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9.35 KB
- 文档页数:3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和泰特勒是翻译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各自提出了独特的翻译原则。
虽然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同之处:
1.好的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含义: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声音。
2.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严复和泰特勒都主张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文化的需求,将原文的内容转化为目标文化读者容易理解的形式。
3.翻译应该是可读的: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翻译应该是流畅、通顺的,读起来应该像一篇本地语言写的文章。
差异之处:
1.目标语言处理的角度不同:严复更加注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效性,强调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泰特勒则更加关注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允许适度调整原文来满足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2.对流畅性的看法:泰特勒更加关注翻译的可读性,认为流畅通顺的翻译是最好的翻译。
而严复则更加注重准确性,即使读起来稍显生硬,只要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也是一个成功的翻译。
3.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严复强调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而泰特勒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认为翻译应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
总之,严复和泰特勒的翻译原则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准确性上都有共同的关注点。
同时,他们也都认为翻译应该是可读的,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作者:赵宝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本文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加以对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造成两者相似之处的原因。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1898年,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以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内容上来看,严复主张的信达雅中的“信”是对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忠实,同时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忠实。
“达”是达旨,达意,其前提也是译入语的表达要通顺,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而求通顺,求“达”也是为了取“信”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雅”,指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是为“达”服务,是求达的手段,最终服务于“信”,而不是并列于“信” 和“达”的第三个标准,故,雅是为达,达是求信,信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作者:韩琳路云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有抄袭泰特勒三原则之嫌。
本文首先介绍两种理论原则,接着追溯出各自的文化渊源,随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阐释如此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严复泰特勒比较译学作者简介:韩琳(1984-),河北省曲阳县人,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信达雅”“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它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理论奠定了基石。
现就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作一简单介绍:“信达雅”原是写作标准。
严复根据翻译工作的性质把“修辞立诚”的“诚”演化为“信”。
“信”字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作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字直接套用了孔子“辞达而已”中的原文和原意。
其含义很明显,就是使译文通顺明白地转达原作所提供的信息。
若把“雅”理解为美雅的形式,则为断章取义。
而严复的“雅”即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
他用雅言是为了迎合当时知识分子的口味,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求“达”、求“信”的目的。
由此可见,求“雅”是为求“达”,求“达”是为求“信”,最后落脚点在“信”上,同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互为条件。
(二)泰氏三原则1790年,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样,领悟和感受译作”。
由此定义泰特勒推论出翻译的三大原则:1)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性质相同;3)译作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这三个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如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得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作者:林坤妮
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
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 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最后提出,应当正确对待中西译论的异同,不可忽视中西译论自有的传统,同时要相互参照,相互阐释,以发扬传统译论的特色。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4-01
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
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
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
在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固然不是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是译者要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
“辞达而己”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说的话写的文章要使别人明白,同样,翻译的译文要使读者理解。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文章必须要讲究文采。
如果文词平庸,味同嚼蜡,则欲明道,又会有多少人去看?
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阐释
l790年,英国翻译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中他指出:“Agoodtranslation can transpla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urce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completelyand thoroughly.”“transplant”就是“成功地遷移或移植”,也就意味着某事物转移到新环境后达到了匹配与适应的状态。
用到翻译的层面上讲,就是要让译文不管从文化传递层面还是
语言表达层面都要符合译语环境。
泰特勒在其对翻译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original work;2.Th 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writingshould be ofthe same character withthat of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all the ease oforiginal composition.
第一个原则是讲译作应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第二个原则是讲译作应忠于原作的形式和风格,对于风格的忠实,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原作的文体风格或类别的对等,还要与原作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和相应时期的背景风格一致。
第三个原则是强调,译文的行文要如原语写作般自然流畅。
四、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字的文化渊源不同。
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字也是作为一门艺术,可以欣赏的。
因此‘中国的许多翻译家将文学翻译视作是一种艺术。
要求译文在信的基础上强调“达”甚至是“雅”。
而西方人要求文学表达方面的严谨。
西方许多翻译家认为翻译应如做科学般严谨。
(二)中西传统译论的主张不同。
在许渊冲先生所著《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由于西方的文字是形合文字,他们之间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可以对等的,所以西方的翻译家提出了对等论(等效论)。
泰特勒之前接触到的语言几乎都是西方各国家的语言,所以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达到与原文在各个方面的对等发挥原文的各种优势,西方译论主张对等。
但中文不能做到与西方语言的完全对等,故,只能主张优化。
(三)内涵不同。
严复翻译标准的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信达雅三个字的内涵界定不清楚。
如果其中的“信” 除了指忠实原文的意思表达之外,还包括了行文手法风格在内,那么这一个“信”字就包含了泰特勒的整个三原则。
按严复本意,由于中英文之间句法差异太大,翻译过程中必须相应的采取一些灵活变通手段,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彰显原文思想意义。
可见,“达”与泰特勒的第三个原则“译作应如原语般流畅”意义相似。
“雅”按照严复的意思是为求“达” 而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是严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吸引特定的目标读者已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特殊手段。
泰特勒认为第一个原则是最重要的,其余两个都是对第一个的补充,他强调,译作要保留原作所有的信息内容,保持原作风格,像原作一样通顺达意。
也就是说,译者应尽可能多的去反映出原作中的每一个方面。
五、比较研究的启示
(一)不可忽视中西译论丰富的自有传统。
尽管从整体上来说,中西方译论有了某种程度的接近和融合,但各自仍然是在本文化体系内部的自然演进,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各自文化
传统的深厚滋养。
但传统译论的现代阐释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别,而急于和西方译论相比附,以为只要找到中西译论的共同之处,就能确认传统译论的价值,也才能从中西译论发展的明显不平衡中找回久已失落的文化自信,而对中西译论之间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对各自学术传统之间的内在连续性明显认识不足。
(二)注重与传统译论相互参照、相互阐释。
在某种程度上,中西译论对话是在一种不平衡状态下进行的,正如谭载喜所说:“我国对于西方译论的介绍,远远超过西方对于中华译论的介绍。
”(谭载喜2000:183)这种不平衡状态在当今译界仍有相当的市场。
(三)中西译论的相似性——翻译研究的科学性。
正如谭载喜所说:“不同的翻译传统尽管翻译实践不同,但它们可以产生出彼此相同或相似的翻译思想和理论。
这是因为翻译是人类共同的一项由原则指导的活动,最深层、最根本的那些原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跨语言文化的。
”(2000:221)
翻译中的一些基本现象,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们能够达成共识,恰恰说明了翻译的规律性,即它的科学性。
这种规律性是不分中西普遍存在的,亦即人们所说的“ 科学无国界” 或“ 真理只有一个” 。
所谓中西译论的区别实际上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达致真理的方法有异,以及表现真理的形态不同,并不涉及翻译研究的科学性本身。
中西译论无论表面或深层有何不同,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从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中把握规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翻译研究体现了它的科学性。
作者简介:林坤妮,女,汉族,四川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生,语言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