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9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摘要:
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实质是对一个社会应对危机的综合考验,是政府执政水平高低的反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及时、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政府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并如何进行政府危机管理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危机意识危机管理原则危机管理应对策略
居安思危,治不忘乱。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危机不仅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给政府管理造成了威胁与挑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公共危机,采取防备措施,阻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并尽量使公共危机的不利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只有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获得发展,对公共危机管理也成为了每个政府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危机和危机意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危机是一种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危急的非均衡状态。它迫使相关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抉择,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调节行动,以维持系统的生存。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均衡状态。
考察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产生的,如地震、洪水、雪崩;二是人为引起的,如恐怖事件、经济过度波动。自然危机是天灾,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对自然危机的认识、研究相对较早且深入,对自然危机的管理机制也比较成熟。政府基本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自然危机,提前采取措施,开展有效的救治行动。人为危机是人祸,更具偶然性,危害也更大。人们对人为危机的
认识还很不够,政府对人为危机的预警、动员、救治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这是危机管理的薄弱领域。
正是由于危机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危机管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不断深入的思考。“危机管理”已经超越其原来的企业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个方面。
针对危机的各种特征,我们可以知道在政府的执政过程中,必须对危机有一种敏感性,即危机意识。任何危机总是潜伏在没有危机的意识中。不论政府强大与否,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政府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在危机真正到来时不慌不乱,适应形势,应对挑战。同时,政府的危机意识也是基于为公众服务与负责的立场,表现在对现存或潜在的威胁公众生活及社会秩序的事件或状态的担忧。
二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中国人多灾多难。洪水、干旱、蝗灾、地震、瘟疫……数不胜数的苦难艰辛。历史上的教训应当总结,近年的灾难性危机更值得人们思考。对于国人而言,火灾、洪水、地震、各类安全事故时有所闻,安全问题天天都讲。尽管各级政府经过无数次危机的考验,积累了一些应对的经验和办法,但是,以往政府在处理这些危机时,往往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去认识,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当问题出现以后,往往临时组织一个班子,根据情况具体处置。这虽然也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处理危机的成本很高,矛盾不少,表现出面对灾难时应对措施的临时性和政府调控的弱化。
1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预测预警、信息畅通和迅速降低危害等方面,存在组织机构不到位、控制行为不规范、分工责任不清楚等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多的是非典型性危机,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倘若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人们就会显得措手不及和极度恐慌,对应对危机极为不利。
2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缺乏信息公开机制
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
缺失。公共危机事件发展变化迅速,不仅有时无先例参考,而且由于信息不畅,其发展后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官员出于各种考虑,采取封锁消息等手段,增大了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难度。
3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的缺失
中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最大问题是部门协调问题,既有横向部门的协调问题,也有横向部门的协调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设立了专业的公共危机检测和预警机构,但社会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危机时还不能有机结合,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政府各职能部门间权责不明晰, 也会造成公共危机应对效率低下。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新的公共危机。
4 缺乏法制规范
国家虽然制定了保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仍缺乏法律的统一规范,以致我国采取的大部分紧急对抗措施一般都无法律依据。依法行政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保证。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不只是政府自发性的反应,同时又是法律规范和授权的结果
三危机管理应对原则
为了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
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原则。在危机管理中,政府要将公众利益作为一切决策和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危机给公众带来损失时,政府要应对危机,又要关心公众和解决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有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理解和合作。
2防患未然的原则
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避免公共危机的发生,防患未然比尽快结束危机更重要。因此政府要采取超前的行动,及早发现引起危机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积极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可以看出,这是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倾向。
3双向透明的原则
政府的危机管理应该从“黑匣子”向“玻璃窗”转变。在现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条件下,如果政府想盖住发生的危机是不可能的。政府如果不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就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失真,将会使政府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公众的知情权也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尊重,有助于公众的支持,同时赢得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4快速反应的原则
危机如果不及时控制,将会给公众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原则要求,政府危机管理最重要是果断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同时政府要主动与大众传媒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以得到传媒的支持。
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
1 危机管理六阶段模式
由于公共危机的难处理"难预防,因而也对当地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当地政府有很高的危机管理能力,就可以使得当地的各类危机事件能有良好的预防控制能力,并且当危机事件真正出现时也能使当地政府从容应对处理和化解。因而本文基于这一目的,希望通过设立相对细化“量化的评估体系”来了解当地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使地方政府清晰地认识到本地区、本行政主体应对公共危机的实际管理能力或状况。在具体评估指标的设立过程中,以诺曼·奥古斯丁的危机管理六阶段模式为研究基础 ( 见图1)
图1
根据这一模式对地方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评估可以从危机发生前的准备、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及危机处理后的总结提高过程等方面了解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实际状况。
2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1)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设计
1) 定义问题并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将研究对象转化为具体问题,并分解问题为若干影响因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
2) 逐级构造目标问题指标体系。最上面一层包含一个单一的元素即目标,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