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
- 格式:docx
- 大小:150.62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几何知识解析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梯形是高中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文将深入解析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一、梯形的定义与性质梯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的两边是平行的,而另外两边则不平行。
一个梯形拥有以下性质:1. 对角线的性质梯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它们的交点是对角线的中点。
假设梯形的上底为a,下底为b,高为h,则梯形的对角线可表示为d1和d2。
根据对角线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d1^2 + h^2 = b^2d2^2 + h^2 = a^22. 面积的计算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上底、下底和高来计算。
公式为:面积 = (上底 + 下底) ×高 / 2例如,当上底为8,下底为12,高为5时,梯形的面积为(8 + 12)× 5 / 2 = 50平方单位。
3. 角的性质梯形的两个内角和等于180度。
具体地说,一个梯形的顶角与其底角之和等于180度,一个梯形的底角与其顶角之和也等于180度。
这意味着,对于梯形中的任意一个内角,它与它对面的内角之和都等于180度。
二、梯形的判定方法在高中几何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梯形。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梯形判定方法:1. 两边平行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边是平行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梯形。
这个判定方法最为直观,并且我们可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来验证是否满足条件。
2. 同底角相等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相等,那么它就是一个梯形。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并且两组对角相等,那么可以判定该四边形是一个梯形。
3. 一组角相等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相等,那么它就是一个梯形。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且另外两组角不相等,那么可以判定该四边形是一个梯形。
通过以上的判定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梯形,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结果。
总结:本文通过介绍梯形的定义与性质,以及梯形的判定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高中几何中关于梯形的知识。
梯形知识点归纳五年级梯形是几何学中的一种四边形,它有两个平行的边,称为底边,另外两个边则不平行,称为腰。
梯形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梯形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 梯形的定义梯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两个平行的边,这两个平行边被称为梯形的底边。
如果底边的长度不同,梯形被称为不等底梯形;如果底边长度相等,则被称为等底梯形。
# 梯形的性质1. 平行性:梯形的两个底边是平行的。
2. 角度:梯形的对角线相等,即从一个底边到另一个底边的对角线长度相等。
3. 中线:梯形的两腰的中点连线称为梯形的中线,它的长度等于两底边长度的平均值。
# 特殊类型的梯形1.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2.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 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text{面积} = \frac{(a + b) \times h}{2} \]其中,\( a \) 和 \( b \) 分别是梯形的两个底边的长度,\( h \) 是梯形的高。
# 梯形的周长计算梯形的周长是其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如果梯形的底边长度分别为 \( a \) 和 \( b \),腰的长度分别为 \( c \) 和 \( d \),那么周长\( P \) 可以表示为:\[ P = a + b + c + d \]# 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梯形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工程测量和图形设计中。
了解梯形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 结语通过学习梯形的知识点,五年级的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梯形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还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更加深入地理解梯形这一几何图形。
梯形(一)梯形的有关概念1.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注:(1)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2)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短边为上底,长边为下底,与位置无关,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它是一底上的一点向另一底作的垂线段的长度。
3. 梯形的分类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一般梯形(1)直角梯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梯形为直角梯形(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二)梯形的性质 1. 一般梯形的性质 在梯形ABCD 中,AD ∥BC ,则∠A+∠B=︒180,∠C+∠D=︒180 2. 直角梯形具有的特征 在直角梯形ABCD 中,若AD ∥BC ,∠B=︒90,则∠A=︒90,∠C+∠D=︒180 3. 等腰梯形具有的性质 (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3)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的对称轴是两底中点所在的直线。
4. 等腰梯形的判定 (1)利用定义: (2)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典型例题】例1.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对角线AC 平分∠BAD ,∠B ︒=60,CD=2cm ,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 A. 2cm 33B. 2cm 6C. 2cm 36D. 2cm 12例2. 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点E 是AD 延长线上一点,DE=BC ,(1)求证:∠E=∠DBC (2)判断△ACE 的形状例3. 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D=1,BC=4,AC=3,BD=4,求ABCD S 梯形。
例4. 如图,已知:AD 是△ABC 边BC 上的高线,E 、F 、G 分别是BC 、AB 、AC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DGF 是等腰梯形。
梯形的性质与判定解析梯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形状,它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判定条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一、梯形的定义梯形是指一个有四条边的四边形,其中两条边是平行边,而另外两条边则不平行。
梯形的两条平行边又被称为上底和下底,而连接上底和下底的两条非平行边则被称为腰。
二、梯形的性质1. 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对角线是指连接梯形的两个非相邻顶点的线段。
在任意梯形中,对角线互相垂直,即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一个直角。
2.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平分对角线的长度。
这意味着无论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如何,它们将以等长的方式平分连接顶点的对角线。
3. 梯形的腰两两相等。
在梯形中,连接上底和下底的两条腰边长是相等的。
这可以通过梯形的定义以及平行线和等角定理来证明。
4.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面积 = 0.5 × (上底 + 下底) ×高。
其中,高是指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距离。
三、梯形的判定方法1. 通过边长判定梯形。
如果四边形的两条非平行边长度相等,且另外两条边不相等,则这个四边形可以判定为梯形。
2. 通过角度判定梯形。
如果四边形的一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另外两条边不相等,则这个四边形可以判定为梯形。
值得注意的是,梯形的判定只需要满足其中一种条件即可。
因此,在判定梯形时,我们可以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推理和验证。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对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梯形作为几何形状中的一种,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在数学和几何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
对于学习者而言,熟练掌握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有助于提高几何问题的解题能力,并深入理解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总结起来,梯形是一种具有平行边和非平行边的四边形,其对角线互相垂直且上底和下底平分对角线长度。
梯形的判定条件可以通过边长和角度进行验证。
通过学习和理解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果。
梯形知识点总结【篇一:梯形知识点总结】1.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分类:梯形分为一般梯形和特殊梯形,特殊梯形包括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等腰梯形:(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性质:等腰梯形的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方法:①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②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二、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中位线(1)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2)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三、研究梯形问题的主要方法:将梯形问题通过作辅助线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来解决。
与些同时,学生应当理解并掌握梯形常用的七种辅助线:1.平移一腰;2.过顶点作高;3.平行一条对角线;4.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5.过一腰中点和顶点作直线;6.过一腰的中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7.作梯形的中位线。
常见考法(1)考查梯形的有关概念,梯形的一些有关计算(如求梯形的角、高以及面积);(2)考查梯形中位线、梯形的对角线,以及梯形的常见辅助线的添法;(3)有关梯形的拼图问题以及梯形为背景的实际问题在段考、中考中也有体现。
误区提醒(1)误认为梯形只有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两种,而实质上这两种只是梯形的一个特殊情况;(2)对等腰梯形判定定理把握不准,忽视了同一底这一前提条件。
【典型例题】(2010年安徽省模拟)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d=cd,且abc为锐角,若ad=4 ,bc=12,e为bc上的一点,当ce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abed是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写出你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解:当ce=4时,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在bc上截取ce=ad,连接de、ae.又∵ad//bc, 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ae=cd=bd∵be=12-4=8>4, 即be>adab不平行于de 四边形abed是梯形在△abe和△deb中ae=db, aeb= dbe,be=eb△abe≌△deb(sas) , ab=de四边形abed是等腰梯形当ce=6,四边形abed是直角梯形在bc上取一点e,使得ec=be=bc=6,连接de,∵bd=cd, de bc又∵be ad,ad//be, ab不平行于de四边形abde是直角梯形。
初中梯形知识点总结一、梯形的基本概念梯形是指一个四边形,其中有两条平行的边,称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另外两条边分别是梯形的两条斜边。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称为梯形的高。
梯形的特点是上底和下底平行,而斜边则不一定平行。
二、梯形的性质1. 对角线的性质梯形的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且交点将对角线等分。
即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等分。
2. 梯形的周长和面积梯形的周长等于上底、下底和两条斜边的长度之和,即C=a+b+c+d。
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与下底之和乘以高再除以2,即S=(a+b)×h/2。
3. 梯形的相似性如果两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成比例,则它们是相似的。
4. 梯形的面积比如果两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成等比例,则它们的面积之比等于它们的上底和下底之比的平方根。
5. 梯形的角平分线梯形的每个角的对边边中线互相相等。
三、梯形的计算方法1. 根据已知信息计算周长和面积对于已知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可以根据梯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来计算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2. 利用相似性计算梯形的未知边长如果已知两个梯形相似,则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梯形的未知边长。
3. 利用梯形的面积比计算未知边长如果已知两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成等比例,则可以利用梯形的面积比来计算梯形的未知边长。
四、梯形的应用1. 地理测量在地理测量中,经常需要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而梯形正是其中的一种。
通过求解梯形的面积,可以得到地图上不规则形状的面积信息。
2. 工程设计在工程设计中,梯形也经常出现在建筑物的图纸中,工程师需要计算梯形的周长和面积来确定建筑材料的用量和布局。
3. 数学建模在数学建模中,梯形也是一个重要的几何形状。
通过对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进行建模分析,可以得到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解决方案。
以上就是对初中梯形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中,要牢固掌握梯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同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梯形的知识。
梯形定义的概念梯形是一种四边形,它有两个对边是平行的,而且两对边长不同。
梯形的定义可以表达为以下几个要素:1. 平行条件:梯形有两对边是平行的。
这意味着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也称为上基和下基,是平行的。
符号表示为:AB CD。
2. 非平行边定义:梯形的两对边长不同,被称为梯形的非平行边。
梯形的一条非平行边连接了上底和下底的两个非平行点,被称为梯形的斜边。
符号表示为:AB ≠CD。
3. 高度定义:梯形的高度是从梯形的一条非平行边上的一点,垂直地到另一条非平行边上的垂线段的长度。
符号表示为:h。
4. 顶点定义:梯形的顶点是两条非平行边的交点。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推导出以下性质和公式来描述梯形的属性:1. 上底和下底的长度: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可以表示为a和b。
2. 高度的长度:梯形的高度可以表示为h。
3. 两条非平行边的长度:两条非平行边的长度可以表示为c和d。
4. 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 = (a + b) * h / 2。
5. 梯形的周长:梯形的周长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 = a + b + c + d。
下面具体介绍梯形的性质和应用:1. 梯形的对角线:梯形的对角线是连接两对非平行边的线段。
梯形的对角线有四条,分别是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两条线段。
这些对角线有一些重要的性质:(1) 对角线长度相等:一条梯形的一个对角线等于另一个对角线;(2) 对角线长度与底边关系: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上底和下底的平方和。
2. 梯形的角度性质:梯形的各个角度有一些特点:(1) 顶点的两个内角和为180度:梯形的两个顶点的内角和为180度;(2) 对角线与非平行边之间的角度关系:梯形的对角线与非平行边之间的角度有一些规律,例如对角线与上底和下底的夹角是相等的。
3. 梯形的应用:梯形广泛应用于几何学和实际生活中。
在几何学中,梯形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的图形,用于教授和研究各种几何概念和定理。
在实际生活中,梯形是各种建筑和结构的基本构造元素,例如梯形屋顶、梯形的道路和梯形的水池,等等。
梯形中的特性与证明梯形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物和几何形状中,而且在数学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证明。
1. 梯形的定义梯形是指一个四边形,其中两边是平行边,而另外两边则不平行。
平行边称为底边和顶边,而不平行的两边称为腰。
梯形的定义可以简洁地用数学符号表示为:ABCD(AB ∥ CD)。
其中,AB和CD分别为梯形的底边和顶边。
2. 梯形的特性梯形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所有梯形的底边和顶边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换句话说,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相等。
(2)梯形的两个腰线交于一点,这个点被称为梯形的顶点。
(3)梯形的对角线分别连接了底边的两个端点和顶边的两个端点。
这些对角线段分别被称为梯形的内对角线和外对角线。
(4)梯形的内角之和为360度。
梯形的内角和可以通过将梯形划分为三角形,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来证明。
3. 梯形的证明在本节中,我们将证明两个关于梯形的定理。
(1)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证明:我们以△ABC和△CDA为基础,通过ASA(边角边)证明△ABC≌△CDA。
根据梯形的定义,AB ∥ CD,因此∠ABC和∠CDA 是对应角,且∠ACB和∠CAD是内错角。
由于对应角相等,我们得知∠ABC ≌∠CDA。
又由于内错角的等于内错角,我们得知∠ACB ≌∠CAD。
综上所述,通过ASA证明可知△ABC≌△CDA。
而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梯形的底角之和等于180度。
证明:我们以△ABC和△CDA为基础,通过AA(角角)证明△ABC∽△CDA。
根据梯形的定义,AB ∥ CD,因此∠ABC和∠CDA 是对应角,且∠BAC和∠DAC是内错角。
由于对应角相等,我们得知∠ABC ≌∠CDA。
又由于内错角是等于内错角的,我们得知∠BAC≌∠DAC。
综上所述,通过AA证明可知△ABC∽△CDA。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梯形的基本认识与绘制梯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几何特性。
本文将介绍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梯形的绘制方法。
一、梯形的定义梯形是指有两条平行边的四边形。
其中,两条平行边被称为底边和顶边,两条非平行边被称为腰。
在梯形中,腰的长度可以不相等,底边和顶边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
根据底边和顶边的相对位置,梯形可以分为上梯形和下梯形。
二、梯形的性质1. 对角线的关系:梯形的对角线是连接两对非相邻顶点的线段。
在梯形中,对角线的交点被称为交点。
梯形的对角线互相交于交点,并且交点将对角线等分。
2. 夹角的关系:梯形的内角和为360度。
具体而言,相对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3. 面积的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 (上底 + 下底) * 高 / 2。
其中,上底和下底是底边和顶边的长度,高是从底边到顶边的垂直距离。
4. 边长关系:梯形的底边和顶边平行,因此它们的长度不会相等。
根据数学原理,底边和顶边之间的距离是个常数。
三、梯形的绘制方法要绘制一个梯形,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底边和顶边的长度。
2. 确定腰的长度。
根据梯形的性质,腰可以不相等。
3. 通过连接底边和顶边的两个非相邻顶点,绘制出梯形的对角线。
4. 根据梯形的定义,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可以确定。
5. 根据需要,标注出梯形的角度和边长。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绘制出一个梯形图形。
四、梯形的应用梯形作为几何图形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下面列举了一些应用场景:1. 土木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梯形被用作道路、建筑物的地基或梯田的设计。
2. 几何学教育:梯形是初等几何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学生通过学习梯形的性质和绘制方法,加深对几何学的理解。
3. 经济学:梯形被用作衡量经济发展或营销模型中的不同趋势和变化。
总结:梯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具有两条平行边和两条非平行边的特点。
梯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的关系、夹角的关系、面积的计算方法等。
小学数学梯形知识点总结梯形是指在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四边形,其两条对边分别称为上底和下底,两条非对边分别称为斜边。
梯形内部的角度之和为360度,其中两个对角相等,所以梯形有两对对角互补。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下面将从梯形的基本概念、性质、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知识总结。
一、梯形的基本概念1. 梯形的定义梯形是指在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四边形,其两条对边分别称为上底和下底,两条非对边分别称为斜边。
2. 梯形的特点(1)梯形的两条对边平行;(2)梯形的两个对角互补;(3)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 梯形的符号表示用字母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即S=(a+b)*h/2。
二、梯形的性质1. 内角和梯形内角和为360度,即∠A+∠B+∠C+∠D=360°。
2. 对角互补梯形的两对角互补,即∠A=∠C,∠B=∠D。
3. 中线长度梯形的两条中线平行且等长,即MN=CD=AB。
4. 高的性质(1)梯形的高是两条平行底边间的垂直距离;(2)高的长度等于上底和下底的差值,即h=b-a。
三、梯形的计算方法1. 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和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即S=(a+b)*h/2。
2. 梯形的高梯形的高可以通过面积公式反推,即h=2S/(a+b)。
3. 梯形的上底或下底如果已知梯形的面积和高,则可以通过面积公式求出梯形的上底或下底,即a=2S/h-b 或b=2S/h-a。
四、梯形的实际应用梯形是数学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学中,梯形可以用来表示楼房的屋顶结构;在制造业中,梯形可以用来表示机械零部件的外形;在地理学中,梯形可以用来表示地表的地形。
总之,梯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梯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梯形导读:本文是关于梯形,希望能帮助到您!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梯形知识归纳1.梯形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2.梯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四边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此外它的上下两底平行.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要判断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比较困难,一般用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来判断.3.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腰相等,两底平行,两对角钱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的中垂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钱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梯形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仍是具有特殊条件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等腰梯形又是特殊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本节的难点也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由于等腰梯形又是特殊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等腰梯形,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容易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混淆,再加上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对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梯形的教学建议1.关于梯形的引入生活中有许多梯形的例子,小学又接触过梯形内容,学生对梯形并不陌生,梯形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防洪堤坝、飞机机翼,别致窗户、音箱外形等等;②从小学学习过的旧知识复习引入;③从发现的角度引入,比如给出一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梯形,然后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对梯形进行定义以及性质、判定的研究;④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梯形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关于梯形的概念梯形的相关概念小学就已经接触过,但并不深入,在研究梯形的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对梯形相关概念的理解: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梯形?②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③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④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⑤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⑥有两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不是直角梯形?⑦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⑧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一、教学目标1. 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2. 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3.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4.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二、教法设计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提醒学在注意: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2.等腰梯形的性质例1 如图,在梯形中,,,求证:.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证明:(略)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已知:在梯形中,,,求证:.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证明过程:(略).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总结、扩展】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1)梯形的有关概念.(2)梯形性质(①-③).(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八、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2、3、4九、板书设计十、随堂练习教材P176中1、3。
(完整版)梯形全章知识点总结
一、梯形的定义
梯形是指一个四边形,其中有两边是平行的。
梯形的两边平行的那一对叫做梯形的底边,与底边不平行的两条边叫做梯形的腰。
梯形的两个非平行边的夹角叫做梯形的顶角。
二、梯形的性质
1. 梯形的底边平行。
2. 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 梯形的两个底角之和等于180度。
4. 梯形的两对角线交点与底边中点连线垂直。
三、梯形的面积计算
梯形的面积计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面积 = (上底 + 下底) ×高÷ 2
四、梯形的应用领域
梯形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建筑设计:梯形形状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顶、天窗等设计中。
2. 道路设计:交通标志、道路线划等常常使用梯形形状。
3. 数学教育:梯形是数学教育中的基础概念,涉及到几何学的知识点。
五、梯形的实际例子
1. 楼梯:楼梯的形状通常是梯形,其中的台阶就是梯形的腰。
2. 水坝:水坝的形状也常常是梯形,用于控制水流。
3. 野球场:野球场的内外场界限线常常使用梯形形状。
六、梯形的重要性
梯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几何形状,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掌握梯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更复杂的几何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以上是对梯形的全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出。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梯形知识点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专门重要,大伙儿一定要认真把握,我们为大伙儿整理了梯形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用字母表示:S=(a+b)h÷21.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2.分类:梯形分为一样梯形和专门梯形,专门梯形包括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3.等腰梯形:(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性质:等腰梯形的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方法:①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②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练习题】(1)13.6公顷=( )平方米67000平方米=( )公顷6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0.48平方米=( )平方分米4.8平方米=( )平方分米62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1.2公顷=( )平方米1.2平方千米=( )公顷650平方分米=( )平方米35000平方米=( )公顷(2)两个( )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梯形的性质及应用梯形作为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在几何学中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梯形的定义梯形是一种四边形,它的两边是平行的,而另外两边则不一定平行。
梯形的特点是它的两边并不平行,而且它们是以斜面相连的。
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梯形的特点:有两组平行的边,两组不平行的边,以及四个角。
二、梯形的性质1. 对角线长度关系在一个梯形中,连接非相邻顶点的对角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被称为对角线的交点。
通过这个交点,我们可以得出梯形中对角线的长度关系。
具体而言,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AD和BC,我们可以得知AD与BC的长度之和等于AB与CD的长度之和。
2. 内角和特性梯形中的两组内角分别是相对的内角和内角之和。
梯形的相对内角是两个不相邻顶点所对的角,其和等于180度。
而梯形的内角之和是指四个内角的总和,等于360度。
3. 高与底边的关系梯形的高是连接两个不平行边的垂直距离。
我们可以得知,梯形的高与梯形的底边平行,并且高的长度不一定等于底边的长度。
三、梯形的应用1. 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梯形的形状经常被应用于楼梯的设计。
梯形的特性使得楼梯更加稳定,而且容易上下行走。
通过研究梯形的性质,建筑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和计算楼梯的尺寸和坡度,确保其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需求。
2. 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中,梯形起到了诸多关键的角色。
例如,梯形玻璃管常被用于实验室中的分离技术,如液体柱层析和液质传递等。
梯形玻璃管的形状与梯形相似,这种特殊的形状可以增加表面积,便于物质之间的反应或分离。
3. 数学教学梯形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被用于教学中。
通过研究梯形的性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理进行计算和解题。
教师可以借助梯形的特性来设计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梯形的性质和应用。
四、总结梯形作为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在几何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梯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梯形的概念与性质梯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形状,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梯形的概念、特点和性质,并通过例题加以说明和证明。
一、概念梯形是指一个四边形,其中两边是平行线段,而另外两边不平行。
具体来说,一般将平行线段称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而连接上底和下底的线段称为梯形的两条斜边。
梯形的两条斜边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当两条斜边相等时,梯形被称为等腰梯形。
二、特点梯形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平行,而且长度不相等。
2. 梯形的两条斜边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3. 梯形的四个内角之和是360度。
三、性质梯形的性质可以通过几何运算和推理进行证明。
1. 梯形的两个底角(上底和下底的对角)是相等的。
证明:设梯形ABCD的上底为AB,下底为CD,斜边为AD和BC。
延长AD和BC相交于点E,连接BE和AC。
由于线段AB和CD平行,所以AD与BC的内角相等,即∠DAB≌∠BCD。
由于平行线与截线,∠BCD的对角∠BCE等于∠DCB,所以∠DCB≌∠BCD。
又由于三角形ABC和DEC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所以∠BAC+∠ACB+∠DCE+∠ECB=180度。
由上一步得到的结论,∠ACB=∠DCE,所以∠BAC+∠BCA+∠DEC+∠EBC=180度。
根据梯形的性质,∠BAC+∠BCA=180度,所以∠DEC+∠EBC=180度。
因此,∠DEC=∠ACB,即梯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
2. 梯形的两个腰角是相等的。
证明:同理可得,梯形的两个腰角∠ADC和∠BCD是相等的。
3. 等腰梯形的高线(连接上底和下底垂直的线段)和斜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垂直平分上底和下底的线段)相交于同一点。
证明:设等腰梯形ABCD的上底为AB,下底为CD,斜边为AD 和BC,高线和斜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
连接AO和OB,延长CD交于点E。
由于AO和BO平分∠DAB和∠ABC,所以∠DAO=∠DCO,∠CBO=∠BAO。
由于AD和BC平行,所以∠DAO和∠CBO是对应角,从而相等。
小学四年级数学梯形知识点梯形是数学中的一种四边形,它有两组并行边。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有关梯形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小学四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梯形知识点。
1. 梯形的定义梯形是一种四边形,它具有两组平行边。
梯形的两条平行边称为底,而非平行边称为腰。
小学四年级学生需要记住这个定义,并能够通过观察图形来判断是否为梯形。
2. 梯形的性质梯形有一些基本的性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并能够应用这些性质。
- 对角线的关系: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个交点将对角线分成两对相等的线段。
学生需要理解这个性质,并能够在图形中找到对角线。
- 底角和顶角:梯形的底角是与底边相邻的两个内角,顶角是与非平行边相邻的两个内角。
学生需要学会区分这些角,并能够计算它们的度数。
- 基本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长度和高来计算,公式为:面积 = (上底 + 下底)* 高 / 2。
学生需要掌握这个公式,并能够应用它来计算梯形的面积。
3. 梯形的分类梯形可以根据其两条底边的长度关系进行分类。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需要知道以下几种分类:- 等腰梯形:两条腰的长度相等。
- 直角梯形:梯形的一个角是直角(90度)。
- 等边梯形:两组平行边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需要能够根据给定的梯形判断其分类,并能够描述梯形的特征。
4. 梯形的应用梯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并能够应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梯形的面积应用:例如,计算梯形形状的地板面积或花坛面积。
- 建筑中的梯形:例如,学生可以观察到建筑物中使用的梯形形状,如房顶或楼梯。
通过了解这些梯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梯形的概念。
同时,这些知识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学奠定了基础。
总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梯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梯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应用。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梯形的定义梯形是一个几何图形,由四条边构成,其中两边是平行的,另外两边不平行。
它具有许多特点和性质,是几何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本文中,将探讨梯形的定义、特点、性质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
梯形的定义非常简单明了,指的是一个四边形,其中有两条边是平行的,这两条平行边被称为梯形的底边。
与底边平行的两条边被称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以及连接上底和下底的两条非平行边,被称为梯形的斜边或者是腰。
梯形的特点和性质非常丰富。
首先,它的两条对边之和等于梯形的底边之和。
其次,梯形的两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此外,梯形的对角线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即对角线互相垂直且互相平分。
与此同时,梯形的中位线也有一些有趣的性质,其中一条中位线的长度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长度之和的一半。
最后,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的长度和两条腰的距离来计算,公式为面积等于底边长度和腰的距离之积的一半。
梯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建筑领域,梯形常用于设计屋顶形状,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
其次,在制造业中,梯形的形状和结构常用于设计机械零件,例如传送带、楼梯等。
此外,梯形的概念也被应用在金融领域,例如利率计算中的“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就是基于梯形的理念,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财务。
总而言之,梯形是一个有着明确定义和丰富性质的几何图形。
它的特点和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
通过研究和理解梯形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制造业还是金融领域,梯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梯形的定义和应用有所了解。
梯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中考要求基本要求:会识别梯形、等腰梯形;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略高要求:掌握梯形的概念,会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题. 例题精讲相关概念定理1.定义:四边形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这样的特殊四边形就叫做梯形.研究梯形主要是研究两类: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A B C DA B C D A D B C ⎫⇒⎬⎭∥ 叫做梯形.2.等腰梯形A B C D A D B C A D B C ⎫⎪=⇒⎬⎪⎭∥峛.A B C DD A B C B AA D CBCD A C B D∠=∠∠=∠=是等腰梯形,,,3. 直角梯形A B C DC B A B A B CD A D B C ⎫⎪⊥⇒⎬⎪⎭∥ 是直角梯形.4.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1234l l l l A B B C C D ⎫⇒⎬==⎭∥∥∥11111A B B C C D==.5.中位线定理C B A D底角腰底高B CA DCA B Dl 4l 3l 2l1D 1C 1B 1A 1DC B A⑴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ABC ∆中:1122AM BM MN BC MN BC AN CN =⎫⇒=⎬=⎭∥,.⑵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ABCD 中:AB CD AM DM BN CN ⎫⎪=⇒⎬⎪=⎭∥()12MN AB CD MN AB CD =+∥∥,二、等腰梯形1. 等腰梯形的性质①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②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底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2. 等腰梯形的判定①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模块一 梯形的概念【例1】 梯形有关概念: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______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底,按______分别叫做上底、下底(与位置无关),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______,两底间的______叫做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边的梯形叫做______;两腰______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例2】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中______的两个角相等,两腰______,两对角线______,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______就是它的对称轴.【例3】 等腰梯形的判定:______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______的梯形是等腰梯形.B NC MA B N C A MD【例4】梯形的对角线()A.有可能被交点所平分B.不可能被交点所平分C.不相等 D.不可能互相垂直【例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B.矩形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梯形C.梯形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其余两个角是钝角D.梯形的对角互补【例6】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A.等腰梯形B.直角梯形C.一般梯形D.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例7】在梯形中,以下结论:①两腰相等;②两底平行;③对角线相等;④两底相等,正确的有()A.1个 B.2个 C.3个D.4个【例8】梯形ABCD中,AD∥BC,则∠A:∠B:∠C:∠D的值可能是()A.4:6:2:8 B.2:4:6:8C.4:2:8:6 D.8:4:2:6【例9】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角的比为2:4:5:7,则这个四边形是()A.平行四边形B.梯形C.菱形D.一般四边形模块二特殊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例10】一梯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5和12,且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梯形的面积为()。
A.60 B.30 C.40 D.50【例11】 已知: 如图, 在梯形ABCD 中,AD BC ∥, AB CD =, E 是底边BC 的中点, 连接AE DE ,. 求证:ADE ∆是等腰三角形.【例1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以下四个结论:①,②OA=OD ,③,④S =S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例13】课外活动时,王老师让同学们做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形状的风筝,其面积为4502cm ,则两条对角线所用的竹条至少需( ).A .cm 230B .30cmC .60cmD .cm 260【例14】等腰梯形上底长为3cm ,腰长为4cm ,其中锐角等于60°,则下底长是______.【例15】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AD =1,∠B =60°,直线MN 为梯形ABCD 的对称轴,P 为MN 上一点,那么PC +PD 的最小值为______.DE CABDCB ABC ∠=∠BDC BCD ∠=∠AOB ∆DOC ∆ODCBA【例16】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B =30°,∠BCD =60°,AD =2,AC 平分∠BCD ,则BC 长为( ).A .4B .6C .34D .33【例17】如图,□ABCD 是用12个全等的等腰梯形镶嵌成的图形,这个图形中等腰梯形的上底长与下底长的比是( ).A .1∶2B .2∶3C .3∶5D .4∶7【例18】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60DAB ∠=︒,AC 平分DAB ∠,且AC =梯形ABCD 的周长等于________.DCBA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D,延长CB到E,使EB=AD,连结AE.求证:AE=CA.【例20】如图,在梯形ABCD中,AB∥DC,DB平分∠ADC,过点A作AE∥BD,交CD的延长线于点E,且∠C=2∠E(1)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2)若∠BDC=30°,AD=5,求CD的长.【例2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AD,∠C=60°,AE⊥BD于点E,AE=1,求梯形ABCD的高.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D,BC的中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MENF是菱形;(2)若四边形MENF是正方形,请探索等腰梯形ABCD的高和底边B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模块三梯形中位线【例23】等腰梯形中位线长6厘米,腰长5厘米,则它的周长是()A.22厘米B.20厘米C.18厘米D.16厘米【例24】如果梯形的上底长为4,中位线长为5,那么此梯形的下底长为()A.6 B.5 C.4 D.3【例25】图(一)为一梯形ABCD,其中∠C=∠D=90°,且AD=6,BC=18,CD=12.若将AD迭合在BC上,出现折线MN,如图(二)所示,则MN的长度为()A .10B .12C .15D .21【例26】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中位线EF=12AB ,下列结论:①EF=(AD+BC );②∠AFD+∠BFC=90°;③S △ABF =12S 梯形ABCD ;④BF 平分∠ABC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例27】如果一个梯形的上底长是4,下底长是6,那么这个梯形被中位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之比为( )A .4:6B .5:6C .9:10D .9:11【例28】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 ,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两段,两段之比为3:2,那么梯形下、上底的长为( )A .18cm ,12cmB .16cm ,14cmC .20cm ,10cmD .22cm ,10cm【例29】FE DCB A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 ,高AG 、DH=2,中位线EF=5,∠B=45°,求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例30】如图,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是104cm ,AD ∥BC ,且AD :AB :BC=2:3:5,则这个梯形的中位线的长是( )A .72.8cmB .51cmC .36.4cmD .28cm【例31】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中位线长为8cm ,则它的高为( )A .4cm B. C .8cmD.【例32】如图,梯形ABCD 中,∠ABC 和∠DCB 的平分线相交于梯形中位线EF 上的一点P ,若EF=3,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A .9B .10.5C .12D .15G HFED CBA【例33】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 ,高为12cm ,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则它的面积为( )2cmA .300B .120C .240D .480【例34】一梯形的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则这个梯形是( )A 、等腰梯形B 、直角梯形C 、一般梯形D 、无法确定【例35】在如图所示的梯形ABCD 中,AD ∥BC ,AD=5,BC=11,①中11A B 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易知118A B =,②中1122A B A B ,是连接两腰三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可求出1122A B A B +的值…,照此规律下去,③中1122A B A B ,,…1010A B 是连接两腰十一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则1122A B A B ,,…1010A B 的值为( )A .50B .80C .96D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