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65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品德的形成过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的过程与社会化的过程。
理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此外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大约5-8岁。
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
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该阶段也成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⑵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
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自己的判断还不成熟,该阶段成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五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
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见第二章)个体通过不断整合自己的道德认识,通过不断重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以至世界的社会认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认识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道德认知的培养:针对道德认知的形成包括(1)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
同时,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
因此,则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并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加以运用,需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各种道德观念。
(2)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的过程与社会化的过程。
理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此外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大约5-8岁。
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
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该阶段也成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2)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
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自己的判断还不成熟,该阶段成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五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
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见第二章)个体通过不断整合自己的道德认识,通过不断重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以至世界的社会认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认识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道德认知的培养:针对道德认知的形成包括(1)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
同时,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
因此,则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并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加以运用,需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各种道德观念。
(2)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