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42
鱼类种质检验第5部分:食性分析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鱼类食性分析的通用方法。
本文件描述了鱼类食性分析的测量器材、抽样方法和操作步骤。
本文件适用于鱼类种质鉴定与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54.2GB/T 18654.4 鱼类种质检验第2部分:抽样方法鱼类种质检验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测量器材4.1 计量器具所有计量器具均应经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4.1.1 量鱼板,读数值1 mm。
4.1.2 电子天平,感量为0.1 g。
4.2 其他器材4.2.1 解剖镜或显微镜。
4.2.2 解剖盘。
4.2.3 培养皿。
4.2.4 剪刀。
4.2.5 镊子。
4.2.6 滴管。
4.2.7 载玻片。
4.2.8 盖玻片。
4.2.9 小玻瓶。
4.2.10 吸水纸。
5 抽样5.1 试验鱼抽样按GB/T 18654.2的规定执行。
5.2 每个年龄组样本在10尾以上。
6 操作步骤6.1 体长、体重测定测量体长,称量体重。
6.2 年龄鉴定按GB/T 18654.4中6.2的规定执行。
6.3 食物的定性检查解剖鱼体,取出胃中或肠前段的内含物。
以大型生物为食物的鱼类一般可用肉眼直接辨别,鉴定到种;以微小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可鉴定到大类,将称重后食物团置于一小瓶中,加适量清水,再用吸管吸出食物,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置于解剖镜或显微镜下检查。
对已部分消化的食物,根据其残留的骨片、附肢、甲壳、鳞片等逐一鉴别。
6.4 食物的定量检查对杂食性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消化道中各种(类)食物的量可用“+”的多少粗略地表达:“+++”代表多,“++”代表中等,“+”代表少,“0”代表无。
对肉食性鱼类,称食物总重,并对各种(类)食物分别记数称重。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如下:
1.食性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草食性的鱼>杂食性
的鱼>肉食性的鱼。
2.胃及消化道容积不同。
有胃鱼的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
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有胃鱼个体越大,它的胃也越大,
相应的它的摄食量比小体的有胃鱼也大。
3.饥饱状态。
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空腹)才重新开始摄
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
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4.鱼类生理状态。
繁殖期间的鱼类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
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
5.鱼类适应性能力。
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
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摄食
水平。
6.群体效应。
鱼类的摄食量因群体行为和单独行为而有差别,群
体行为时比单独行为时摄食量大。
7.体重。
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数函数增加。
8.水温。
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
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水产养殖贴士判断鱼是否得病的十个依据一、依据鱼的活动情况判断健壮的鱼一般是成群集游,行动灵活,反应敏捷,受惊即潜入水中。
病鱼则通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受惊后略向水底下潜,后缓慢游出水面。
当鱼表有孢子虫等寄生虫病时,会在水面发狂打转或持续跳跃。
二、依据鱼的摄食情况判断正常的鱼摄食时,抢食力强,且食量比较稳定。
如果发现鱼的食量逐渐减少,甚至绝食,应迅速检查病因。
三、依据鱼的体色变化判断各种鱼类都有自己特有的体色,如发生疾病,则有体色变化,如烂鳃病发病时,鱼体体色则变黑,尤其以头部为甚。
四、依据鱼的体形变化判断健康的鱼,头小、背厚、肥满度好。
病鱼则头大、尾小、背窄、干瘪、肌肉薄。
若水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就会使鱼体弯曲变形。
五、依据病鱼组织判断鱼的病体是诊断鱼病的主要依据。
每种病鱼都有其特殊的症状,需仔细观察、区别,以正确诊断鱼病。
特别是有些症状相依的鱼病,尤需仔细辩认,找出其不同之处,如肠炎病与出血病的区别等。
六、依据鱼的栖息环境判断不同类型的鱼发病条件不同,因而可据此协助诊断:例如肠炎、赤皮、烂鳃、打粉病等多发生在呈酸性的水环境中;中华鳋、锚头鳋、鱼鲺等寄生虫病多发生在弱碱性的水环境中;泛池现象多发生在缺氧的环境中。
七、依据季节变化判断不同的鱼病有不同的发病水温,因此可根据不同的季节来区分某些鱼病。
例如草鱼出血病发生在7?9月的高温季节;竖鳞病发生于春秋季节;水霉病多发生在春初秋末季节等。
八、依据鱼的生长阶段判断如剑水鲺仅危害刚孵化一周的鱼苗。
打粉病、白头白嘴病多发生在鱼苗阶段。
草鱼的出血病、青鱼的肠炎病多发生在鱼种阶段。
赤皮病、打印病多发生在成鱼阶段。
九、依据寄主判断不同的病原体所寄生的寄主也不同,肠炎、出血多发生在青、草鱼上;鲢、鳙等很少发病;中华鳋等只发生于鲢、鳙鱼上等。
十、依据疗效判断如果发生某类药物如抗菌素对某种鱼病完全没有作用,则要考虑细菌病或寄生虫病等。
当然,最后确诊,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据鱼的生长状况,鱼体表、鳃等部位的分泌物,依据技术人员的诊断最后确定。
钓鱼时如何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钓鱼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活动,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
只有准确地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鱼饵和钓位,从而增加钓鱼的成功率。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判断鱼儿觅食习性的方法和技巧。
一、观察水面动静观察水面的动静是判断鱼儿觅食习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水面上频繁出现鱼儿跃出水面、水波涟漪扩散等情况时,很可能是有鱼群在觅食。
这说明鱼儿正在主动进食,这时候就是我们下钩的最佳时机。
二、倾听鱼儿声音鱼儿进食时会发出声音,不同的鱼种声音也不一样。
倾听水面附近的声音,如果能听到水面下的咀嚼声或喷泉声,那就意味着有鱼儿在附近觅食。
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位置进行钓鱼,提高钓获的几率。
三、观察水下活动观察水下鱼群的活动也是判断鱼儿觅食习性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水下摄像机或下潜观察器等设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景象。
如果能够看到鱼群在水底觅食、捕食猎物的活动,那就说明这些鱼儿的觅食行为比较活跃,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鱼饵和钓位进行钓鱼。
四、观察水质和水温不同的鱼种对水质和水温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观察水质和水温的变化,可以初步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
一般来说,鱼儿在水温较高的时候更容易进食,而在水温较低的时候则比较懒散或者停止进食。
此外,鱼儿对水质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一些喜欢洁净水域的鱼种,我们可以选择水质清澈的地方进行钓鱼。
五、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气候和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鱼儿的觅食习性。
在春季和秋季,气温适中、水温适宜,鱼儿的觅食活动较为频繁。
而在夏季和冬季,由于气温过高或过低,鱼儿的觅食习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钓鱼时间和钓位时,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来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
综上所述,钓鱼时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是提高钓鱼成功率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观察水面动静、倾听鱼儿声音、观察水下活动、观察水质和水温以及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等方法来判断。
只有充分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我们才能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鱼饵和钓位,从而获得更多的钓鱼收获。
如何正确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鱼类是水生生物中的重要成员,在其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觅食是其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正确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有助于提高钓鱼的效果,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就如何正确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进行探讨。
1. 观察鱼儿的行为特征观察鱼儿的行为特征是判断其觅食习性的关键环节。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鱼儿的游动方式来判断其喜好的水层位置。
不同种类的鱼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如底层、中层或水面。
其次,观察鱼儿的觅食方式,有的鱼儿喜欢在水面上跳跃觅食,有的则喜欢在水底搜寻食物。
此外,注意观察鱼儿的聚群行为,有时一群鱼儿的活动会提供关于食物丰富程度和种类的线索。
2. 分析鱼儿的饮食习性不同种类的鱼儿对食物的喜好有所差异,根据鱼儿的饮食习性可以更好地判断其觅食习性。
首先,了解鱼儿的食性类型,如食草性、食肉性或杂食性,然后进一步研究其喜欢的食物种类。
例如,食草性鱼儿喜欢食用水草,而食肉性鱼儿则喜欢捕食小鱼和昆虫。
通过了解饵料的成分,选择适合目标鱼儿口味的饵料,可以提高钓鱼的效果。
3. 掌握鱼儿的生活习性鱼儿的生活习性对其觅食习性的判断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鱼儿的习惯性栖息地,如湖泊、河流或池塘等,不同的栖息地会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食物资源。
其次,研究鱼儿的季节性迁徙规律,有的鱼儿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觅食习惯。
还要关注鱼儿的活动时间,有些鱼儿喜欢在黎明或傍晚时分觅食,而有的则是全天觅食。
4. 利用科学工具辅助分析在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时,科学工具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例如,使用鱼探仪可以探测水下的鱼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而判断鱼儿的觅食位置。
使用水质检测设备可以了解水体中的溶解氧、温度和PH值等指标,从而获得鱼类生活环境的信息。
这些科学工具的应用可以提高判断准确率,让我们更加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
5. 实践与经验总结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环节,钓鱼者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
在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鱼儿行为,使用适当的饵料和钓鱼技巧,找到判断准确的觅食点,以提高钓鱼的成功率。
从六个方面看鱼类的饮食习惯一、食性的种类1、草食性以摄取水生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的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鱼、鳊鱼、团头鲂等。
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以及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为主,也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典型的如鲢鱼、鳙鱼,花鱼骨、铜鱼等,3、鱼虾类食性以摄取鱼虾等游泳生物为主,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这类鱼通常善游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情凶猛。
所以,又称凶猛鱼类或掠食性鱼类,如淡水中的鳡鱼、鳜鱼、鲶鱼等。
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主食。
这类鱼有的采食水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在淤泥中的动物。
5、浮游动物食性摄食浮游动物以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鳙、鲋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会主动捕食。
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水草等植物上附着的腐屑中的小型底栖类动物,典型的是鲴类和鲮鱼。
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其代表主要有鲤鱼、鲫鱼、泥鳅。
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性有密切的关系。
而同一食性的鱼类摄食方式不完全相同,这和摄食鱼类的生态特性及环境特点有关。
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大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例如鱤鱼能很快发现食物和追上食物,并且紧紧咬住食物的口部结构。
有些凶猛鱼类则采取伏击方式,例如鲶、乌鳢、狗鱼等,平时潜伏在底部或草丛中,当食物对象进入伏击区时,一跃而出先把食物横向咬住,然后从头倒吞下去。
有很多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取得食物,故称为滤食性鱼类。
这类鱼主要依靠鳃耙结构的特点,被动地选择不同大小的食物,鲢鳙属于此类。
有一些小型鱼类,如鲌鲦等则是主动摄食浮游动物。
当发现有浮游动物在水体的表面时,会不顾一切地捕食。
摄食水底生物的鱼类,如鲴类用锐利的角质口缘刮取附着在水下的藻类,东方鲀类则用板状齿咬下附着的贝类,摄食底埋生物的鱼类,有的用挖掘的方式取食,如鲟用吻部掘出底泥后,吸取摇蚊幼虫等小型动物。
怎么鉴别鱼吃饱没?小编告诉你五种方法!鱼饲料的分类:颗粒饲料:鱼类颗粒饲料的直径通常为2.5毫米-8毫米,长5毫米-10毫米,可直接投撒饲喂。
饲料受潮不要直接投喂,要先将其晾干或晒干,然后再投喂;如饲料变质则不宜再饲喂,以防鱼类食后中毒。
饼类饲料:饼类饲料饲喂小鱼应敲碎、浸泡、磨浆后投喂,喂中到大鱼将其浸软即可。
谷物饲料:大颗粒的谷物如玉米,宜加工粉碎后喂鱼;小颗粒的如谷粒,可将其发芽后喂鱼,幼嫩的谷物白芽营养价值高,鱼吃了易消化,吸收快,增重快。
青绿饲料:喂中到大鱼一般将青绿饲料去掉泥土后即可直接投喂;喂小鱼则应将其切碎或打浆,再加0.2%的食盐拌匀,泼洒投喂。
将青绿饲料切碎后煮熟,拌入适量糠麸、苏打,小鱼更喜欢吃。
糟糠饲料:喂小鱼应将糟糠类饲料浸软磨浆;喂中到大鱼则宜将其发酵至有酒香味时投喂。
初喂时先少量投喂,以后逐渐加量,但不宜超过每天喂料总量的30%。
蛋白饲料:蚯蚓、蝇蛆、昆虫等均是鱼类的上等动物蛋白质饲料,可直接投喂,也可晒干加工成粉后配合其它饲料喂鱼。
对于块状动物饲料,应将其切碎磨细,加入黏合剂制成小团状投喂。
识别鱼有没有吃饱应从以下五部来判断:一、留心观察鱼类在食台或食场吃食时间的长短。
如果在投入一定数量的饲料后(正常投饲量),鱼吃完饲料的时间不到2小时,说明饲料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到或吃饱,应该适当添加。
如果每旬投饲量一定,旬内日投饲量相同,但到旬末所投饲料在不到2小时内就被鱼类吃完了,说明鱼体已增重,饲料量应增加。
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时,饲料已投完,鱼群仍在表层水面急游觅食,不愿沉入“二层水”中去,表明鱼未吃饱。
如鱼群已从食台、食场散去,还有剩饵,鱼则食饱有余,下次可酌情减少投量。
二、水面极不平静,池中鱼类活动频繁,检查鱼体是否有寄生虫骚扰为害,或可能鱼群处于饥饿状态。
在育种塘,鱼苗鱼种出现成群结队沿池周不停疯狂游转,这是缺乏适口饵料的表现,是呈现严重饥饿状况的标志,俗称“跑马病”。
淡水鱼类食性的分析方法记得在一本杂志上曾经看到过,一位外国钓鲤鱼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钓鱼人应该象鱼一样思考”。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鱼类是水生动物,它在水中生活,而我们钓鱼人见到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
于是,有的鱼人就通过人类的推理方法,去推断鱼的生存方式。
近而得出,在我们人类看来十分合理的,而又符合人们生活规律的结论来。
比如在用饵方面就有:春荤、夏素、秋吃肉;在选钓位方面就有:钓铧尖、钓水草、春天要把暖窝找等等。
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钓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性的规律。
而在具体的钓鱼过程中,往往出现与之相左结果,特别是在鱼饵方面。
鱼友们经常会有这样抱怨:这鱼饵就连我闻了都想吃一口,可鱼怎么就不吃呢-----!起初,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气的把和好的鱼饵,使劲抛到水中转身离去;有时,恨不的自己变成一条鱼,跃入池中看看这鱼到底想吃什么!好在我是学农学的,对小动物有所了解,后来经实践发现,自己对鱼的食性分析方法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站在鱼的角度来思考,才能真正地了解它们。
经常在一些地方看到关于鱼饵方面的配方-----秘方,把它拿到池中一试,往往没有如其所说的那样有效,相信朋友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我们脱离了鱼的具体生活环境,而主观的去认为鱼应该吃什么,如若沉迷于此道而不能自拔,就会象有的鱼友那样,到处寻找鱼饵秘方、满池子要鱼饵,结果最终也没有获得一种使自己满意的鱼饵来。
现在,我就把一种比较另类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们,也许会让同志们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尽快摆脱紧随人后问这问那的窘竟。
首先,我要从原理讲起,也许枯燥了点,希望朋友们能看下去。
在以前我的《鱼人》文章中,简要地说过关于鱼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在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中,能量是逐级传递的,就是说鱼必须在这一体系中,通过吃别的生物或有机物而获得能量。
如果我们找到鱼在这个体系中所吃的食物,那不就是找到了最对口的鱼饵了吗?道理如此简单而已,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寻找水中鱼儿所吃的食物呢?当然,我们是钓鱼人,没有必要把它搞到原子水平,而只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了解所垂钓水域的生态基本构成就可以了。
如何判断鱼儿的食欲状态鱼类作为水生动物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行为习性。
了解鱼儿的食欲状态对于合理喂养和饲养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判断鱼儿食欲状态的方法,帮助饲养者更好地照顾他们的水族宠物。
一、观察食物摄取情况在判断鱼儿的食欲状态时,首先要观察它们的食物摄取情况。
一般而言,饥饿的鱼儿会迅速接近并吞食投入水中的食物;而对于食欲不振的鱼儿,它们可能对食物不感兴趣或只是轻咬一下便放弃。
此外,如果鱼儿主动追逐食物且竞争性地吞食,这往往表明它们拥有良好的食欲状态。
二、观察鱼儿的行为表现除了观察食物摄取情况外,鱼儿的行为表现也是判断食欲状态的重要依据。
通常来说,食欲旺盛的鱼儿会活动频繁,游动时身体保持灵活,眼神明亮,呼吸规律。
如果鱼儿显得终日躲在水草或岩石后面,不愿意与其他同类接触,可能是食欲不振的表现。
此外,如发现鱼儿的鳍片下垂,呼吸急促或鱼体明显消瘦,这都是食欲不佳的明显暗示。
三、观察鱼儿的排泄情况饲养者还可以通过观察鱼儿的排泄情况来判断其食欲状态。
正常食欲的鱼儿通常能消化吸收食物,并迅速排泄废物,排泄物颜色呈浅色或透明。
而食欲不振的鱼儿则可能出现排泄物颜色变深或异常异常稀烂的情况。
如果鱼类排泄物颜色发黑或者白色,可能暗示其消化道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调整饲养管理。
四、观察鱼儿的外貌状态观察鱼儿的外貌状态也是判断其食欲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常来说,食欲旺盛的鱼儿体色鲜艳,鳞片光滑,有充足的脂肪。
而食欲不振的鱼儿可能会出现体色暗淡、鳞片发丝状、身体瘦弱等表现。
此外,如果发现鱼儿有异常脱鳞、溃疡或其他病症,这都可能与其食欲状态有关,及早采取相应措施能有助于恢复鱼儿的正常食欲。
五、定期体重监测如果饲养者有条件,定期体重监测也是判断鱼儿食欲状态的一种科学方法。
通过定期称量鱼儿的体重,可以了解其体重的变化情况。
如果发现鱼儿的体重持续下降或变化不明显,可能是食欲不振的明显表现,需要及时调整饲养方式和饲料配比,以维持鱼儿的良好食欲状态。
判断鱼类吃食的饱与饥的方法鱼谚云:'停食一天,白长三天'。
有时停食几天的大有人在。
有的将饲料集中投于很小的一个点上或投饵台数量不足,导致鱼类吃食不匀,多会发生鱼儿生长不均匀。
有的对饲料保管不严,霉变后未加处理就直接投喂,导致鱼病暴发流行,损失惨重。
凡此种种,是养不好鱼的。
据此,要想学会科学养鱼技术,必须先学会识别鱼的饥饱,坚持科学的投喂方法,才能实现丰产丰收。
判断鱼类饱与饥的程度,对一般养殖户来说本是件容易的事,只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保证鱼类的健康快速成长,还能节省鱼饲料。
一看吃食时间长短用食台投喂的,在投喂后在3个小时内吃完为正常,2小时左右吃完表明投喂量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饱,应在下次投喂时适当加量;如延长到4小时还未吃完,而鱼群已离开食场,表明饱食有余,下次可适量减少投喂。
二看鱼类生长大小在四、五月份,水温逐渐升高后鱼的食量也一天天的增加,在1周或1旬的投喂计划中,要观察周初与周末,或旬初与旬末的变化。
如果所投数量每天一样,到周末或旬末时,在2个小时内就吃完,表明鱼的体重增加了,吃食量大了,没有吃饱,要增加投喂量,一直到11月份开始捕捞,都可以用此法去识别掌握。
三看水面动静计划的饲料量在食台投喂或人工投喂或投饵机投食完后,如果鱼类没有生病而在水面上频繁活动,这是饥饿的表现。
反之,吃饱后鱼会钻到水里去。
至于鲢、鳙一类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肥水鱼,可观察水质的肥瘦去判断是否满足其生长要求。
当水质瘦时,用施肥办法去培养浮游生物。
水质过肥,出现水体恶化的苗头时,则要立即换水,开机增氧。
如果浮游动物过多,在必要时可投放敌百虫等杀虫药物杀死浮游动物,使水质变清变瘦,然后再施肥培养水质,才有利于肥水鱼的生长。
重庆'永川水花'二〇一七年供应水花鱼苗鱼种及品种和价格(第281期)方法:搜索微信公众帐号:ycsh6318 或点击长按下面图中本号的二维码并识别予以关注!。
判断鱼类的饱与饥有讲究
刘志华
【期刊名称】《渔业致富指南》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判断鱼类饱与饥的程度,对一般养殖户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据我场多年实践,只要抓以下两个方面,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怎样判断鱼类饥饱一看吃食时间的长短。
投喂后在3个小时内吃完为正常,2小时左右吃完表明投喂量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饱,应在下次投喂时适当增加;如延长到4小时还未吃完,而鱼群已离开食场,表明饱食有余,下次可适量减少。
二看鱼类生长大小。
四、五月份,鱼开食后食量一天天增加,在一周或一旬的投喂计划中。
【总页数】1页(P29)
【作者】刘志华
【作者单位】湖北钟祥市中山水产中心4319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判断鱼类的饥饱有讲究 [J], 杨保国
2.判断宝宝饥与饱掌握要领细观察 [J], 程慧
3.怎样判断鱼类的饱与饥 [J], 张汉祥
4.判断鱼类的饥饱有讲究 [J], 丁相明;李莹
5.怎样判断鱼类的饱与饥 [J], 张汉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