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指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或烧灼感的症状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并排除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
本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
【诊断标准】1.病史: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
2.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标志,甲状腺激素;心电图、X线、B超、胃镜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特殊检查:胃电图、胃排空功能测定及胃内压力测定了解FD有无运动功能障碍。
诊断之前6个月开始出现症状、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痞满”、“胃痛”、“嘈杂”范畴。
其病因可由外邪、食积、气滞等邪郁阻;或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或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
临床辨证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命名为“胃脘痛”。
当分有邪无邪,辨其寒热虚实,可分五型(一)肝郁气滞证病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
主证:胃脘胀痛,胸胁痞满。
次证:脘腹或胸胁窜痛,嗳气呃逆,自觉咽中有物,不思饮食,喜叹息,烦躁易怒,气怒怔忡舌脉:舌边尖红,脉沉弦。
(二)肝郁脾虚证病机:肝气郁滞,脾气虚弱。
主证:胃脘胀痛或不适,纳少便溏。
次证:脘腹胀痛,烦燥易怒,失眠多梦,嗳气反酸,食后腹胀,神疲乏力,便溏不爽舌脉:舌胖大,脉弦细。
(三)脾虚痰湿证病机:脾虚不运,聚湿成痰。
主证:胃脘痞满,舌苔白腻。
次证:餐后早饱,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疲乏无力,痰涎量多,舌脉: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
(四)饮食积滞证病机:饮食伤胃,胃失和降。
主证:胃脘痞满,嗳腐酸臭。
次证:厌恶饮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吐,吐后症减,矢气臭秽。
舌脉:舌苔垢腻,脉弦滑。
(五)寒热错杂证病机:寒热互结,气机壅塞。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常规【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未能发现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症候群,困此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剑突下或胸骨后疼痛、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早饱、暖气、反酸、烧心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根据症状群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
【诊断要点】(一)诊断标准必须包括1、以下1条或多条: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烧灼感。
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包括上消化道内镜)。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2条:1、进食正常食量后的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2、早饱感,抑制了正常进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1、上腹部胀气或餐后恶心或过度打嗝。
2、可能同时存在上腹疼痛综合征。
上腹疼痛综合征*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中等程度以上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
2、间断性疼痛。
3、不是全腹痛,不位于腹部其他部位或胸部。
4、排便或排气后不能缓解。
5、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疾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1、疼痛可能为烧灼样但不包括胸骨后疼痛。
2、疼痛通常由进食诱发或缓解,但也可能在禁食时发生。
3、可能同时存在餐后不适综合征。
(二)、辅助检查: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腹部彩超,必要时行胰腺功能、ERCP 等检查排除消化道或肝胆胰的器质性疾病。
【治疗】1、一般治疗:强调心理治疗,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与焦虑情绪,避免烟洒、浓茶、咖啡等刺激物。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来进行。
对上腹痛为主者,可以选用抑酸剂或抗酸剂;对上腹胀、不适,可以选用促动力剂;对伴有HP感染者,如对以上治疗疗效欠佳,可接受抗HP治疗;如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可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对感觉高敏者,需应用调整感觉的药物。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痞病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围。
2、西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一定包含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炙烤感;而且在清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能够解说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起码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含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备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睦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生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备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纤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痛苦,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乱证:胃脘痞满或痛苦,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喧闹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介绍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2.肝胃不睦证;.治法:疏肝和胃介绍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介绍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介绍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6.寒热错乱证治法:辛开苦降。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与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儿童在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
其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可以是肠胃功能紊乱或者食物消化吸收异常所致。
对于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一、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
医生应询问孩子的症状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是否有其他症状如腹泻、便秘等,以及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
2.体格检查。
医生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腹部是否鼓胀、腹部压痛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腹痛。
3.实验室检查。
一般情况下,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常常是正常的,但可以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胰腺酶、抗胃蛋白酶抗体等。
4.辅助检查。
如有需要,可以进行上消化道检查、肠胃造影、超声、结肠镜等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治疗1.饮食调整。
针对儿童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整,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避免辛辣食物、油腻食物、刺激性食物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
3.药物治疗。
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腹痛可以使用解痉药,如草本止痛膏等;腹胀可以使用胃肠道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恶心呕吐可以使用抗呕吐药,如甲氧氯普胺等。
4.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气滞、痰湿所致,可以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养心安神片、四季感化丸等。
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运动调节。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对于消化系统的调节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
6.注重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调整生活作息,有助于恢复消化系统功能的平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儿童的症状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或伴随其他明显异常如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应及时就诊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此外,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疾病,其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史、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55-刘小林(四川省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中还可以将其称之为消化不良,此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具有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和早饱等不适症状,经过检查将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排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疾病症状可以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疾病病程一般超过一个月或在一年中累计发作超过12周,在功能性胃肠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疾病发病因素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明确,可能和患者胃肠道动力障碍神经因素、精神因素和内脏神经感觉异常等情况有关,可能因为患者记忆力异常或动力蠕动异常,导致感觉上出现异常,最后使患者出现功能性的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
疾病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后,会出现上腹胀以及上腹痛等情况,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同时也可以以一组症状出现。
①针对早饱来说,主要是指患者正常进食后不久出现饱感,导致患者的饮食量显著减少。
②上腹胀一般较多出现在患者用餐后,同时还会出现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③上腹胀和早饱患者一般会出现嗳气。
呕吐和恶心等情况并不常见,一般出现在胃排空较为延迟的患者中。
④部分患者患病后会伴有抑郁焦虑和失眠以及头痛与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产生这样的症状一般和患者所具有的恐惧心理有关。
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患者的相关症状也可能出现一定变化。
起病一般比较缓慢,经过长时间累积会呈现出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西医方式进行诊断时,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具体针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一般主要应用以下几点作为标准:①上腹胀、上腹疼痛、反酸、嗳气、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和易饱等上消化道症状超过4周。
②通过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并没有出现肿瘤和糜烂以及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同时也没有发现患者患有食管炎。
③通过X 线B 超以及实验室等检查,将肠道器质性病变和肝胆胰病变排除。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1-5岁的儿童。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儿童出现反复、持续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诊断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感染、胃肠道梗阻、胃肠道出血等。
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
同时,还需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无菌大肠培养、血常规、肝功能、血沉、食物过敏试验等。
治疗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饮食调整: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需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物过敏和刺激性食物。
建议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同时避免食用过度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2.心理疏导:部分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与心理压力相关,因此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3.定期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药物治疗可以考虑使用以下药物:1.消化酶制剂:适用于胃肠功能不良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胃酸缺乏所致的胀气、消化不良等。
2.益生菌制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并减少肠胃不适症状。
3.抗生素:对于存在细菌感染的患者,可以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抗过敏药物:在有食物过敏症状的患者中,可以考虑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等。
5.解热镇痛药: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使用解热镇痛药。
总结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但其诊断和治疗并不复杂。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无菌大肠培养、血常规、肝功能、血沉、食物过敏试验等,可以准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疗方面,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消化不良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原因。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结、气机不畅引起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调理、疏通气机、调理脾胃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根据患者的脾胃气机运行情况、舌苔、脉象和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胀痛、食后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舌苔多为薄白、腻厚,脉象多为弦或濡。
二、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则是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汤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调节情绪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
三、常用中医药物1.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荆防颗粒:主治肝胆气郁、痰浊内滞,脾胃气机不畅引起的消化不良。
3. 陈皮薏米汤:主治寒湿困脾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4. 苍术术:主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引起的饮食不香、食后腹胀等症状。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饮食调理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注意饮食细节,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进食、多食粗纤维食物,有利于脾胃消化。
五、生活调理患者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缓解压力,如适当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脾胃、疏通气机、改善症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指导,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范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没有器质性病变,仅是消化道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一组消化不良症状的综合体。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感、饱胀感、恶心、呕吐、胃灼热、胃下垂等一系列症状。
本文将主要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神经精神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2)饮食因素:如进食过快、进食过多或过少、高脂肪饮食、咖啡因、酒精等;(3)胃肠功能紊乱:如胃排空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胆囊运动异常等;(4)激素因素:如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5)免疫因素:如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道运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紊乱等相关。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的运动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保持正常的胃肠道功能。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存在胃排空障碍、胃肠道过敏、胃酸分泌异常等情况,导致胃肠道的运动紊乱,使消化过程受到干扰,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感、饱胀感、恶心、呕吐、胃灼热、胃下垂等。
患者常常感到饱胀不适、胃部胀痛、闷闷作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出现在进食前、进食时或进食后,也可以伴随其他症状如嗳气、纳差、口苦等。
有些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患者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感、饱胀感、恶心、呕吐、胃灼热、胃下垂等,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体征方面可以进行腹部触诊、听诊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腹部情况。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进行胃肠道功能检查,如胃肠道内镜检查、胃酸分泌功能检查等,以评估胃肠道的功能情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来进行。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出现腹部不适感、上腹疼痛、胀气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诊疗经验和专家共识。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消化病学》的相关研究和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标准包括:上腹不适感、上腹疼痛、脘腹部胀满、胃胀气、嗳气、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
同时还应包括舌质、舌苔、脉象等中医诊断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排除有机疾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调理脾胃、化湿理气、和胃止痛、调理心气等。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消化系统的核心,调理脾胃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原则。
可以应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党参、炙甘草、白术等。
2.化湿理气:中医认为湿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之一,需要化湿理气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藿香、茯苓、陈皮等。
3.和胃止痛: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疼痛是由于胃气不和所致,需要和胃止痛来缓解疼痛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半夏、泽泻等。
4.调理心气:中医认为心气不足可以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调理心气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柏子仁、远志、酸枣仁等。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中药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保和丸、理中丸、四君子汤等。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疗效。
可以选择腹部穴位、胃脘穴等进行针灸治疗,能够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症状。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改善脾胃功能,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进行综合调理。
2023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与长期管理一、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⑴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暧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
罗马IV标准沿用罗马m标准中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描述,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前者为以早饱为表现的动力异常,后者以腹痛为表现。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句F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精神心理因素(部分FD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相关。
研究表明FD患者普遍存在胃排空延缓、胃容受功能受损、胃电节律紊乱。
也有专家认为难治的FD可能与胃肠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诊断A⑹诊断前至少2个月内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条件,且每个月至少4d是有症状的:①餐后饱胀;②早饱;③上腹疼痛或烧灼感,与排便无关;④经过适当评估,症状不能用其他疾病来完全解释。
包括两种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
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不适或早饱感,影响正常进食。
支持诊断的标准:上腹胀气、餐后恶心或过度打嗝。
上腹痛综合征: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①严重上腹疼痛或烧灼感,影响日常生活;②疼痛非全腹,局限于腹部其他部位或胸肋部区域;③排便或排气后不能缓解。
支持诊断的标准:①疼痛可能为烧灼样但不包括胸骨后疼痛;②疼痛通常由进食诱发或缓解,但也可在空腹时发生。
四.器质性消化不良的预警征象有哪些⑹1.预警症状包括家族史淡症性肠病、乳糜泻或消化性溃疡家族史;2.相应症状:持续性右上或右下腹疼痛、吞咽困难、吞咽疼痛、持续呕吐、胃肠道出血、夜间腹泻、关节炎、直肠周围疾病、青春期延迟、不明原因发热。
3.体格检查:右上或右下腹压痛,非控制的体重下降、生长迟缓等。
五.存在预警征象的儿童,如何安排进一步检查I9】需进一步完善血常规(看有无贫血)、粪便隐血试验(评估有无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内镜或胃肠钢餐(无胃镜条件时选择)检查、肝胆胰腺超声(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等其他慢性脏器疾病)、选择性查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测定、甲状腺功能测试及胸部X线检查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05-02
消化不良是一个概念模糊的专业名词,是用来概括一种临床症候群,如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
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导致消化不良的原因有许多种,包括器质性疾病,如肿瘤、消化性溃疡、肝胆及胰腺疾病和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fd)[1]是指即使经过规范的医学检查也未能发现的有些器质性疾病。
换句话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排除了一些疾病的基本病因后,经过专业的医学影像检查,依然没有发现导致器质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即可以按照功能性标准或romeii标准[2]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若被称为医学上的功能消化,则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上腹部的中间部位出现连续性的疼痛;(2)根据器质性疾病的病因无法解释这一现象;(3)病情症状与排出的分泌物没有关系;(4)这些症状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至少出现十二周,可以是不间断的出现。
粪便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溃疡样型:他的主要表现是中腹部出现连续不断的疼痛,有时疼痛出现的时间会成规律性,如进餐前痛、饥饿时疼痛、夜晚疼痛;(2)运动障碍样型:它的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在饮食后疼痛会加剧,并伴有涨肚、易饱、饮食后涨肚严重、
胃口不好、干呕、恶心等问题;(3)非特异性,即不存在上面两点所说的症状,却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
针对以上三种不同的症状,在医学上可以分别类型实施不同的医学治疗措施。
要重视在医学诊断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1)溃疡样型消化不良:具有这种症状的器质性消化不良的部位有:具有溃疡样症状的器质性消化不良有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幽门管溃疡、幽门前区溃疡、糜烂性胃窦炎,这些部位检测较为困难,可采用通过内镜进行医学检测的办法;(2)运动障碍样型消化不良:多种病因都可能导致胃消化功能出现障碍,致使胃功能减弱,一些常见的病因包括风湿、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因此在进行医学检查时,务必要细致查找治病的原因所在,排出没有可能性的病因;(3)其他病因导致:如肝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小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都可能导致病人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因此,在治疗时要选择科学的检查方法,对症下药,排出上述疾病,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医疗手段实施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般治疗;
由于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的病因较多,在治疗开始时,难以准确的查找出病因所在,果断的消除病痛。
因此,此时的医疗目的就是要减少病人的痛苦,使病人能暂时接受这种症状,继续配合医生查找病因,确定医疗方案。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疾病,医生首先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此种疾病的可能病因,是患者清楚所患疾病并非不可治愈,使患者减轻
心理负担,保持乐观心态,有利于该疾病的后续治疗。
如果能够查找出治病的精神因素,将对患者的紧张心理起到极大的缓解作用。
询问患者有无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无使用易致使此病的药物,及时改变或停止,将对病症的治愈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对于一些年轻的患者可以根据以往治疗此类疾病的经验先行治疗。
再采取了上述的治疗方式之后,在考虑下一步的药物治疗。
但是,当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尚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治愈这种疾病,多是采取对症治疗的个体性医疗方法。
目前医学上常用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包括抑酸剂、促胃肠动力剂、胃粘膜保护剂、hp感染的根治、抗抑郁焦虑药物和心理治疗等。
1 抑酸剂
抑酸剂包括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
抑酸剂能够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原因可能是有些患者的十二指肠对酸敏感有关。
当前,在治疗此种疾病时还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医疗问题:如还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发病率是否高于普通人群、是否跟某些隐形的症状有关;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病理原因、根治是否有利于症状的改善。
2 促胃动力药
当前,医学上认为胃动力障碍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病因,所以,使用促胃动力药对于动力障碍样型消化不良的患者中有
着不错的疗效。
目前已有三代促胃动力剂。
第一代胃复安为中枢性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明显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和泌乳反应,故不适于fd患者长期使用;第二代吗丁啉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可能会出现口干、头痛等副作用,并不适用于fd患者长期使用;第三代西沙比利是通过选择性地增加肠肌神经丛后处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促进胃肠运动。
由于肠肌间神经丛上5-羟色胺4型受体(5-ht4)广泛存在于全胃肠道,故其促动力作用是广谱的一般认为是当前治疗胃肠动力障碍首选药物。
另外,英国pilot、日本伊藤等在经过了医学试验后也验证了红霉素对消化道的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能使mmi ⅲ期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出现,但是红霉素可引起恶心、呕吐一般不作为首选胃动力药物。
3 应用抗精神病药心理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与精神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患者也会出现焦躁、恐惧等症状近年来很多学者将注意力转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治疗。
但soo等[3]认为心理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还缺乏科学、合理的临床证据。
抗精神病药包括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等。
当前,医学专家们仍没有搞清楚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但在临床的治疗上多采用采用药物,因为该类药物对于内脏神经的敏感性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由于缺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药物,当前在临床治疗上仍是以一系列综合的医疗措施治疗为基础,又根据患者的不同
症状,采取个性化的医疗方案,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起到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英莲,陈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临床内科杂志(2005)5-0300-03
[2] small pk,laudon ma,waldron b,et al.importance of reflux symptms in functional dyspepsia.gut,1995,36.189
[3] soo s,forman d,delaney bc,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y-cal therapies for nonulcer dyspepsia.am j gastroenterol,2004,99:1817-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