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为共同说及其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8
名称:认知心理学*名:**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
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
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
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视阈下的行为
陈文昊
【期刊名称】《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2)004
【摘要】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视阈中的行为不同,前者偏向于存在论上的自然行为,后者偏向于规范意义上的社会行为.以此为基点,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在“对物防卫”的认可与否以及“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的取舍上采取不同的态度.采取存在论意义上的、客观中立的、未定型的“裸”的行为更符合刑法行为视角的立场.“有害性”、“有意性”都不是行为的要素,应当将主观要素与价值判断从行为的考量中剔除出去.这样的行为观对于“对物防卫”的主张与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有所裨益.
【总页数】10页(P115-124)
【作者】陈文昊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611
【相关文献】
1.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争法经济学阐释
2.行为无价值论与违法性判断r——兼评结果无价值
3.“裸”行为概念之提倡——从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关
于行为要素的争论谈起4.探究盛世朝代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5.探究盛世朝代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本文试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为着眼点,就教师如何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课堂用语,从课前问候语、讲授中的指令语、课堂提问和问题反馈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在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对如何推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教师课堂用语Brown和Levinson指出:许多语言行为蕴含一个共同点——“照顾面子”。
“面子”体系是交际过程中的关键。
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也同样具有以言行事的语用功能,也可能会威胁到学生的面子。
教育离不开师生交际,师生交际离不开面子,教师和学生都不希望丢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又尊重对方的面子。
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面子问题,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the Speech Act Theory)是指Austin (1962)和Searle(1979)关于言语活动假设的理论。
Austin (1962)在其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指出,人们实际言语、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是说了话,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意图,用语言表现出了某种行为。
他把这种人类行为称作言语行为(speech act),而它解释句子的这一崭新视角被学术界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在Austin看来,人们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同时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即说话或发话的言语行为(也叫“以言行事”locutionary act)、表意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指事”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面子理论Brown & 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即:面子、威胁、面子行为和礼貌策略。
论共同犯罪中行为共同说的合理性作者:孙铭悦来源:《卷宗》2017年第15期摘要:针对共同犯罪,不同的学说判断的标准和要求不同,从而将直接导致共同犯罪是否构成的结果不同。
目前,在司法实务中主要采取部分犯罪共同说的标准,但是其自身体现出的一些缺陷引起学界的反思,在此背景之下诞生了行为共同说。
本文中笔者将就行为共同说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将其与完全犯罪共同说、部分犯罪共同说相比较,进而挖掘该学说的合理性。
关键词:共同犯罪;行为共同说;共同过失犯罪共同犯罪是刑法犯罪论中十分熟悉的一种犯罪情形,对此,《刑法》第25条也对其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为了强调这一点,法条还进一步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这也意味着若想构成共同犯罪,犯罪主体的主观要件必须是故意。
实质上,立法者的立法宗旨与理论中的部分犯罪共同说十分贴切,可以说基本是在部分犯罪共同说的指导下做出的规定。
在采纳部分犯罪共同说之前,学界还存在完全犯罪共同说的看法。
即针对共同犯罪中”共同“的标准,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完全犯罪共同说、部分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
下面笔者将一一进行分析。
1 传统共同犯罪的认定标准(一)完全犯罪共同说最古老的一种看法是完全犯罪共同说,该学说认为,若想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客观行为相同、主观故意相同、触犯罪名也相同。
只有这三项标准完全相同才能构成共同犯罪。
该学说的缺陷无处不在,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如果运用这种学说进行判断,将会使得相当比例的一部分共犯情形处于无法归咎的尴尬状态。
举一个最简单的案例:甲试图进行盗窃,把乙叫来帮助自己望风,甲进入行窃的过程中突然被主人发现,为了拿到财物,甲将主人打成轻伤实施了抢劫行为。
按照完全共同说认为,甲乙二人并不构成共同犯罪。
因为二者在主客观要件以及触犯的罪名上并不相同,因此二者并不构成共同犯罪。
但如果不以共犯论处,那么对乙的行为应当如何论处呢。
乙的望风行为对主人的法益没有任何侵害性,给他单独定罪的话应当定什么罪似乎都不合适,但如果就此不给乙定罪显然又不合理。
论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是共同侵权行为中一种重要侵权类型。
在当今社会,共同危险行为发生数量的增大、侵权形态的复杂化,对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理论体系及立法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讨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归责,通过对行为要件及责任承担的分析,对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基本理论作一简要梳理,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并适用我国关于共同危险行为的现行立法。
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简要说明了共同危险行为立法的发展过程,交代了本文写作动机和关注问题,对正文部分有一个前提性铺垫。
正文部分共三章组成。
第一章试图通过分析民事共同行为、共同侵权行为概念及特点,对共同危险行为予以界定,以期对共同危险行为的基本特点得以梳理。
共同危险行为属于民事共同行为和共同侵权行为,应具有二者之属性。
此外,将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加害行为、无意识联络的数人侵权及高空抛物行为相比较,以便更深刻理解共同危险行为本质特征。
第二章主要讨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
主要探讨了共同危险行为主观过错问题,如共同过失说是否合理,单独故意是否可以存在等。
对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予以分析,法律上推定危险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该种因果关系在理论上属“择一因果关系”。
此外,加害人不明作为共同危险行为的特殊构成要件,也是共同危险行为区别于其他共同侵权行为的关键所在。
第三章先分析共同危险行为的归责基础,法律课以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法理依据何在;接着讨论共同危险行为人对外及对内责任承担问题;最后对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第十条关于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的规定作出评析,认为该条并未明确规定共同危险行为的免责事由,可能导致司法实务中对免责事由适用不一致的情形,希望通过上述对共同危险行为相关制度及法理分析,对该条的规定有全面正确的理解,以期立法或司法机关对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适用作出确定一致的解释,以利于司法操作。
最后,在全文基础上,予以概况,作出结论。
刑法干货三则之行为共同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务必要仔
细体会)
1、行为共同说并不是指自然意义的行为共同,而是构成要件的行为共同。
成立共同正犯虽然以共同者之间具有意思联络为必要条件,但并不以故意的共同为必要。
这是因为,共同正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性完全可能只有心理的因果性,但心理的因果性并不以故意的共同为必要。
例如,A与B共谋杀害C,各自向C开枪射击,但A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C,B射击的子弹打中了C,造成C死亡。
虽然A的行为与C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物理的因果性,但A与B依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同正犯。
2、行为共同说将共同正犯理解为,各人通过共同的行为实现各人的犯罪,因此,在能够肯定共同引起的法益侵害范围内,即使与共同者各自的故意相对应的犯罪(罪名)不同,也能成立共同正犯。
例如,A以抢劫的意思、B以强奸的意思,共同对C实施暴力,导致C身受重伤。
根据行为共同说,A成立抢劫(致人重伤)罪的共同正犯(不管是否取得财物),B成立强奸罪的共同正犯(不管是否奸淫既遂)。
3、行为共同说的基本立场是,共犯通过共同实施“行为”来实施各自的犯罪;共犯也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罪责,所以,共犯者相互之间的罪名不必具有同一性(罪名从属性的否认),也不要求共犯人之间存在作为共同犯罪意思的故意。
在行为共同说看来,共犯的处罚并不是借用他人的可罚性,因而不要求与他人有共同的责任。
之所以处罚共犯,是因为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通过利用他人扩张了自己的因果影响力的范围。
显然,从共犯的处罚根据上来说,行为共同说与因果共犯论紧密联系。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言语行为理论举例说明摘要: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Austin提出该理论以来,已经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众多专家、学者先后对其合理性、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大量考究。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广告语、言语篇分析和外语教学。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以言行事;应用作者简介:马娜娜,1986年7月出生,汉族,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2Ⅰ、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作为兄弟学科的语言学和翻译学,语言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深化翻译研究,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论述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正确领会原作者的动机意图,并力求在译文中对等地传达这种动机与客观效果,以使接受者对于原作与译作信息的接受是一致的。
以下是《红楼梦》中选段的翻译: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The courtyard was silent as she entered it. Not a bir d’s cheep was to be heard. --Hawkes译…To her surprise, his courtyard was utterly quiet.──杨宪益夫妇译翻译时,译者要在充分领会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之上,即理解“施为性言语行为”的话语,并结合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把文化差异影响降到最小,再加以翻译策略,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信息及其文化语境。
根据Hawkes的译文,可以推断:虽听不到声音,但是院子里是有鸟儿的。
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却丝毫未提到鸟儿,但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原作信息:周围一片寂静。
“鸦雀”是不存在的,是虚的,因此可以在译文中省略掉。
字面意思传达的往往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真实语境去辨别原文的隐形意义及其重要。
论行为共同说及其应用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内容提要:关于共同犯罪的本质,我国现在的通说是(部分)犯罪共同说,但这种见解不仅存在违反我国刑法中的个人责任原则、在客观的社会危害性的认定上混入主观要素等诸多问题,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难以得出妥当结论。
因此,本文提倡行为共同说,并试图通过这种学说对共同犯罪认定上的一些争议问题作出合理解答。
关键词:共同犯罪(部分)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由于我国刑法第25条明文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因此,我国刑法学的通常见解认为,成立共同犯罪,二人以上除了客观方面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之外,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主体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在15周岁的某乙让16周岁的某甲为其望风,而自己进入他人室内盗窃的场合(“盗窃案”), 因为有一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故二人不能成立共犯;第二,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在“甲、乙二人上山打猎,甲从望远镜中发现其共同之仇人某丙正在草丛中休息,于是告诉某乙抓住机会开枪。
某乙误以为草丛中之物体为猎物,于是开枪射击,导致丙死亡” ①的场合(“打猎案”),由于一方出于故意、另一方出于过失,故二人不能成立共同犯罪,只能作为单独犯分别处理,即某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教唆犯和过失致死罪的竞合犯,某乙成立过失致死罪;不仅如此,在某甲偷偷地将某乙的丈夫与人通奸的艳照和一把手枪放在某乙的家门口,某乙看见之后怒火中烧,等某乙回家之后,举枪将某丈夫杀害的场合(“艳照案”),由于某甲和某乙之间由于缺乏意思沟通和联络,故也无法成立共同犯罪。
②但是,以上结论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就上述“盗窃案”而言,如果说甲、乙二人不成立共同犯罪,则对某甲和某乙均无法处理。
因为,既然作为实行犯的某乙都不构成犯罪,则作为为其盗窃望风的帮助犯的某甲就更不可能构成犯罪了;上述“打猎案”的场合,某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也未尝不可,但说某甲只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教唆犯和过失致死罪的竞合犯,则是与事实大相径庭。
2021年41期总第58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简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主要从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跨文化交际【Abstract】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speech at theory; pragmatics; cross-cnlttnral 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鲁芯羽,首都师范大学。
行为共同说下片面共犯的肯定摘要:行为共同说下的片面共犯否定说,以意思联络的缺失为否定依据,与行为共同说的客观立场相矛盾。
行为共同说下的片面共犯肯定说,从因果共犯论的角度肯定片面共犯的成立,能够实现不漏不纵的公正处罚,符合刑法解释的正义性、安定性与合目的性的要求。
关键词:行为共同说;片面共同犯罪;刑法解释1.引言片面共犯作为共同犯罪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其理论的建构自然在方方面面都要受制于解释者对共同犯罪基本理论的认识。
那么,作为片面共犯理论之起点、核心的概念问题,自然也就有了不同形式的展开。
一般地,对于片面共犯,传统观点认为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或故意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的情形,即单方面、片面地存在共同犯罪的故意。
”故而,在这种定义的要求下,对于片面共犯的场合仍然需要在所谓“主客观相统一”的层面上予以判断。
换言之,持此观点的论者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把握片面共犯的问题,认为片面共犯是主客观统一的共同犯罪中主观方面有所不同的一类。
对共同犯罪本质问题的理解决定了传统观点的这种结论。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刑法》中的规定是其推论的原点。
在对这一很难讲没有受到苏俄刑法典影响的规定进行阐释时,传统观点论者做出了如下解读——“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者单位”;第二,“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否则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第三,“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显然,传统视角下的共同犯罪认定方法对于不同形态的共同犯罪是不加以区分的,而是统一方法进行认定——举凡数人犯罪,只要符合上述成立条件,即认为其成立共同犯罪,参与人便是共犯人。
2.行为共同说下片面共犯问题的不同进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
但是,就共同犯罪成立的问题,也即何谓“共同”的问题,在理论上产生了较大争议。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生活前提:基于因果共犯论和犯罪支配理论在研究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的适用范围时,不应当仅指共同正犯,而应当作为共犯的全体问题来考察,即包括教唆犯和帮助犯。
共同犯罪存在的两种学说:一是犯罪共同说。
其是指数人共同实施了特定的犯罪1、完全犯罪共同说:一是各行为人之间必须具有相同的故意。
二是各行为人之间必须具有相同的犯罪事实,且行为性质是由主观故意内容确定的。
三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的共同行为。
2、部分犯罪共同说:为了克服完全犯罪共同说的缺陷提出来的,这种学说使案件得到比较公平的处理,但和完全犯罪共同说的本质一脉相承。
有所差别的是,二人以上虽然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犯罪之间具有重合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
二是行为共同说。
指数人共同实施了刑法上的违法行为即可构成共同犯罪,这一理论有助于解决片面共犯、共犯与身份、承继共犯、共犯的处罚根据等传统刑法没有厘清的理论问题,彻底贯彻个人原则,还有助于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行为人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行为是否成立共犯以及过失能否成立共同正犯及成立共同犯罪是否要求罪名相同的复杂问题。
问:怎样理解数人一罪与刑法中的个人责任原则相矛盾?数人应数罪是行为共同说的特点,该说认为共同犯罪就是共犯人相互利用对方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犯罪目的的一种犯罪方法、类型。
即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而利用他人的行为,因而扩大自己行为因果关系影响范围的一种形式,完全属于共犯人相互之间的个别利用关系。
所以,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共同的行为,就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责任内容相同或犯罪同一。
换言之,成立共犯,在行为方面只要求行为具有共同性就可以了,不必须是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在意思联络方面,只要就实施行为具有意思联络就可以了,不必须是共同的犯罪故意。
1、主观主义行为共同说。
代表日本牧野英一博士。
认为“犯罪行为是行为人恶性的征表,因而成立共犯无需以同一构成要件为前提,只要共同实施了前构成要件的自然行为就能成立共犯。
浅析共犯学说——以部分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为主内容摘要:共犯的成立在刑法理论界中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目前“部分犯罪共同说”是共同犯罪本质学说的通说,取代了过去学者们对于“完全犯罪共同说”一边倒的情势。
当前与“部分犯罪共同说”相并立的,还有“行为共同说”,主张该学说的学者们认为部分犯罪共同说存在理论缺陷,在运用过程中,与行为共同说相比较,不够合理。
部分犯罪共同说和行为犯罪共同说均有合理与不足之处,但依照现在的形势看来,行为共同说更有利于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有关共同犯罪的问题。
关键词:部分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优缺点一、共犯本质学说的构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该条文是我国刑法中第二十五条第一款有关共同犯罪概念的规定,也是我国刑法理论中唯一以明文立法的形式对共同犯罪的定义所进行的表述。
两个以上行为人共同实行犯罪时,各个共同实施的所产生的所有结果各自负担其责任,然而在认定共同犯罪的过程中,其根据在于“共同”的内容上,而“共同”的内容是指各行为人之间“犯罪的共同”或是“行为的共同”成为了刑法理论学界中研究共同犯罪本质的核心问题。
(一)犯罪共同说的简述犯罪共同说认为,犯罪共同成立的基本理由有三点:首先,基于罪刑法定原则,只有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时才能成立犯罪,那么,共同犯罪的成立也不应例外,因为不同的犯罪有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所以就共同正犯而言,只有当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共同符合了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构成要件时,才能成立共同犯罪,就其他共同犯罪而言,只有当至少一行为人的行为与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相符合,且其他共犯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刑法总则规定的构成要件相符时,所有行为人才能成立共同犯罪;其次,犯罪共同说有利于实现其自由保障的机能;最后,各国刑法具有一般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的都属于正犯。
”该规定与犯罪共同说的观点相一致,“共同实行犯罪”则意味着行为人间有共同的实行行为,然而,不同的实行行为构成不同的犯罪,因此,只能就具有相同实行行为即相同犯罪成立共同正犯①。
试析共同过失犯罪[摘要]根据我国《刑法总则》有关共同犯罪的规定,共同犯罪仅限于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不包括在内。
笔者认为将共同过失犯罪纳入共同犯罪的范畴,有利于在理论上为司法实践提供支持,符合刑事司法实践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共同过失犯罪;共同注意;共同正犯一、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观点述评(一)共同过失犯罪之理论纷争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是国内外刑法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刑法理论界关于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的主要观点有三种:肯定说、否定说和限制肯定说。
1.肯定说肯定说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一般以行为共同说和目的行为论为理论基础。
行为共同说只要求有共同的客观行为,主观上即使出于过失,也可成立共犯。
目的行为论认为过失行为也是一种意思行为,是一种违反注意义务的不注意的目的行为,因此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2.否定说否定说否定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认为共同犯罪仅限于共同故意犯罪,因为共同犯罪需要各行为人之间有犯罪需要的意思联络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主观上只能是故意,二人以上故意实施共同犯罪行为的才能构成共同犯罪。
而共同过失犯罪不具有这种犯罪所需的意思联络,因此不成立共同犯罪。
3.限制肯定说限制肯定说认为从过失犯罪的性质上看,对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导致结果的,通常不能认为是共同正犯,但当法律对共同行为人科以共同的注意义务,共同行为人共同违反了该注意义务时,就应当肯定过失的共同正犯。
(二)理论评析应当肯定以行为共同说为基础的肯定说和以犯罪共同说为基础的否定说对理论产生的时代里解决共同过失犯罪问题都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刑法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两种学说又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
肯定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共同犯罪理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共同过失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过失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对于实现刑法的社会保障功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片面共同正犯的成立依据——基于“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的解读尹晓静【内容提要】片面共同正犯所要解决的是对知情者一方能否适用“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理,即对客观结果承担全部责任的问题;“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要求不是片面共同正犯成立的前提,而是共同正犯的归责原则;从行为共同说、因果共犯论的角度出发,片面共同正犯只要客观上具有物理因果关系和单方面的意思联络就可以成立。
【关键词】片面共同正犯部分行为一、司法实践中片面共同正犯争议问题的核心所在我国实务界的通说观点只承认片面帮助犯,否认片面共同正犯。
否定的主要原因在于片面共同正犯自身有单独的可罚性,即便不予承认也不会有处罚漏洞。
笔者试图通过以下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案例1:某丙看到某甲拿刀追杀某乙,也想同某甲一起杀某乙,于是在暗中设置障碍将某乙绊倒,使其无法继续逃跑,某甲追上某乙用刀将其杀死。
案例2:某丁看到某甲在拿刀追杀某乙,也想同某甲一起杀某乙,于是在暗中用枪射击某乙,结果打中某乙的腿部,某乙因突然中枪无法逃走,遂遭某甲用刀杀死。
对某丙、某丁如何处理,这就涉及片面共同正犯问题。
案例1中的某丙成立片面帮助犯。
在片面帮助犯的场合,帮助行为自身不具有可罚性,认定为共犯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唯一途径,所以,不得不把片面帮助犯纳入共犯范围。
⑴在案例2中,如果不承认片面共同正犯,丁的行为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其一,单独犯罪说认为某丁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如果主观上没有犯意的相互联系,虽然此实行犯对彼实行犯具有片面的共同犯罪故意,也没有必要承认其为片面的实行犯,只要径直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文定罪量刑就可以了。
⑵但是在本案中,正是由于某丁的加工、补充行为,才使甲的杀人行为得逞。
某丁的行为与某乙的死亡结果具有因果关系,某丁也有与某甲一起杀乙的意思联络。
对某丁仅以未遂处罚难脱重罪轻判之嫌。
刑法遵循分配公正的原则,刑罚的轻重应该与罪行的轻重相符合。
这既适用于普遍的、法律的规定,也适用于个案的判决。
行为共同说之提倡——部分犯罪共同说之批判(一)关键词:共同正犯的本质部分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共同”故意犯罪内容提要:关于共同正犯的本质,存在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之争,现在基本上是部分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的对立。
部分犯罪共同说的致命缺陷在于:甲、乙各自出于杀人、伤害的故意共同对丙实施暴行导致丙死亡,在由乙的行为导致丙死亡或者不能查明原因时,由于部分犯罪共同说认为甲成立杀人罪的单独正犯(而不是杀人罪的共同正犯),结局是甲仅成立故意杀人未遂。
行为共同说之所以认为,甲成立杀人罪的共同正犯,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的共同正犯,就是为了适用“一部实行全部责任”的共同正犯的归责原则,因而,按照行为共同说,肯定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将我国刑法第25条中的“共同故意犯罪”把握为“共同”的故意犯罪,采用行为共同说就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
一、问题意识【案例一】甲出于杀害的故意,乙出于伤害的故意,共同向丙开枪射击,丙中一弹身亡,但事后无法查明这颗子弹是由甲发射还是乙发射的。
问:如何追究甲、乙的刑事责任?这是国外刑法理论在讨论共犯正犯的本质问题时经常列举的教学案例。
现在一般认为,关于共同正犯本质的讨论,不仅是共同正犯的问题,也是广义共犯(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共通的问题。
1]共同犯罪的“共同”何在,是共犯(指广义共犯: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成立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于共同正犯的本质,总体上存在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之争,但理论的分类并非完全一致。
日本有学者细分为:强硬(日语是“かたい”)犯罪共同说(完全犯罪共同说)、部分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将后两者又分为:强硬(かたい)部分犯罪共同说、温和(日语是“やわらかい”,有学者直译为“柔软”)部分犯罪共同说、强硬(かたい)行为共同说、温和(やわらかい)行为共同说。
2]但日本最近的刑法教科书中比较一致的分类是:犯罪共同说(包括完全犯罪共同说和部分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
关于我国刑法不存在片面共犯的探究关于片面共犯是否应以共同犯罪论处,理论界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
因果共犯论只是为共犯提供了处罚根据,并未实际解决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共犯的问题。
肯定说和否定说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共同说与犯罪共同说。
以行为共同说为基础所推演的结论不具有唯一性,结合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当从解释论上得出否定说的结论。
片面共犯尽管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是依据外国刑法解释出的结论并非一定能适用于我国的司法实践。
片面共犯是指行为人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实际参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并不知情的犯罪形态。
例如,甲追杀丙,乙知悉并且也希望置丙于死地,便在甲追杀丙的过程中设置障碍,阻碍丙逃跑,使甲顺利完成犯罪,甲对此却毫不知情(以下简称“典型案例”)。
就不知情的甲而言,只需依其所犯之罪定罪量刑即可,并无争议。
然而对于知情并暗中参与的乙,是否应以共同犯罪论处,理论上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的争论。
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作为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各个共犯人只要具有利用他人行为实现自己犯罪的意思就够了,不要求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也不要求相互之间具有意思沟通和联络。
因此,没有意思联络的所谓片面共同犯罪之间都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1]还有学者认为:“是否承认片面共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共同犯罪的因果性……如果肯定共同犯罪的物理的因果性,那么,片面共犯也可以共同引起法益侵害,因而成立共同犯罪。
”[2]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所谓的‘片面共犯’不是真正的共犯……因为他的故意和行为都是单方面的,而不是行为人相互之间的共同故意和相互利用对方的行为,与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的概念不符合。
”[3]也有学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在所谓的片面共犯中,行为人无论是在认识因素上还是在意志因素上均不具有共同犯罪的一般特征。
既然连普遍性都不存在,又从何谈起特殊性?这时再称之为共同犯罪,未免名不符实。
”[4]理论上通常认为肯定说和否定说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共同说和犯罪共同说,持肯定说的学者一般以行为共同说为基础论证片面共犯,持否定说的学者则以犯罪共同说作为论证依据。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10), 1223-1228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7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7.610174The Theory, Form and Research Paradigm of Cooperative BehaviorXueting Wu, Yanling Liu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Oct. 3rd, 2017; accepted: Oct. 13th, 2017; published: Oct. 20th, 2017Abstrac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ature. In recent years,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behavior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various disciplines, such as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cooperative behavior. Therefore,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various concepts of cooperation.Secondly, the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re discussed, such as evolution theor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and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Then, it analyzes the form and stability of cooperation, and finally explains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social di-lemma of cooperation.KeywordsCooperation, Theory, Form, Stability, Research Paradigm合作行为的理论、形式及其研究范式武雪婷,刘衍玲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17年10月3日;录用日期:2017年10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0日摘要合作与竞争行为促进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变。
一、理论的分歧与争论的焦点顾名思义,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了犯罪;那么,什么要素“共同”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就此存在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
犯罪共同说认为,“共犯是指数人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如杀人罪);共同者所共同的是特定的犯罪。
”[1]或者说二人以上只能就完全相同的犯罪成立共同犯罪。
例如,甲以杀人的故意、乙以伤害的故意,共同对丙实施暴力行为导致丙死亡时,犯罪共同说或者认为,由于甲与乙都是实行犯,但各自触犯的罪名不同,因而不成立共同正犯;或者认为,甲与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同正犯,但对乙只能判处故意伤害致死罪的刑罚。
再如,A教唆B伤害X而B杀害了X,由于B是实行犯,A是教唆犯,A的罪名从属于B 的罪名,故A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但对A只能按照故意伤害罪的法定刑处罚。
这种学说也称为完全犯罪共同说或强硬的犯罪共同说。
(注:以下的“犯罪共同说”一词,如无特别说明,均指完全的或强硬的犯罪共同说。
)犯罪共同说的基本理由有三点:首先,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成立犯罪要求行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共同犯罪的成立也不例外;而构成要件是特定犯罪的构成要件,或者说不同的犯罪具有不同的构成要件。
就共同正犯而言,只有当二人以上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时,才可能成立共同正犯;就其他共同犯罪而言,只有当至少一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其他共犯人的行为符合刑法总则规定的修正的构成要件时,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其次,犯罪共同说有利于严格划定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这便有利于实现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
最后,各国刑法一般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的,都是正犯。
”犯罪共同说的观点与这一规定相符合。
因为“共同实行”意味着有共同的实行行为,而不同的犯罪有不同的实行行为,故只能就相同的实行行为即相同的犯罪成立共同正犯。
[2] 行为共同说(事实共同说)认为,共同犯罪是指数人实施了前构成要件的、前法律的行为,而不是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
论行为共同说及其应用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内容提要:关于共同犯罪的本质,我国现在的通说是(部分)犯罪共同说,但这种见解不仅存在违反我国刑法中的个人责任原则、在客观的社会危害性的认定上混入主观要素等诸多问题,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难以得出妥当结论。
因此,本文提倡行为共同说,并试图通过这种学说对共同犯罪认定上的一些争议问题作出合理解答。
关键词:共同犯罪(部分)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由于我国刑法第25条明文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因此,我国刑法学的通常见解认为,成立共同犯罪,二人以上除了客观方面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之外,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主体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在15周岁的某乙让16周岁的某甲为其望风,而自己进入他人室内盗窃的场合(“盗窃案”),因为有一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故二人不能成立共犯;第二,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在“甲、乙二人上山打猎,甲从望远镜中发现其共同之仇人某丙正在草丛中休息,于是告诉某乙抓住机会开枪。
某乙误以为草丛中之物体为猎物,于是开枪射击,导致丙死亡”①的场合(“打猎案”),由于一方出于故意、另一方出于过失,故二人不能成立共同犯罪,只能作为单独犯分别处理,即某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教唆犯和过失致死罪的竞合犯,某乙成立过失致死罪;不仅如此,在某甲偷偷地将某乙的丈夫与人通奸的艳照和一把手枪放在某乙的家门口,某乙看见之后怒火中烧,等某乙回家之后,举枪将某丈夫杀害的场合(“艳照案”),由于某甲和某乙之间由于缺乏意思沟通和联络,故也无法成立共同犯罪。
②但是,以上结论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就上述“盗窃案”而言,如果说甲、乙二人不成立共同犯罪,则对某甲和某乙均无法处理。
因为,既然作为实行犯的某乙都不构成犯罪,则作为为其盗窃望风的帮助犯的某甲就更不可能构成犯罪了;上述“打猎案”的场合,某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也未尝不可,但说某甲只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教唆犯和过失致死罪的竞合犯,则是与事实大相径庭。
某甲的故意教唆行为已经引起了某丙的死亡结果,怎么能说其只是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罪的教唆犯呢?同时,某丙之死也是某甲的故意行为引起的,绝对不能说是过失致人死亡。
所以,按照单独犯处理上述“打猎案”,难以得出妥当的结论。
同样,在上述“艳照案”的场合,如果说某甲和某乙之间由于缺乏意思上的联络、沟通而不能成立共犯的话,则对于某甲的行为也无法处理。
因为,仅仅将艳照和手枪放在他人家门口的行为,触犯了刑法中的哪一个法条呢?实际上,上述结论的出现均和对共同犯罪本质的理解有关。
所谓共同犯罪的本质,探讨的是共同犯罪当中,各个行为人之间到底在什么方面共同的问题。
如果说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是指“犯罪”的共同,要求各个行为人在构成犯罪的客观违法和主观责任方面均完全一致的话,则上述一方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另一方尚未达到;一方出于故意,另一方出于过失以及二个以上的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的场合,都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但若说共同犯罪中的共同仅是指“行为”的共同,只要求各个行为人在客观违法行为上共同,而在主观责任上没有要求的话,则上述各种情况均能成立共同犯罪。
在我国,传统学说一直主张前者即“(部分)①转引自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5页。
②有关上述通说见解的叙述,参见马克昌、高铭暄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193页;曲新久:《刑法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49页;冯军、肖中华主编:《刑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7-352页。
犯罪共同说”,①但近年来,主张后者即“行为共同说”的观点也逐渐有力。
②以下,试以上述事例的处理为例,说明行为共同说的合理妥当性,并对其应用进行展开。
一共同犯罪的本质关于共同犯罪的本质,在国外的刑法理论上,主要有两种见解:一是看重各人客观行为共同的“行为共同说”,认为共同犯罪就是数人共同行为,实现各自的犯罪,即“数人数罪”;二是看重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相同的“(部分)犯罪共同说”,认为共同犯罪就是数人共同实施大家所共同追求的特定犯罪,即“数人一罪”。
对共同犯罪本质理解不同,对于由数人共同引起的犯罪现象是否共同犯罪的结论也不一致。
如在数人之中,有人出于伤害的故意,有人出于杀人的故意,共同对被害人拳打脚踢,致人死亡的场合,“行为共同说”当然认为其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共同正犯,“犯罪共同说”之中,有的认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只能按照单独犯处理,有的认为只能在故意伤害(致死)罪的范围之内成立共同犯罪。
③我国学者对共同犯罪的本质问题,鲜有探讨。
这大约是因为,在我国刑法学中,共同犯罪到底在什么共同的问题上,根本不是问题。
因为,现行刑法明文规定,共同犯罪就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据此,通常见解认为,共同犯罪就是“二人以上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实施共同的犯罪行为”④,即成立共同犯罪,各行为人,客观上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同时,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而不可能仅仅在客观行为或者仅仅在主观罪过上相同。
按照这种理解,在有人出于杀人故意,有人出于伤害故意而共同对同一对象实施暴力,引起了他人死亡结果的场合,由于众人之间没有“共同故意”,故无法认定为共同犯罪,而只能作为单独犯处理。
但是,作为单独犯处理的前提是,各个行为人和他人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非常清楚。
在上述场合当中,如果说到底是谁的行为造成了引起被害人死亡的致命伤,无法查清的话,则各人只能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这种结论显然是叫人难以接受的。
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一些学者借鉴国外的“部分犯罪共同说”,对上述问题的结论进行了修正。
认为二人以上虽然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之内成立共同犯罪。
⑤根据这种见解,就上述举例而言,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尽管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是两个不同的犯罪,但二者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具有重合,所以,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之内成立共同犯罪,从而避免了将上述二者作为单独犯,分别定罪的尴尬和不妥。
但是,“部分犯罪共同说”在本质上还是属于“犯罪共同说”,因而“犯罪共同说”的缺陷还是在所难免。
“犯罪共同说”的致命缺陷是,其忽视了共犯规定本身只是一个客观归因原则的事实,因而在共同关系的判断当中,混入了作为主观责任要素的故意内容,结果将客观归因和主观归责混为了一谈。
⑥详言之,犯罪共同说认为,二人以上共同实现特定犯罪的场合,才能成立共犯。
其中,特别强调特定“犯罪”的共同,因此,共同的犯罪意思即共①从理论沿革上讲,“犯罪共同说”和“部分犯罪共同说”是两个先后出现的概念。
前者认为成立共同犯罪,数人之间在客观违法和主观责任必须完全相同,都符合一个犯罪构成;而后者认为没有必要达到该种程度,只要有部分重合就足够了。
由于这两种学说均强调成立共同犯罪,数人之间必须有客观违法和主观责任上的一致性,本质上还是属于一种学说,因此,本文对其二者不加区分,在同样的意义上看待。
②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页以下;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③参见黎宏:《日本刑法精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以下;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73页。
④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页。
⑤陈兴良:《陈兴良刑法学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9页;冯军、肖中华主编:《刑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7页。
⑥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页。
同故意,就成为共同犯罪所必不可少的要件。
但就共同犯罪的存在意义无非是说明在数人共同参与犯罪的场合,为何有的人只是实施了部分行为,却要对该犯罪所引起的全部结果承担责任(共同正犯),有的人没有直接参与犯罪的实行,却要对实行犯所引起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教唆犯、帮助犯)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犯罪共同说”还是“行为共同说”,其和条件说、原因说或者相当因果关系说等因果关系的判断原则一样,本来只是一个客观归因原则。
从近代刑法学在犯罪构造的分析上所提倡的客观侵害和主观责任严格区分的立场来看,这种说明应当属于犯罪构成当中,表明行为人的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或者说违法性大小的客观方面的内容,和在确定客观危害之后,再考虑行为人是不是具有主观责任以及主观责任大小的判断必须分开进行。
既然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的判断是确定各个参与者对引起结果的作用大小的判断,属于客观判断,那么,在社会危害性大小的判断上,当然只能考虑客观方面的内容,将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内容暂时排除在外。
而“犯罪共同说”恰好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其在考虑参与共同犯罪的个人客观作用的时候,要求考虑行为人是不是和其他人之间具有共同故意、是不是和其他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即在共犯人的客观归因判断当中,混入了和客观危害无关的主观意思内容,当然难以说妥当。
本文认为,从数人共同参与同一犯罪,但最终却各自受罚的现象来看,可以说,共同犯罪,不过是行为人利用和他人一起行动的契机,实现自己犯罪目的的一种手段类型而已,和单打独斗的个人犯罪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共同犯罪的本质,应当从数人共同行为,实现各自犯罪的“行为共同说”的角度来理解。
理由如下:首先,符合近代刑法所坚持的个人责任原则。
众所周知,个人责任原则的基本内容是,行为人只能对自己的罪过行为负责,而不能对他人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在共同犯罪的场合,“(部分)犯罪共同说”虽然在最终结果上也得出行为人只能对自己参与的部分承担责任的结论,但相对而言,在贯彻这个原则方面,“行为共同说”比“(部分)犯罪共同说”更为彻底一些。
因为,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对于两个以上没有共同犯罪意思的人,拟制性地认为其二者之间具有重合(如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在故意伤害罪部分存在重合、盗窃罪和侵占罪和侵占罪的部分重合),然后要求各个参与人在这种重合范围内承担责任,这实际上就是让没有某种犯罪意思的人,因为他人的原因而要承担其本身并不具有的刑事责任(如让不具有伤害意思的杀人罪犯同时还要作为故意伤害罪的正犯而承担刑事责任、让不具有侵占意思的盗窃罪犯同时还要作为侵占罪的正犯而承担刑事责任)。
在最终结论上看,行为人所承担的责任可能并不比自己实际所犯罪行更重,但终究还是违反了个人不能因为他人的行为而承担连带责任的责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