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格式:pdf
大小:163.06 KB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3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期待的外在化:面子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但面子 又是个体的角色期待。 同一件事在有些人看很丢脸,也许另 一些人看却是很有面子的。 所以面子是个体对来自他人印 象的主观感受、主观判断、主观评价和角色期待的外在化。 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客观的, 而个体对这些态度 和行为的体验、感受、评价、期待却是主观的。
— 53 —
避免他人的轻忽和蔑视,而表现出来的佯装行为中。 对面子 的维护, 一方面是为了符合社会的共同价值规范以获得群 体的认可和赞同,不被群体所排斥和鄙弃;另一方面也是出 于在社会交往中维持或扩大社会资本的需要。 从面子行为 来看,炫耀性是其外在特征,其本质仍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在社会互动中,显示自己在权势、财富、声望等方面 优势地位的一种努力。
因此,“面子” 管理与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有些相似。 施莱克在《印象管理》一书中说,人们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 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戈 夫 曼 把 印 象 管 理 称 作 “舞 台 演 出 艺 术 ”,他 认 为 社 会 交 往 如同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以赢得别人的赞扬与尊重。 印象管理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 要手段,也是我们适应社会、实现社会期望的一种方法。
2010 年第 1 期 (总第 61 期)
●●观察与思考
理论观察 Theoretic Observation
No. 1, 2010 Serial No. 61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张艳丽,司汉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子与脸能解释和调节中国人的 社会行为。 面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它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熟人社会和儒家文化相 关。 面子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的尊严,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 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 面子的社会功能 面子,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社会现象,大致有正反两 方面的社会功能。 就正面作用来说,首先,爱面子本身是人对自身形象的 一种维护,即戈夫曼剧场理论中的印象管理,同时面子也是 人羞耻心的表现,关乎个人荣誉和尊严。 中国人十分重视的 面子可以归结为马斯洛所界定的自尊和尊重的需要。 适当 的爱面子,能促人奋进,给人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面子 代表着体面、人格和尊严。 其次,面子是一种道德情感,维系 着人的道德价值,即人的一种羞耻心。 正当意义上的羞愧和 耻辱,是道德情操的体现。 注重面子的人,一般有较强的羞 耻心;忽视面子的人,一般缺乏道德心。 再次,面子是人际关 系的调节器,互动双方爱面子的程度、是否给面子或面子是 否给足,往往是人际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际 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如果在交往中一方不给对方面子, 会影响交往双方关系亲密的程度, 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双方 关系破裂。 中国人这种爱面子的心理,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 总是以对方是否给面子和给多少面子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 接纳程度,并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 可见,中国人 爱面子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1〕 就反面作用来说,面子体现人的虚荣心,能够催生弄虚 作假的行为。 过分看重面子,其实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 所 谓虚荣, 就是获得超越自己实际才能或成就的荣耀和荣誉 的心理。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人都有被他人肯定或赞扬的心 理需要,这是一种积极和正常的心理动机。 但是,如果这种 心理需要过于强烈, 甚至不惜以虚构事实来博取别人的恭 维,那么就会走向反面。 如果这种心理进一步发展,没有得 到别人的恭维就吃饭不香、睡觉不甜,那就不下于变态了; 当面子成为弄虚作假的催生剂,诚信体系的腐蚀剂,追逐私 利的润滑剂,并任其发展蔓延,必然会危及社会根基。 因此, 爱面子过了头则会变成虚荣甚至虚伪, 使人无法正视自己 的能力和社会现实,漠视甚至歪曲事实,排斥、拒绝他人合
— 52 —
不认识谁,个人荣辱并不被他人关注,但只要他们之Biblioteka Baidu有一 个共同的熟人做中介,便立刻与面子有了联系。
二、 面子形成的社会机制 “面子”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 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有关。 传统中国社会以家族为核心, 这就决定了个人荣辱与 家族紧密相连。 古人状元及第后,都要衣锦还乡、祭祀祖先, 以便让他的荣誉为整个家族挣到面子。 中国长期受儒家文 化 熏 陶 ,儒 家 伦 理 的 核 心 之 一 就 是 “礼 ”,如 君 臣 之 礼 、父 子 之礼、 夫妻之礼等。 它的实质是做人必须严格遵守道德教 化。 又因儒家提倡“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所以,给别人 “留几分情面”就成了维护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 此外,中国 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即人情社会,在其中个人的地位 并非依赖成就,而是家族和他人的眼光,尤其是伦理评价。 其特点是由于社会公共领域没有形成,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 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在熟人社会的特 定语境中,人们往往关注自己在周围人心中的地位,以寻求 和捍卫自己的优越或优势地位, 确保自己在他人面前保持 体面和尊严,因此在熟人社会里,人们往往用人情和面子来 组织人际关系,平衡人际矛盾,谁的面子大,谁的话语权就 大,面子已经成为一种区域性、地方化的价值符号。 面子不是天生就有, 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社会 互动逐步产生的。 若个体不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面子就没 有存在意义,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通常,人们为了达到与 他人协调关系,实现社会互动理想效果的目的,有时就需要 利用面子这一无形的社会资源来进行交换。 面子只有在社 会互动中才能产生, 也只有在社会互动尤其是人际互动中 才能获得。 首先, 一个人是否有面子不是由他自己的个体活动所 能决定,而是由交往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决定。 〔8〕个体只能从 别人那里获得或丢失面子,而不能从自己身上获得或丢失。 所以,面子必须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存在。 在互动中,我们交 往的对象是面子的施予者,只有当施予者有施予的可能时, 我们才有可能获得面子;对方施予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我们 得到面子的大小。 因此,面子的存在离不开人际交往。 其次,面子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显示出来,并获得测 量和检验。 〔9〕个体究竟有无面子,有多大的面子只有在特定 的人际交往中,从他人对主体的态度和行为中才能感觉到, 也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 在群体中不同的人由于交 往方式和交往深度的不同, 其受到成员尊敬程度以及与成 员关系的密切程度也相应不同, 这种差别决定了一个人有 无面子以及面子大小。 所以,离开社会互动,面子不仅无法 存在,无法表现,也无法测量和检验。 再次,从心理发展来看,爱面子与人的社会化及其所处 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人越来越重视 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越来越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 态度。 用 〔10〕 米德的“自我”理论来看,这便是一种社会化了的 “自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用舒茨的变形自我理论来看,面 子体现出一种变形自我, 即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同 时进行的意识活动所把握的,存在于个体自我之中,却是被 对象化出来的符合自己主观期待的我。 若没有他人的态度
他人的互动得以实现。 ”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常用脸与面子来解释与调节社会
行为。 当用脸和面子来解释与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时,是 取其引申义,即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缙第一次对中国人的 “脸面”现象进行了解读,她认为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 准分为两类: 面子代表因达成社会认可的实质成就而获得 的声誉,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脸则代表个人在道德规范 履行上的名誉。 〔5〕黄 光 国 从 权 力 游 戏 的 角 度 对 脸 面 问 题 进 行分析,他认为人的面子是其“社会地位或声望的函数”,中 国人通过面子功夫来进行权力游戏, 并影响和改变资源的 分 配 方 式 。 〔6〕陈 之 昭 对 脸 面 问 题 进 行 了 实 证 研 究 ,把 面 子 定义为 “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 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只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 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 ”朱瑞玲认为, 如果把面子视为社会地位即个人成就的同义词, 则完全否 定了其心理与行为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面子是一个 经社会认可的自我,也是个人社会影响力的代 称 。 [7]佐 斌 通过对脸面问题的实证研究认为, 中国人认定的丢脸行为 分为四类:违背道德的行为、隐私暴露的行为、能力缺陷行 为和不良习惯行为,并且认为前两者主要和丢脸有关,后两 者主要和丢面子有关。
与评价,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就无所谓面子。 自我意识影 响着一个人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在不同的 情景中,自己应该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以及这种印象会对 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就 会注意和考虑到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与“面子”有何关系,并 确保自己的言行和特定的社会情景相一致, 以协调自己与 他人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中国人;面子;社会互动;印象管理;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1 — 0052 — 03
Arthur Smith 最早对中国人的面子作了研究,他认 为 中 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其意思比我们 所能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多。 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胡 先缙才以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中国本土的面子 概念,此后出现了一系列面子的跨文化研究。 中国网关于中 国人“面子观”的调查表明,认为“面子”在中国人社会交往 中 很 重 要 的 占 83.33%;认 为 一 般 的 占 11.98%;认 为 不 重 要 的 仅 占 2.61% 。 认 为 “面 子 ”作 为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谈 不 上 好 不好,反正很有用的占 51.00%;认为是 文化中 的 糟 粕 ,应 该 抛弃的占 28.35%;认为非常好,利于人际沟通的占 15.60%; 而认为有没有面子无关紧要的仅占 5.06%。 〔1〕可见,面子在 中国人心目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 面子的文化心理含义 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中国人对面 子的重视,有时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即面子有时甚至比人 的生命还重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 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 因此,胡先缙把面子定义为 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 是社会对人看得见成就的承 认。 〔2〕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子和道德性的面子。 〔3〕何 有晖认为, 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 的尊重和顺从。 〔4〕翟学伟的面 子 定 义 是 个 体 对 做 出 良 好 行 为后的自我评价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 乐国安认为 “面子首先是个体的自我拥有、自尊的表现,然后再通过与
然就笔者理解,所谓面子是熟人社会或传统社会中,主 体对自己能力、地位、尊严、道德等社会身份(或声望)在他 人心目中的一种期待。 在陌生人社会就无所谓面子,因谁也
[收稿日期]2010 — 01 — 02 [作者简介]张艳丽(1986—),女,山东成武人。 2008 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三、 面子的基本特征 面子观念并不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而是大部 分传统社会的共有现象,面子有自己的特征。 社会性:面子的产生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是一种社会 性的东西。 面子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 得,一个人是否有面子,不是由他自己的个体活动决定,而 是由交往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决定。 个人只能从别人那里获 得或丢失面子, 所以面子必须依赖互动和交往活动才能存 在。 面子的存在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活动是面子生存 必不可少的空间,离开了特定的社会互动,就无所谓面子的 存在。 面子不仅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通过个人心理体验获 得,它还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发生的,包含了 社会成员的共识。 社会资源的符号化:从面子的社会关系属性看,它与人 情、回报、自己人、外人等概念是不可分离的,是这些社会资 源的符号化。 一个人掌握的权力越大、财富越多、关系网络 越复杂,那他在与他人交往中越有可能占有优势地位,越容 易获得想要的东西, 同时在此过程中再次扩大自己的权力 等资源,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关系,从而获得更大的面 子。 正如布劳关于社会交换的论述:在社会交换中,那些拥 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拥有为其他成员所需的稀有资 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 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相反,有些成员 由于资源(财富、权力、关系、人格、道德等广义资源) 的缺乏 而在交换中成为失败者,丧失了面子。 个人尊严感的体现: 面子一定程度上是个人能力和成 就的社会反映,个人的尊严感会从社会赞许中获得,这使个 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追求脸面。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面子的 实质就是一个尊严与自尊的问题。 一个人若没有尊严和自 尊,也就无所谓面子。 自尊是里,面子是外,自尊是背后的动 机,面子是外部的彰显。 面子是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社会 尊严,或经他人允许和认可的公众形象。 实际上,越是要面 子的人,他的自尊心也就越强,所以当一个人极力维护自己 的面子时,实际上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一个人伤害了别 人的面子时,也伤害了别人的自尊。 炫耀性:面子的炫耀性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它既体 现在上流社会的奢侈消费中, 也存在于中下阶层中人为了
相关主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中国人的面子
面子与中国人
中国人的管理心理观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分析
文档推荐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页数:11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页数:9
中国人对管理的态度
页数:37
公共管理心理学(1)
页数:15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解读
页数:17
公共管理心理学(1)
页数:7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
页数:54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页数:16
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南大2017第一次作业
页数:2
1管理心理学概述 (3)[20页]
页数:20
最新文档
素描教学意识训练的文档
中小企业融资【外文翻译】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PPT说课课件[1]
实验三 GIS常见功能的实现
第三个小板凳22
(完整版)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书2019.6.18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2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爱的教育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三十六计“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