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支持农业Ⅱ

社区支持农业Ⅱ

社区支持农业Ⅱ
社区支持农业Ⅱ

社区支持农业(CSA)理念与经验分享交流会

背景介绍

分享会主题

议题及讨论总结

意见反馈

会议分享者与协作者背景

附录一:可持续农业的另一种市场体系——泰国“社区农业”案例分析附录二:社区为本的有机农业的起源及国外建立的经验

附录三:社区支持农业与本地粮食生产概念

附录四:与会者名录

背景介绍

社区支持农业(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草根组织在实践CSA的同时,都发展出各自不同的经验。由此CSA的概念也从最初的共同购买、合作经济延伸出更多的内涵。

从字义上看,CSA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是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在这种合作的基础上,CSA 一方面看重在保育生态及资源下共同承担、相互分享的社区关系,看重社区中情感及文化的传递,另一方面则往往会推行健康农作法、永续生活及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合的健康观念。所以它也不单纯是有机生活或环保,亦不单是消费者运动(Consumers Movement),背後更多是我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而这看法也反映在社区发展工作中。

2003年12月及2004年2月,社区伙伴与瀚海沙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两场CSA理念与经验分享交流会,分别邀请了泰国的Raweewan老师和香港的杨宝熙、朱佩坤老师讲解CSA的概念,分享她们在泰国和香港推动社区支持农业的经验。2005年5月,社区伙伴再次邀请香港嘉道理农场的几位老师及农场义工小组成员来到广州中山大学,将CSA的概念带入广州,引发相关的讨论及思考。

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现时以剥夺天然资源方式的城市化发展并不可取,但这正是许多农村正在步入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这一系列的分享交流会将有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非主流及非消费主义的生话方式。也有助于将关心农村、农业的健康发展,关心健康生活的人士联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一个更为和谐、永续的世界。

分享会主题

1.共同学习CSA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起源、发展历史和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经验。提出CSA中对于另类市场、本地食品经济、有机耕作、社

区支持合作、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2. 分享泰国、香港CSA的经验,包括CSA网络建立的过程,具体的运作方式,NGO的角色,消费者的推动,以及遇到的困难和其后的反省等等。

3. 与会者交流在CSA方面的经验或思考。

4. 对于如何在国内推动CSA和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进行讨论

议题及讨论总结

北京CSA经验分享会:

1. 我们对有机农业的想法、感受:

1) 有机种植会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土地的伤害,有益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2) 避免食物中毒,能够吃到健康的作物,有机耕种有益于身心的恢复

3) 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4) 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对于相对疏离自然,缺少根的城市人来说,他们向往有机、简朴、充满人情与乡土的生活方式,可以像农民一样吃到不上化肥农药的菜,了解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希望能维护自身的尊严,得到进行公平贸易的权利,并且能够了解生产方式与自己的环境、健康间的联系。

5) 除了农产品本身以外,教育、从事有机农耕的经历、文化上的产出也是产品。

6) 需要共同参与(研究者、实践者、城乡居民……),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进行知识、经验和产品的分享,互相支持。

7) 要考虑全球化的环境

2. 对于主流市场与另类市场,大规模生产与自己自足的讨论

1)大规模的生产是否适用于CSA的模式中?有人提出可以让公司参与

到CSA的运作中,因为公司能够提供资源及技术,便于进行集约化生产。而我们认为,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本身是针对于主流市场体系的,公司首先考虑的会是利益问题,而CSA的中心思想是进行一种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有紧密联系的生产,看重公平与互相支持。大规模生产内在的复杂性很难让人注意到生产过程中的细节和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人们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无法建立紧密的联系。同时它注重经济效益的天性也很难保证公平。此外,有机农耕就其耕作方式来说也是特别适合小规模生查的。因此,CSA更支持的是本地社区的自给自足。

2)集约化生产是否更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更有助于解决全民的温饱问题?小农的生产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能否致富?讨论中,有人认为CSA不太可能被主流接受,它只是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而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提供足够粮食的仍然是主流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此外,我们认为,农民不大可能通过CSA的支持体系致富,但是CSA却可提供给农民可持续生产生活下去的保障。在主流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被动的接受不合理的价格,农民通常被中间商剥削,受制于种子公司、农药公司,甚至无法维持生计及保证食品安全。而消费者则被蒙蔽及误导。在CSA的体系内,产品的定价,成本的核算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完成,趋于较为公平合理的水平。

3. 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谁是主体?怎样互相支持?的讨论

1)消费者与生产者,谁是主体?有人认为消费者应当引导生产者,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有人认为消费者是推动者,不是决定与控制生产的角色,但是会比较积极地去推动,与农民进行更多沟通,消费者要努力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构成支持生产的网络。另外的观点是农民应是主体,因为农民对自己所在的环境与作物的特性是最了解的,而消费者往往并不了解这些,消费导向往往是盲目的,而且往往有索求过度的问题。消费者应该首先学习和了解土地,了解生产的情况,了解什么是有机食品,什么是市场。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应该建立起共同学习的基础,彼此紧密的沟通合作,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重要的。

2)怎样共同承担风险?有人提出,在国内消费者应该承担风险的意识尚未形成,共同承担风险的合作关系不容易建立。讨论中我们谈到,建立起消费者的网络,并进行共同学习,了解关于有机食品、食品经济、主流市场、农民的处境等等内容有助于大家接受“共同承担”的想法。消费者除去承诺消费农产品以外,提供资源、帮助农民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3)如何建立诚信?认证与彼此之间的信任,何者更重要?有人提出生产者要注重科技的力量,有机农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规范的生产过程,以达到有机认证的标准。而有人认为很多时候,几户农民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很难达到国际认证的标准,也很难承担昂贵的认证费用,重要的是与消费者建立起诚信的关系,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只要消费者与

农民之间彼此都互相认可,一起来面对各种情况,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诚信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

4. 关于NGO在CSA中的角色的讨论

1) 提供技术支持与信息资源

2) 提供教育的平台,作为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进行宣传与引导

3) 提供帮助,使农民更有自信,培养互相合作的能力直接面对市场。

5. 良乡鲁村有机教育农场的经验

良乡一直在种有机菜的王桂英大姐与作为一直支持他们的消费者李文静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首先大家共同的基础来自于经典导读的活动。最开始,是一些在倡导读经的老师到良乡无偿教当地的孩子读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渐渐与孩子及家长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及深厚的感情。因为读经的基础,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信念,包括做人与生活上的态度以及对于环境健康的关心。

具体的运作方式是先由生产者自己进行前期的投入,而生产者与消费者

一起进行打水井、盖小展室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彼此之间的承诺与合作是不论发生何种情况,由双方共同来承担风险。生产者进行生产,并提供实地教育活动的场所。消费者之间彼此合作,无偿进行农产品的运输与分配,或在大学校园中建立小型的销售点。农产品的价格大家一起商定,目前采用所有产品采用统一定价的方式。很多消费者亲自参与农场的劳动,大家一起进行共同学习,分享心得。

目前的困难在于人手不够,大家都是兼职的。运输是靠私人的车,有时不能保证。存在浪费问题。有时菜种出来,运不出去或菜量太大消费不了。耕作采用的方式还不成熟,产量不高,个体比较小。就国际标准来说,很多条件还不俱备。现在还不能靠有机农耕维持生计。

优势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度很高,有很稳固的共同基础。具有良好的共同学习的习惯。大家都非常有热情,非常支持,具有内在的生命力与潜力。

6.关于本地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讨论

1)本地食品系统是否可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宝熙讲到,全球化的食物系统里,国家、地区间的食品贸易越来越多。大公司鼓励农民进行单一品种的种植,而使当地人减少了自己的食物种类。会上有人也提出,本地食品的生产销售难以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大公司的进入或许可以

让农民富裕起来。杨宝熙老师回应:这种情况下,其实大部分的利润都是被跨国公司拿走,农民的收入往往很低。此外,依靠大公司进入市场,农民的根基非常脆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受影响最大的一定是农民。相反,本地食品系统相对是比较稳定的。另外,即便农民能够通过这种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通过跨国贸易获得更多的钱,那么,也要看当地人是更愿意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丰富的食物种类还是挣更多的钱,这里也包含着我们怎样看待贫穷和致富的问题。

2)国内的实际情况。有人提出,在国内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国内土地资源较少,人地关系紧张。因此往往是当地适合种什么,就会进行大面积种植,这样成本较低,产量大。这种情况下,地区之间的食品贸易是不可避免的。而发展本地食品系统,品种虽多,产量必然下降,成本也会提高,竞争不过异地食品,很难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其实这里讲的是因为大的环境是单一大面积种植,因而在小的环境里发展多样化有机种植比较困难)。杨宝熙老师回应:其实本地食品经济并不反对异地交换。只是反对那些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做的不必要的交换。此外,仍旧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就是当我们谈粮食生产时,是否只看到产量和成本,若在这样的思路下,发展本地食品经济当然是不合算的,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环境的代价以及人的因素。

3)消费者是否能接受与农户共同承担风险?有人提出,现在这个阶段,大家对于与农户共同承担风险,比如提前支付成本费用是很难接受的。

在一个不正式的口头调查中,被问到的人往往不愿意这样做。有人回应,其实仅仅是一个口头的介绍,说CSA是怎样的一个方式来运作,怎样的一个概念,是很难让人去了解它里面真正包含的东西。若不通过实践,其内涵和生命力往往不容易被表达出来。事实上,CSA的各种模式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由参与者共同慢慢摸索出来的。因此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判断人们能否接受。而且在最开始的阶段,并不需要将所有的活动都套入到某个CSA的固定模式的框架中,最重要的是体现CSA精神。

7. 在国内推动CSA的可能性及困难

杨宝熙老师与朱佩坤老师分别介绍了CSA网络建立的过程,以及她们自己对于CSA的切身体会。

宝熙老师在香港与几个同事一起与一户农民采用CSA的方式进行合作,她觉得比较困难的地方在于:

1)饮食文化对于有机农耕的影响。比如在种植的作物的种类和数量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而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同时,愿意自己在家做饭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会影响CSA的发展。

2)信任问题。在合作过程中,消费者对于提前付费的方式往往不太能接受,顾虑比较多。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传统观念不容易扭转,另外也是因为消费者与生产者沟通不够,对生产过程参与比较少。

心得在于:

CSA的分享不仅仅是劳动过程和成果的分享,还包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从交流健康的概念慢慢会到交流孩子怎么教育,猫狗怎么养,怎么烹调出美味可口的食物等等。这样成员彼此之间的联系会很紧密,团体也会比较稳定。

佩坤老师与大家分享的是,丰之谷农场怎样从创立之初非常困窘的境况,一直走到现在开始比较平稳的发展。她讲述了期间发生的种种有趣的故事、经验和教训,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做有机农场的心路历程。佩坤老师的经验是:

1)外在的大环境对于市场的影响。在丰之谷创立之初,“生机饮食”的概念尚未普及,因此建立消费者网络比较困难,要做很多观念上的宣导工作。而现在大家对健康和食品安全都越来越关注,因此大的环境对于有机农场的发展还是比较有利的。

2)信任的建立很重要。最初,丰之谷只是将产品送到消费者家中,而

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来的机会很少。因此在农场发生困难时,一部分消费者很难给予充分的理解。此外,彼此之间信任的建立也比较困难,主要是靠生产者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后来,丰之谷开放了农场,让消费者能够亲自参到农场的劳动中来,并举办一些小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怎样才能持续下去。佩坤告诉我们,丰之谷已有8年的历史,然而在第8年时,整个农场的收支才勉强达到平衡。除了上面的两个原因以外,也是因为有机种植的成本比较高,而消费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在这个阶段,有机生产者怎样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并持续发展下去,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宝熙老师、佩坤老师分享了她们的经历后,大家开始讨论在国内实践CSA的可能性及困难:

1)CSA的形式与内涵。有人提出,CSA最困难的之处,在于实践者明白其内涵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有机”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商家也都会利用它大做广告。人们可以吃着有机食品,但照样疯狂购物,奢靡地消费。这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有机”的概念,它不应该仅仅是我们吃什么,而是包括我们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而大部分人,可能更关注地仅仅是吃到健康的食品。因此,在实践CSA的过程中,要去把握不要将其流于形式。

2)NGO的作用。目前,国内NGO的困难在于,第一,刚刚开始起步,做这方面工作的人非常少,资源和经验都短缺。第二,国外很多NGO 都有自己的农庄,实验的基地,所以比较容易去做一些推动,而国内拥有自己农庄的NGO很少。现阶段,国内NGO能做的可能是理念上的倡导和群体网络的建立。在推动农民合作上面,NGO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但经验比较少,还需要很多帮助。

3) 推动CSA的策略。有人提出,CSA在一些较小的城市,城乡差距不太大的地方做可能比较好。先从小的城市和一些特殊群体中推动,可能效果会比较好。

8.个人对讨论的一些思考

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总是想从CSA上引到如何解决国内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上。我个人认为,首先,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太大太复杂的事情,像我们这样一群人,既不是农民,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权力,也不是很聪明,坐在屋子里面这样讨论不会有什么比较实在的结论。我们只是一些平常普通的个体,如果有心,我们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CSA不是为了解决大的农业问题而产生的,相反,它产生于比较发达的国家,发展于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美国和日本,并且是由城市里的人开始去推动的。所以从它的发源来看,CSA是城市

里的人遇到发展瓶颈,在反省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它可能更多的是解决城市里的人太久远离土地的问题,解决城市里的人过度膨胀的欲望的问题。

因此我的看法是,真正意义上的CSA应该是由城市消费群体去自发地推动的。然而农村与农民,却也一定是能最体现CSA生命力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有土地和靠她生存的人,城市里的人只是以这种方式取得城市生活里的一个平衡。

国内的NGO如果想一起去发展CSA的一些东西,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要被其它地区的模式限制住,甚至不要被CSA限制住。所以,在最开始的阶段,去介绍一些外面的经验是有助于大家抛掉自己的成见,去看一个新的东西。但是在这之后,深入地调查本土的情况和进行自己的思考是更重要的。从精神到技术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生产劳动方式是一个极大的宝藏,蕴含丰富的智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特色。

广州经验分享会:

1.会议分上下午两节进行。上午主要是介绍香港的具体经验,包括嘉道理农场、有机农夫和有机大使。嘉道理农场的苏丽敏介绍了农场的历史与理念。农场从支持香港农民和农业开始,到积极推动对环境与生态

的保育,其中提出在香港这样一个现代化城市中,一个有意识又会付诸行动的消费者群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有机农夫袁连昌讲述进入有机农业的过程与具体艰难。而有机大使则细说从个人健康生活到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旅程,慢慢突显对环境生态保育、对生态农业、对生产者的关顾的精神和生活模式。

2.针对香港的分享,与会者提出一些疑问,包括技术性的如有机的生产方法、有机与非有机废物的处理、如何分辨、有机肥料的生产与利用、消毒净化和生产认证等。对于有机的原则,与会者倾向以简单得是否使用化肥农药来判断,但这往往会做成纯技术的偏执,忽略了一些生态理念,例如低投入、高产出,生态平衡,土壤保育等。与会者也提出了消费模式的重要性,觉得消费者教育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这也与一个互助互利的销售模式的建立有关。但市场上对有机或符合生态原则的产品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有人提出疑问,有人认为有机产品比较贵,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此外,与会者也提出人与土地与自然,息息相关。

3.与会者讨论在中国推动落实CSA理念的可能性。有人提出推动建立互惠、互助、互信的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寻找生态农业基地。要建立一个互相分担风险的城市与农业的关系。有人提出消费者这个环节。有人说不是唯一一个体现合作、互相支持和关顾生态等理念的模式。有人认为要突出这些活动中的乐趣。有人认为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农业是

其中一个关注点。

4.有与会者指出自己对有关工作的理念是:要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是人的一种生活追求,探讨人和自然在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关系、以及对城乡关系的反思。在有关社区支持农业方面的理念的讨论不多。讨论很快就进入工作的具体内容,提出的想法包括:消费者教育,内容是有关自然和健康食品等,要实践结合理论,从行动中教育。消费者教育主要针对草根阶层。也可以先总结现有的经验,从学习这些经验开始。此外,有人认为要支持有机农夫,做出有机生产的实际经验。有人建议建立一些交流的平台,让资源可以互动,互相支持。有人则认为民间组织作为中间人去推动有关活动是关键,这样的载体要出现。

意见反馈

1.在国内现实情况中推行CSA的可能性及困难:

1) 要找到愿意尝试新的方式的农民和消费者,观念上的问题不容易改变。如果农民和消费者不能充分理解CSA的内涵,彼此沟通不够,会造

成很多纠纷,存在信任危机

2) 缺乏基层运动的力量(如消费者运动),城乡差距太大,公众意识不高

3) CSA在国内刚刚起步,现实情况会有很多困难存在,需要NGO长期的推动

4) 农民找不到合作者,渠道不畅,特别在北方比较困难

5) 国内现在太追求经济利益

6) 有机农业实际操作面临问题,需要相关的技术指导

2.对我们将来在国内推广CSA的建议:

1) CSA最重要的是其精神内涵,包括生活的价值观和对健康的理解,认同CSA精神的人(特别是推广者)需要实践和亲身体验,有地的想实践CSA的人不要只重视如何盈利。

2) 建立一个培训基地,加强生产者消费者的沟通,并从理念上提高认识

3) 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多一些交流活动

4) 找相对较小的城市起步,利用媒体引起关注

5) 加强NGO之间的合作,多给NGO一些经费资源

6) 办一份通讯传播CSA的理念,重建遭到破坏的道德,恢复内心的信任

7) 首先要对国内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查,要注意国际经验与国内实际的结合

8) 在城市建立固定的环保食品销售点

3.交流会中感受最深刻的是哪些活动、哪些课题、那些概念

1)感受到社会人类及环境面临的危机,希望通过各种切入点来面对和解决。

2)怎样开展有机耕种?怎样能够让社区更加支持有机耕种?人与自然、农夫与消费者怎样建立双赢的局面?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互助。生态农业。

通过CSA农夫与消费者的关系密切了,而且提高了农民(群体)的自我认同,这对长久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农民颇具意义。共同购买。有机原则。CSA原则。社区合作,例如多元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参与式(消费者与农夫共同参与)发展,城乡人互信、互助、互惠、互利、互导。

3)中国推行CSA的困难。农夫的力量单薄,需要更多各地的农夫或其他途径来解决生产问题。对不同地方的农民生活情况理解不足。城乡有不同的观点。

4)讨论CSA在中国实践的可能性,热烈。提供不错的反思平台。

5)建立另类市场的探索。由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到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6)有机大使是NGO工作的重点,培养更多人才能推广CSA。

7)有人在默默地进行保育工作。应该关注更悠闲、环保的生活方式。8)欣赏社区伙伴与嘉道理农场的共同信念与团队精神。

4.希望有什么样的后续活动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将“治理”概念应用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相比,社区治理的特征在于: 1、就主体而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3、就结构而言,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我国过去的街居体制结构是从上级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单位体制结构是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关系,没有横向的联系。而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主体多元化,街道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单向运行转变为双向互动;大量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又是一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从而将社区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筑成横向的网状结构[4]。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云南白药分析报告

云南白药股票分析报告 制作人: 班级:

目录 目录 (2) 1 宏观分析 (1) 1.1 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1) 1.2 我国证券市场分析 (1) 2 行业分析 (4) 2.1 我国医药生物形势分析 (4) 2.1.1 发展现状分析 (4) 2.1.2 发展前景分析 (4) 2.1.3 发展困境分析 (5) 2.1.4 综合分析 (6) 3 公司分析 (7) 3.1 公司基本面分析 (7) 3.1.1 公司简介 (7) 3.1.2 公司总体经营状况 (7) 3.1.3 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方案 (8) 3.1.4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及经营目标 (8) 3.2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9) 3.2.1 偿债能力分析 (9) 3.2.2 营运及盈利能力分析 (9) 3.3 技术分析 (10) 3.3.1 公司股票图形分析 (10) 3.3.2 医药行业股票图形分析 (13) 3.3.3 投资诊断 (14) 基本面风险 (14) 技术面风险 (15) 资金进出 (15) 4 综合分析 (15)

1宏观分析 1.1 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增长较快,农业生产形势向好,工业企业效益改善,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物价上涨较快。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6万亿元,同比增长9.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 初步测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8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6788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43亿元,增长9.1%。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1%。 根据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数据和有关部门调查数据,自2011年1月起,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例行调整。采用新权数计算的3月份CPI同比涨幅是5.383%,环比下降0.207%;采用旧权数测算的3月份CPI同比涨幅是5.415%,环比下降0.225%。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2.0个百分点,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5个百分点。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金融机构自我调整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 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2011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比上年末低3.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直接融资占比显著上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稳步上升,3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1%,比年初上升0.72个百分点。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564元,比上年末升值1%。 2011年中国经济总的表现是,内在自主稳态平衡增长,高通胀趋缓保持高位运行,表现在总供给层面的优化抑制了通胀进一步升高,总需求层面的结构优化支撑了经济内在平衡稳态增长。货币流动性层面全年将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水平,经济逐步实现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企业管理创新。 1.2 我国证券市场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亿元。而1997年已达到2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泸、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我国资本市场短短十几年,达到不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全世界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左右,我国不足 10%。双股市总市值占生产总会的比重来看,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的四大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当前,中国社区的类型多样,但“中国特色”的社区还处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的过程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治理要淡化“行政化”倾向,探索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理顺社区自治模式中的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居委会与驻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面对当今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困境,要区分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关系,促进社区文化产业培育;中国城市老城区、老社区建设宜居社区,既要借鉴国外宜居社区的经验,更要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人际关系”等维度促进社区重塑。 [关键词]社区;类型;治理;社区文化产业;社区重塑

1991年,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民政部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之后,中国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国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建设的不同经验,1999年,民政部在全国确定了26个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再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中国的社区建设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里程,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社区类型的新拓展 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社区概念的内涵不断在丰富,社区的类型也不断在拓展。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社区的类型更是复杂多样。比如,上海与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全国各城市的最大差异是: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这适应了当时上海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需要,提高了

武汉清山大院社区支持农业(CAS)农场项目计划书

武汉清山大院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场项目计划书 项目名称:武汉清山大院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场 项目建设单位:武汉市清山大院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湖北浙商财团武汉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建设地点:武汉市汉南区东城院农场。 项目内容规模:项目用地总计300-500亩。 项目建设年限:计划年限为30年,建设期3年,经营期27年,2013年完成项目筹备,2014年投入农业项目的种植, 2015年配套设施达到总体设计要求。 项目投资计划:项目总投资:300-500万元,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政府资助相结合方式解决资金。 一项目的确立与实施 1 指导思想:社区支持农业(CSA)项目具体指导思想是:希望秉承“人民生计为本,互助合作为纲,多元文化为根”的乡村建设思想,坚持“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健康消费,推动城乡互助,走向生态文明”的行动原则,本着“关注乡村、热爱土地,与自然合作、以土地为生”的生活理念,推动政府、高校、媒体、社团、企业等多种力量和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城乡互助事业健康发展。 2 规划要点:突出社区支持农业(CSA)特色,农产品种植方式上采用自然农业技术,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遵循种养殖结合的原理,重视传统农耕文化和乡土知识的传承;在经营模式上采取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经营理念,倡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并希望重建乡村和城市社区和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合作社还推动适用技

术研发、儿童自然教育、可持续生活倡导等多方面的公益项目,并且将一直秉承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以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 3 项目重点:本规划区在空间布局上划分为二大区:农作物种植区(林果绿洲区、蔬菜种植区、自然农业技术试验区、自然农业新技术研发中心及自然生态农业新技术展览区五个区)和社区支持农业(CAS)服务区。 1)农作物种植区 (1)林果绿洲区 计划在蔬菜种植区及其它农作物种植区周围种植各种果树。 (2)蔬菜种植区 计划占地200亩,利用日本及韩国先进自然农业的新技术种植各种适季蔬菜,不施用任何的化肥和农药(包括商用的生物农药)。 (3)自然农业技术试验区 结合本地自然环境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各种作物,结合本地的种植环境进行生产技术试验,结合本土的生活环境进行小型工程开发与试验,并在适宜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4)自然农业新技术研发中心 联合华中农学院,湖北省农科所及湖北省种子管理局的多位专家学者攻关,结合日本秀明农法及韩国自然农业新技术的成功经验,研发现代自然农业新技术,培养新品种,着力研究农场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可有效循环化的环保发展体系。 (5)自然生态农业高新技术展览区:展示和推广国内研发的

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教育大家谈征文活动 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 张林镇中心校 2015年春余慎绪曾祺文

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镇平县张林乡成人学校余慎绪曾祺文 一、社区教育的公共服务性 社区教育应当尊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站在整体利益上,提供的教育产品或服务不仅让受教育者个人受惠,而且也让社区整体受益,有助于社区整体发展。在提供教育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受教育群体学习需要、层次、能力的不同,均衡的配置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能够平等的保障社会公众需要,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 二、公共服务理念下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本身的特征,以及初始投资大、规模大和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使得公共物品提供不像私人物品那样具有产出见效快和可预见性的特点。因此,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来提供。其中,政府发挥着主要作用。我国政府在社区教育推广和实施中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强有力地法律法规支持。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加强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尤为重要。在开展社区教育比较成熟的日本和美国,十分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1949年,日本办不了《社会教育法》,1950年,颁布了《图书馆法》,1951年办颁布了《博物馆法》,以上三法统称日本的“社会教育三法”。美国于1976年制定《终身学习法》,通过立法的形式把社区教育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我

国在社区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是空白,只在一些法律条款中有所涉及,社区教育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2、社区资源缺乏有效的统筹。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和认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各种资源间条块分割、互不隶属、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社区教育发展艰难的困局。一方面,社区内的大学、中学、职业院校以及包括体育馆、文化馆、科技馆在内的各类文化单位,加上社区内的企业,往往各自为阵,没有发挥整合优势;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教育部门唱独角戏,得不到其他部门强有力地支持。如劳动保障局的转移劳动力培训、人事局的各种考试培训、团委的各种活动等虽然都和社区居民信息相关,但都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3、政府问责力度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做好社区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然而,目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仍然把税收、拆迁、维稳等工作放在重点,只要这些工作做好了,社区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考核指标。 4、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就我国现状来看,无论在数量、能力还是知识结构方面,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队伍远远不够,他们大多凭着热情和经验开展教育活动,存在有非专业化、女性化、老龄化、学历层次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教育的深入推进。

地块分析报告

地块可行性分析报告 【引言】 地块是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是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属于一定构造体系的地质块体。它的存在常由地壳物质组成或地壳结构构造的均一性,以及具有明确的界线反映出来。其规模大小、影响深度、结构形态、活动强度都有差别:较活动的狭长带状地块,称褶皱地带;相对稳定的不规则地块,称为块垒地。在长期复杂的地壳运动中,褶皱地带和块垒地可相互转化。任何地块的发生和发展都受构造体系、运动性质和岩石性质所制约;反之,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地块的存在,构成一定的边界条件,也影响构造体系的形成和特征,决定地块边缘及其内部的形变特点。 地块是规划用地强度赋值的基本单位。 【目录】 第一部分地块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地块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4.《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版》;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6 年审核批准施行; 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2年 8.企业投资决议; 9.……; 10.地方出台的相关投资法律法规等。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地块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日益承担起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会空间。本文以我国大陆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来考察当前公共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存在的问题; 最后再从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治理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希望借此为社区建设或者社区公共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一:本文选题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列举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等概念。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选题的意义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选题的意义 城市社区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转换,就是要建立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和社区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结构。而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依赖的转型,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我国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各个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框架。党和政府必须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自身创新为先导,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各种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语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的完美结合。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整合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协作,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城市社区的目的。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没有抽象出一定的理论,本文在梳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其制约要素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对其理论的完善以及分析,同时“合作均衡型”社区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和理念上融合了“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等社区治理模式的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上,一方面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迎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居民的利益需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改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实管理好,从而更好地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加强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落实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和谐社会的成果由广大民众来分享。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在于对影响社区治理的变量进行探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整体模式的探索以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概括抽象,这为研究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土壤。本文的主要不足与难点在于对有些的理论的应运上还不够完备,对一些理论的解释还不透彻,同时在社区实践的总结抽象上表达的还不能够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区的多样化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作为多元标准,然而把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这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人口集中、商品经济发达、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社会流动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社会生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与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与研究现状述评 [摘要]文章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社区教育主题研究的内容、国外社区教育对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研究与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研究 关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起源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社区教育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一些学者从改良我国农村乃至我国的社会状况出发,力倡乡村教育运动,影响较大的有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上海出现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本文关于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的述评,主要是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一、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与研究现状概览 (一)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历史回顾 张昭文在《学习化社区建设指南》一书中把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兴起阶段(1986~1992年)、形成阶段(1993~1998年)和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则将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5~1993年,是社区教育的兴起阶段,主要是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大德育体系;第二阶段1993年至今,是社区教育的创建阶段,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特征的完整意义上的社区教育。 (二)我国各地社区教育发展与研究概况 近年来,我国各地社区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我们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各地关于社区教育相关发展的研究,近几年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象。以城市社区教育发展为例,发展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社区教育有武汉市汉正街商贸区、上海闸北区、北京市朝阳区、南宁市新城区等。上海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社区教育定位、发展机制、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方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高校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较多,如孙庆(2007)《上海市社区

2018年中国股权衍生品市场专题分析报告

2018年中国股权衍生品市场专题分析报告

导读: 2018年8月11日,证券业协会公布场外期权业务交易商名单以及证券公司场外期权业务挂钩个股标的的公告。7家AA级券商,包括广发、国君、华泰、中金、招商、中信、中信建投获得场外期权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5家AA级券商和4家A级券商,海通证券、申万宏源、银河证券、平安证券、东方证券、财通证券、东吴证券、国信证券、浙商证券均只获得二级交易商业务资格,需要和一级交易商进行对冲交易。交易商分级限制和标的名单限制促使场外衍生品市场更为规范的发展,标的名单的季度调整也为场外期权的创新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我们探究了中国股权市场衍生品的整体概况,以及股指期货、收益互换、场外期权等产品的发展路径,有一定借鉴意义。 摘要: 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剧烈,交易频率高。国内股市各类参与者持股周期短,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周期低于机构投资者。股票博弈扰乱市场秩序归因于不当的投资者结构,“羊群效应”频现。基于此,高波动的股票市场对衍生品需求逐日上升。 大陆股票市场衍生品发展缓慢。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衍生品,主要是股指期货和期权。场外衍生品的交易主要发生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私募等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之间也进行收益互换、个股期权等形式的衍生品交易,此外还存在一些嵌入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化产品,如银行发行的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理财产品等。同时,境外交易所推行的以我国股票市场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数量有限,影响力最大的是富时中国A50期货,A50期货与上证50、沪深300指数均有高度相关性,月平均成交量远大于国内上市期货合约。香港股权衍生品种类繁多,覆盖中国内地、香港、亚洲、金砖国家等多个市场,已构建多层次衍生品投资工具体系。港交所还上市交易大量个股衍生产品,包括股票期货、股票期权、涡轮、牛熊证等,在合约设定上也更为开放和灵活。 中国股权市场金融衍生品发展之困主要源于投资者结构不均衡、投机交易在市场交易中占比过大、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等因素,另外海外资金投资中国的路径有限,监管较衍生品发展相对滞后。 概览全球,欧美是股权类金融衍生品的主流市场,亚太市场股权衍生品近年来发展也取得一定突破,如印度的Nifty期权、韩国的Kospi200股指期货合约发展迅猛。衍生品市场依托交易所形成市场核心,逐步呈现交易所之间跨国、跨洲融合的趋势。 美国衍生品市场第一次高峰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以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为例 1、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 1.1国外有关“社区”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其标志为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社区和社会》一书。“社区”概念是滕尼斯首先提出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发展的时代,存在着社会转型和由此造成的两种社会组织的分野。一种组织是传统的,以农村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等特性;另一种组织是现代的,以城市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等属性。他把前一种传统组织称之为“社区”,后一种现代组织称之为“社会”。并且他看到,在社会转型中,前者正在为后者所取代; 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区”与“社会”对立起来看,社会是以目的、利益为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契约、交易和计算关系,其制约因素通常是依据正式法律:而社区则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其行为控制通常是依据习惯、传统或乡规民约、良风民俗。 (2)“区域”论时代 以麦基文1917年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为标志,麦基文把社区看作是人类在其中共同生活的区域,它可大可小,在这里,社区不再是绝对的,它与社会的界限不再是刚性的。 (3)“综合”论时代 以1958年桑德斯的《社区论》的发表为标志,对社区的研究进入了“综合”论时代,既把社区既看作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作是“一个行动的场所”。“综合社区”论把冲突论和行动论引了进来,打破了“组织社区”和“区域社区”的均质、平衡状态,全面地反映了社区的属性,科学地揭示了社区发展,同时为社区发展提供了过程、运动、方案和方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1.2城市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主要包括: 1)社区福利性服务。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 2)区行政性服务,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 3)社区商业性服务。指一些提供营业性的服务的方式,比如社区小卖部、理发室等等。目的是拾遗补缺,方面居民,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或辐射。

三大注重、八大体验、六大模式 体验式农业这样玩才有效

三大注重、八大体验、六大模式体验式农业这样玩才有效 近十几年来旅行资源的拓展和出行条件的改善,将远途的旅行者更快地带到了更多的地方,于是自助游兴盛起来。背包行走这种从“孤独星球”的嬉皮时代发端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带上几本手册,买上一张机票就踏上了远去千里之外、长达一周甚至数月的行程。自助游具有自由并且花费较少的特点。然而,自助游同时具有舒适性差、行程安排不够科学、需要应付复杂状况等缺陷。由于体验式旅行线路大多是旅行线路设计师精心编排、设计过的形成,在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提炼之后呈现给大众的作品,极大增加了舒适性和安全性,也能更节省时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打造体验式旅游的几种方法。 “三大注重” 1、注重个性化

个性化是旅游发展的趋势,是旅游竞争的必然。体验式旅游要与传统旅游形成差异化,就必须追求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个性,力图以独一无二、针对性强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让游客感受这种特性,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如开发旅游新业态,创造个性化休闲设施、服务设施等。 2、注重参与性 通过旅游者的参与和互动活动,让旅游者能更深层次的感受旅游消费的每一个细节,体会旅游产品的内涵和魅力,获得更直观和深刻体验。如参与主题公园的系列娱乐活动,参与滑草滑雪活动、中小学生参与爱国主义、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等实践活动等,都强调了旅游者的角色模仿和参与,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旅游活动,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注重全过程 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验旅游注重的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感受、体验、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到此一游”的旅游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更强调心理感知和理解。如外国人参与包饺子的活动,通过揉面、擀饺子皮、包饺子的过程亲身体会中国的传统习俗,而并不强调包出的饺子如何漂亮、好吃。现今流行的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乡村绿色瓜果采摘活动以及寻求惊险刺激的旅游活动等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_问题及对策

第49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7月 Vo l .49 No .4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 r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Jul . 2010 收稿日期 2010-03-02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重点研究基地规划招标项目“农村高等教育资源整 合研究”(Z C322006002)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刘 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 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人类社会最早 (原始)的教育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区教育。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社区教育大致经历了非组织形态和组织形态两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社区教育经历了孕育、自觉组织、实体化和实验四个时期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形成了显著的特色,也面临许多发展困惑,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的改革。 关键词 社区教育;发展特色;社区教育统筹规划;社区教育规范化;社区教育资源优化 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不同的社会,人类都在处理自身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本文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探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社区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社会最早(原始)的 教育模式与教育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区教育。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社区教育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① (一)非组织形态发展阶段 1.原始形态的社区教育。原始初民在部落式的流动游牧社区生活中接受广义的、原生态的社区生活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据我国典籍记载:相传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有巢民教民“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入育”。② 可见,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从其萌芽伊始就表现为教育与社区生活的结合;只不过这种“结合”是非形式、非制度、非组织化的“原始结合”。这是一种原生态的广义社区教育。随着环境生活的 变迁,这一阶段的社区教育缓慢地由以狩猎、采集为主的非定居生活式旧石器时代社区教育,向以饲养、种植为主的半定居生活式新石器时代社区教育演进。 2.自然形态的社区教育。大约自公元前800年至18世纪中叶,农业经济日益地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经济,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形成了定居性生活社区。农业经济是自然经济,定居性农业社区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生活社区。人类原本多缘、复杂的部落氏族关系,逐渐地凸显为依据血缘、地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宗族乡亲关系并被人为地置于各种人群关系之首,而由人们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则担负起了生产和社会等多种职能,成为社区构成的基本单位。这时的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家族生活和社区成员人际交往、乡规民约,以及师徒(父子)相传等自然形式,使社区成员习得一点读写算的初步文化知识与生产劳动的简单技能,并且在潜移默化的社区生活过程中,接受社会伦理意识并养成社会行为习惯。 (二)组织形态发展阶段 1.制度形态的社区教育。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大生产促进了城市化运动,各工业国家的绝大多数农村自然社区衍变为城市社区,对人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于是自然性社区教育逐渐地向着制度化、形式化、组织化社区教育 143

中国轻纺城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轻纺城市场调研报告 一、市场简介 中国轻纺城从80年代的一条“布街”起步,在绍兴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引摊入场的重要举措指导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从全国第一家室内轻纺产品专业市场开始发展到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已形成以建筑面积22万平米、商行6400余家的“东、西、北”三大交易区为核心区,拥有4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52.3万平米,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米,商行万余家,营业用房1.6万间的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12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 二、市场的整体情况及行业内的地位情况 中国轻纺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全球1/4的面料在此成交,全国近1/2的纺织企业与其建立了产销关系,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之首。 中国轻纺城位于绍兴县城中心区域,距离萧山国际机场仅28km,距离宁波-舟山港106km,北距杭甬高速公路8km、杭甬运河2km,连接嘉绍跨江通道、萧甬铁路复线,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市场有4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12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占地面积5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6万间,注册经营户19085户,其中公司化经营的有3470家,有出口实绩企业674家,国(境)外企业常驻代表机构608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41家,常驻境外代表机构

273家,常驻境外采购商2000余人,场内经营人员3万余人,中国轻纺城日客流量10万人次,经营纺织面料1万余种。产品远销187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市场区及国贸区外贸出口合计12.85亿美元,实现市场成交额634.53亿元。 经国家工商局批准,1992年市场正式冠名为“中国轻纺城”,1993年中国轻纺城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成为全国首家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改制的股份制企业,1997年2月轻纺城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1999年被省工商局评为“浙江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同年被国家经贸委列入“全国重点市场”,2002年全国百强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交易额第一名;2003年,市场东交易区被浙江省工商局评为“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2007年10月,商务部正式授权发布“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成为全国第一个纺织指数;2008年10月,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纺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2009年“首届中国职业时装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在柯桥举办。全国十大专业市场第二位,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成交额最高的纺织面料专业批发市场。 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轻纺城内金融网点63个,日存款额20多亿元。市场已安装刷卡交易POS机10000余台,刷卡交易额450多亿元。 三、市场的会员情况、交易规则及资金结算规则 中国轻纺城电子商务,网上注册用户9300多家,专业网站4个,其中一类为提供信息网站,另一类为贸易操作平台。 1、《全球纺织网》:公司的盈利模式为卖信息,网站实行会员制,每条交易信息收取相应费用。

浅析当前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其原因

浅析当前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其原因 王鹏张建 (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辽宁鞍山 114007)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区教育资源又是社区教育的基础。本文对 社区教育资源现状及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几点对策,以充分利用社区教 育资源,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一、社区教育资源的概述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功能 “社区教育”一词的由来,有学者认为最早源自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对“社区教育”概念的最早诠释。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1]。社区教育具有很多功能: 1、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我国一直以来就重视公民素质的提高,社区教育能有效的提升社区内居民的科学、政治、道德与法律等素养,使广大社区居民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力量源泉。 2、支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教育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共同关心社区的各种问题,加强对话、理解和沟通,有利于共同推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社会文化 作为居民生活的空间,社区不仅应当有适宜的自然环境,而且应当有丰富的文化构成。社区教育一方面通过文化影响人,另一方面又在居民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中发展起新的文化氛围,创设出激发人上进的"学习型文化"。 (二)社区教育资源的内涵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教育功能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人力资源、事件资源、环境资源、物力资源、政策资源、文献资源等。 (三)社区教育资源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和充满活力、创造力的社会。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教育资源又是社区教育的基础。因此社区教育资源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石,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可靠的保障。充分利用和发展好社区教育资源,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阶层和谐;有利于促进社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资源在实现构建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社区教育资源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教育资源状况

市场分析报告范文

市场分析报告范文 范文:2005饮料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1、行业整体综述 2、行业焦点事件 3、区域市场分析 3.1区域热卖品牌 3.2区域市场分析 3.3分类市场分析 4、龙头企业动态 5、新品动态回顾 6、发展趋势预测 1、行业整体综述 时值4月,本月饮料市场表现并不热烈,饮料厂商们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旺季预热。厂家忙着完善在前期开发出来的新品,为即将到来的旺季做准备,经销商则忙于市场的前期铺货,因此市场的促销行为相对较少。但是,茶饮料已在本月显示出高昂地发展势头。养生堂为今夏准备的“农夫汽茶”已在热身,而统一在“茶里王”已逐渐被消费者接受,“雀巢冰爽茶”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娃哈哈在茶饮料行业的雄心壮志在本月可见一斑。碳酸饮料在本月相对沉寂,果汁饮料则依然强调口味和营养。从各大企业为今夏市场准备的新品来看,功能饮料已并非重点,茶和果汁饮料才是厂商们争夺的焦点。沉寂了两年之后,茶饮料有望在这个夏天热一把,养生堂的首个茶产品“汽茶”,统一的新品“茶里王”以及可口可乐和雀巢联手推广的“雀巢冰爽茶”将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些巨头企业的带动下,其他中小企业必将跟进,越来越多的茶产品将在市场上出现,而在前两年红极一时的功能饮料则可能因为消费的理性化而在今年遭遇滑铁卢。 2、行业焦点事件 张海4月30日被正式批捕 4月30日,是张海被刑事拘留37天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佛山市检察院正式批准逮捕张海,并由检察院侦察监督科的负责人将批准的卷宗送至公安局经济侦察支队。张海究竟对健力宝做了些什么,目前仍然是迷雾重重。健力宝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局面,究竟谁应该负责也还在纷纷扰扰地争论当中。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社区制研究强调街区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街道行政压力繁重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初衷,因而正在对社区建设的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鼓励下,各地街道和居委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 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已基本明确: 即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功能,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是建立了推进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经过前一阶段的探索实践,各实验区都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持帅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加大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自社区建设实验区工程启动以来,许多实验区按照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对街道、居委会,特别是居委会的规模进行了调整,秒学地划分社区,合理地建立社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区自治组织。三是因地制宜地确定社区建设的项目。目前,从各实验区确定的项目来看,有多有少,不尽相同,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基本内容有六项,即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这些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四是理顺关系,强化社区功能。各实验区都重点抓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这个环节,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注意理顺区、街与社区的关系,以及社区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五是推进社区民主。通过“四个民主”,实现党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建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二)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是社区建设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自实验区工程启动以来,社区建设工作得到所在省、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社区建设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功能得到了强化。各部门、各驻区单位在社区中找准位置,从各自本职出发,向社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社区普遍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治安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以及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尤其是着手解决一些群众亟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社区建设丰富了社区生活,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凝聚力增强,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通过社区建设,找到了一条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各实验区通过实践,城市基层管理开始由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向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自治方式转变,使城市社区成为全部城市工作的基础和载体,使城市大量实际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四是通过社区建设,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有所提高,工作条件有所改善。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评议社区工作和参与社区事务,既促进了社区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