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肿瘤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延迟扫描的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36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周正荣;王玖华;沈天真;陈星荣【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01(007)006【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maging,DMRI)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FSPGR序列对84例颅脑肿瘤患者行DMRI检查.根据增强后肿瘤实质区信号上升和下降的速度,将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分为3大类型(Ⅰ型为速升型:90s内到达峰值;Ⅱ型为相对快升型:90~180s内到达峰值;Ⅲ型为缓升型:180s后到达峰值或无峰值)及七个亚型.观察不同肿瘤的SI-T曲线类型,分析各肿瘤最大信号强度(SImax)、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到达增强峰值的时间(Tmax)和增强后信号上升速率(Va)的大小变化.结果:91%(20/22)的脑膜瘤SI-T曲线为速升(Ⅰ型)或快升型(Ⅱ型),其中血管瘤型均为Ⅰ型.垂体瘤75%(9/12)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尤以侵袭性垂体瘤为著.转移瘤均表现为快升型(8例)或速升型(1例).胶质瘤有65%(15/23)为缓升型.听神经瘤5例、颅咽管瘤3例、脊索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的动态增强曲线均呈Ⅲ型.脑膜瘤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肿瘤(p<0.001).血管瘤型脑膜瘤与间变型脑膜瘤间Tmuax与Va均有显著差异(p<0.01),SImax、MCER无明显差异(p>0.05),两者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Ⅲ、Ⅳ级胶质瘤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p<0.01).侵袭性垂体瘤Tmax明显小于微腺瘤和大腺瘤,而Va则明显大于微腺瘤和大腺瘤(p<0.05).结论:综合分析SI-T曲线类型、SImax、MCER、Tmax和Va的大小以及结合原始图像,可评价肿瘤的血供、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程度,能同时获得形态学和功能定量资料,提高肿瘤术前诊断的精确性.【总页数】6页(P361-366)【作者】周正荣;王玖华;沈天真;陈星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温栋梁2.颅内肿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的效果分析 [J], 徐明遥;柴方圆;李秋梅3.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分析各灌注参数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庞博4.3.0T磁共振T1-VIBE动态增强及DWI在血清低PSA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杨明;张慧;王静5.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与弥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王翔;郭兴华;王晋君;张晓红;王娟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A原理及应用MRA(磁共振成像动态对比增强)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结合高性能磁共振成像仪和对比剂,可以非侵入性地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MRA的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给予人体磁场和频率特定的无线电波刺激,激发人体内的核自旋进入高能态,随后再通过检测核自旋退激放射出来的能量和信号强度,来重建对应的影像。
与传统的CT扫描或X线检查相比,MRA无辐射、对人体无害,成像更加清晰、准确,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MRA的应用广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管疾病诊断:MRA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走向和血流情况,用于检测和评估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动脉瘤、血栓形成等,尤其适用于颈动脉、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的检查。
2.肝脏疾病评估:MRA可以对肝脏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肝血管的走向和血流动态,帮助评估肝脏肿瘤、肝门静脉狭窄等疾病。
3.心脏病诊断:MRA可以对心脏进行全面的三维成像,包括心腔、心肌和心包等结构,用于检测和评估心脏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等疾病,并可以观察心肌的收缩功能。
4.关节病变诊断:MRA可以检查关节软骨、滑膜、韧带、肌腱等结构的病变,对关节退变性疾病、关节损伤等进行评估,如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肩袖损伤等。
5.神经学诊断:MRA可以检查颅脑血管,包括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等,用于评估脑血管病变、脑梗死和脑动脉瘤等神经学疾病。
6.孕产妇检查:MRA可以对孕妇进行安全检查,不使用X射线辐射,可以显示胎盘和母体血管结构,用于评估胎盘早剥、胎盘植入等情况。
除了上述应用之外,MRA还在医学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可用于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的评价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RA还将进一步与其他成像技术如PET、SPECT等融合,以实现对疾病的更准确、全面的评估。
不过,MRA也有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由于MRA需要采集多个序列来重建图像,需要较长的扫描时间;另外,由于MRA对运动的敏感性较高,患者需要保持呼吸、心跳等的稳定,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目的研究患者的脑肿瘤的DSC图像及相关灌注指标对脑肿瘤的术前分级评估及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方法收集我科38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磁共振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检查,测量瘤实质区、瘤旁1 cm及瘤旁2 cm的灌注指标。
结果在肿瘤实性病灶区域,低级别胶质瘤组的灌注指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测量区域的瘤旁1 cm区,高级别胶质瘤组的灌注指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的脑肿瘤实性病灶区与测量区的瘤旁1 cm、瘤旁2 cm区域的灌注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技术在脑肿瘤术前病理学级别评估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脑肿瘤;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目前,在磁共振灌注成像的相关研究中,常采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特殊的成像序列获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使医生较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组织中的血流灌注,尤其是在脑肿瘤的组织血流灌注成像方面,其用于术前级别评估的价值较大[1]。
本文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1年6月的38例脑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目的是研究患者的脑肿瘤的DSC图像及相关灌注指标对脑肿瘤的术前分级评估及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1年6月的38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磁共振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检查。
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8~71岁,平均(42.5±3.2)岁。
患者入院主述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患者脑肿瘤的性质均经手术中取组织活检后经病理证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肿瘤病理分型标准共分为四大类: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转移、脑膜瘤。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分析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方法系统回顾分析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均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结果38例垂体微腺瘤经平扫检出25例,检出率为65.8%,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36例,检出率为94.7%,其中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
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
延时扫描,垂体微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其中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
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提高诊断的可靠性,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垂体微腺瘤是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常规的影像检查手段特异性较差,导致漏诊发生,报道显示其发生率在尸检病例中占6.1%~27.0%[1]。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检查已经成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诊断方法,而动态增强扫描较常规扫描具有更佳的临床检出率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重视[2]。
现对2010年1月~2015年1月本院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38例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6.5±10.4)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泌乳、闭经、月经不调、不孕以及Cushing 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泌乳素均>40 ng/ml。
MRI对比增强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目的探讨MRI对比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
方法30例患有原发性恶性肿瘤且临床怀疑有脑转移的患者,在静脉注射双倍量Gd-DTPA(0.2 mo1/kg)前、后行T1WI和FLAIR序列扫描。
比较增强前、后T1WI和FLAIR显示脑转移病变的数目大小和位置,并分析两者间偏差的原因。
结果30例中有25例出现异常强化病灶,增强后T1WI显示78个病灶,增强后FLAIR显示70个病灶。
3例增强后FLAIR较增强后T1WI显示的病灶多,21例两者相同,6例增强后FLAIR显示的病灶少于增强后T1WI。
结论增强FLAIR对浅表皮质及软脑膜转移灶的检出和诊断更具优势,与T1WI增强结合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标签:脑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对比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脑转移瘤为临床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0%。
单发转移瘤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而多发者一般只行保守治疗。
随着r刀、X刀以及光子刀等放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对多发性肿瘤的控制成为可能。
如何采用一种准确的诊断方法对转移瘤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数目、大小以及边界(肿瘤与瘤周水肿)等,对治疗方案制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分析30例脑转移瘤在低场MRI对比增强FLAIR序列与增强T1WI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其在诊断中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6~2009年经MR检查的30例脑转移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2~77岁。
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偏瘫及共济失调等。
病例的原发病灶为肺癌19例,乳腺癌5例,胶质瘤2例,卵巢癌、黑色素细胞瘤、结肠癌及肝癌各1 例。
其中26例在发现脑转移前已确诊原发肿瘤,4例在脑转移后才发现原发肿瘤。
1.2 方法采用美国匹克Out Look Proview 0.23T开放式扫描仪,本组病例均行增强前、后T1WI及FLAIR扫描,行轴位(T1WI加行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采用经静脉快速注射GD-DTPA,剂量0.2 mmol/kg。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诊断的效果发布时间:2021-09-01T10:36:28.89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1期作者:曹志红[导读] 目的:探讨研究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中的诊断效果曹志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影像科 150088【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收和收治的47例经过CT或者超声检查呈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CT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诊断结果。
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率明显优于CT检查,(P<0.05)。
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小肝癌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诊断率,其中CT的诊断率为57.14%,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的诊断率为95.24%。
并且能够有效的判断出其主要的分布范围,对诊断小肝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小肝癌肝癌,是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是由肝炎变成肝硬化,再由肝硬化变成结节,再由结节逐渐变成肝癌[1]。
其依据大小可以分为小肝癌和大肝癌,而小肝癌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在临床中常常会出现漏诊或误诊,使患小肝癌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给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
因此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帮助患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病死的几率。
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诊断方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收和收治的47例经过CT或者超声检查呈阳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5例,平均年龄是(58.4±21.4)岁。
所有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确认为小肝癌的21例,肝囊肿8例,肝血管瘤12例,正常6例。
且均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进行检查。
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CE-MRI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王艾博;边杰【摘要】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作为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技术突破了既往常规磁共振成像仅局限于对病变形态的分析,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及相应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应用,能够在微循环层面上分析病变的微观情况,从而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随着研究的深入,DCE-MRI将在临床及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6(027)006【总页数】4页(P435-438)【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作者】王艾博;边杰【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 116000;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 1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这不仅得益于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不断提高,更得益于各种诊断技术的更新与进步。
医学影像学检查,尤其是磁共振检查,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对于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中,磁共振检查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替代的优势。
然而,常规磁共振检查,无论平扫还是增强检查,诊断主要依据诊断医师对影像图像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对疾病形态上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且很难反映病变或组织的微小变化情况[1]。
近些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利于诊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就是其中之一。
DCE-MRI是利用连续、重复、快速的成像方法,通过获取注入对比剂前后的图像,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得到半定量或定量参数。
是一种以病变、组织中的微血管系统为生理基础,来评估病变、组织生理性质的功能成像新技术。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优势及研究进展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一种全新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它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对各种疾病进行高清晰度的观察和诊断。
近年来,DCE-MRI在腮腺肿瘤的诊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重要工具。
首先,DCE-MRI可以提供有关腮腺肿瘤组织结构和血供情况的详细信息,尤其对于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等方面的观察和诊断效果更佳。
其次,DCE-MRI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成像,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等重要信息。
此外,DCE-MRI还可以通过调节成像参数,优化成像质量,提高诊断精度。
近年来,关于DCE-MRI在腮腺肿瘤的诊断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化。
研究人员对DCE-MRI的成像参数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提高了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同时,基于DCE-MRI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医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肿瘤诊断手段。
尽管DCE-MRI在腮腺肿瘤诊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
例如,造影剂注射需要特殊操作和注意事项,部分患者敏感或出现不良反应;而且DCE-MRI 的成像时间较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和效率。
总之,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优势,经过不断进步和完善,它将成为腮腺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当然,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DCE-MRI技术,不断改
进和提高成像质量,进一步完善CAD系统,以实现更加准确、可靠的腮腺肿瘤诊断。
3.0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宋加哲;胡兰花;范国光;李松柏【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3.0Tdynamic⁃contrast enhanced MRI scan in the grading of intracranial glioma. Methods The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were performed in 40 cases of patients of brain tumors confirmed by surgery pathology(29 pa⁃tients with glioma),including conventional MRI and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Using Kinetic Modeling⁃version 3.0 software on the GE 3.0T magnetic resonance workstation calculat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 parenchyma area corresponding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Ktrans and Ve values. The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between any two classification werecompar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level of intracranial glioma's dynamic enhanced scan parameters were preliminary analyzed.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analysis of Ktrans value and Ve value was performed,and the diagnosed threshold,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acquired. Results While applying dynamic⁃contrast enhanced MRI scan acquired Ktrans and Ve values ,both values of high grade gliomas include gradeⅢandⅣ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w grade gliomas include gradeⅠandⅡ(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differe nce of the parameters of Ktrans and Ve values between gradesⅠwithⅡandgradeⅢwithⅣ(P>0.05). To identify low grade gliomas with high grade glioma ,Ktrans and Ve diagnosis threshold was 0.204/min and 0.099respectivel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radeⅡandⅢglioma,Ktrans and Ve diagnosis threshold was 0.247/min and 0.17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mbining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Ktrans and Ve value that come from 3.0T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scan with regular enhancement MRI can distinguish low grade gliomas with high grade gliomas glioma ,as well as distinguish gradeⅡwithⅢglioma;However,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identifylow grade gliomaⅠwithⅡ,as well as high grade gliomaⅢwithⅣ. The Ktrans and Ve valu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criminate different grade intracranial tumors in a preoperative noninvasive way.%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对术前颅内胶质瘤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原理
磁共振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是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用于评估垂体腺的结构和功能。
它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原理,并结合了对比剂的使用来增强图像的可见度和对垂体的动态观察。
下面是磁共振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1. 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人体组织图像。
在垂体动态增强扫描中,磁场会对垂体产生作用,使其发出信号。
2. 对比剂注射:在动态增强扫描中,患者会在注射对比剂之前进行一系列基础扫描。
然后,对比剂(通常是一种叫作磁共振造影剂的物质)会通过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
3. 动态观察:注射对比剂后,磁场中的无线电波会激发垂体组织产生信号。
通过连续进行多个快速图像采集,可以动态观察对比剂在垂体中的分布和动态变化。
4.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从动态图像中获得的数据可以用来生成时间-强度曲线。
这些曲线显示了对比剂在垂体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曲线分析垂体的血液供应和功能。
磁共振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垂体病变、评估垂体功能和血供情况,如垂体腺瘤、垂体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等。
这项技术的原理使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垂体状况,
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
CT和MRI造影剂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和进展
孙兮文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
【年(卷),期】1996(000)006
【摘要】随着CT和MRI技术的发展,CT和MRI造影剂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脑肿瘤的认识,文献回顾表明,CT和MRI增强检查对脑肿瘤的诊断效果优于非增强检查。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孙兮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0.4
【相关文献】
1.CT纳米造影剂的肿瘤诊断研究进展 [J], 郭晋纲;张晓丽;郑永明;庄坤;王东新
2.CT和MRI功能成像技术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J], 梁吉;郭鹏;段呼兵
3.SPECT/CT与MRI检查在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J], 刘淑娜
4.脑肿瘤诊断中CT和MRI造影剂的应用和进展 [J], 沈天真;孙兮文
5.低场MRI FLAIR增强扫描在常见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J], 陈训贵;杨猛;桑强章;湛长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射微课堂】动态对⽐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法动态对⽐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DCE)MRI是⼀种独特的定量MRI检查技术,可获得多种组织灌注的相关信息,从⽽发现疾病发⽣发展过程中细微的病理⽣理学改变。
⽬前,DCE-MRI技术发展迅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阔的前景,但同时它在成像和分析技术⽅⾯也存在许多难点和挑战,包括应⽤的规范化⽅⾯都处于初期阶段。
⼀个完整的动态对⽐增强磁共振成像的扫描,主要有两部分组成:T1 mapping序列和动态T1加权序列定量动态对此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案⽰意图01T1 mapping序列定量DCE-MRI通过钆对⽐剂在组织内的强化和分布过程,来反映组织灌注与渗透性的⾎流动⼒学特性。
准确的对⽐剂浓度信息是计算⾎流动⼒学特征的基础,如何把动态对⽐增强图像中的信号强度信息转化为浓度信息是定量DCE-MRI的关键。
这就需要在未注射对⽐剂时获得图像中每个像素的T1值,然后根据对⽐剂进⼊后弛豫率的改变,将信号强化的变化信息和对⽐剂浓度联系起来。
获取T1 mapping的⽅法有多种,例如多重复反转恢复时间成像技术(look locker)、多回波时间成像技术(multi-time of echo)和多翻转⾓(multi-flip angle)T1加权成像技术。
前两者需要重复进⾏多次不同的TR,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多翻转⾓技术仅需多次进⾏不同的反转⾓,耗时较短,⽬前⼤多数的DCE⽂献都采⽤这种⽅法来进⾏T1 mapping的计算。
通过五个不同的翻转⾓(通过五个不同的翻转⾓(3º, 6º, 9º, 12º, 15º)且其他参数相同的图像信息,获得T1 mapping图像02动态对⽐增强序列DCE-MRI对时间分辨⼒要求较⾼,相对于⾃旋回波(SE)序列,梯度回波序列(GRE)扫描速度快,更适合进⾏DCE-MRI。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临床价值张治业; 徐文中; 王占伟【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9(017)004【总页数】4页(P1-3,9)【关键词】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作者】张治业; 徐文中; 王占伟【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河南洛阳471000;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洛阳471000;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 R44常见颅脑肿瘤包括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其中以胶质瘤最常见[1]。
胶质瘤级别不同致使其良恶性不同、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相差甚远。
术前对胶质瘤恶性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改善预后。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一种新型动态检查技术可以反映脑组织状态的技术,DTI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活体上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行走[2]、走向、排列、髓鞘的无创技术,能发现瘤周纤维束的状态在低级别胶质瘤趋化方向,有利于判断临床分期[3]。
本研究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应用DCE-MRI检查,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经病理证实)105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27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27±3.68)岁。
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2.男女不限、成年患者;3.接受随访患者;4.接受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患者;2.脱水治疗的患者;3.放疗或化疗的患者;4.脑膜炎患者;5.弥漫性脑出血患者。
1.2 方法选取仰卧位,使用西门子DCE-MRI检测仪,头颅正交线圈,行常规MR I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梯度场40mT/m,切换率200T/m·s,轴状位扫描开始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序列,扫描参数TR6400ms,FOV230mm×230mm,在相同编码上重复取样,矩阵256×256,层厚3.5mm无间隔,体素1.5mm×1.5mm。
——1791—《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年8月第28卷第8期磁共振平扫、磁共振动态增强和扩散加权成像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鉴别分析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汕头515031)蔡乐雄,肖阳,杨文冬【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平扫(M a 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MRI,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90例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2016年1月~2018年10月)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患者实施常规MRI检查、DCE-MRI检查、DWI检查,以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比较常规MRI平扫、DCE-MRI、DWI对骨肿瘤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结果,并比较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的DCE-MRI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O结果:DCE-MRI、DWI对骨肿瘤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常规M R I(P<0.05);DWI的准确率高于DCE-MRI(P<0.05),但DCE-MRI与DWI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恶性病变组的微血管转运常数(Ktans)、反流速率常数(Kep)、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AUC)均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而恶性病变组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组(P<0.05)o结论:常规MRI平扫、DCE-MRI、DWI均可对骨肿瘤予以准确诊断,尤其是DCE-MRI、DWI可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性质予以准确鉴别。
关键词:骨肿瘤;诊断;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扩散加权成像骨肿瘤主要是指发生于骨骼及其附属组织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其侵犯范围不同、分期不同、预后不同,治疗方案不同。
磁共振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00保山市人民医院云南保山678000【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7例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都采用磁共振增强T1和增强T2 FLAIR序列进行检查,结合病理,对比分析两种序列的差别;结果:1、本次研究47例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中,病理和磁共振增强T1检出52个病灶,增强T2 FLAIR检出48个病灶,诊断准确率达92.31%,误诊4例,误诊率为7.69%,漏诊率为0;2、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增强T2 FLAIR序列出现特殊的肿瘤实质外层薄边样强化,出现43例,出现率为82.69%,在增强T1中并没有出现。
结论:磁共振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准确率高,误诊率低,并且在增强T2 FLAIR序列上会出现特殊的肿瘤实质外层薄边样强化,在增强T1中并没有出现,该种特殊征象或许可以用在与其他脑肿瘤的鉴别中。
【关键词】:磁共振,增强T2 FLAIR序列;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价值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发生于脑、脊髓或软脑膜的恶性脑肿瘤,该病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
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免疫缺陷的患者中,该病手术疗效果不理想,放疗和化疗是本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磁共振检查是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1]。
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T2 FLAIR)是颅脑磁共振检查的常规扫描序列,有研究发现增强T2 FLAIR序列对脑部病灶的诊断与常规增强T1序列相比,具有很多不同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该项技术应用在脑肿瘤和脑膜病变的诊断中,比如脑膜瘤、脑转移瘤、脑膜病变[2],但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研究不多。
动态增强MRI对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作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7例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肿瘤性质分为良性组(n=31)和恶性组(n=36)。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CE-MRI对骨肿瘤良恶性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Kappa值;比较两组DCE-MRI定量参数容量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和初始曲线下面积(iAU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与各定量参数指标对骨肿瘤良恶性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Kappa值。
结果:DCE-MRI对骨肿瘤良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分别为90.32%、94.44%、92.54%、0.85。
良性组Ktrans、Kep、iAUC 均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两组V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Ktrans、Kep、iAUC的最佳诊断切断点分别为1.245/min、3.325/min、21.6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3、0.855、0.769。
Ktrans对骨肿瘤良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分别为93.55%、86.11%、89.55%、0.791;Kep对骨肿瘤良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分别为96.77%、83.33%、89.55%、0.792;iAUC对骨肿瘤良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分别为90.32%、77.78%、83.58%、0.673。
结论:DCE-MRI鉴别诊断骨肿瘤良恶性准确度高,一致性极强,Ktrans、Kep、iAUC等定量参数作为辅助診断指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动态增强MRI 骨肿瘤良性恶性Value Research of Dynamic-enhanced 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Bone Tumors/ZHANG Hangu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7): -170[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ynamic-enhanced 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bone tumors. Method: A total of 67 patients with bone tumo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benign group (n=31) and malignant group (n=36) according to tumor nature.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DCE-MRI)before 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taken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accuracy,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Kappa of DCE-MRI were calculated, the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of DCE-MRI for 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 (Ktrans), rate constant (Kep),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 (Ve) and area under initial curve (iAUC)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Kappa value of various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bone tumors were calculated. Result: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and Kappa values of DCE-MRI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bone tumors were 90.32%, 94.44%, 92.54% and 0.85,respectively. Ktrans, KEP and iAUC in benig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malignant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optimal diagnostic cut-off points for Ktrans, Kep and iAUC were1.245/min,3.325/min and 21.69, respectively, the 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 were 0.823, 0.855 and 0.769,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and Kappa values of Ktrans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bone tumors were 93.55%, 86.11%, 89.55% and 0.791,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and Kappa values of Kep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bone tumors were 96.77%, 83.33%, 89.55% and 0.792,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and Kappa values of iAUC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bone tumors were 90.32%, 77.78%, 83.58% and 0.67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DCE-MRI has a high accuracy and consistency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one tumors.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such as Ktrans, Kep and iAUC have a high diagnostic value as auxiliary diagnostic index.[Key words] Dynamic enhanced MRI Bone tumor Benign MalignantFirst-author’s address: Heilongjiang Jiamus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Jiamusi 154002,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7.040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骼及附属组织的肿瘤,在全身肿瘤中占2%~3%[1],且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则呈现低龄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