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51
实训5 步态分析【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正常步态及常见异常步态分析方法。
2.掌握步态评定方法中的目测分析法及定量分析法。
【仪器设备】白粉、皮尺、三角尺、量角器、秒表、照相机或摄象机、评价表、笔。
【实训步骤】临床步态分析一般采用目测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1.目测分析(1)了解病史:患者既往的损伤、疾病以及手术史,对于判断步态有重要参考价值。
(2)体检:检查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等,尤其要注意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系统的检查,有助于分析步态障碍的原因。
(3)步态观察:观察内容如下。
①患者的站立姿势②步态的总体状况包括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身体重心的偏移、躯干的倾向、上肢摆动、患者神态表情及辅助器具(矫形器、助行器、假肢)的使用等。
③侧面观察步态包括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观察关节运动情况两个方面。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及其特点,如站立相中,足首次着地及方式、全足底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以及足尖离地;摆动相中,摆动初期、摆动中期以及摆动末期。
各个阶段是否存在异常。
观察关节运动情况,如观察骨盆、髋、膝、踝及足趾关节角度在步行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变化是否存在异常。
④正面观察步态,主要观察髋关节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骨盆运动及身体重心的变化等。
⑤填写步态观察分析表。
此表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医学中心设计提出,它为临床治疗人员提供了系统观察步态的手段。
该评价表中包含了48种常见的异常表现,如足趾拖地,踝关节过度跖屈或屈曲,踝或膝关节内、外翻,髋关节抬高,躯干侧弯等。
遵循评价表所提示的内容,评定者能够系统地对患者每一个关节或部位,即踝、膝、髋、骨盆及躯干等在步行周期的各个分期中的表现进行逐一分析。
该表横列为步行周期分期;纵列按躯干、骨盆、髋、膝、踝及足趾的顺序将48种异常表现依次列出。
表中涂黑的格子表示与该步行分期相对应的关节运动情况可以省略而无须观察;空白格和浅灰色格子则表示要对这一时间里是否存在某种异常运动进行观察和记录。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体运动规律的研究日益深入。
步态分析作为研究人体运动的重要手段,在康复医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步态分析,了解正常人的步态特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研究正常人体步态的基本特征;2. 掌握步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验原理步态分析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在行走过程中的运动规律,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
本实验采用光学影像采集技术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正常人体步态进行定量研究。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10名身体健康、无运动损伤的正常成年人;2. 实验设备:光学步态分析系统、高精度计时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力台等;3. 实验环境:室内安静、光线充足的环境。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在实验前进行适应性训练,熟悉实验环境;2. 实验对象穿着舒适的鞋子,在实验设备前进行自然行走;3. 实验设备自动采集行走过程中的数据,包括步频、步幅、步长、足部压力等;4. 利用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六、实验结果1. 正常人体步态的基本特征:- 步频:每分钟80-120步;- 步幅:0.5-0.8米;- 步长:0.7-1.0米;- 足部压力:足跟先着地,足中部着地,足尖离地;- 躯干姿态:保持直立,头部与脊柱呈一直线;- 下肢运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协调运动,保持稳定。
2. 实验数据分析:- 步频、步幅、步长等参数在正常范围内;- 足部压力分布均匀;- 躯干姿态稳定;- 下肢运动协调。
七、实验结论1. 正常人体步态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2. 步态分析是研究人体运动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3. 本实验为步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步态异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八、实验讨论1. 步态分析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评估患者的步态异常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评估康复治疗效果。
步态分析1: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一、正常步行周期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腿迈步向前、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腿足跟重新着地为止的时期为一个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都要经历站立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1. 站立相: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左右,它又分为几个阶段:⑴全足放平、足跟着地(0%-15%)⑵足跟离地(至30%处)⑶屈髋、屈膝(从30%-45%处)⑷足趾离地(至60%处)2. 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⑴足趾离开地面⑵足背屈足趾悬空加速摆动⑶腿摆动减速由于行走时一腿足趾离地之前,另一腿足跟已经着地,因此存在双足同时接触地面的瞬间,称为双腿支撑期,该期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每次约占整个周期的11%左右。
二、正确步行的姿态1. 躯干必须保持正直,不向左右歪和前后仰。
2. 髋关节只作伸屈运动,不作外展内收。
3. 足尖指向前方,重力由足跟转移到足趾。
4. 当身体重心落在一腿时,该腿膝关节必须完全伸直,当重心转移到另一腿时,膝关节屈曲。
5. 步幅均匀,两腿距离大致相等。
6. 步速中等、规律,一般速度时,每分钟约走80-100步。
正确的步态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紧张度来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肌肉或神经病损时,步态就发生异常。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在全面客观地进行步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运动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步态分析一般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
㈠临床观察法包括:1. 目测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然后根据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结论。
步态分析一、概述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一)步态分析步骤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一)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
详见图1.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二)步态分期常用的步态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划分法,主要是以足能否着地为基础划分,将步态周期分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加速期、迈步中期、减速期共八个时期.另一种是目前通用的、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医学中心提出RLA分期,此方法认为步行时有3个基本任务:承受体重、单腿站立和迈步向前,3个基本任务中又分为8个独立的时期。
常见步态及其原因分析步态是人体行走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包括脚的着地方式、支撑期、摆动期等。
常见的步态有正常步态、跛行、瘸行等,每种步态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或损伤。
以下是对常见步态及其原因的分析。
一、正常步态正常步态是人体正常行走时的姿势和动作,包括站立位、初步起步、支撑期、摆动期和停止等。
一般来说,正常步态的特征是身体平衡、步伐稳定、脚部接触地面的能力良好。
二、跛行跛行是由于下肢某一部位受伤或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跛行类型有跛行、单腿跛行和双腿跛行。
1. 跛行跛行是一种由于下肢行走功能障碍而出现的步态异常。
跛行的原因有许多,常见的原因包括下肢骨折、髋关节疾病、脊髓损伤等。
跛行的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时较长的时间花在支撑期上,另一条腿在摆动期时有明显抬高,并且行走时常常有疼痛感。
2. 单腿跛行单腿跛行是由于一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原因常见于腿部骨折、关节炎、脚踝损伤等。
单腿跛行的表现为一个腿在行走时无法正常承重,走路时会产生明显的摇晃感,而另一条腿则需用力抬高。
3. 双腿跛行双腿跛行是由于两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导致双腿跛行的原因有多种,如双下肢麻痹、肌无力等。
双腿跛行的表现为行走时脚踝无法灵活前后活动,步子比较短小,步态不稳定。
三、瘸行瘸行是由于躯干或上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瘸行类型有躯干瘸行、手指瘸行等。
1. 躯干瘸行躯干瘸行是由于躯干功能障碍导致行走时出现的步态异常。
躯干瘸行的原因多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如脑卒中、脊柱骨折等。
躯干瘸行的表现为行走时上半身微微向一侧倾斜,步态异常。
2. 手指瘸行手指瘸行是由于手指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手指瘸行的原因常见于手指骨折、关节炎等。
手指瘸行的表现为行走时手指无法正常弯曲或伸直,导致手部姿势异常。
步态异常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或损伤,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
因此,对步态异常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货】最全步态分析步态分析定义步态分析(GA)是利⽤⼒学原理和⼈体解剖学、⽣理学知识对⼈类⾏⾛状态进⾏对⽐分析的⼀种研究⽅法。
在临床⼯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骼肌⾁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能⼒的患者需要进⾏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步态评定临床意义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2、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案提供必要的依据3、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步态检查适应症1、CNS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瘫、帕⾦森病、⼩脑及其传导通路病变。
2、⾻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3、下肢肌⼒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禁忌症:严重⼼肺疾患、下肢⾻折未愈合等基本参数1、步长: ⾏⾛时⼀侧⾜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跟着地所⾏进的距离,⼀般步长约为50~80cm2、步频: ⾏⾛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健全⼈通常步频⼤约是95~125 步/min3、步速: ⾏⾛时单位时间内在⾏进的⽅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正常⼈平均⾃然步速约为1.2m/s4、⾜偏⾓:在⾏⾛中前进的⽅向与⾜的长轴所形成的夹⾓称为⾜偏⾓,健全⼈约为6.75°5、步宽(stride width)在⾏⾛中左、右两⾜间的横向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Ⅲ,通常⽤cm表⽰,健康⼈约为8±3.5cm6、步幅: ⾏⾛时,由⼀侧⾜跟着地到该侧⾜跟再次着地所进⾏的距离7、步⾏周期:在⾏⾛时⼀侧⾜跟着地到该侧⾜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般成⼈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8、步⾏时相:⼀个步⾏周期可分为⽀撑相和摆动相上图为⼩编制作的步态分析还原图,点击链接下载PSD格式模板(任意参数均可调,适⽤于各种评定分析、病例分享及演讲授课)密码:8cwi常⽤评定的⽅法1、四期分析法两个双⽀撑相、⼀个单⽀撑相、⼀个摆动相2、RLA⼋分法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在⼀个步⾏周期中求出⼋个典型动作姿位点步⾏功能分级:参与的主要肌⾁活动本⽂将下肢步⾏所需的关键肌⾁从各步⾏时相⼊⼿分析,治疗师评定时可⾏⼀⼀对⽐分析1.竖脊肌:在步⾏周期站⽴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峰,以确保⾏⾛时躯⼲正直。
超详细步态分析(收藏)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临床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理研究等。
近10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步态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极大地推动了步态分析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stance phase=支撑相;swing phase=摆动相C支撑中期;D脚跟离地=支撑末期E蹬离期;F摆动中期;G摆动末期gait cycle 步行周期;正常步态基本概念1、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3) 最佳能量消耗。
3、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1) 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 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3)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重力方向),以及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置)。
(4)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步态周期1、支撑相足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态周期的60%,包括:(1)早期(early stance):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10%~12%。
首次触地是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
下肢承重能力降低时可以通过减慢步速,减少肢体首次触地负荷。
缓慢步态的GRF等于体重。
(2)中期(mid stance):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38%~40%。
步态分析完整版步态分析是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规律和协调性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走姿态,评估人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康复师和运动教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训练计划。
本完整版文档将详细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1.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触地到下一次该脚跟触地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2. 支撑相:指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从一侧脚转移到另一侧脚。
3. 摆动相:指脚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动。
4. 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宽、步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行走能力和运动状态。
二、步态分析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评估步态的异常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2. 动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接触的痕迹,分析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但无法观察整个行走过程。
3.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三维模型,进行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全面、最精确的数据,但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
4. 动力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分析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步态分析应用步态分析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评估康复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行走能力变化,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3. 优化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行走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