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8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知道感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幼儿体验感知觉的规律,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将感知觉规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感知觉的基本概念: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2. 感知觉的规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比与差异、重复与变化、动态与静态。
3. 感知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生活自理、游戏活动、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学会运用感知觉规律。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将感知觉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展示感知觉现象。
2.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感知觉规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将感知觉规律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感知觉相关实物、图片、视频等。
2. 材料:游戏道具、实践活动用品。
3.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六、教学进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感知觉小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导入课题。
2. 基本概念:介绍感知觉的基本概念,让幼儿了解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3. 感知觉规律:讲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比与差异、重复与变化、动态与静态等感知觉规律。
4. 应用实例:分享一些感知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实例,如生活自理、游戏活动、学习活动。
5.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感知觉规律。
6.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谈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认识到感知觉规律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感知觉规律的兴趣。
2. 实践活动:评估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感知觉规律的应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幼儿园幼儿的感知觉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五种感官并能阐述其功能和特征;2.培养幼儿对世界的敏感性和适应性;3.发掘幼儿的感官潜力,并通过感知觉刺激提升识别能力和想象力;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五种感官的讲解通过图片、触摸、嗅闻、品尝、声音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五种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并让幼儿能够简单阐述各感官的特征和功能。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认知不同的感官,理解感官对于感知世界的作用,拓展幼儿的感官认知。
二、感知游戏及实验通过游戏和实验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感官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同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 视觉游戏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以此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策略性思维。
游戏道具:四个球,两个相同,两个不同。
游戏方法:•将两个相同或两个不同的球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靠视觉辨认出相同或不同的球;•接着将其中一个球更换成一个新的球,让幼儿发现哪一个球和之前的相同或不同;•慢慢增加难度,增加球的数量或将球形、颜色变化,让孩子找出相同或不同。
2. 触觉游戏通过触摸和感知不同材质和纹理的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质感和手感。
游戏道具:毛毛虫、豆腐等不同材质的物品。
游戏方法:•让孩子摸一摸不同的材质物品,询问孩子手感是否相同,给予反馈;•让孩子闭眼摸,用触感猜测是哪一种物品。
3. 听觉游戏通过声音的识别和区分,让幼儿提高听觉敏感度,发掘声音的多彩世界。
游戏道具:发声器、手拍、麦克风等道具。
游戏方法:•使用发声器或其他工具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孩子猜测声音来源的类型和方向;•让孩子模仿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手工制作利用手工制作的过程,通过触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世界。
手工制作内容:•制作果仁盒,让孩子通过摇晃、倾斜等方式体验不同果仁的声音和手感;•制作盲人按摩棒,让孩子感受不同的纹理和凸起感。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互动教学法,包括教师讲解、感知游戏、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
2024年《幼儿心理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版《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认知发展”第一节“幼儿感知与注意”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与阶段,幼儿注意的种类、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感知与注意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使学生掌握幼儿注意的种类、发展规律以及培养注意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行为,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注意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发展的阶段及注意力的培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与注意表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与阶段:引导学生掌握幼儿感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2)幼儿注意的种类及发展特点:讲解幼儿注意的种类,分析其发展特点。
(3)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方法:介绍有效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幼儿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视频中幼儿的感知与注意表现。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幼儿感知与注意的相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幼儿感知与注意的选择题、简答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与阶段。
(2)论述幼儿注意的种类、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2. 答案:(1)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与阶段:(2)幼儿注意的种类、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幼儿注意的种类包括: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发展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注意能力逐渐提高,注意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
培养方法: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对幼儿感知与注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领会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和作用3.了解在幼儿阶段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感知觉的概念教学难点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幼儿是世界的新客, 周围很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 都有待于去认识。
而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的时候, 都不能像成人那样, 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 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
幼儿需要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 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识, 则感知到底是什么呢?它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来。
三、提出问题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是什么?3、感知觉与认识活动的关系是什么?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四、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书本 P56---P61五、教师讲授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其实质是说明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区别: 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整体的反映。
联系: (1)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各种感觉一经构成便有机的发生联系。
3.感知觉与认识活动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开始的, 在感知的基础上, 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4.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幼儿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2)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 常受到直接感知的影响。
(4)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对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意义。
五、回顾复习本节课的要点六、布置作业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 感知觉的作用有哪些?。
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教案课题: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目标:学习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重点:感觉和知觉的概念难点: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方法:讲授、讨论课时:1课时过程: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的概念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而且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态。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对事物的反映不是指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感知觉的关系1.共同之处:1)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发生,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2.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只需要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器官共同的活动。
3)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三)感知觉与认识活动: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2.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3.感知觉虽然是低级的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材料。
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
(四)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1.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幼儿园培训教研活动幼儿的感知觉教案前言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幼儿的感知觉发展,这对幼儿身心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本文将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份幼儿的感知觉教案,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感觉,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2.帮助幼儿识别不同的感觉和感受,并用正确的方式应对它们。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认识世界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内容感觉的分类感觉的分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和触觉是幼儿最常接触的感受。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让幼儿听不同的声音、让幼儿看图画、触摸物体等方式让幼儿体验这些感觉。
识别身体的感觉幼儿的身体感觉非常丰富,包括疼痛、温度、压力、姿态等感觉。
教师可以让幼儿揣摩疼痛的感觉,模仿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时的表情和动作,让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应对感觉和感受正确的应对感觉和感受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各种情况,引导幼儿分辨和应对不同的感受。
比如,当幼儿感到焦虑、害怕或失望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安抚和支持。
学习活动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身体感觉和感受,并加深印象,可以配合以下几种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游戏活动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帮助幼儿探索和学习身体感觉和感受。
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进行跑步游戏、爬山、跳舞等,让幼儿感受自己身体的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平衡感。
文学教育幼儿喜欢听老师给他们讲故事。
可以讲一些关于感觉和感受的故事,让幼儿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感受,并学会尊重不同的感受。
视觉教学幼儿通过视觉大量输入,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备各类图片、图画、标志等道具,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不同的感觉和感受。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在感受中学习。
可以在幼儿园内设置触觉区、嗅觉区等,在这些区域里放置不同的物体、香水、水果等,引导幼儿体验不同的感觉和感受。
总结幼儿的感知觉教学不仅是认知教学的一部分,更是幼儿身心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驱动力。
小朋友感知觉发展教案与反思一、教案介绍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小朋友发展和提升感知觉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
通过各类活动和游戏,培养小朋友对环境的敏感性和细腻度,提高感知觉的准确性和分辨能力。
2. 教学资源- 图片、卡片或实物展示物品- 音乐或声音效果- 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绒毛材质的毛绒玩具、冰冷的硬币、软绵绵的棉花等- 各种食物,如水果、饼干、巧克力等,以及各类调味品3. 教学步骤本教案将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小朋友感知觉的发展:- 步骤一:视觉感知活动- 步骤二:听觉感知活动- 步骤三:触觉感知活动- 步骤四:味觉感知活动- 步骤五:嗅觉感知活动二、教学步骤1. 步骤一:视觉感知活动- 通过展示图片或卡片,引导小朋友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细节。
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
- 制作一个观察表格,让小朋友在观察后勾选相应的项目,例如颜色、形状、纹理等。
- 进行盲盒游戏,将不同形状的物品放入盒子中,让小朋友仅通过触摸和观察盒子外部描述物品的特征。
2. 步骤二:听觉感知活动- 播放不同的声音效果,例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让小朋友猜测是什么声音并描述其特征。
- 制作一个听觉迷宫,让小朋友穿越迷宫时通过听觉感知判断正确的方向。
- 进行音乐游戏,引导小朋友通过听觉感知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3. 步骤三:触觉感知活动- 准备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小朋友用手触摸并描述其触感,例如粗糙、光滑、软绵绵等。
- 制作一个触觉盒子,将不同材质的物品放入盒子中,让小朋友闭上眼睛伸手触摸,猜测内部物品的材质。
- 进行触摸和感知温度的游戏,例如让小朋友触摸冰冷的硬币和温暖的绒绵玩具。
4. 步骤四:味觉感知活动- 准备不同的食物,例如苹果、香蕉、饼干等,喂给小朋友尝试,让他们描述其味道。
- 进行盲品游戏,准备不同调味品,让小朋友尝试并猜测是什么味道。
- 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食物的外形、颜色等来预测其味道。
2024年《幼儿心理学》标准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三、四节,主要涉及幼儿思维发展、记忆发展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幼儿思维、记忆及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特点;2. 培养学生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问题能力;3. 使学生掌握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有效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幼儿思维发展中具体运算阶段特点,以及如何引导幼儿进行问题解决;2. 教学重点:幼儿记忆发展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幼儿记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认知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a. 介绍幼儿思维发展四个阶段,重点讲解具体运算阶段特点;b. 分析幼儿记忆发展规律,举例说明提高幼儿记忆力方法;c. 讲解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教学活动,并分享成果。
4. 例题讲解:针对幼儿思维、记忆及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给出具体实例,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发展案例,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a. 思维发展b. 记忆发展c. 问题解决能力发展2.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方法a. 创设适宜环境b. 有效教学策略c. 家园共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幼儿思维发展四个阶段及具体运算阶段特点;b.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何培养幼儿记忆力;c. 设计一个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教学活动。
2. 答案:a. 幼儿思维发展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特点:可以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掌握课程的结构和教学方法。
1.2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概述解释儿童感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探讨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阶段。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理论2.1 感觉的基本理论介绍感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解释感觉机制和感觉处理的基本过程。
2.2 知觉的基本理论介绍知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空间知觉、形状知觉、颜色知觉和运动知觉。
解释知觉机制和知觉处理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3.1 遗传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遗传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2 环境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
3.3 教育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教育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第四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评估和干预4.1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评估方法介绍常用的儿童感知觉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法、测试法和问卷调查法。
4.2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干预策略探讨针对儿童感知觉发展问题的干预策略,包括教育干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第五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5.1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目标确定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5.2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介绍适合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包括游戏、故事、手工和音乐。
5.3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案例提供一些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第六章:视觉发展6.1 视觉发展的基本理论探讨视觉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
介绍视觉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6.2 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和特点阐述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
分析各个阶段视觉发展的特点和变化。
6.3 促进儿童视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儿童视觉发展。
介绍适合儿童视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第一篇:心理学感知觉教案心理学心理学;认识发展与教育,情感意志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师心理。
认识发展与教育: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问题解决、注意。
感知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在是孤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规律感受性及其变化(1)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人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适应从明亮的地方走入暗室,最初什么也看不到,相反则会被外面的阳光刺激的睁不开眼----视觉的适应(2)感觉对比由于同时产生或前一刻产生的同类感觉的影响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3)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色觉引起温度觉(5)感觉的相互补充由于某种感觉机能系统受损或丧失,其他感受能力得到提高。
盲人(6)敏感化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时间使用某种感觉器官,使相应的感觉能力得到提高。
音乐家、画家5、感觉种类①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②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
③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四单元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特点和规律;2、掌握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特点和规律;3、学会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
难点: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讲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某一种感觉只能反映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即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所有属性。
感觉主要包括触觉、视觉、听觉、痛觉等。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儿童的触觉主要分为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
1.口腔的触觉孩子出生后,不但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可以说,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2.手的触觉探索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成为了儿童通过触觉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
通过手的触觉,孩子可以感受物体形状、大小、重量、软硬等属性,同样的通过手的触觉,儿童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二、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一)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视力。
有研究表明:1—2岁儿童的视力是0.5—0.6,3岁时的视力可达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可见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敏度是不断提高的。
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期,12岁以后疗效较差。
当然,在学前期,我们也要注意儿童视力的保护。
如为幼儿提供画质清晰的图画书;注意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用眼习惯,提醒他们不要躺着或趴着看书、不在走路或坐车的时候看书;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采光环境,读书或学习时的光线不要太亮或太暗;定期带孩子去检查视力;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如维生素A、鱼肝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