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

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

[古诗文阅读]《狼》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狼》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狼》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 屠暴起(暴躁) C.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 止增笑耳(只有) 7.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固以怪之矣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少时,一狼径取,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从小路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仿佛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C.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屠户) 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20XX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五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一) 一、(201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居 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 ..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策时在父傍,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 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及丁家艰 ...,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天复中,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即奏 为掌记,兼赐金紫 ..。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转礼部侍郎。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B.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C.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D.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从语意上看,“改刑部尚书致仕”意为“改任刑部尚书退休”,语意完整;“即日肩舆归洛”意为“当天就乘着轿子回到洛阳”,语意也完整。故应在“致仕”后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居于福善里”意为“住在福善里”,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且“修篁”即高大的竹子,“嘉木”即茂盛的树木,二者语意相近,结构相同,故“修篁”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A。 答案:A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在这里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在这里!错过了绝对要后悔! 相信大多数同学在做文言文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有点费劲, 除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之外,就是答题方法的欠缺,还有刷的题不够了。今天我们就从前两点突破。 1、考纲 高考语文科测试说明"测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测试范围包括"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 分析综合包括: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鉴赏评价包括两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2、解读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 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 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 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古诗文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古诗文两则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古诗文阅读(共16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 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 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之景不同( )(3)薄暮冥冥()(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怎样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怎样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娄烦中学王晓红 文言文,习惯上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强调诵读和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是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一方面许多学生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自己不愿思考;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依赖参考书或资料。长此以往,在语言的理解上,一出现陌生的文言文,就产生畏难心理,失去了阅读的信心,更谈不上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诵读,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 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领悟文章的文脉,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一般规律,并深入体会作者形诸文字的内在思想感情。 勤读多背,在背诵中领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基本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诵读培养出来的。然而,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

真实的思想感情。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效果。此外,诵读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思路、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我在教学《滕王阁序》的时候,就运用了诵读法去组织教学。作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文辞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但由于用典较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读法进行教学,很可能教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句读、理解典故含义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诵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读准句读、明确内容、赏析名句,并进而体味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所传递的美妙境界。这样,一方面避开了讲读法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立足文本,营造自由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以文本为基础,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应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自主阅读课文的习惯

古诗文阅读训练

古诗文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 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 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 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翻译: 2.蔡洪赴洛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 ..采贤俊于岩 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 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 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 ..乎 ..诸君是其苗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3.司马徽别传 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有人伦鉴识,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 ..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①‘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尝有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其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刘表子琮往 候徽遣问在不会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邪徽曰我是也琮左右见其 丑陋骂曰死佣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等田奴而自称是邪。徽归,刈头着帻出见。琮左右见徽故.是向老翁,恐,向琮道之。琮起,叩头辞谢。徽乃谓曰:‘卿真不可,然吾甚羞之。此自锄园,唯卿知之耳。’有人临蚕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②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人谓刘表曰:‘司马德操,奇士也,但未遇耳。’表后见之,曰:‘世闲人为妄语,此直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皆此类。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会其病死。 ——《司马徽别传》,作者未详翻译①: 翻译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新课标卷2)。 1.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唐·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请将本诗改写成散文:

浅谈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

浅谈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现在初中生在课外文言文阅读方面较为薄弱的情况提出了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具体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课外文言文积累迁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到9年级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在中考中课外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学生在这方面,丢分较为严重。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头疼,更不要说课外的文言文了。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对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自己的以下拙见:[1]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课外文言文都比较短小,不认识的字只有极少数,但学生往往读不懂。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因此,在平时的课内文言文学习中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一见到这个词,就能马上反映出这个词的意思,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的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之,其,而,及等。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式,定语后

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在进行新课的教学时,要注意复习前面的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首先就是从文字层面去阅读,即在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章内容,正确掌握文章传递的各种信息。所以,在课内文言文阅读中,要让学生把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累了课内文言词汇和文言文特殊句式,就能“功在课内,利在课外”。 第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所学知识记忆基础上,那还称不上是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归类的方法,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新的语言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如在《捕蛇者说》一文中,有两个句子都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征收的意思,属动词,后者是赋税的意思,属名词。再联系复习旧知识,《岳相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赋”又是“写作”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能

浅谈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个问题一直郁积在我的心头,结合本次培训,我主要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首先,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量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条件。如何积累,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学生对大量实词、虚词等固定用法、意义的识记去完成,这种做法确实能使学生短时间内较集中的识记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但灵活度不大,效率也比较低,而要真正完成对文言知识储备量的充实,我们可以这样去做:一、将词语义与具体的文篇相结合,在对典型例句的理解中去识记单个词语或句式的用法、意义。如对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理解,很多学生都容易记错,但只要我们记住“忌不自信”这个典型句子就可以完全掌握这种句型特点,即“主语+否定词+代词+动词”。二、归纳梳理。文言文中的某一个词,可以将几篇文章中的同一个词进行归纳再行比较,就可以全面掌握这个词在古文中的用法。 其次,在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觉的扩大阅读量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呢?关键的一步,就是将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来赏析、阅读,做到“言文结合”。其实,文言文本身都是文学作品,由于我们对它的肢解,才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枯燥不堪,只要我们能去品味其精彩,就一定能进入到文章中去。比如《史记》中的很多篇章在情节上都很生动,《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秦庭行刺,身被八创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身死,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郭解尚侠重义,到处为人排解纠纷,最后竟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被杀害,其它如韩信、张汤、预讣、高渐离等人物,“鸡鸣狗盗”“卧薪尝胆”“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精彩的故事,在阅读与之相关联的故事情节中,学生真正会生发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另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对诵读的强化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这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是技巧方面的,比如对人物传记的阅读,就要注意抓住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谁又是主人公,写其他人对表现这个主人公的作用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抒发了诗人途径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B.一、二句先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如生前煊赫声势,后写其覆灭迅速,两者形成讽刺性鲜明对比。 C.三、四句写汉文陵普普通通而普通人纷纷拜祭,表现对汉文帝谦和、仁爱和俭朴的敬仰。 D.诗中的“崩”既指秦始皇已死,又指秦王朝迅速灭亡,还指秦始皇墓因年代久远已经崩塌。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抒发诗人情感。 B.诗歌后两句笔锋突转,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C.全诗感情激烈,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D.全诗语言犀利,用词准确,在浓墨重彩的笔触中显示出厚重的力量。 (二)北山(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释】排闼:把门挤开直撞进来。 3、下列对两首诗中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北山》中一、二句写春天来了,绿水涨满湖河及水塘,让人感到春水盈盈,春意浓浓。 B.《北山》中三、四句,叙述诗人因长时间欣赏落花及芳草以致回去得太晚。C.《书湖阴先生壁》中一、二句写自然环境,点明湖阴先生住处的清雅幽静。D.《书湖阴先生壁》中三、四句写碧绿的水环绕着田地,高山也急迫地把绿色送给人们看。 4、下列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山》一诗意境宁静明丽,表现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B.《书湖阴先生壁》诗歌格调新鲜活泼,表现了春天山水风光带给人的美好享受。C.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把自然景物状写得生动可爱。 D.两首诗都写景抒情,将生动的描写和热烈的抒情、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首联领起“恨别”,“四千里”写了战乱之久,“五六年”写了离家之远。B.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草木的盛衰变易,与下一句“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家忆弟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的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的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却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 掌握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1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2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 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专项指导(非常实用)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专项指导 “战友们”: 课外文言文并不难理解,只要我们掌握方法,消除思想上的畏惧感,多加练习,一定会解答好的。 一、课外文言文考点 一般是一篇100-200字左右的浅显文言文。所有知识点均与课内所学的知识有关,但要求考生能在新语境进行灵活运用,要求能分析文章、概括文意、体现迁移能力。 考查原则:材料选自课外,知识点来自课内。依据课标和考试大纲说明,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试题中对课内未出现的字词会加以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主要考点: 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依据对词义的理解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来划分,其原则是不能划破句子) 2、正确解释词语意思。(重点解释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其次是常用实词。虚词少作考试要求) 3、能整体感知和概括:A.要点概括.先筛选重要信息,然后整合,再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来回答) B.文意把握.提炼中心,简述经过,分析表现手法) 4、.感受或评析:A.对作品初步鉴赏,对文章内容及表达有自己心得,能领悟文章内涵; B、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能作出评价; C、对感人情景和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课外文言文考查特点:试题难度较大,评分标准从严。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 三、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 解题四小步: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规定文言文的考查为浅易文言文。尽管是“浅易”要求,但终归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财富,要读懂文言文,对今人来说并解易事,很多高三毕业生尚不能较好征服一篇浅易文言文。而老师在做这一部分复习的时候,要更多注重强调题型与解题方法上的复习指导,因此治标少治本,很难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阅读难题,学生如何较好地读懂文言文呢?我认为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要做好两个“多”。 一、多积累文言知识和古文化常识。正如要学好一门外语,就要掌握其词汇和语法一样,读懂文言文就须积累必要文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知识十分丰富,多种多样,难以胜数,积累文言知识主要是积累实词义项和活用现象以及重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尤其是实词的义项和活用知识储备的。学习文言文知识要注意方法,通常采取系统性、规律性、有重点地去学习积累方法。系统性的学习是指要集中学习该实词所有的或主要的义项,而不是孤立的零碎的义项,通过该义项的例句去记忆,而不是机械地背诵;规律性地学习是指通过总结古人使用该实词的习惯以及与今人表达的差异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而有重点地学习是指对众多义项中常用的、与含

义差别大的义项重点学习记忆。 古文化常识尤其是在古文中经常出现的古文化常识,必须学习积累,它是古人表情达意的重要依托载体,不懂得它的意思,也就不明白的作者在该句中要表达的含义。 二、多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尤其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最佳的途径,也是巩固已学文言文知识的极其有效的方法。它既是扩充文言知识和常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语感的难得的方式,同时它还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学习文言知识和古文化常识的时候,除了要学好新课标提供的文言文本,还要通过课外文言文练习去学习文言文。这样文言文知识与古文化常识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量,文言文阅读才能获得突破,文言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作为考试的需要,在做好两个“多”的基础,再探索一些必要的科学解题方法,那么将在文言文阅读上如虎添翼。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文言文阅读提高篇

文言文阅读提高篇 翻译下列文言短文 (一)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三)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选自《国语·周语上》 ①使监谤者监:监视②民不堪命堪:能忍受③胡可壅也壅:阻塞④原隰衍沃: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⑤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 (四)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葱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

教你如何轻松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

教你如何轻松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

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考,面对的当然是具有这样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了。这样的“能力”包括几方面呢?在考这些能力时,又如何拉开差距,体现出区分度呢?下面想针对这两点,谈谈看法。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 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