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州大学城规划设计目标的矫正
- 格式:pdf
- 大小:399.46 KB
- 文档页数:6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第二部分城市设计第三部分练溪展览中心及珠江国际影视文化中心设计研究1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1. 项目背景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选址。
2001年12月24日省政府9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并成立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大学城建设工作。
2003年1月15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发布会在广州市规划局举行。
应邀参加的咨询单位包括英国罗杰斯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国SBA公司+ASG公司。
2003年4月29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上述三家公司的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根据专家意见,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决定由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中心区综合发展区及会展与文化共享区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2. 人口分析预测根据大学城发展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范围约45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30万,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必须具备城市的各种基本功能。
在大学城中心区的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数量与构成,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及数量、交通运输、道路等级及指标、市政公共设施的组成及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及城市的布局都直接受其影响。
大学城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其人口状态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大学城中心区的作为大学城中城市性最强的部分,它既不同于周边组团的大学校区,有不同于普通城镇。
2.1 大学城人口现状:大学城范围内现状一村镇人口为主,详见下表2随着大学城范围内的土地收归国有,和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当地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加速,人口的数量、结构必然迅速变化。
2.2 人口构成与大学城的特点以教育产业、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主要用地功能为院校校舍用地、高科技产业园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公共绿地,人流、信息流巨大,物流相对较小。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区位与概况一、概况本次规划设计的地块位于小谷围岛,为整个大学城校区,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
规划地块四面环水,岛上人口密度低,主要为耕地与林地。
二、地理区位及用地规模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最北部,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约15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三、自然条件3.1、地形地貌广州小谷围岛四周环水,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基地内有众多山丘,最高处40~45M,一般20~25M,较低15~20M。
另有水塘、河涌多条,许多已连成带片。
3.2、地震区划根据最新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小谷围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地震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
广州大学城调研报告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番禺区的一处大型高等教育聚集区,自部分学院于2004年开始迁入以来,目前已集中了大约20所高等学府。
随着南方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大批年轻人的涌入,广州大学城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人才聚集和培养的重要地区。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聚集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我们进行了一次广州大学城的实地调研。
一、广州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广州大学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良好,为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大学城内有多个大型购物中心、餐饮店、娱乐设施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
同时,大学城内还配备了健身房、游泳馆、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空间和健康生活的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大学城内还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学生和教职工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学生们可以通过地铁、公交、自行车等多种方式前往学校和周边商圈,以及广州市内其他任何地方。
二、广州大学城的学术氛围广州大学城内有众多高校,这些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严格的学术氛围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该区域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大学城内,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学术氛围。
学生们总会在学校里、公共图书馆里、咖啡店里、甚至公园里专注地阅读书籍或谈论学术话题。
广州大学城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学生们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学术方面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受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追捧。
三、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前景尽管广州大学城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高等教育聚集区,但它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几年,广州市政府将在广州大学城内引进更多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加大了扶持高等教育的力度,向大学城内的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
这些举措令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对广州大学城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广州大学城将会继续成为一个人才集聚和培育的重要地区。
四、结语总之,广州大学城是一个高等教育的重要聚集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相信,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未来几年广州大学城将会更加繁荣发展,并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福利。
广州大学城承北启南的地理区位黄埔军校是邻近大学城的重要文化资源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一、区位与现状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在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在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现状条件分析1.土地利用现状广州大学城南岸包含了新造、南村两镇的大部分镇区,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
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现状多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包含穗石、练溪等6条行政村。
岛上还包括了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如占地500亩的艺术村,华南碧桂园等。
用地情况详见表5-1,表5-2。
2.人口现状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城设计团队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 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广州小谷围岛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校区组团二总规划面积223.8ha,包括了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生活区和组团绿化.
【总页数】9页(P70-78)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城设计团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温故而知新——对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校区整体设计的感悟与反思 [J], 朱明
2.基于学生评教的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为例 [J], 陈东;魏坤
3.关于新校区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为例 [J], 张益新;罗立新;商辉
4.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以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为例 [J], 罗志光
5.地域人文与山水交融的现代高校新校区规划设计——以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J], 彭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大学城规划概念一、总体规划目标:1、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2、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3、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大学城小谷围岛中心区地块拟提高建设开发强度,按照规划,该地块将用于建设大学城数字家庭孵化基地,从事新一代电视产品的研发。
上述调整将在本周五接受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4、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总体规划原则1、空间开放化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2、资源共享化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3、建设弹性化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4、服务社会化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5、环境生态化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6、结构秩序化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7、管理整体化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8、设施智能化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四方案图文对比)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技术文件(摘要)第一条规划研究原则1.本次规划研究应紧密结合广州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产业发展状况),探讨广州大学城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2.本次规划研究应面向新世纪,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当今世界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大学服务的良好社会功能。
3.大学城作为一个教育园区既要具有相对独立完整性,又要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体现大学园区的开放性及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大学城的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同时要适应高校深化改革和高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适应分期开发的需要。
5.大学城总体布局要处理好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与各校区相对独立完整之间的关系。
做到既有利于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又使大学城内的各个大学校区相对独立完整。
6.大学城要从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基地的自然环境,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7.本次规划应深化大学城的文化内涵,在继承广州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力图有新的拓展、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广州文化建设的新标志。
第二条规划研究条件1.广州大学城现状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北部为国际生物岛,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
大学城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它们与大学城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并通过本次规划研究界定大学城的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
2.广州大学城用地范围内包含新造、南村两镇建成区及数条自然村。
本次规划应对村镇在大学城内的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它们或搬迁、或合并、或保留等措施,并应考虑与新造、南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大学城用地范围内已确定的道路为:东侧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M,线型已定),西侧规划快速路(走向定,座标未定),南侧金山大道(红线60M,已建成)及金山大道延长线(红线60M,走向定,座标未定)。
SPECIAL COLLECTION 广州大学城在广州大学城组团一的设计中,以岭南生态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为创作主题,以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为构思出发点,将主题构思贯穿于整体、单体环境及细部的系统设计中,创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的校园环境。
一、组团概况广州大学城组团一位于大学城最北端,用地包括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区生活区及周边地块,它南邻大学城中心公园,东邻城市绿化带,西邻珠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整体用地地形为平缓的丘陵地,内有10座小山丘。
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水系在东、西两个方向与珠江连接,是基地主要的排涝出口。
中山大学用地110hm2,办学规模2.3万人。
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文理科大学,校本部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建筑群围绕中央绿地呈对称性布局,其中轴线由南而北延伸至珠江边,其江畔的牌坊及砖红色教学楼是建筑的最大特色。
外语外贸大学用地约70hm2,办学规模1.2万人。
位于白云山麓的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涉外型的大学。
校本部内绿树婆娑,有清澈的山溪流过,教学楼外墙以棕黄色为主色。
两所大学有不少相近的学科,可进行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
二、规划设计构思作为大学城有机的组成部分,组团一的规划设计与大学城的景观结构体系应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相邻的组团通过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组团内建筑是围绕生态轴布置的,生态轴是校园结构的主要骨架。
尊重地段的自然环境,从地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地段现有的生态环境的结构和走向,创造出有岭南风格、适合地段环境的设计,是本规划的目的。
首先,设计方案应该尽一切可能不破坏用地内的绿化、山体,基本保留原有水系,并对这一自然现状加以再利用,形成校园主要景观。
两所校园北部相连的水系激发了我们将两所大学的生态轴融为一体的构思,相连的生态轴不但有排涝功能,同时又是联系两所大学的纽带,为相互的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河边设置校际休闲带,建筑、道路巧妙地避开山体,蜿蜒其中。
广州大学城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研究案例: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城市设计,宁波CBD城市设计,香港城市中心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美国巴尔地摩港区改造,波士顿滨水区改造,多伦多滨水区再开发,伦敦码头区改造,横滨MM21地区改造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结合广州大学城的规划纲要、珠江沿岸模糊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了广州大学城滨水区的城市设计引导原则●设计目标:建立一个文化复合型的生态滨水区域●引导原则:一,在城市功能上,以文化、生活休闲为主;在珠江主航道两側滨水区,主要安排了两个主题公园:图文信息公园、体育运动公园,从而来强化体现大学城作为广州市的一个特色城区。
游客无论是乘船还是坐地铁来到这个区域,都能强烈的体验到一种文化张力。
在次航道一侧的大学城滨水区主要设置了学生公寓及其社区中心,并结合这些社区点设计了若干个水上休闲码头,形成了一系列吸引点,增强滨水区域的活力。
二,在空间性格上,达到共享开放的原则;在滨水区域设计了向城市开放的公园、广场或公共设施,而不是设置一些为一部分独享的设施;三,在景观生态方面,强化水与绿的廊道;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水岸线,通过加法与减法,在珠江沿岸形成充满蓝色与绿色的纵向廊道,并将水与绿通过若干条横向廊道引入到大学城中的每一个主题公园。
四,在开发强度方面,执行有效控制原则;对滨水区的密度、容积率、高度上进行有序控制,使其形成多层次的以生态为主的城市景观。
五,在交通组织上,满足连续性、可达性原则;在纵向上结合广州珠江沿岸地段的城市设计,设计一条绿色的珠江滨水健康步道;在横向,通过地面的各种交通设施(地铁、轻轨、公交、校园巴士等)到达滨水区。
六,在空间肌理上,形成对比的原则;在滨水的两岸,通过空间肌理、实体形态、绿化植被的不同处理手法,试图创造疏与密、断与续、浪漫与理性相对比的景观效果。
七,在城市意象上,再现“三关三石锁珠江”的历史景观;从水域珠江主航道进入大学城的过程中,我们特意在三个关节点上将安排三个历史韵味的地标,给每一个游客强烈的区域感。
78[ UED ] 115 | 10 | 2018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Construction 广州大学城建设回顾与反思文_李传义 原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澳门大学校园发展部特级行政主任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图打开广州电子地图,大学城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谐有序的城市肌理随即映入人们眼帘。
良好的绿色生态与城市内在功能的高度吻合使它获得2006年国家人居环境奖。
在设计城市手法上,尤以创新城市能源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我国城市建设之先河,现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即是在广州大学城建设经验基础上编制的1。
全城(58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节能率达到65%2,非传统水源(再生水)使用率超过40%,这些标准都已远远超过现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50378—2014。
城市区域能源多联供体系和能源梯度利用规划科学地解决了30多万人的用能需求,同时培育起一个庞大的区域能源供应产业。
大学城在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4,获得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
回顾当初组织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过程,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由于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起点高,省市主要领导只定下“四个一流”的原则,在专业技术上放手让职能部门和专家说了算,主要领导基本不参与意见,故而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
举国内外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约5000人参与这项工程设计会战,在专家决策机制的统领下,确保了18项专项规划与城市设计切实落地生根。
正是多层面全方位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才有了今天这样美丽的“绿盈水绕、生态学府”环境。
15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专家决策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城市建设的科学模式,对比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一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动不动就先改规划,今天开明天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10.11•【字号】穗府[2002]32号•【施行日期】2002.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穗府[2002]32号)《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已经2001年12月24日九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
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五条关于"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予以公布"的规定,现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一、《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是指导该地区下一层次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为:小谷围岛及南岸处于城市中部快线和京珠高速公路之间、金山大道以北的区域,用地规模约43.3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35-40万人。
三、大学城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的京珠高速公路、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城市中部快线和地铁四号线,以及东西向的岛南滨江快速路、兴业大道、金山大道来解决。
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形道路网络,主要解决各大学组团之间的联系;小谷围岛南岸地区采用网格式道路网络。
小谷围岛南北岸的交通联系通过两座跨江大桥、一条隧道及地铁四号线解决。
四、大学城的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先开发小谷围岛,后建设南岸地区。
近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征用小谷围岛用地,推进城市中部快线、京珠高速公路、地铁四号线等项目建设,以尽快改善大学城与城市的交通联系。
五、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的各项建设应严格遵循《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逐步推进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二00二年十月十一日。
关于“广州大学城”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陈万鹏;扬勇俊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0)012
【摘要】建设广州大学城是关系到广州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在市政府已经确定了大学城的选址,并完成概念规划工作后,如何实现大学城建设的目标,仍然有许多问题急待研究。
2001-2005年是广州大学城建设的关键期,本文拟就大学城建设的“教育特区”理念以及大学城如何吸引大学问题进行探讨。
【总页数】8页(P1-7)
【作者】陈万鹏;扬勇俊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广东广州510405;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关于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J], 梁晓宇
2.对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余庆;陈必华
3.关于"广州大学城"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J], 陈万鹏;扬勇俊
4.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J], 张一
5.中西古代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专题讨论)——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J], 刘家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对广州大学城规划设计目标的矫正
作者:洪惠群, HONG Huiqun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设计系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10,34(4)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3条)
1.刘望保;翁计传西方"空间不匹配"假说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8(01)
2.李颐景观--生命的体验与延伸 2008(05)
3.高宜程;申玉铭;王茂军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8(10)
引证文献(1条)
1.王峰玉.吴怀静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规划建设研究[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gh201004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