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代数符号与字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 掌握代数式的表示和简化方法。
- 学会根据代数式解答问题。
教学重点- 代数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 代数式的表示和简化方法。
教学难点- 将日常生活问题转化为代数式进行求解。
教学准备- 教材: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板书:代数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符号(+、-、×、÷等)并让学生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代数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3.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研究代数做好铺垫。
探究(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代数式的例子,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尝试写出一些简单的代数式。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代数式的规律,如何简化代数式。
讲解(20分钟)1. 教师系统讲解代数符号和字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 展示代数式的表示方法,并解释其中的运算规则。
3. 强调代数式的简化方法和计算注意事项。
练(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并要求学生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学生自主完成练,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代数式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的代数式问题,并交流解答方法。
总结(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代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代数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讲解、练习、拓展和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代数符号和字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掌握代数式的表示和简化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运用代数式解答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乐于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仍需注意学生对代数符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通过更多的练习和案例分析来加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自然数▏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自然数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数的定义,掌握自然数的分类,理解自然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自然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知道自然数的分类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自然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自然数的基本性质,如唯一分解定理、欧拉函数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自然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自然数的定义。
2. 新课:讲解自然数的分类和性质,结合PPT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通过黑板演示自然数计算和应用题的解题过程,让学生跟随解题。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与自然数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1. 自然数的概念:表示物体个数的数。
2. 自然数的分类:正整数、零、负整数。
3. 自然数的性质:唯一分解定理、欧拉函数等。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写自然数的分类和性质。
2. 计算题:运用自然数进行计算。
3. 应用题:解决与自然数相关的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自然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使学生掌握了自然数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自然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部分,特别是自然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和自然数的基本性质。
自然数的概念及其分类自然数的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自然数的本质及其分类可能具有一定难度。
自然数是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与运算》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整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正数、负数及其相反数的概念;–掌握正数、负数及其相反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比较大小方法;–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则。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整数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整数的比较大小;–能够进行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整数概念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整数计算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的概念和性质;–正数、负数及其相反数的概念;–整数的比较大小方法;–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则。
2.教学难点:–正数、负数及其相反数之间的关系;–整数的比较大小方法;–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整数的引入(1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负数的存在;•引导学生从海拔、温度等方面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结合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性质。
2. 正数、负数及其相反数的概念(15分钟)•通过示例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正数、负数及其相反数的概念;•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正数、负数及其相反数的理解。
3. 整数的比较大小方法(20分钟)•通过示例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整数的比较大小方法;•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整数大小的比较。
4. 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则(30分钟)•通过示例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分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5. 拓展练习和巩固(20分钟)•针对性地布置拓展练习,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检查学生对整数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方法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发言、参与度、合作等);2.学生的小组练习成果展示;3.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答题情况;4.拓展练习中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材: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与运算》;2.视频资源:相关整数概念和运算规则的视频。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可能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掌握可能性的概念、方法和意义;2、能够能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可能性的概念和方法;2、能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物品,让学生讨论可能性有多少。
例如:学生们在一次考试中,有可能得到什么样的成绩?2. 通过讨论,导入可能性的概念,并向学生讲解令人感兴趣的数据和事实,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可能性。
二、呈现信息1. 教师展示相应的PPT和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不同事件发生的情况。
2. 教师以决策问题和日常决策为例,让学生们理解可能性的操作。
三、策略和操作1. 通过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每组学生解决一些可能性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出发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旅行,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这将有助于他们思考过程中不同策略的使用。
2. 教师讲解应该如何使用大量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如何使用可能性问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各种可能性的问题,例如,选择在哪个小时进行飞行等等。
四、反思1. 教师向学生询问他们如何运用获得的可能性信息解决问题,以及这样做的意义。
2. 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结论和经验,让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生活的问题中应用和实践获得的新知识。
3.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运用。
教学反思:可能性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可能性的概念、方法和意义;能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出现。
因此,让学生掌握这样一种实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老师需要用生动、儿童化的教学语言将概念、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贯穿全部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体积教学过程:一、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及周长(10mins)长方形:面积=长×宽即S=ab(a表示长,b表示宽)周长=(长+宽)×2 即C=2(a+b)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即S=a2(a表示边长)周长=边长×4 即C=4a二、概念:(20mins)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单位之间的换算:1m3=1000dm31dm3=1000cm31m3 =1000000cm3 1m3=1000dm3=1000000cm3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3.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会画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①都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
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③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宽、高。
④棱长之和=(长+宽+高)×4(2)正方体:①都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
②棱长全部相等,面全部相同。
③也叫做立方体。
④棱长之和=棱长×12(3)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练一练:(10mins)1.长方体中,相较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在长方体中,()的面完全相同,()的棱长度相等。
3.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也叫做()。
4.正方体有12条()的棱,如果一条棱长是3厘米,则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5.一个长方体中,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和是7.5分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分米。
6.35.06立方分米=()立方厘米718.2立方分米=()立方米56.3立方厘米=()立方分米2600立方分米=()立方米70080立方厘米=()立方米57.6立方米=()立方厘米5dm3 2cm3 =()cm310020cm3 =()dm3()cm3 270cm3 +2dm3 =()dm34m3-2750cm3 =()cm37.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80厘米,长是8cm,宽是5cm,高是()。
8.某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厘米,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之和是()。
9.用一个铁丝,正好可以做成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个正方体的框架,这根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__________厘米。
10.用96厘米长的铁丝做成的一个正方体模型,它的棱长是()厘米。
4.体积公式:(10mins)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即:V=abh(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同时也可以看作:V=abh=Sh(S表示长方形的面积)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即V=a3(a表示棱长)练一练:(10mins)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 1.4m,宽是5dm,高是5dm,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______dm32.至少要______ 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如果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那么大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立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cm,其中一个面的边长是______cm,它的体积是__________。
4.用36分米长的铁丝搭成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
5.用一个铁丝,正好可以做成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个正方体的框架,这根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立方厘米。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扩大__________倍。
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__________,一个正方体的总棱长是24厘米,它的体积是__________。
8.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__________。
9.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则它的体积是__________立方厘米。
10.如果把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到原来的3倍,那么它的体积就要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_倍。
三、复习知识点,并完成强化练习(25mins)学生讲评,老师引导。
四、巩固练习(25mins)学生讲评,老师引导五、总结(10mins)学生总结本次所学知识点。
六、课后练习巩固练习:一、判断(1)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2)钢笔吸一次墨水,大约能吸1至2升墨水。
( )(3)如果一个长方体能锯成四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那么长方体前面的面积一定是底面积的4倍。
( )(4)一个长方体木箱能装货8立方米,这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就是8立方米。
( )二、填空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dm,宽是2.5dm,高是3dm,它的体积是()dm3。
2.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30平方分米,高3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一张写字台,长1.3m,宽0.6m,高0.8m有20张这样的写字台要占()m3。
4.一个长方体沙坑,长4米,宽2米,深0.5米,如果每立方米黄沙重1.4吨,这黄沙重()吨。
5.有一种长方体钢材,长2米,横截面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方钢材重()千克。
三、应用题1.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60米,宽30米,深2米,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沿游泳池的内壁 1.5米处用红漆划一条水位线,现在游泳池内的水正好到达水位线,求池内水的体积?2.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上升到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3.把一块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1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体钢板,这钢板有多厚?(损耗不计)4.一个棱长8分米的正方体水槽里装了490升水,把这些水倒入一个长10分米,宽7分米,高8分米的长方体水槽里,水槽里的水深是多少?5.一个棱长是5分米的正方体鱼缸,里面装满水,把水倒入一个底面积48平方分米,高6分米的的长方体鱼缸里,鱼缸里水有多深?课后练习:一、解方程4(6x+5)=30-2.8 5x-1.5-(2x+1)=5 4x÷0.6+1=95(3x-0.25)=5x-1 2(4x+0.2)-(2x+0.12)=1.360.6(3-0.5x)=0.3x 0.3x+5=20-0.2x 138÷0.3x=204.5x+2.5-0.25x=2(x+3.5) 1.8+0.2x=0.8x 13x-3.3=2(0.2x+4.65)2(55+6x)=17x 6x-8+3x=46 5x÷2-6=1.518-6x=3×5.2 326÷4x+18=34.3 2(4x-18)-3x=2x二、填空1.一个长方体,长是2.8分米,宽是1.2分米,高是2.5分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25立方厘米,它的棱长是()厘米。
3.把三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是()立方分米。
4.用一根长18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5.把一个棱长是1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切割成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切割成()块。
6.一个棱长是5分米的正方体,若棱长增加1分米,则体积增加了()立方分米。
7.长方体的大小与()有关,只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长度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就确定下来了。
8.将6立方米的水泥铺在占地4平方米的路上,可以铺()米厚。
三、应用题1、40本数学书摆成一个长18厘米,宽13厘米,高25厘米的长方体,平均每本书的体积是多少?2、把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它的高是多少?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是宽的2倍,则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期中考试复习教学过程:一、讲评上次的练习。
(20mins)二、正负数的复习:(10mins)1、自然数: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正整数。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可以表示:1.个数;2.序数;3.量数;4.计算结果;5.编码。
等2、0:是最小的自然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正负数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高出和低于等。
4、正数用“+”表示(也可以省略),负数用“-”表示。
5、补充:引申至数学计算中:正数表示为加上某一个数,负数表示为减去某一个数(减去某个数也可以看成加上一个负数)。
例:15-8=+15+(﹣8)214-15+86=214+86+(﹣15)三、数轴(10mins)1、数轴三要素:原点..。
..、正反向....的一条直线...、单位长度2、学会画数轴。
3、比较大小: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4、补充:在数轴两端,单位距离一样的,即除零外仅有符号不同的两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5、正数、负数、自然数、整数的关系:0(偶数)自然数正整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正数正分数负数负分数负整数正小数负小数练一练:(10mins)填空:1.既大于﹣3又小于2的自然数有()。
2.在○填入“>、<或=”-101○-99 0○-25 0.99×0.9○0.99÷0.9 1.02×0.12○0.12÷1.023.在数轴上,离开原点12个单位长度的数是()。
4.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210,这三个自然数最小是()。
5.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270,这五个自然数中最大的是()。
6.最小是自然是(),比自然数n大6的数是()。
7.自然数n=4,从n开始数5个自然数的和是()。
8.高于水平面30米记作+30米,那么低于水平面25米记作()。
9.小丽从地下一层乘电梯到5楼,再乘电梯到3楼,小丽一共乘了()层。
四、简易方程(30mins)1.计算公式为等量关系:①面积公式:长方形及正方形:S=ab S=a2平行四边形:S=ah三角形:S=ah÷2 梯形:S=2(a+b)÷2②周长:长方形及正方形:C=2(a+b)C=4a2.已知两个量的和或差,及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根据倍数情况设未知数,把和或差作为等量关系,列方程。
3.已知两个量的和与他们的差。
根据两个量的差(和)设未知数,把两个量的和(差)作为等量关系,列方程。
4.简单的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5.简单的追及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6.利用总量不变列方:第一次总数=第二次的总数7.复杂的相遇问题:先行的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8.复杂的追及问题:第一段的路程+第二段路程=另一个的路程9.根据假设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练一练:(15mins)1.一块三角形的铁皮,量得它的一条底是12分米,面积是30平方分米,求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2.合唱队共有学生60人,期中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2倍,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3.一个书架上、下两层共放书100本,上层放的书比下层多8本,上、下层各有多少本4.小巧和小亚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巧平均每分钟走62米,小亚平均每分钟走58米,几分钟后两人在途中相遇?5.一辆卡车以每小时5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开出110千米后,一辆吉普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也从甲地开往乙地,吉普车开出几小时后能追上卡车?6.一盒巧克力分给几个小朋友,如果每个人8颗,正好分完;如果每人10颗,那么就缺16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这盒巧克力有多少颗?7.两辆汽车分别从相距530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行了110千米后乙车才出发,乙车出发后4小时与甲车相遇,乙车的速度是多少?8.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开往南京,轿车比客车迟开0.6小时,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