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

教学目标1.巩固7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知道括号和问号在图中表示的意义,正确理解题意和图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式计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识图,知道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图意正确地选择算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老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2.看图列式计算分别出示:教材36页的兔子图和青蛙图(不加“括号”和“?只”).

学生看图列式,老师板书:4+3=77-2=5 3+4=7 问:第1题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这道题是要把左边的4只小兔和右边的3只小兔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第2题为什么用减法?(因为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到水里2只就是去掉了2只,所以用减法.)师:同学们对图的意思理解得非常好!你们都是根据小动物做动作的方向,确定是需要“合并”还是需要“去掉”来列算式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题目意思更明确了,图中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求什么问题,这就是图画应用题.(板书课题:图画应用题)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 1 老师在兔子图的下面画括号,在括号的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把两边的兔子合并起来,下面加一

个“?只”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问: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只”表示什么意思?老师引导学生叙述图意.边指图边问: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在分步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三句话完整地叙述图意.(有4只兔子采蘑菇,又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问:要求现在一共有几只,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板书:4+3=7(要求现在一共有几只,就要把4只和3只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问:4+3=7表示什么意思?2.教学例 2 老师在青蛙图上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写“7只”,在左边的青蛙图上面写“?只”.问:现在这幅青蛙图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多了括号、7只和?只)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分步演示动画“青蛙跳水”,边演示边叙述:荷叶上有几只青蛙?(7只)跳到水里几只?(2只)求还剩几只.问:题中告诉我们原来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出现“括号、7只”)(手指“跳到水里的青蛙”)跳到水里几只?(手指“?只”)求什么?你能完整地叙述一下图意吗?找两名同学完整地叙述图意.(原来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到水里2只,还剩几只?)问:要求还剩几只,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板书:7-2=5(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7只里面去掉跳到水里的2只,所以用减法计算.)问:7-2=5表示什么意思?

3.比较师:这两道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通过看图,我们能够知道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那

么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呢?请你认真地比较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第1题是知道了两个部分求整体用加法计算;第2题是知道了整体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师:问号所在的位置不同,所求的问题就不同,因此,同学们在看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4.做一做(1)投影出示教材36页做一做的金鱼图

问: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找两个人叙述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订正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2)投影出示36页做一做的小鸟图

问:树上原来有几只小鸟?(7只)飞走了几只?(3只)求什么?指名学生完整地叙述一下图意.学生列式解答.订正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5.质疑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谁还有什么问题吗?三、巩固提高1.出示教材39页第5题的苹果图和兔子图

同桌互相说图意,然后自己列式解答,最后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看图列式(学生独立完成)

3.教材39页的思考题:有7只小兔,每只小兔要喂1个萝卜,还缺2个萝卜.现在有几个萝卜?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版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为什 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一)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见到大家精神的样子,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愿我们今天的学习合作愉快!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 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pdf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 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 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 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 为什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

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 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2、模范练习:学生互问互答。 3、进一步分析折线变化情况。(出示表格) 提问:仔细观察折线的变化情况,分成几类?哪三类? 追问:这2条折线,同样是上升,它们有什么不同?下降呢? 4、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在相等的宽度里,同样是上升或是下降,有时是大幅的,有时却是缓慢 的,折线水平,说明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大屏幕: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的著名《》,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2.我们看过许多赞美母亲的文章,更唱过许多赞美母亲的歌,不是吗,任哪一个同学,都会唱出一两首母亲的歌。一样是我们的至亲之人,难道就母亲才值得我们去歌、去颂吗?不是的。我们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好,我们太容易感到了,而父亲呢?我相信学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们会更多地去解读自己的父亲,也许你会有更多的感动。 3.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的爱国知识分子”。

人教版 数学一年级上册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和7的图画应用题》 教学

6和7的图画应用题 学习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画意,并能正确表达图意。 2、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 3、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黑板、数学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代表的的意思 难点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6和7的图画应用题”。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下面请跟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二、口述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画意,并能正确表达图意。 2、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 3、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吗?要想学会这些新本领,一定要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1、手指游玩图,下面有个符号叫大括号(齐读),大括号下面是什么符号?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右边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游玩呢?完成下面算式: 4+2=6 2、请用自己的话把这幅图讲出来,说出要解决的问题。 检测: 数学书46页“做一做”(课件出示,2生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独立完成) 自学指导二: 什么符号?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右边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游玩呢?完成下面算式: 4+2=6 3、请用自己的话把这幅图讲出来,说出要解决的问题。 检测数学书46页“做一做”(课件出示,2生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独立完成) 自学指导二: 1、请看向日葵图,大括号下面是7,表示什么意思?摘走了3个,还剩几个??代表什么意思?完成下面算式。 2、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检测: (1)、请大家一起说说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谁能最快说出这道题的算式呢? (2)、数学书47页做一做后教: 4.学生更正。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 (提示:把错误的用红粉笔圈起来再改在旁边,原来的不要擦去) 5.讨论:(议一议) (1)蝴蝶图,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用加法? (2)石榴图,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用减法?大括号下面的6表示什么意思?石榴旁的问号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指导】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性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习统计的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 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见到大家精神的样子,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愿我们今天的学习合作愉快!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着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 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所给的数据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渗透统计思想。 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纸、刻度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听说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怎样做?(预设:调查、统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1、这里是2006-20XX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情况。

2、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怎样做?(预设:制作成统计图。) 3.出示条形统计图1,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名称,横轴,纵轴,每一年的参赛队伍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4.提问:从20XX 年到20XX 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是怎样的?谁能用手势比划?你同意吗? 5.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预设:直条的高低。)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预设:可以。) 6.过渡:这说明“分析增减的变化情况”和“直条的完整度”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只想分析变化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绘制统计图更简单呢?自己动手在下图上试一试。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时间/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总 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背影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典质(zhì) 赋(fù)闲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 情基调。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 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 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 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 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01年起,我国每年都举办一次青少年机 器人大赛。老师收集了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并制成 了咱们熟悉的条形统计图。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一会我们就顺着这竖条的高低起伏,从2006年开始,用小 手来笔划一下这七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变成了现在这种形式,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导入新课。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从统 计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了解点的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得出:这折线统计图中如果点的位置越高, (板书:高)表明数量越多,(板书:多)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反过来,点的位置越低,(板书:低)表明数量越少,(板书:少)也就是说这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数量多少)。 (2)了解线的作用 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交流得出:通过这线的起伏看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教师说明:2007年到2008年的这条线段就像山一样很陡很斜,线段越长越陡,表明数量变化越大,反过来线段越平缓越短,表明 数量变化越小。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点和线的作用, 那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整体变化 趋势吗?你有什么感想? 生:汇报 师:你能根据这个变化趋势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支队伍参 赛吗2014年呢? 师小结:老师发现你们在汇报时参赛队伍越来越多,这折线统 计图太神奇了,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2)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对2013年和2014年参赛队伍数量进行了实际调查,2013年实际上有530支队伍参赛,2014年有545支队伍参赛。我们 就以这两个数据为例,拿出1号作业纸,尝试着把2013年和2014 年的数据绘制到折线统计图上。(学生活动) 生: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4、观察比较

8、7、6加几的图画应用题

课题:8、7、6加几的图画应用题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学内容: 课本97页例5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会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根据图意准确进行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准确理解图意并进行计算。 教具:小黑板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8、7、6加几的图画应用题。请认真看老师板书,下面请跟老师把齐读两遍。 二、口述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会列式计算。你们有信心学会新本领吗?(好)你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那就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指导认真自学。咱们比一比自学时,谁的坐姿最端正,谁思考问题最积极。 三、自学指导: 把书翻到97页,认真看图思考: 1.根据图中的跳舞的小朋友,知道一共有()个小朋友。 2.图中的2个小朋友分别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1)前排有()个人,后排有()个人,一共有()个人。 (2)男生有()个人,女生有()个人,一共有()个人。 3.把黄色的□里的得数补充完整。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填写在课本里。 指一生展示答案,认为第一方框对的举手,认为第二方框对的举手?认为得数对的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四、先学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 2.同学们自学的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3. 检测:97页“做一做”。 五、后教:评议 1、学生更正。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把错误再改在旁边,原来的不要擦去) 2、讨论:(议一议) (1)认为第一个算式对的举手?8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2)题中的单位名称对吗?如果已经有单位名称,还需要再写吗? 3、评议板书与对错。 4、同桌对改,有错的更正。 5、师引导学生小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一比谁的作业能得100分,谁的字体最端正。 作业99 页 1、2、3、4题。 板书设计 8、7、6加几的图画应用题 8+7=15(人) 9+6=15(人)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综合实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作法与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实际应用。在利用多媒体迅速准确的作图的同时,共同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优点。感受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广阔空间,提供思维的大场,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对此能加以概括和整理的读图能力和自由猜想质疑并能合作验证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查找筛选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比较、分析从而理解、感悟数学现象。结合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突出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在课堂中打破传统的实际应用以做题为主,学生手不离笔的机械练习状态,让学生经过读图不仅读出数学信息,还能读出地理,社会等各种信息。从而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价值性和实用性。同时通过对一些社会信息的了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人格得到升华。 (三)教学环境分析 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

1.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够进行交流。 2.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二)技能: 1.会读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能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 2.能用电脑作图提高学习效率。能利用媒体寻找学习资源进行探究学习。(三)情感: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读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1.利用Excel的插入图表功能作图,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在生活中的实效性。 2.应用搜索的一些文字材料及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和丰富的研究材料。使新的知识从不同途径不断的生成,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独特的体验,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背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被认为是“抱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虽享受幸福,却往往体会不到幸福。因此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含公益广告、课文朗读、电视散文《背影》、歌曲《父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公益广告,感受父爱。视频中的父亲因老年痴呆,什么都忘记了,唯独没有忘记关心他的儿子。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这每一个场景中都盛满父母浓浓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充满浓浓父爱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2、作者介绍(课件展示) 3、写作背景(课件展示) 4、展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

画图应用题

图画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47页“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理解图画式应用题中大括号、问号等数学符号的含义,能正确理解图意,并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3、训练学生根据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的理解图意,并能正确的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火车口算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图画应用题(板书:图画应用题)。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看学习目标。 带着我们的学习目标来开始我们的这节课的学习。我想邀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去看看茂密的森林里有什么有趣的是发生呢?在这森林联欢会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现在就睁大你们的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到森林联欢会上去看看吧。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究 活动一

1、(课件演示:捉蝴蝶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谁来列队欢迎我们呢? 2、说得真好,快看,还有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也跑来了呢。认识它吗?(出示大括号)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它叫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个新朋友问号呢,问号就是要向小朋友提问题了,猜猜看,我们俩站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3、对,它们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数学问题,谁能把我们从图中看到的和这个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4、谁能用学过的本领解决这个问题? 5、4﹢2=6,草地上共有6只蝴蝶,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这里的4、2、6分别表示什么? 练习《蝴蝶图》 1、一(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认识了“大括号”和“问号”这两个新朋友,还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那这里还有几个气球呢,看看他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演示:气球图) 2、你能解答吗?(课件演示算式) 活动二 1、小朋友回答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小熊来给大家跳舞来了。这回,(课件演示:“大括号”、“7个”和“问号”)小朋友想一想它问的是什么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第104-105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自学课本、观察讨论、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 揭示题目:折线统计图。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出示标杆素材:(课本104-105页) 学习活动要求: 1、想一想: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一说:小组内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组讨论: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后反思】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类比训练】:完成课本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从画好的折线统计图找一找,填一填。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一)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见到大家精神的样子,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愿我们今天的学习合作愉快!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 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

数学教案-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

数学教案-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 教学目标1.巩固7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2.使学生知道括号和问号在图中表示的意义,正确理解题意和图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式计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识图,知道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结合图意正确地选择算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老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2.看图列式计算分别出示:教材36页的兔子图和青蛙图(不加“括号”和“?只”). 学生看图列式,老师板书:4+3=7 7-2=5 3+4=7 问:第1题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这道题是要把左边的4只小兔和右边的3只小兔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第2题为什么用减法?(因为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到水里2只就是去掉了2只,所以用减法.)师:同学们对图的意思理解得非常好!你们都是根据小动物做动作的方向,确定是需要“合并”还是需要“去掉”来列算式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题目意思更明确了,图中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求什么问题,这就是图画应用题.(板书课题:图画应用题)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1 老师在兔子图的

下面画括号,在括号的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把两边的兔子合并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问: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只”表示什么意思?老师引导学生叙述图意.边指图边问: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在分步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三句话完整地叙述图意.(有4只兔子采蘑菇,又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问:要求现在一共有几只,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板书:4+3=7(要求现在一共有几只,就要把4只和3只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问:4+3=7表示什么意思?2.教学例2 老师在青蛙图上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写“7只”,在左边的青蛙图上面写“?只”.问:现在这幅青蛙图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多了括号、7只和?只)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分步演示动画“青蛙跳水”,边演示边叙述:荷叶上有几只青蛙?(7只)跳到水里几只?(2只)求还剩几只.问:题中告诉我们原来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出现“括号、7只”)(手指“跳到水里的青蛙”)跳到水里几只?(手指“?只”)求什么?你能完整地叙述一下图意吗?找两名同学完整地叙述图意.(原来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到水里2只,还剩几只?)问:要求还剩几只,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板书:7-2=5(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详案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思考】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课标、教参、教材,我有如下思考: 一、怎么样建立学生的统计观念 1、让学生经历、体验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观念”在人们的亲身经历中建立,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让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等,这就是过程的经历。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中。 2、要让学生读懂统计图 在生活与工作中,数据无处不在,这些数据可以用形象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我们在报刊、电视、书籍、网络等到处可以看到统计图表。图表告诉世人许多信息,给我们对事件做出预测和决定提供便利。因此读懂图表,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 3、让学生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与方法。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是复杂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用数据的描述来解决。让学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感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统计”。只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这种策略和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 09外汉一陈霞09260545 教学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_0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关于7的图画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巩固7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知道括号和问号在图中表示的意义,正确理解题意和图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式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知道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1 / 8

教学难点 结合图意正确地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 老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2.看图列式计算 分别出示:教材36页的兔子图和青蛙图(不加括号和?只).学生看图列式,老师板书:4+3=7 7-2=5 3+4=7 问:第1题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这道题是要把左边的4只小兔和右边的3只小兔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范文最新推荐------------------------------------------------------ 第2题为什么用减法?(因为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到水里2只就是去掉了2只,所以用减法.) 师:同学们对图的意思理解得非常好!你们都是根据小动物做动作的方向,确定是需要合并还是需要去掉来列算式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题目意思更明确了,图中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求什么问题,这就是图画应用题.(板书课题:图画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老师在兔子图的下面画括号,在括号的下面加写?只. 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把两边的兔子合并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问: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只表示什么意思? 老师引导学生叙述图意. 3 /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