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

绪言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面积8.2万平方公里。 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地层区划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标准如下: Ⅰ级地层区(区):主要根据自前震旦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Ⅱ级地层区(分区):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Ⅲ级地层区(小区):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标准,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Ⅰ1、扬子区(台区) 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其特点是 1、为前震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

图1 重庆市地层区划图

缺失下统,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夹碎屑岩。 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基特点是 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下统缺失),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 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 Ⅱ3、八面山分区(仅包括渝、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山小区):其特点是 1、出露地层最老为下志留统;2、缺失上、顶志留统及下、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为碎屑岩;缺失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3、中生界三叠系下统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三叠统为紫红色碎屑岩及泥质灰岩,上三叠统为碎屑岩; 4、无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分布。 Ⅱ4、黔北川南分区(包括酉阳、南川、秀山三个小区):其特点是1、古生界发育良好,广泛分布,缺失上、顶志留统;2、前震旦系为巨厚的浅变质碎屑岩及火山岩(板溪群)。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底部为冰川或冰水沉积;3、泥盆系、石炭系有零星出露,泥盆系下统缺失,石炭系上统、下统及部分中统缺失;4、古生代及三叠系存在相变,二叠系下统缺失;5、侏罗系、白垩系部分地区残缺。 Ⅰ2、巴颜喀拉秦岭区(槽区) Ⅱ5、东秦岭分区(仅包括渝、陕接壤的城口小区):其特点是 1、最老地层前震旦系上统;最新地层为寒武系上统;2、震旦系下统为沉火山碎屑岩;上统以硅质岩、板岩为主,夹白云岩质灰岩;3、寒武系下统下部以炭质、硅质板岩为主;上部以灰岩为主夹硅质岩、板岩及石煤;中、上统为碳酸盐岩偶夹炭质板岩及石煤;4、有少量基—超基性岩浆岩分布。

最新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汇总

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 细对比

2 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2.1 地层划分及对比 2.1.1 地层划分依据 根据收集到研究区及其邻区100口井地质录井、测井、井位和海拔资料,在对前人的岩芯观察、描述成果进行分析后,参考前人的地层对比成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旋回及测井岩电关系为指导,确立以区域性标志层控制为主,利用沉积旋回,适当地考虑厚度及水下河道砂体的空间切割叠置关系的对比原则,对研究区内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在地层、油层组的划分对比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原地矿系统及长庆油田对陕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油层组的划分标准,并力求与延长油矿管理局其它勘探开发单位的划分标准统一。 甘谷驿油田延长组油层的划分与对比经过多次修改,现已建立了特征明显,区域上易识别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在本次工作中,重点沿用前人建立的标志层,同时建立部分辅助标志层,对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进行了标志层厘定及油层划分对比(图2-1、表2-1、附图2-1~2-11)。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和三叠系延长组,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其中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及黄土状亚砂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200m。长1油层组及部分长2油层组剥蚀,绝大部分井完钻于长64砂岩组,唐86井井钻至长7油层组。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以长4+5、6油层组为重点。 2.1.1.1标志层及其特征 1)张家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的传统标志层为延长组第二段(T3y2)上部(长72)的黑色油页岩,即张家滩页岩。地表剖面将其定为KT标志层,该层段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厚度10~30m,电性特征具有高伽玛、高时差、自然电位平直的特点(图2-2)。本区仅少数油井钻穿该层,厚10-15m。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地层的划分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一定都是很清楚的。这时,就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例如,在一个剖面中,下部是砂页岩含煤层,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一个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一个是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实,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往往存在一个不整合面,所以,根据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所划分出来的地层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常是一致的。

中国侵入岩类与第四纪火山岩类分期地质年代简表

图面火成岩的划分精度和表示方法 对火成岩分为两大类,即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两大类火成岩分别用不同的表示方法。 (1)喷出岩(火山岩)类: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分别用不同的表示方法:a,各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统一归入到其相应的地层中,属于各时代地层的组成部分,不做任何特殊的表示;b,前第四纪的陆相火山岩,仍归入到其相应的地层中,注记地层时代代号,但在地质体内绘制反映不同岩性的花纹符号。其岩性类型分为:酸性(为主)、中性(为主)、基性(为主)、碱性(为主),以及其中的“过渡型”(中酸性、中基性等)。c,对第四纪(含上新世N2 与 早更新世Q1p未分的)火山岩,考虑到第四纪火山作用反映了近代地壳的活动状况,与当今的环境地质、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和地热资源分布等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本图首次详 细划分出了6次火山活动期(以往只划分3次)。以玄武岩为例,按6个地质时代:N2Q 1 p、 Q 1 p、Q 2 p、Q 3 p、Qh和近代1000年以来,分别用地质代号β1、β2、β3、β4、β5和β6表示 基性岩浆在第四纪与近代的6次喷发活动。其他岩性:酸性岩类(λ)、中性岩类(α)和碱性岩类(τ)的分期方法同基性岩类(玄武岩)。 (2)侵入岩类:按岩性特征分为七大类:酸性岩类(SiO2>63%)、中性岩类(SiO252~63%)、基性(铁镁质)岩类(SiO245~52%)、超基性(超铁镁质)岩类(SiO2<45%)、基性-超基性杂岩类(包括蛇绿岩、类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等)、偏碱性-碱性岩类和煌斑岩类(包括金伯利岩与钾镁煌斑岩)。按侵入体生成时代,从始-古太古代至新近纪,每个地质时期中都有相应的侵入活动存在。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轻图面负担、简化地质代号,也为了使岩体地质代号与地层地质代号明显区分开,本图不采用“地层代号右下角加侵入体岩性代号”的注记方法,而是仍然采用“构造-岩浆分期、分次”的代号注记方法。如,以花岗 岩(γ)为例:对于新太古代的花岗岩,不注记“Ar3γ”代号,而是注记“γ4 1”代号; 同样,中元古代早期(即,长城纪时期)的花岗岩,不注记“Pt 1 2γ”(或Chγ)代号,而 是注记“γ3 2”代号等等。关于地层时代与侵入岩构造-岩浆分期、分次的相互对应关系和 以花岗岩为例的地质代号注记,详见“表1”。从“表1”中清楚看出:对前寒武纪侵入岩类的分期比以往划分详细了,依据同位素年龄值、区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构造运动特点, 首次将太古宙岩浆侵入活动分为4期(γ1 1—γ 4 1)、元古宙分为7期(γ 1 2—γ 7 2)一一表 示在图上。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划分对比方案

附件1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 划分对比方案 一、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 (一)地层划分依据 地层学始终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的支柱,在地质科学中是一门奠基性的基础学科,是基础地质的基础。山东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完成地层清理,建立多重地层划分方案之后,随着1﹕5万、1﹕20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山东省古近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山东省济南张夏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地层研究、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地质测年及地质矿产综合调查研究等地质科研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新资料、新认识和新进展。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全国地层委员会重新修订了《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国地层表》,对部分地质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命名。参照《中国地质志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12)、《中国地层典·总论》(程裕淇、王泽九,2009)、《中国主要地层建阶研究报告》(王泽九、黄枝高,2001-2005,2006-2009),提出了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方案(附件2)。 (二)地层分区原则和分区 1.地层分区原则 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中,决定地层分区的因素较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进行地层区划时着重考虑古构造、生物面貌、气候带的分布、古地磁等综合因素。根据地质演化历史的阶段性,全国从太古宙至第四纪划分出6个基本地层区划阶段: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我省地处华北板块(陆块),地层断代划分与全

国基本相同,地层区划共分为地层大区(Ⅰ级)、地层区(Ⅱ级)、地层分区(Ⅲ级)、地层小区(Ⅳ级)等四级。 2.地层分区 山东省地层以近海岸断裂[连云港(海州)-泗阳-嘉山断裂]为界,其北为柴达木-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其南划为扬子-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连云港地层分区(日照市东南海域的平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 华北地层区以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区域再以聊城-兰考断裂及齐河-广饶断裂为界,进一步分为鲁西地层分区和华北平原地层分区;东部区域再以五莲断裂-牟平-即墨断裂带(朱吴断裂)为界,分为鲁东地层分区和胶南-威海地层分区。 山东省地层发育,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自中太古界至第四系皆有分布。其岩石地层分为28个群(岩群)、124个组(岩组)、14个正式段。 (三)地层划分说明 1.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及界线调整 据2013年中国地层表,我国已对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及界线进行了调整,如中元古界长城系上限、蓟县系年限下延,增加了待建系;寒武系四分,采用南方阶名;石炭系、二叠系采用南方海相阶名;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年龄由137Ma调整为145Ma,与国际地层表接轨,阶的归属相应调整;对于阶名与组名重复时,新调整了阶名等。为此,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表中,年代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按照全国地层委员会新的意见进行调整,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关系进行了新的划分对比。 2.济宁群时代划为新太古代晚期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 (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

翟爱军,1999 郑荣才 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 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 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它通常代表着盆地的基准面,

山东岩浆岩

山东岩浆岩 第一节侵入岩 山东境内岩浆岩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1333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基岩出露面积的15%。 依据岩浆岩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浆岩之间的侵入穿插关系,岩浆岩与构造的关系及岩浆岩本身的特征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山东省岩浆岩自老至新划分为五大活动期,即太古代泰山期、元古代桃科期、中生代燕山期、新生代喜马拉雅期。对侵入活动特别发育的燕山期又划分为早晚两期。 一、太古代泰山期岩浆岩类 指阜平运动形成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同位素年龄大于2500Ma,属太古代。泰山早期,鲁西地区下降,有大量海底基性岩浆和超基性岩浆侵入;泰山晚期,地壳上升,发生大规模的中酸性岩侵入,形成大面积混合岩,重要的有邹县花岗闪长岩、徂莱山变闪长岩体即混合花岗岩等。尤其是混合花岗岩,广泛分布在泰山、沂山、新莆山、尼山等地,构成鲁西独特的混合花岗岩区。 本期岩浆活动指太古代早期地槽发展初期至褶皱形成时期内一系列的岩浆活动,形成了超基性—基性—酸性岩石。以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钠质交代为主)及生成的混合花岗岩。 各类岩石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前者绝对年龄值大于24.5亿年,后者为22亿年。 基性岩包括角闪石岩、滑石岩、阳起石岩,岩体小,常顺片理方向呈透镜体或层状岩床产出,多沿北西向大断裂侵入泰山群和胶东群地层中。 酸性岩类主要为斜长花岗岩,集中分布在枣庄以北地带,呈交代岩基产出。四海山一带与泰山群地层呈交代侵入接触,并为寒武纪所覆盖。岩体延伸方向与围岩片理一致。 (一)、变闪长岩类 泰山期变闪长岩类主要分布在泰山、沂山和新莆山一带,以徂莱山变闪长岩体最大徂莱山变闪长岩体呈NNW向带状展布,形态上为上宽下窄的直立状,总体走

地层对比方法

地层对比方法 张纪易(2007-7-9) 1、意义 地层研究是一切地质工作最基础、最根本的研究工作。其任务是查明地质剖面上各类岩石的先后层序关系并确定它们的相对时代或绝对年代,从而进行地域间的对比。 对油气勘探而言,地层研究以野外露头、井下和地面的古生物资料、地震勘探成果以及测井曲线为主要资料,有条件时辅以绝对年龄测定资料。以界、系、统、组、段为研究对象。 油气开发区的地层研究以勘探阶段地层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和少量取心资料为主要工具,结合地震、古生物等资料进行研究。目的是把开发层段中的砂体统一划分到实际可分的最小单元。这种单元各油田叫法不同,有称为“单元”、“小层”、“细层”者。每个最小单元的砂体在平面上形成一个或几个(当平面上被泥质岩分隔时)含油砂体,它是油田开发的最基本单元,称为“油砂体”。当上下相邻油砂体之间缺乏明显隔层的范围占其中任一油砂体面积的70%时,理论上就认为两者不能细分,应属统一的油水运动系统,需合并为一个油砂体。从宏观上讲,当开发工作做到了以油砂体为单元来研究注采关系、开发效果时,开发工作就算做到了相当细致的程度了。目前,还很少油田能这样做。 近年来油藏研究中出现了“流动单元”一词,它是根据油砂体内部客观存在的非均质性按物性和含油性的差异作进一步的细分,这种细分和油砂体内沉积微相的差异密切相关。 油藏评价研究是介于油气勘探和油田开发两个阶段之间的过度环节,它的地层研究往往要涵盖勘探和开发两个阶段的任务。既要了解勘探地层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又要遵从开发地层研究的方法和精度,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的准确合理的过度关系。因此油藏评价阶段的地层研究直接牵涉到评价目标的选择、储量计算的质量以及今后开发方针的制定。 由此可见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对于整个石油工业来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2. 方法 无论在教科书上或是在研究报告中,没有或者极少见到关于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介绍。而且不同的地质工种、不同的地区其地层划分对比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相同。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实际应用中较为得心应手。现将其流程图示如下并根据个人体会逐项作一简单介绍。2.1流程图 2.2 分项简述 2.2.1.流程图中首项为基础资料,其中岩心是根本,每口井都有的测井曲线是分层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探井分层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它是从区域宏观角度并充分应用生物地层资料建立的时代地层单元框架(由于探井井距大,有时会对比失当,应用时也要慎重)。地震资料因其分辨率的局限,只能在确定厚度变化趋势及不整合位置等关键问题时提供帮助。实验室资料(如古生物、粘土矿物、重矿物等)在勘探、评价阶段应当尽量收集应用,在油藏研究阶段用得很少。 2.2.2. 岩心观察是小层划分对比必须首先进行、绝不能或缺的工作。其目的首先是了解研究对象的岩性特征,因为不同时代的地层在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岩石类型,只要是对本地区有一定了解的人,一看到岩心就可以大体确定它的大的时代归属。 其次是要形成岩性—电性相互关系的概念,即明了所划分地层的岩石类型及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最终达到基本上能用测井曲线判断岩性的程度。同时根据岩性及其垂向变化,初步建立起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 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 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和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 3.1 按时代 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 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 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 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 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 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 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 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 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 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 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

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 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 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和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 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 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是唯一的; 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 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 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 6、对透镜体及互层地层 对同时代同成因的互层地层可一起分为一个主层; 也可将厚度大的层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 可以将厚度小,连续互层出现的薄层划分为一个主层,然后根据岩性再划分亚层; 当一个主层其主岩性亚层所占比重超过二分之一,且其余亚层以夹层或透镜体形式出现时,主岩性亚层代号应直接使用主层号,其余亚层可按序编号,如主层用③,其余用③-1,③-2; 当一个主层其主岩性亚层所占比重不超过二分之一,主层不突出时,亚层并不以夹层形式,而是以上、下覆盖层形式出现时,主岩性亚层应与其它亚层一起,按出露顺序由上至下依次编排亚层代号。可以按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2009-3-17 1 自然地理简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 122°42′18″、北纬34°22′54″~38°27′00″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内陆部分自北向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全境南北最宽处约420km,东西最远距离约700km,陆地总面积约15.71万km2。全省分划为17个地级行政区,下辖139个县级行政区。 自然地理是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反应,地质构造格局控制自然地理的发展。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山东省位于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0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境内中部山地隆起,东部、南部丘陵起伏,西南、西北低洼平坦,形成了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m,为省内最高点;最低处是黄河三角洲,海拔2至10米。境内山地丘陵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34%,平原盆地区约占64.59%;河流湖泊区约占1.07%。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

地层划分 标准对比

几类重要地层划分标志对比 班级: 010121 指导老师:张雄华 姓名:纪开宣 学号: 2012100199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5年4月

近期在阅读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中外文献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关于地层划分,尤其是地质界线划分的重要性、多样性以及准确性都是值得反复验证,不断考量的重大科学问题。不同的地区、年代的地层有着不同的特点,要找到全球性可对比的划分方法实属不易,有些时代的地层即便有大区域可对比标志也并非尽善尽美。即便有全球性对比因子,其“板上钉钉”的过程也是需要其他划分标志的约束和验证,否则便没有可信度。所以,地层界线的划分我综合考虑多种划分标准,优中取优,相辅相成。 地层记录有4个特性: 1不完整性----地层记录是不完整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发育地层,总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即使那些被认为是“连续沉积”的地层,其间也存在不同时空幅度的间断。 2非渐变性----形成地层的沉积作用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变化的递加过程,而是一个非渐变作用过程。非渐变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1)那些突发性的事件沉积总是比正常沉积显著,如洪水作用沉积在河流相地层中所占的比例比正常沉积大、深海沉积地层中总是包含较大比例的浊流沉积等;2)地层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各种时空幅度不同的间断,它包括暴露间断与加深饥饿间断。 3旋回性----地层堆积作用需要沉积物容纳空间,而沉积物容纳空间的变化又受到各种驱动机制如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作用速率等的控制,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产生不同级别的异成因旋回层序。异成因旋回层序的两大特征:空间上相序变化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本身就赋予它较多的地层学意义 4复杂性----在岩石地层中,斜交时间面的静态相变和与时间变化同步的动态相变,造成了两种穿时性:斜交时间面的相变面穿时和间断面在不同空间间断幅度不同造成的间断面穿时。另外,不同地层单位的界线在时间上的不统一,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地层记录的复杂性。地层学家历尽艰辛所追寻的“标志层”,往往难以成为标志,也是地层记录的复杂性的表现。(本段摘自《从地层记录的特性论岩石地层学的困惑》,梅冥相,1996) 在地质界线划分中最经常用到的是古生物学标志(层序生物地层学),它被认为是划分地层最精确的方法。其次是岩相学标志、放射性元素定年(年代地层学)和元素同位素变化标志、分子地层学标志、旋回地层学标志、磁性地层学标志等。接下来我将结合实例简单介

山东省侵入岩期次划分和单元代号-(鲁东)

山东省侵入岩期次划分及侵入岩岩石单位代号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王世进
地质图件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体现一个国家地质调查 工作总体部署、研究程度和地质科学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国内外地 球科学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工具。 2007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以第一代全国地质 志,以及 1:50 万和 1:100 万全国数字地质图及数据库等为基础,按统一的指导 思想和技术规范,充分吸收近二十多年来 1:5 万、1:20 万、1:25 万区域地质调 查、矿产勘查和专题研究最新成果,以及深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综合 研究与编图和建立数据库相结合,对我国区域地质特征进行全面总结,采用先 进的地学理论和编图、制图技术方法,按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重要成矿 区带(构造带)总结编写《区域地质志》 ,编制相应的系列地学图件和建立空间 数据库。 2008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安排山东省等 7 个省作为试点省开展地质系列图 件编制与综合研究,进行地质志修编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 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2009) ,要求对侵 入岩采用岩性+主要结构构造+时代的表示方法,对变质深成岩采用时代+gn□, 右上角表示原深成岩侵入体的岩性代号,如闪长质片麻岩用时代+gnδ 表示。在 岩性代号后面用英文的第 1 个小写字母表示岩石的主要结构构造: 细粒用 f(fine), 中粒用 m(medium), 中--细粒用 m-f 表示,粗粒用 c(coarse), 中--粗粒用 m-c 表示, 斑状用 p(phyre),条带状用 b(Beit),条纹状用 ps(perthitic structure),条痕状用 s(striae structure)。 如新太古代晚期第三阶段侵入岩傲徕山岩套松山单元中粒二 3-3 长花岗岩用 ηγmAr3 表示,中生代早白垩世第五阶段侵入岩崂山超单元浮山单元中细 粒二长花岗岩用 ηγm-fK15 表示。 根据地质调查研究新资料和锆石 SHRIMP U-Pb 测年数据, 对全省侵入岩重 新进行了期次划分和侵入岩岩石单位代号厘定,并对鲁东和鲁西两个地区作了 期次划分对比,其中取消了埠村超单元(辉长岩归入济南超单元,闪长岩类归 入沂南超单元) ,将济南超单元划为早白垩世(燕山晚期) ,将垛崮山、文登、 玲珑超单元划为晚侏罗世(燕山早期) 。在不使用典型岩体产地参加岩石单位地 质代号命名的同时,根据侵入岩岩套(或超单元)的形成时间和序列,划分了 侵入岩的侵入阶段。 根据侵入岩岩套(或超单元)的形成时间和序列,划分了侵入岩的侵入阶 段。全省共划出 285 个单元(岩体) ,归并为 37 个岩套(超单元、组合) 个 ,9 独立单元(岩体)及三个脉岩群带。山东省侵入岩期次划分综合表见表 1,鲁东 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期次划分方案见表 4,鲁东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期次划分方 案见表 5。
1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二○○二年八月

序 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先行性工作。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域工作程度较低,基础性地质资料比较缺乏,以致建市多年没有一套能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地质图件。在市政府领导下,市地勘总公司组织精干技术力量,从有限的地勘拨款中挤出资金,经过两年努力,编制了重庆市1∶50万地质、矿产、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等系列图件,并通过有关专家评审。这套系列基础地质图件的问世,填补了重庆市的一项空白,向重庆市直辖五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重庆市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作用。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的出版和应用,不仅为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而且为政府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市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 编纂委员会成员 主任委员:李后蜀 副主任委员:汪小昆 委员:黎力刘安云袁兴平朱永琴邓富银吴时兴总编辑:黎力 副总编:刘安云袁兴平 图幅负责:朱永琴吴时兴

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 审查委员会成员 主任委员: 雷尊宇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副主任委员: 胡绪清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李后蜀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叶辛重庆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级工程师) 委员: 任明华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葛文彬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尹光志重庆大学资源和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 赵纯勇重庆师范学院 (教授) 张伦玉重庆市建筑勘察质量监督站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雪龙重庆市地勘总公司川东南地质队原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彭先进重庆市地勘总公司一○七地质队原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

1、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 (1)油层: 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 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气层:在微电极、自然电位、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的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 (3)油水同层:在微电极、声波时差、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 (4)水层: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定性判断油、气、水层 油气水层的定性解释主要是采用比较(对比)的方法来区别它们。在定性解释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 (1)纵向电阻比较法:在水性相同的井段内,把各渗透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比较,在岩性、物性相近的条件下,油气层的电阻率较高。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水层的3倍以上。纯水层一般应典型可靠,一般典型水层应该厚度较大,物性好,岩性纯,具有明显的水层特征,而且在录井中无油气显示。 (2)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若地层水矿化度比泥浆矿化度高,泥浆滤液侵入地层时,油层形成减阻侵入剖面,水层形成增阻侵入剖面。在这种条件下比较探测不同的电阻率曲线,分析电阻率径向变化特征,可判断油、气、水层。一般深探测电阻率大于浅探测电阻率的岩层为油层,反之则为水层,有时油层也会出现深探测电阻率小于浅探测电阻率的现象,但没有水层差别那样大。 (3)邻井曲线对比法:将目的层段的测井曲线作小层对比,从中分析含油性的变化。这种对比要注意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在横向上的变化,如下图所示。(4)最小出油电阻率法:对某一构造或断块的某一层组来说,地层矿化度一般比较稳定,纯水层的电阻率高低主要与岩性、物性有关,所以若地层的岩性物性相近,则水层的电阻率相同,当地层含油饱和度增加,地层电阻率也随之升高。比较测井解释的真电阻率

地层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 1、编制地层柱状对比图 编制地层岩性岩相、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柱状对比图,建立起编图区目的层位的等时地层格架。编绘实测地层剖面的岩性岩相柱状图。编绘路线地质信手地层剖面或图切地层剖面的岩性岩相柱状图。 2、岩石地层划分对比 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重要地层界面法:一些重要的地层界面,如角度不整合面,假整合面作为划分对比大级别地层单位如群、组的依据。相比之下,岩性突变面、地层结构转换面则是划分对比次一级地层单位, 如段、层的重要标志。 (2) 标志层法:标志层在岩石地层中极为重要,通常代表了某一重要的地质事件,在区域分布上稳定,其特征的岩性野外也容易识别,区域对比性很好。因此,多用来作为划分对比不同级别地层单位的标志。如赣西北双桥山群中分布较稳定的一套变质砾岩、砾质砂岩,是最大海退期的沉积,也是该群中标志最醒目的一套地层,因此将其作为修水组和安乐林组的划分标志。 (3) 岩性法:岩性差异是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直接依据,很多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界线都是根据岩性的差异而划分的。如华南地区二叠系龙潭组为一套含煤的陆源碎屑沉积,而上覆的吴家坪组为典型的碳酸盐沉积,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岩性差异。 (4) 岩性组合法或地层结构法:某些岩石地层通常由2个或2个以上的岩石类型交替出现,组成旋回层,通过单纯的岩性差异很难将这些地层划分开。要划分这类地层必须采用地层结构、岩性组合、岩石单层厚度及基本层序等标志。此外,还要考虑到沉积构造及相应的沉积环境。 3、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标准化石法:通过地层中的标准化石进行地层对比的方法。在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中,标准化石是最理想、最重要的生物标志。标准化石演化快速,因而生存时间短,在地层中的垂直分布时限短,便于较精确地进行地层划分和等时对比;标准化石扩散迁移速度快、地理分布广,因而有利于进行较大区域的等时性地层对比;标准化石在地层中数量众多、鉴定特征明确,易于在岩层中发现、识别和鉴定,有利于进行区域上的延伸和对比。 (2)生物组合法:在缺乏最典型、最精确的生物标志时,多门类的生物群组合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生物地层学信息。即使存在标准化石的情况下,综合分析生物群全貌,也能为建立空间上生物群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的时间演变和地理环境分布信息,对于地层时代的确定和生物地层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化石群或化石共生组合来确定地层层位和进行地层对比的方法比较简便,已被广泛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化石丰富(化石种类和化石数量都比较丰富)的地层中,要分析其中各类化石在时间演化更替上与地层界线的一致性和在地理分布上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应尽量与标准化石法配合使用,以便获得更好的地层对比效果。使用标准化石法和生物组合法进行大区域的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时,建议参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各纪地质时代地层划分对比》(2005,地质出版社)。 (3)百分统计法:百分统计法即根据两个区域各个地层单元中所含化石群

地层划分对比

第一章地层划分对比 前人对中吕宋盆地钻遇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BAMAN组,上新统TARLAC 组,上中新统MORIONES1组,中中新统MORIONES2组,下中新统MORIONES3组及渐新统AKSITERO组(附图1-1)。本次地层对比采用了工区内钻探井生物地层(海相生物化石)、岩性地层(岩性特征、沉积特征、电性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手段划分的。 第一节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工作区钻探了13口探井。据现有的分析资料显示,地层中含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 有孔虫分浮游和底栖两大类,在海相地层研究中,主要用浮游有孔虫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目前国际上有两个分带方案:一是Blow于1969年提出并在1979年作了总结,利用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和组合把渐新世-全新世分成23个化石带,古新世-始新世分成17个化石带,此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及洲际地层对比中;另一是以Bolli(1985)提出的种名分带,并指出了按种名划分的化石带与Blow所划分的化石带的对应关系。 钙质超微化石带是通过钙质超微生物事件来划分的。Martini(1971)提出了适用于热带至温带近岸浅海大陆架地区的标准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带,古近系划分出NP1-NP25带共25个生物带,新近系至第四系划分为NN1-NN21带共21个生物带;Bukry (1973)提出了低纬度区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带,适用于低纬度区远洋地带;Okada和Bukry (1980)又进一步把古近系划分为CP1-CP19带,新近系至第四系CN1-CN15带。因Martini(1971)分带方案大部分采用化石末现面,对于以岩屑样品为主的钻井样品分析比较适用。 南海北部大陆架是国际上新近纪海相沉积最为发育和典型的地区,我国古生物学者对该地区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做过深入研究。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已被广泛应用在该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研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继有研究成果报道(段威武、黄永祥,1991;黄虑生、钟碧珍,1992;秦国权,1996;徐钰林,1996;祝幼华、陈芳,2007;等)。由于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可进行洲际生物地层对比,中吕宋区块钻遇的地层与南海北部大陆架时代相近,因此,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