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一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国家,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各级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
本文将简要介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主要目标和现状,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基本目标是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够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2.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问题。
这需要在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更加文明、健康、高尚的社会氛围。
3. 提高民生福祉建设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更包括精神生活的精致化、优雅化和高雅化,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精彩、丰富和有意义。
二、主要目标与现状1. 社会和谐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
在政治和谐方面,必须是依法治国,自由民主,公正廉洁。
在经济和谐方面,必须是全面发展,公平共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文化和谐方面,必须是多元文化,文化创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在社会和谐方面,必须是平等、正义、协调、和谐。
在生态和谐方面,必须是节约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这些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继续不断努力。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状从宏观上看,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社会稳定,居民幸福指数逐年上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小教1202班组员及分工:搜集资料:陈苗1212024241祝伟1212024250撰写论文:杨珍珍1212024212陈敏1212024240审核打印:周金玉1212024204张宁1212024207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我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当前,我们必须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发展规律;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能力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
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
我们认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把握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规律,即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改变也不能违背,但我们可以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标题: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发展观的基础上,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高度,从而使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
在21世纪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趋势、顺应人民群众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性举措。
从国内情况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大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同时应当看到,在我国由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这一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十分迅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许多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如弱势群体问题、地区发展平衡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新情况新问题可谓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甚至会集中出现,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时期往往是多事之秋。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面临关键的临界点,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将决定着中国社会能否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就必须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保持和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从国际环境变化趋势来看,和平和发展将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总体上国际社会也并非一片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少数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单边主义行径使得局部地区冲突不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每个人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一:《试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摘要】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内在活力与发展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互动统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关于和谐社会古往今来,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
“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相爱”、“爱无差等”、“均贫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无不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这些传统的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是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思想。
八十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积极进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式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篇1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其构建胡锦涛同志曾说:“应创建社会注意的和谐社会,构建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团结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
”其实这句话说的就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
此外,在这句话中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和谐,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等,依据以上情况,早已明确我们只有在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基础前提下,才能构建出一个我们想要的和谐社会。
与此同时,这个和谐社会必须包含很多特色(普遍性、可持续性等)。
实际上,其就是人们提到的和谐文化,想要建设和谐文化,就需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与特征(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彰显对于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的看法,在我国理论界有不少看法,其中最根本、普遍的就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系的和谐文化。
这最主要就是追求、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并且以规范社会风尚,融化思想观念的行为为导向基础,来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以及制度。
此外,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田心铭教授以说文解字的视角下看,和谐的文化可以解释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即文化属于主语,和谐属于定语。
实际上,具有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服务社会的文化,解释成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却是从意识与政治制度的视角下分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才是基本性质,同时,以革新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
财经作家张小平在辨证角度分析,和谐不光是辩证法的内涵,也是中西文化中传统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主张多元一体化。
(二)和谐文化特征赵维绥认为和谐文化主要有先进、目标、继承以及创新四个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目录一以人为本 (1)二改革市场经济 (1)三改革开放 (2)四民主法治 (2)五社会主义文化 (2)六社会机制 (3)参考文献 (4)附录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民主法治,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
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
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
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文关系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愿望。
关键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其创造力和主动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诚信守法、友善互助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注重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推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差距,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稳定和谐,打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表时间:2008-12-19T10:51:58.06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谭玲玲[导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它的内涵科学、丰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从多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内涵意义途径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它的内涵科学、丰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从多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内涵意义途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经验到理论、从想法到规范的确立。
从此,中国正式迈入和谐社会理论的实施阶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和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问题,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继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任务。
此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多次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决定》中提出的28个字的总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总要求具体表现在:到2020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等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奋斗目标和任务上。
[1]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社会公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以及个人的责任和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社会稳定与个人自由相统一,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法治、诚信等,这些价值观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法律意识,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法律实施的效果。
此外,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
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公平分配。
在社会公正方面,要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供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在民主法治方面,要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律权益。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个人的责任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府和组织的责任,每个个人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个人的责任在于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遵守社会公德,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
个人的作用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它的内涵科学、丰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从多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内涵意义途径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经验到理论、从想法到规范的确立。
从此,中国正式迈入和谐社会理论的实施阶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和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问题,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继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任务。
此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多次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决定》中提出的28个字的总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总要求具体表现在:到2020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等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奋斗目标和任务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和发展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人类思想史上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而且生动地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情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
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建立一种克服资本主义内在弊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人联合体”,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二)深化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党总结的成功执政的基本经验。
从根本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在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了更成熟的认识。
(三)深化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严重失误,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断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偏差,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比较殷实的社会,同时又应当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认真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不和谐现象,让人民群众不仅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又能充分体验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所带来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人民长期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种有利条件。
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必须牢牢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途径: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入与自然相和谐。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五)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