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中国临床证据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73
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在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进展[1]摘要: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因此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血管壁损伤与炎症反应,一旦发生极有可能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
替格瑞洛是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降低PCI术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但使用剂量存在一定争议。
本文拟对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采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该病患者的治疗、后续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相应理论支持。
关键词: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治疗后虽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术后可因凝血功能出现反跳性亢进,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不仅对目标血管再通造成影响,还可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件。
所以,患者在PCI围术期内给予相关药物防止血小板异常变化是提高治疗效果与促进患者预后的主要方式。
替格瑞洛是一种高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但其实际用药剂量存在较大争议。
替格瑞洛在PCI术后给予患者服用可保障其冠脉血流重组,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血小板活化,防止心肌细胞凋亡,减少PCI造成的内皮损伤,促进患者康复。
研究[1]表明,亚洲黄种人群体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白种人,因此亚洲各国学者对替格瑞洛的应用剂量开始进行分析研究。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提供帮助。
1替格瑞洛的药理机制1.1替格瑞洛的药理特性替格瑞洛是一种全新的、直接的、可逆的口服P2Y12受体拮抗剂药物。
这主要是替格瑞洛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帮助栓塞的血管痉挛实现通畅,同时有利于栓塞时心肌的再灌注。
替格瑞洛可防止红细胞对腺苷的大量摄取,避免因腺苷缺乏造成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现象[2]。
1.2替格瑞洛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在我国健康人群中,该药物的平均达峰时间为2h,半衰期为10.9~14.9h,活性代谢物为AR-C12910X。
替格瑞洛片评估报告前言血小板活化的复杂机制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最佳靶标。
当前临床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除了阿司匹林之外,还包括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即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国内未上市),但是这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些局限性。
作为新一代抗血小板药,替格瑞洛从上市之初就获得广泛的关注。
原研公司阿斯利康也对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不断去拓展和摸索其新的用法用量。
随着替格瑞洛核心专利保护期临近,本品到了最佳开发时间。
本文将对本品从临床和市场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本品进行分析。
临床部分1.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基础信息差异比较2. 临床试验结果概述该章节概述了三项由原研公司开展的研究:ONSET/OFFSET、PLATO和PEGASUS-TIMI54。
2.1 ONSET/OFFSET研究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起效和停药后消退广泛特性的研究-ONSET / OFFSET研究:共纳入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23例,均接受ASA治疗,随机分为替格瑞洛(180mg负荷,90mg一天2次维持)、氯吡格雷(600mg负荷,75mg/天维持)或安慰剂组,治疗6周。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观察2种药物的起效特点,结果显示:服药后30分钟,替格瑞洛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显著高于氯吡格雷(41%vs.8%),与600mg氯吡格雷服药后2小时的IPA相当。
提示替格瑞洛起效更快,这也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适用于急诊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2.2 PLATO研究头对头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应用的研究-PLATO(抑制血小板与患者转归)研究:在有或没有ST段抬高的ACS病人中,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治疗可显著降低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心肌梗死或卒中发生率(12个月后9.8%vs.11.7%,P<0.001),而不增加总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但增加非操作相关性的出血发生率,而且文献报道指出该试验中氯吡格雷的致命性颅内出血风险仅为替格瑞洛的1/10,即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加有效但出血风险更高。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近年来,替格瑞洛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对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替格瑞洛的药理学特点替格瑞洛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属于凝血酶抑制剂。
它是由葡萄糖酰胺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能够与凝血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替格瑞洛的作用机制与华法林等传统口服抗凝药物不同,它不需要反复监测凝血酶时间,也不容易产生出血等副作用,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二、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所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包括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药物,可以起到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的作用,从而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
一项名为ATLAS ACS 2-TIMI 51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替格瑞洛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心肌梗死率和缺血再发症的风险。
与安慰剂相比,替格瑞洛治疗组的死亡率降低16%,心肌梗死率降低25%,缺血再发症率降低35%。
因此,替格瑞洛已经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导致栓塞和卒中等严重后果。
替格瑞洛可以作为房颤的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降低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名为ARISTOTLE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替格瑞洛能够与华法林相比,在预防房颤患者中的血栓形成和卒中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并降低了出血风险。
因此,替格瑞洛已经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预防房颤患者的中风。
五、替格瑞洛的不良反应尽管替格瑞洛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但仍然会产生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特别是消化道出血。
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胃肠道不适、皮疹等。
六、替格瑞洛的注意事项替格瑞洛是一种处方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患者在使用替格瑞洛期间应该定期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中医辨证治疗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2例报道替格瑞洛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的药物,能够缓解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
有些患者在服用替格瑞洛后仍然出现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在这些情况下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下面将介绍两例患者在中医辨证治疗下取得的显著疗效。
患者1,男,68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有急性发作入院。
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气促,加重时出现呼吸困难,特别是在活动或夜间加重。
经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期。
患者自知病情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口服替格瑞洛缓释片治疗,但是在平时活动和夜间仍然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在中医辨证治疗下,患者被诊断为肺气虚证。
中医认为肺主呼吸,气为生命之源,肺气虚会引起气虚不足,导致呼吸不畅,气促等症状。
针对患者的症状特点,中医医师给予了补肺益气、清热化痰的中药治疗,配合针灸调理。
经过两周的中医辨证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减轻,咳嗽、咳痰明显减少。
在继续服用替格瑞洛的情况下,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不再受到呼吸困难的困扰。
患者2,女,54岁,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入院。
主要症状为哮鸣音、胸闷、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气促甚至发绀。
患者在平时出现气促症状,特别是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严重。
患者已经长期口服替格瑞洛治疗,但是症状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中医辨证治疗发现患者为痰瘀阻肺证。
中医认为痰液滞留在肺部会导致呼吸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医医师给予了化痰平喘、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配合中药艾灸疗法。
通过以上两例患者的治疗经过,我们可以看出,在替格瑞洛治疗期间,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辅助治疗方式。
希望通过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够为更多患者提供中医辨证治疗的机会,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丁玲岩;马志芳【摘要】替格瑞洛是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更快速、强效及可逆,且血小板抑制作用不受肝脏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对于氯吡格雷无反应或低反应的患者,替格瑞洛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替格瑞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安全有效.该文主要介绍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背景、药效学和药动学、临床效应及临床应用的进展.【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43)001【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冠心病【作者】丁玲岩;马志芳【作者单位】251700 滨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251700 滨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作者单位:251700 滨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1-2]。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冠心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抗血小板的指南性治疗。
然而,氯吡格雷起效慢,在急诊PCI中应用受限。
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活性的抑制效应个体差异大,研究显示4%~38%的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
1/3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作用不达标。
氯吡格雷与P2Y12受体的结合呈不可逆性,停药后需待新的血小板生成后才能恢复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活性持续增高与冠心病再缺血事件风险增加和不良临床预后相关[6-7]。
替格瑞洛为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
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有以下特点:(1)结构上不是非噻吩吡啶类,而是环戊基三唑并嘧啶化合物;(2)本身具有活性,可直接与P2Y12受体结合,且呈可逆性。
替格瑞洛是一种非前体药物,本身即为活性状态,直接作用于P2Y12受体,起效迅速。
口服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肝脏细胞色素酶CYP3A4及CYP3A5的作用下转化生成代谢产物AR-C124910XX和AR-C133913XX。
综述与进展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进展分析韦联章,韩国桥,龙超温,邹梅,罗莉芳,刘春秀 (广西凤山县人民医院,广西凤山 547699)摘要:替格瑞洛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为冠心病一线治疗药物,该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已得到血小板抑制研究的证实,故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随着药物的不断应用,临床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治疗时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虽发生率低,但若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增加患者病死风险。
对此,文章对近年来有关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干预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替格瑞洛;急性冠脉综合征;缓慢性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冠心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作为病理基础,伴继发不完全或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情严重,多见于老年人或具有慢性疾病患者,该疾病临床为胸闷、发作性胸痛等,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环戊基三唑嘧啶类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需要经肝脏代谢激活,起效快,相比于氯吡格雷,该药物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猝死率[1]。
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指出,在不能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常见有鼻出血、呼吸困难、尿酸升高、心动过缓等,其中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若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很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有研究[2]指出,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服用替格瑞洛治疗早期停药的主要原因。
1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1.1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过程中可快速移植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也影响腺苷水平,通过促进三磷酸腺苷释放,使细胞外腺苷浓度增高,而腺苷浓度高低会引发机体生物学效应,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3]。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研究一、前言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多国、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PLATO 研究表明,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进一步改善ACS患者的预后[1],自2011年以来已被多部欧美指南推荐为ACS患者的一线或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替格瑞洛于2012年11月在中国获批,并得到中国非ST段抬高ACS(non 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STE-ACS)指南、PCI指南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推荐。
二、研究替格瑞洛为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是一种直接作用、可逆结合的新型口服P2Y12受体拮抗剂,其本身即为活性药物,不受肝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2C19基因型的影响,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36%。
在中国健康人群中,替格瑞洛血药浓度平均达峰时间为2 h,半衰期为10.9~14.9 h,与白种人的数据类似[2]。
与噻吩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具有更快、更强及更一致的抑制血小板效果,对在中国ACS患者中进行的后羿研究显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显著提高0.5、2、8、24 h及6周时的IPA,替格瑞洛组2 h 的IPA为氯吡格雷组的4.9倍(48.2%比9.8%),24 h的P2Y12反应单位(P2Y12 reaction unit,PRU)<240的患者比例为100%,而氯吡格雷组为75.9%[3]。
此外,替格瑞洛与血小板P2Y12受体为可逆性结合,起效快、失效也快[4],可能有利于减少出血风险以及出血的处理。
替格瑞洛除抑制P2Y12受体以外,还具有生物多效性,其机制可能与影响腺苷代谢有关。
替格瑞洛通过抑制红细胞膜上平衡型核苷转运体-1对腺苷的摄取,增加血浆腺苷浓度[5],导致额外的血小板抑制,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外周动脉功能、减少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面积、抑制动脉内膜增生。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上)•专家替格瑞洛临床应用中国共识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文章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02)冠心病是一种猝死率高、危害严重的常见疾病,规范冠心病管理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无论采取药物或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均是冠心病管理的基石。
双联抗血小板,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患者的标准治疗。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多国、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PLATO研究表明,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进一步改善ACS 患者的预后,自2011年以来已被多部欧美指南推荐为ACS患者的一线或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替格瑞洛于2012年11月在中国获批,虽然已得到中国非ST段抬高ACS(non 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STE-ACS)指南、PCI指南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推荐,但临床使用经验相对不足。
为帮助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合理、规范地使用替格瑞洛,特编写本专家共识。
一、作用机制替格瑞洛为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是一种直接作用、可逆结合的新型口服P2Y12受体拮抗剂,其本身即为活性药物,不受肝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2C19基因型的影响,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36%。
在中国健康人群中,替格瑞洛血药浓度平均达峰时间为2 h,半衰期为10.9~14.9 h,与白种人的数据类似。
替格瑞洛药理特性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