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和降压药选择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254.41 KB
- 文档页数: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药物选择标签:糖尿病;高血压;降压药高血压病与糖尿病均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素,且常同时并存。
两者合并存在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2~8倍,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5~3倍[1]。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可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下降24%,微血管病变下降37%,心肌梗死(MI)下降44%;而强化控制血糖仅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下降12%,微血管病变下降25%,心肌梗死下降16%,因此,严格控制血压比强化血糖更为重要[2]。
1 高血压伴糖尿病的降压目标在JAC和欧州高血压指南中,关于血压的控制强调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一切可能使血压低于130/80 mmHg,这是对所有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总体目标,如果尿蛋白大于1 g/d,则血压应控制到低于125/75 mmHg,理想的血压是个体能耐受的最低血压,以尽可能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3]。
2 降压药物的选择2.1 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长期治疗确实存在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的问题,主要见于大剂量时,降压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
但是使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能明显提高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效果,特别是在水钠潴留的患者,可使利尿剂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并可使部分利尿剂的不良反应也得到纠正。
目前认为,吲哚类利尿剂(寿比山)是一种兼有利尿和钙拮抗作用的药物,它经肾及胆汁排泄,对肾脏病人较适用,对糖和脂肪代谢无影响,可作为糖尿病高血压选用的一线药物。
2.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CEI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对糖、脂肪代谢和肾功能均无不利影响,目前是糖尿病高血压的首选药物。
它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脂蛋白、总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同时可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
通过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扩张,改善入球小动脉阻力,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防止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延缓肾功能减退及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如何选择降压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在糖尿病中高血压是特征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子,对患者所产生的危害远远大于高血糖疾病。
糖尿病是引发高血压疾病产生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病情加重。
当高血压和糖尿病合并发病后,增加了血压的控制难度,并且极易引发患者出现心、脑、肾等疾病。
为了防止高血压疾病的产生对患者的器官损伤造成极大的危害,降低心脑肾并发症发生率,应采用药物治疗方法,以取得良好的降压效果,如何选择降压药值得深思。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用药原则(一)小剂量开始从小剂量用药开始,以便在服药过程中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若小剂量用药治疗效果不好,可逐渐增加用药剂量。
(二)单药治疗首选ACEI(或ARB)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若血压不高,应从小剂量及单药剂量开始用药,应首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药物,这两种药物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不会对患者的糖脂代谢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胰岛素抵抗改善上效果显著,并且还有利于保护心脑肾,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预防上效果显著。
(三)提倡早期联合用药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中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的避免了单一用药而引发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若单一用药效果不佳时,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联合用药的基础以ACEI(或ARB)为主。
例如,ACEI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具有保钾作用,吲达帕胺有轻度排钾作用,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降压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的避免了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
(四)优先选择长效制剂长效降压药的降压效果具有持久及平稳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血压的波动,完成了对患者心脑肾器官的保护。
患者每日的服药次数为1次,并且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应保持良好的依从性。
因此,在高血压疾病治疗中,应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
例如,短效钙拮抗剂能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并且还会引发患者出现头疼、心悸。
糖尿病患者选择降压药物的顺序及为何要首选普利类降压药作者:杨玺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03期糖尿病患者选择降压药物的顺序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该如何选择降压药,既能积极控制血压,又不会引起血糖的增加呢?几类常用的降压药对血糖的影响差别较大,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审慎选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沙坦类)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
普利类一方面可以扩张肾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压力,减少尿中的蛋白;一方面又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
大量研究证明,普利类对控制新发糖尿病有较好的作用。
普利类药物主要有卡托普利(开博通)、依那普利(依苏)等。
沙坦类可增强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反应,同时保护肾脏,还能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缬沙坦(代文)和氯沙坦(科素亚)等。
钙拮抗剂(地平类)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对糖代谢并无影响,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治疗。
此类药物也可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人体内的糖代谢无不良影响。
常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络活喜)、非络地平(波依定)、维拉帕米缓释片(缓释异博定)等。
不过临床发现,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同)对血糖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力争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这样更有利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治疗。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首选普利类降压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人忠有高血压,两病并存时,常可加速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患了糖尿病又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控制血糖和血压。
由于不少抗高血压药物对降糖治疗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患者要慎重选择降压药物。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首选普利类降压药呢?这是因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降压药)对糖尿病患者具有以下作用:①在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还可提高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一点对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病人尤为重要。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如何选择降压药物一、糖尿病1.定义糖尿病是一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就诊科室为内分泌科。
造成此类病情的原因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分类1.高血压分级三、常见降压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药物的虽然商品名称不同,价格相差悬殊,但是化学名称却是一样的。
化学名称相同的药物降压效果是一样的,买药之时看清楚化学名称,选择相对便宜的药品,并注意每一片药物的剂量。
同时在进行高血压药物更换时,不应立即给予更换,而是在减量服用、机体渐适应后予以更换。
1.普通糖尿病人降压药物选择由于每个个体对降压药的反应程度不同,而且某些降压药物个体差异较大,所以降压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同一药剂少量服用,根据病情缓慢增加用药量。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这类药品的种类特别多,应用十分广泛。
该药物通过扩张外周血管,使血管内阻力下降,达到降压的目的。
在降压的同时不影响身体其它器官的血流量,也不会影响身体正常代谢。
降压效果显著,且降压时效长。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有治疗作用。
副作用为干咳,如出现副作用,则选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的升级版本。
降压效果稳定且持续时间长。
而且没有干咳等副作用,个体差异不大。
是目前所有降压药中最安全的药品,既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患者,又满足不同血压水平的患者。
对身体其它器官没有不良影响,反而起到保护其他器官的作用。
3.钙拮抗剂钙拮抗剂主要起到抗动脉硬化,减少上压与下压的压差的作用。
钙拮抗剂可以和其他降压药物联合使用,但老年患者可伴随体位性低血压的副作用。
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应根据个体血压情况控制用药量。
如伴有头痛,面色潮红且多尿的症状,初期为药物作用,扩张血管导致,如用药时间延长症状未减轻或者消失则换用另一类降压药。
如有便秘,在用药剂量不变的情况下便秘症状未减轻,可搭配中药缓解便秘情况或换用其他降压药物。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怎么选降压药?众所周知,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不仅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和微血管发生病变,还会增加血管阻力,使患者的多种器官受到严重的损害,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患者的残废和致死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对于及时正确地进行降压治疗对于该类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于降压药的选择,不仅要注重其降压效果,还要保证不会对患者糖代谢及肾功能造成影响,切实维护患者机体健康。
基于此,本文主要浅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的合理选择,使患者血压能更快、更安全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获得最大的受益。
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目的及降压药物治疗要点你知道哪些?1、治疗目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相对于对健康人群来说,能增加4-8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值,而合并症的治疗的目标是为了降低诸如全身脏器功能紊乱、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这类疾病的残留率和致死率。
据有关调查表明,舒张压小于80mmHg对病人各项靶器官的具有有效保护作用,将血压目标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降到最低;对于合并有肾脏病的病人,特别是蛋白值高于110 g/L,血压要控制在120克/75毫米汞柱以下,这样才能确保肾脏器官不受损害。
2、药物治疗要点:在选择降压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之前,要先让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比如,心情愉悦、健康饮食、增强锻炼、戒烟戒酒等。
对于过度肥胖者,要让其适当减肥,增强胰岛素整体敏感度,达到降血糖、调血脂治疗目标。
目前常用的治疗合并症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
其中,CCB、ARB以及ACEI是首选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从小剂量开始,后逐渐增加药物用量,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健康域用药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生风险更加显著。
此类疾病产生的原因较为多样,如不良饮食习惯、家族遗传、缺乏锻炼以及自身存在相关疾病等,血压、血条指标异常导致肾动脉、主动脉狭窄,不仅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果病情持续恶化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药物的选择与服用两方面进行指导。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比非糖尿病患者约高3倍,导致糖尿病与高血压往往处于共存状态。
糖尿病患者诱发血管病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心血管堵塞、狭窄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使的死亡率也明显增加,需要合理选择用药并选取正确的药物服送方法。
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药物ACEI和ARB为降压的首选药物,单药控制效果不佳时,优先推荐以ACEI/ARB为基础的联合用药。
如果以上药物降压效果差,可以考虑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比如硝苯地平这样的降压药。
此外,还应考虑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是否能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药物是否对血糖代谢控制或低血糖症状有作用。
降压药中,ACEI或ARB常被推荐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尤其是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肾病。
如果患者的血压保持长期高压状态,且肾脏功能出现问题,则需要进行综合用药。
比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降压药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常用的降糖药有二甲双胍片和格列美脲,降压药有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卡托普利,平时要注意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用药标准与不良反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首先要选对血糖干扰比较小的药物,如果糖尿病已经出现慢性并发症肾脏功能受损,高血压药物也要适当调整,因为高血压降血压药物对肾脏有损害,比如ACEI、ARB就具有较大的选择限制,肌酐超过256毫克/分升,ACEI和ARB基本上就不能选用以上药物,要选用其他药物比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者α受体阻滞剂。
《一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个案护理》一、疾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舒张压≥90 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两种疾病相互影响,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 环境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
- 自身免疫因素:在某些类型的糖尿病中,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 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2.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以及不良的环境因素如噪声等,可引起血压升高。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容易升高。
- 生活方式因素:高盐饮食、过量饮酒、吸烟、缺乏运动等可导致血压升高。
- 其他因素: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也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共同的遗传背景: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性,导致两种疾病同时发生。
-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不仅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也可引起血压升高。
胰岛素抵抗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钠水潴留等,从而使血压升高。
- 高血糖的影响:长期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血压升高。
同时,高血糖还可引起肾脏损害,使肾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药的选择
郭慕新
【期刊名称】《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年(卷),期】2005(019)009
【摘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非常多见.高血压和糖尿病均被认为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极大.可加重水钠潴留.糖和血脂代谢异常。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不仅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且还可使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收缩血管的敏感性增加,使血压、血糖更加难以控制。
高血压加速糖尿病的发展与恶化.而糖尿病发生肾病时又引起血压升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好,更易造成重要器官的损害.尤其是肾脏损害.同时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病人的微血管病变.大大增加糖尿病的致残、致死率。
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非常重要。
【总页数】1页(P95)
【作者】郭慕新
【作者单位】天津海军91366部队,天津,3002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2.4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降压药物的选择 [J], 周蕾
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和降压药选择策略 [J], 张学明
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如何选择降压药 [J], 陆建灿;邹大进
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药物选择 [J], 张平
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药物选择 [J], 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药选择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心血管和肾脏病变的重要危险因子,据统计,大约有75%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大约有15%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可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提高近2倍,糖尿病也可使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增加2倍,二者并存的心血管危害的净效应是普通人群的4-8倍。
研究表明,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控制高血压的成效强于血糖控制。
那么该如何制定降压给药方案呢?一、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压控制治疗原则ASH强调,高血压伴糖尿病治疗重点应同时包括降低血压和控制蛋白尿,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肾终点事件危险,目标血压<130/80mmHg。
因在任何血压水平下,蛋白尿越严重,肾脏终点事件危险越高,治疗后最初6个月蛋白尿下降成都与心血管预后高度相关。
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所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均应给予ARB或ACEI起始治疗。
ARB 或ACEI应在治疗一个月内加至达标所需最大剂量。
若ACEI类药物用后出现咳嗽等不良反应,应换用合适剂量的ARB类药物。
当然,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来说,仅仅降压是不够的。
研究表明,蛋白尿每减少50%,心血管复合终点和心力衰竭危险减少18%和27%。
ASH建议,应在起始治疗6-12个月内,蛋白尿水平下降30%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延缓心衰进展,减少肾脏终点事件。
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药物选择建议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理想降压药物应符合以下标准:最好的临床疗效(强效降压,最大程度减少蛋白尿);最少的不良反应;最低的治疗成本。
1. ACEIACRI有益于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肾功能,可减少心血管事件,被列为绝对适应症与首选。
ACEI使死亡、透析、肾脏移植的终点危险下降50%。
但咳嗽、双肾功能狭窄、外周血管病等禁用。
2. ARB对于ACEI不能耐受的病人(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等)往往可以耐受ARB。
ARB升高血钾的作用较ACEI轻。
当高血压遇上糖尿病,该怎么选降压药?发布时间:2021-08-26T08:30:39.20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8月8期作者:卢福芬[导读] 小编将在本文对相关知识进行科普,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一看吧!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中医医院 615600提到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疾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其均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临床尚无彻底根治的手段,只能通过长期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疾病对人们的身体损害,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这是两种独立的疾病,可能互相之间并没有干扰,但其实不然,相关统计表明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到3倍,约有近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随着高血压的发生,那么当高血压遇上糖尿病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选择降压药物呢?相信多数人都为这一问题所困扰,那么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小编将在本文对相关知识进行科普,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一看吧!什么是高血压?血压是心脏收缩时心室泵出血液对动脉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血压是血液循环流动的前提,可以维持机体各器官血液供应,调节身体正常新陈代谢,而当血压水平持续超过140/90mmHg时,则为高血压,其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损害,使得健康血管逐渐形成斑块,阻碍血液流通,从而引发冠心病、卒中、肾衰竭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
我国约有25%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近半数以上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导致许多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病,经过不断研究发现,高血压主要与家族遗传、过量饮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小部分高血压患者为长期服用布洛芬、甘草、避孕药等药物所引起,应对以上因素予以注意,来降低高血压患病风险。
什么是糖尿病?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在201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9%左右,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患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一大重要问题。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治疗【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降血压治疗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日益增加〔1,2〕。
糖尿病与高血压互为危险因素〔3〕,每年高血压患者约有2%罹患新发糖尿病〔4〕,而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可高达60%〔5〕。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可引起大血管并发症(脑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肾病和神经病)以及脂质代谢紊乱,二者同时存在可显著增加心、脑、肾及眼底等靶器官损害。
UKPDS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血压每升高10 mmHg,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增加19%,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病率增加13%,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30%,微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10%〔6〕。
丹麦学者Mogensen指出(2000年)高血压与糖尿病是致命的联合,将高血压与高血糖并存者喻为“处于双倍危险境地”的人群。
对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其血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最新UKPDS研究资料显示〔7〕,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使全部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下降24%,降压治疗获得的益处甚至高于降糖治疗。
ADVANCE试验结果显示〔8〕,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大血管与微血管复合事件的发生率。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目标血压UKPDS、Berl、Marshall临床数据显示〔9~11〕,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 mmHg,可以充分改善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状况。
目前,JNCⅦ指南建议将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INVEST 研究显示,对于确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内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如果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下则没有额外获益,反而增加死亡率〔12〕。
ACCORD降压试验发现,与收缩压目标值<140 mmHg相比,<120 mmHg的强化降压并未降低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反而增加了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1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三种用药方案供选择降压治疗须根据血肌酐水平,考虑选择ACEI、ARB或CCB文赵连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教授)糖尿病像是高血压的“帮凶”,可加重患者小动脉损害,不但使心、脑血管的损害“雪上加霜”,而且特别容易伤害肾、眼等组织器官。
由于病情发展快且隐蔽,早期往往没有病症,容易被忽视,当患者有自觉症状时已是中晚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60%~70%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
因此,建议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无论病史多长,都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肾功能和眼底检查。
【病例介绍】万女士48岁,身高156cm,体重67kg,体重指数(BMI)28,血压168/104mmHg,心率67次/分。
患者诉其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时高时低,有时下午头晕便自行服用降压药。
有糖尿病病史,从不吸烟,无饮酒嗜好。
平日口重,每日体力活动总量尚可。
初步诊断: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
检查发现:视网膜小动脉中度狭窄,出现动脉交叉压迫症,属于Ⅱ级高血压眼底改变。
血肌酐1.4mg/dL(124μmol/L),24h白蛋白尿200mg,属于糖尿病肾病2期。
最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Ⅱ级高血压眼底改变;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2期。
【病例解析】1.为什么会造成眼底动脉损害?高血压对脏器的损害,在早期阶段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动脉损害。
眼底是人体小动脉分布最密集的器官之一,经普通的眼科检查可直接判断病变的情况,并由此推测其他器官小动脉的病变程度。
高血压引起的眼底小动脉损害可表现为血管变细、扭曲、出血、渗出等不同形式,同时造成眼底组织如黄斑、视乳头缺血缺氧性损害。
目前临床按损害程度由轻到重将高血压眼底改变分为4级(见图),级别越高,损害越重,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
Ⅳ级眼底改变的患者,其存活期一般不超过5年。
万女士“视网膜小动脉中度狭窄,出现动脉交叉压迫症”,属高血压Ⅱ级眼底改变。
这与她血压长期控制不达标有密切关系,其眼底改变程度还不是很严重,目前对视力无影响,但应高度重视,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防止眼底损害病情进一步加重。
龙源期刊网
糖尿病人该如何选择降压药
作者:李青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6期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严格控制血压的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危险,而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是
近期,2018版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标准发布,对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控制目标进
行了修改,增加了高血压的治疗流程和新型降糖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那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该如何选择降压药呢?
由于有相似的发病因素,比如高热量饮食、长期大量饮酒、肥胖少动、胰岛素抵抗等,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一起出现,糖尿病人多合并有高血压。
研究显示,58%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而55.9%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
此外,如果出现了糖尿病肾病,还会引起肾性高血压,高血压的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加。
大数据显示,大约60%~80%的糖尿病人最后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而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是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二者并存时冠心病、心梗、脑梗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此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对肾脏的双重打击,高血压也是加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人明显获益。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和降压药选择策略
发表时间:2018-07-31T16:15:38.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1期作者:张洁
[导读] 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评价降压药物选择指导干预的价值
张洁
(华东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40)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评价降压药物选择指导干预的价值。
方法:在2017年1月—3月,在门诊接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复查对象184例,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既往用药情况,分析降压药物处方合理性。
结果:治疗后,SDP、DBP、24hSBPCV、24h DBPCV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6个月后,水肿、头晕头痛、合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干预前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能与糖尿病所致的血管损伤、血压调节相关因子表达有关,降压药物选择需要考虑用药机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机制;降压药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099-02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社区常见病,可致多靶器官损害。
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一般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风险较高,合并率约为30%~40%[1]。
为进一步提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医院尝试加强用药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3月,在门诊接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复查对象184例,其中男110例、女74例,年龄(59.6±9.4)岁。
高血压病程(5.1±1.3)年。
糖尿病病程(8.5±1.4)年。
纳入标准:(1)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病史更长;(2)未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等其他重大疾病;(3)尚未达到长期使用胰岛素的适应症;(4)未出现并发症急性期;(5)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无法获得随访;(2)非本地社区居民;(3)认知精神障碍;(4)达到减重手术适应症需求;(5)恶性高血压;(6)无法获得随访。
1.2 方法
1.2.1用药合理性评价分析降压药物的合理性。
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点评发现,当前主要用药为CCB、ARB、BB,少部分对象还使用ACEI、利尿剂、α阻断剂、SPC、中成药,联合用药以CCB+ARP为主,约占30~40%,其次为CCB+ACEIα。
约1/3的对象未按照推荐的要求用药。
发现用药不合理情况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合理的应用特别是α受体阻断剂以及β受体阻断剂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
1.2.2用药改进
(1)从起效机制选择用药:需要坚持个体化用药的原则,灵活的应用一线药物,联合用药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为主,避免使用可能增加肾脏代谢负担的药物,如ACEI、ARB。
(2)从用药的安全选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水肿,避免使用钙离子通道剂量,容易出现心血管反应。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肾功能障碍、心脏损伤、高尿酸血症,需要进行筛查,合理用药。
如2型糖尿病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噻嗪类利尿剂会加重高尿酸血症,需慎用。
对于合并运动功能障碍、体位更换频繁的对象,使用α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神经节阻断剂更容易出现体位性血压波动,需慎用。
(3)疗效反馈用药:更改处方后4周复查疗效不佳,考虑患者不敏感,可能存在潜在的耐药基因,则需要调整用药。
1.3 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6个月后随访,对比干预前、6个月后的8:00—9:00坐位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BPCV)。
6个月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血压水平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干预前、6个月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压水平
治疗后,SDP、DBP、24hSBPCV、24h DBPCV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机制较复杂,除与患者的血压自我调节能力生理性下降外,还与患者糖尿病所致的靶器官特别是血管损伤有关。
最重要的是,糖尿病会引起血管损伤,从而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从而影响血管收缩舒展功能、血管分泌功能,从而影响血压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
糖尿病还可引起小血管损伤,影响肾、心等器官功能,从而引起血压波动[2]。
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象而言,用药需要慎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高,特别是钙离子拮抗剂,该药物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可能会引起放射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障碍,糖尿病还往往引起周围血管损伤,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因组织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引起外周血肿。
为此,医院尝试进一步加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选择指导,从起效机制、用药安全选药,重视疗效反馈调整用药。
结果显示,治疗后血压水平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干预后6个月内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
小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能与糖尿病所致的血管损伤、血管分泌功能障碍、心肾等靶器官损伤有关,降压药物选择需要考虑用药机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夏益兰.常用三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5):12823-12824.
[2]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编写组.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3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3):2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