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鸭瘟的症状治疗方法
鸭瘟,又称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传染
性的禽类传染病。
鸭瘟病毒对鸭类的感染力非常强,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及时发现鸭瘟的症状并采取有
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控制疫情蔓延至关重要。
一、症状。
1. 呼吸道症状,感染鸭瘟病毒的鸭群会出现咳嗽、喘息、呼吸
急促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2. 消化道症状,鸭瘟感染的鸭群会出现食欲减退、腹泻、呕吐
等消化道症状,导致鸭只体重下降。
3.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感染鸭瘟病毒的鸭只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部抽搐、瘫痪等。
二、治疗方法。
1. 隔离患病鸭只,一旦发现鸭只出现鸭瘟的症状,应立即将其
隔离,避免疫情蔓延。
2.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鸭只出现疑似鸭瘟的症状,应立即请兽医进行诊断,并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治疗。
3.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感染鸭瘟病毒的鸭只,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并促进康复。
4. 加强饲养管理,在治疗期间,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鸭只的饮食、环境卫生,提高鸭只的免疫力,减少二次感染的风险。
5. 疫苗接种,为了预防鸭瘟病毒的传播,应定期为鸭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鸭只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总之,及时发现鸭瘟的症状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控制疫情的蔓延至关重要。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也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只的免疫力,预防疫情的发生。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控制鸭瘟病毒的传播,保障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乡村科技2016.03一、病原鸭瘟病毒(DPV)系疱疹病毒科,是一种球状带囊膜的较大病毒。
该病毒存在于病鸭各组织器官、口腔分泌物和粪便中,以肝、脾、脑等组织中含毒量最高。
鸭瘟病毒对酒精、石炭酸、漂白粉和生石灰等较为敏感,但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强。
二、流行特点鸭、鹅等对该病较为易感,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
该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鸭和游牧的鸭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鸭、感染鸭和刚病愈的带毒鸭,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鸭瘟流行以春夏之时和秋季较为严重。
饲养场低洼潮湿,养殖密度过大可引发该病;饲养不当,饲料质量低劣为该病发生的诱因。
三、主要症状病鸭初期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渴欲增加,伏卧不起,两脚麻痹。
该病的特征症状为眼流泪,眼有分泌物,初为浆液、后变脓性,眼睑粘连,眼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混浊或溃疡;鼻孔流出浆液或黏性分泌物;鸭头部肿大或下颚水肿,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有时黏膜外翻,且有出血斑点;腹泻初为灰白色,后变成灰绿色或褐色;病程后期体温下降,频发咳嗽,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极度衰竭而死。
四、剖检特征病死鸭全身皮肤有出血斑点,有的几乎呈弥漫性紫红色;眼结膜充血,有出血点;皮下组织有胶样浸润,以头颈部肿胀多见,内含淡黄色液体;肛门外翻、水肿和出血。
剖检病死鸭可见:口腔和食道内有黄色分泌物,黏膜上有灰黄色伪膜或小出血点,剥离伪膜有出血或溃疡病灶;腺胃黏膜有出血斑,与食道交界处有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出血;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大的坏死灶,病程长的囊壁变薄、色深,其中充满白色凝固渗出物。
五、诊断1.常规诊断。
根据鸭瘟流行病学,再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即可初步诊断该病。
2.实验室诊断。
由于常规诊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可以使用实验室诊断对该病进行进一步确定,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鉴定、中和试验、动物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鸭瘟的病发特点和防治措施
在养殖鸭的过程中,有一种病特别麻烦,那就是鸭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鸭瘟没有特定的药物治疗,一旦鸭子患上鸭瘟,治疗效果不咋地,因此需要养殖人员做好疾病预防措施,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预防鸭瘟。
一、鸭瘟症状表现
1、无精打采、食欲下降、口渴、常卧地不起。
2、患病初期,体温在43度以上,眼睛周围羽毛粘湿,有脓性分泌物粘连眼睑。
3、鸭头颈部肿大,排除粪便颜色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二、鸭瘟防治措施
1、无特效药
因为没有治疗的药品,因此只能做好预防措施,可以采用鸭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鸭瘟。
2、引种繁殖
在引进鸭种时,先要隔离半个月进过检疫后,才能与其他鸭群饲养,对于病鸭产的蛋不能作为种蛋。
3、免疫接种
a、20日龄进行首免,剂量为半倍量;2个月龄的蛋鸭加强一次免疫;蛋鸭产蛋前,要进行第三次免疫。
b、在肉鸭1-7日龄时,注射鸭瘟疫苗半倍量。
c、在春秋两季,对种鸭个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每只种鸭肌注1mL 鸭瘟弱毒疫苗或0.5mL鸭瘟高免疫血清鸭毒抗。
d、对于患病明显的病鸭,及时淘汰,深埋。
三、紧急治疗
1、当鸭群发病时紧急接种,对每只鸭注射苗3~4倍量的鸭瘟疫苗,
2、对患鸭瘟的鸭子,每只肌注国浩高科的鸭瘟高免血清鸭毒抗0.5毫升或聚肌胞0.5~1毫升,三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两三次。
3、盐酸吗啉胍可溶性粉拌水混饮,也可以使用恩诺沙星可溶性粉拌水混饮,每天饮用一两次,连续饮用三五天(蛋鸭除外)。
4、对于即将销售的肉鸭,应当在销售前八天停止用药。
5、对于病死的鸭子,要进行深埋,对病鸭接触过的东西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31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王凌 卢一丰 张玲琴/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畜牧水产站 211800摘 要: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典型临床症状是头颈肿胀、站立无力、排出灰色或绿色粪便、体温升高等,诊断性的解剖病变为食道和泄殖腔粘膜附着假膜且不容易剥离以及肝脏表面有纤维性物质。
无论什么季节均容易感染此病,尤其在秋季最易感染发病,在此将鸭瘟症状、解剖变化和治疗方法简单汇总如下,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鸭群;鸭瘟;传染病;症状在鸭群饲养过程中,往往会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较差,温度过高或过低,饲养密集以及卫生防疫不当等原因,引起鸭群感染发生鸭瘟,病鸭一般表现爬地不起、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眼睑粘连、头颈肿大、呼吸困难、发出嘶哑声音、排灰绿色稀粪等。
并且鸭瘟能够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鸭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鸭瘟症状鸭群感染鸭瘟病毒后,一般潜伏期为2~5d ,刚开始发病时,病鸭体温突然升高到43℃~44℃,稽留型高热。
致使病鸭表现精神萎靡、羽毛松散、翅膀下垂、头颈缩起、站立无力、伏地不起、不愿活动、不能下水,即使强行驱赶下水,也会很快挣扎上岸。
病鸭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严重的不再采食,但是饮水量增加,典型症状为:眼睛流泪和眼睑水肿、甚至粘连。
刚开始眼睛流出浆液性分泌物,能够湿润眼周围的羽毛,随着病情的加重,分泌物呈粘稠或脓样,致使眼睑粘连或外翻,眼结膜充血、出血或呈现小溃疡灶。
发病初期病鸭鼻腔流出稀薄分泌物,随着病情发展分泌呈粘稠或脓性,致使病鸭呼吸困难和发出嘶哑叫声,有的出现咳嗽症状。
同时发生泻痢,粪便呈灰白色或绿色,泄殖腔周围的羽毛沾满粪便结块,泄殖腔外翻,粘膜充血且有出血点,表面覆盖一层假膜且不易剥离。
有的病鸭头颈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用手触摸有波动感,所以鸭瘟又叫“大头瘟”。
2 治疗方法2.1 西药治疗方法 鸭瘟属于病毒性传染病,西药对治疗鸭瘟不会有明显效果。
但是在鸭群发生鸭瘟疾病后,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体温升高,鸭群不爱活动,致使体质下降、抗病能力降低,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鸭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麻痹,腹泻,粪便呈绿色,流泪和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病理特征主要是呈败血症经过,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淋巴器官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
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
(一)病原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能在9~12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和继代,也能在发育的鸭胚、鹅胚和鸡胚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引起细胞病理变化。
病毒56℃10分钟即死亡,对常用消毒药抵抗力不大,0.1%汞10~20分钟,75%酒精5~30分钟,0.5%漂白粉30分钟失去活性,pH3和pH11时病毒也迅速死亡。
(二)流行病学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高,北京鸭次之。
感染鸭和易感鸭的直接接触可导致本病的传播。
其它禽类中,鹅也能感染,但较少发生流行。
鸡对鸭瘟病毒有抵抗力。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交配、眼结膜或呼吸道传播。
口服、滴鼻、点眼、静脉、肌肉、皮下注射、泄殖腔接种等人工感染途径均可使易感鸭致病。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较为多发和流行。
在低洼潮湿的多水地区,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较为严重。
(三)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达43~44℃。
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头颈缩起,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脚发软,走动困难,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拍地而走,走几步就倒地不起,此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则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
病鸭眼周围湿润、流泪,眼睑肿胀,有的流出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使眼睑粘连不能张开,有的眼睑外翻,结膜充血、出血或形成小溃疡。
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无力。
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
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鸭细小病毒病又称为鸭瘟病,是一种由鸭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鸭、鹅等水禽中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最为严重,对水禽的饲养和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主要介绍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鸭细小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和污染性传播。
其病原体鸭细小病毒通过感染的鸭、鹅体内的口腔、鼻腔、呼吸道及肠道等组织分泌物以及排泄物中,被健康禽只通过饮水、食物、呼吸等途径感染。
同时也可以通过病毒带菌禽群、草履虫、蜱、跳蚤等虫媒传播而感染。
季节上通常在春秋两季发病频繁,幼禽感染率最高,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
二、临床症状鸭细小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系统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以下几点: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鸭细小病毒病在早期会引起鸭和鹅的鼻腔、喉头和气管等组织器官的炎症变化,出现喘息、咳嗽、打喷嚏和鼻涕等症状。
2.消化系统感染:病患鸭和鹅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或者便秘,腹部出现水肿,常常双目凸出,翼垂垂头强羽,行动迟缓等症状。
3.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感染的鸭和鹅会出现病毒性脑炎、震颤病症状,表现为头部偏斜、眼珠不正、四肢瘫痪等。
4.其他症状:病毒病患禽只伴随着全身情况不佳,疲劳、食欲不振、发烧等症状。
三、防治措施1.消毒饮水和饮水设备:鸭细小病毒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污染性传播,因此安全、干净的饮水和饮水设备是防止病毒传播的关键。
2.加强细节管理:进出鸭舍、清洗禽舍、饲喂等操作时,须洗手、更换鞋子、更换工具。
3.及早发现及时隔离:在幼禽感染病症之后,一旦发现禽只出现不正常的临床症状,应该及时隔离、治疗,并及时报告当地农业部门。
4.接种疫苗:选择有效的疫苗接种,提高鸭的免疫力,对预防鸭细小病毒病很有效。
5.病区彻底消毒:每次感染病毒后应对病区进行彻底消毒及时消灭病毒。
6.调整饲养密度:密度过大会导致禽只生长率下降,并容易引发感染,密度要适当。
鸭瘟的诊断方法,谈鸭瘟的防治与预防方法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文为大家介绍鸭瘟的诊断方法,并谈谈鸭瘟的防治与预防方法,供参考。
一、鸭瘟的诊断方法根据鸭瘟的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的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但在该病的初发地区,应按要求采取肝、脾组织、送兽医检验部门进行实验室诊断。
在诊断时,应注意与鸭肝炎、鸭霍乱、鸭球虫病和成鸭坏死性肠炎进行鉴别诊断。
二、鸭瘟的防治与预防本病早期治疗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每只鸭肌肉注射0.5ml,有一定疗效。
也可用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成鸭肌肉注射1ml,3日1次,连用2~3次,也可收到一定疗效。
但日常生产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综合防治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
2、坚持自繁自养,需要引进种蛋或种雏时,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证明无疫病感染后,方可引入场内。
3、鸭场要健全必要的消毒设施,要有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时刻掌握本地区的疫情信息,防止鸭瘟病原侵入场内,确保鸭群安全。
4、一旦发生鸭瘟,要按国家防疫条例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消毒等工作。
被病毒污染的饲料要经高温消毒,饮用水可用碘化类消毒药消毒,这类消毒药对鸭群无毒害作用。
对疫区健康鸭群和尚未发病的假定健康鸭群,应立即接种疫苗。
5、疫区的肉鸭屠宰加工厂,禁止收购有疫情场的鸭,要严格执行检疫检验制度。
屠宰中发现的可疑病鸭及其内脏等,需经高温处理后利用或废弃。
6、接种鸭瘟弱毒疫苗时,要严格按产品标签上标明的剂量接种。
通常用生理盐水稀释,稀释倍数可根据每只鸭注射量而定。
例如2月龄鸭,可稀释10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0.5ml。
5月龄以上的鸭,可稀释20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1ml。
30日龄以内的鸭,可稀释4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0.2ml。
雏鸭(1月龄以内)免疫期1个月,2月龄上的鸭免疫期6~9个月。
鸭瘟怎么治疗鸭瘟治疗方法
鸭瘟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鸭瘟的症状及鸭瘟的治疗方法。
1、鸭瘟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高达40~44℃,呈稽留热型。
两腿无力,步态蹒跚,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如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
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也不能游动,并挣扎回岸。
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常附有稀粪结块。
2、鸭瘟病理变化
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时粘膜松弛外翻,粘膜面附有黄绿色伪膜,不易剥脱。
全身的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斑点或坏死。
皮下组织不同程度的胶样浸润,尤以“大头瘟”典型病例较为严重,切开肿胀的皮肤,即刻流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口腔舌下部、咽喉周围见有溃疡灶。
食管粘膜具有纵性排列的灰黄色伪膜覆盖,此伪膜不易剥脱,剥脱后呈现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红色溃疡灶。
腺胃粘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管膨大部分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有时出血。
3、鸭瘟治疗方法
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ml。
也可用聚肌胞(或干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成鸭肌肉注射1ml,3日1次,连用2~3次,也可收到一定疗效。
鸭瘟的症状治疗方法鸭瘟,又称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鸭瘟病毒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鸭子和鹅,但也可能传播给其他鸟类和哺乳动物。
鸭瘟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急促、流鼻涕、眼部炎症、食欲减退、粪便异常等。
一旦发现鸭瘟的症状,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恶化。
治疗方法一,隔离患病禽类。
一旦发现鸭瘟的症状,首先要将患病的禽类隔离开来,避免与其他禽类接触,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隔离患病禽类的同时,要保持其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饲料和饮水,保持禽舍通风良好。
治疗方法二,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患病的禽类往往食欲减退,容易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的情况。
因此,需要给予患病禽类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可以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帮助其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治疗方法三,使用抗病毒药物。
针对鸭瘟病毒的感染,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针对禽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兽医的指导下使用,以减轻病情和加快康复进程。
治疗方法四,加强环境消毒。
在治疗患病禽类的同时,要加强禽舍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预防病情的扩散。
可以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禽舍进行彻底清洁,确保环境卫生。
治疗方法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病禽类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病情恶化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寻求兽医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对于鸭瘟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隔离患病禽类、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使用抗病毒药物、加强环境消毒以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多种方法,以期望尽快控制病情,减少病毒的传播,保障禽类的健康。
同时,预防胜于治疗,加强禽类的免疫力和环境卫生,也是预防鸭瘟的重要措施。
希望广大禽类饲养者能够加强对禽类疾病的认识,做好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禽类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鸭瘟的症状治疗方法鸭瘟,又称鸭传染性肝炎,是由鸭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鸭的肝脏和肾脏,严重影响鸭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鸭瘟的症状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导致鸭只的死亡,因此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控制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一、症状。
1. 鸭只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活动力减弱,甚至呈现出躺卧不起的症状。
2. 鸭只的眼睛和脚掌发生明显的黄疸,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呈现出明显的黄色。
3. 鸭只的腹部明显膨胀,腹水明显,严重时腹部可触及明显的包块。
4. 鸭只的肝脏和脾脏肿大,触摸时可感到明显的压痛。
5. 鸭只的排泄物呈现出浅黄色,并伴有明显的腹泻症状。
二、治疗方法。
1. 鸭只的隔离。
一旦发现有鸭只出现鸭瘟症状,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健康鸭只接触,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2. 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明显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的鸭只,应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给予保肝、利胆等药物治疗,帮助鸭只恢复肝功能,促进病情的好转。
3. 饲养管理。
在鸭只出现鸭瘟症状的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鸭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饮水和饲料,避免交叉感染。
4. 预防接种。
对于鸭只的预防接种工作也至关重要,定期为鸭只进行鸭瘟病毒的预防接种,提高鸭只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5. 营养调理。
在治疗期间,应给予鸭只高营养、易消化的饲料,增加鸭只的抵抗力,帮助鸭只尽快从疾病中恢复过来。
总之,鸭瘟的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病率。
希望饲养者能够重视鸭瘟的防治工作,保障鸭只的健康生长。
鸭瘟症状有哪些?鸭瘟的快治疗方法鸭瘟症状有哪些?鸭瘟是一种对鸭群生产危害性非常大的疾病,流行快、传播范围广,甚至有可能引起整个鸭场发生大量死亡的情况,那么鸭瘟有哪些治疗方法呢?鸭瘟症状有哪些?鸭瘟是一种对鸭群生产危害性非常大的疾病,流行快、传播范围广,甚至有可能引起整个鸭场发生大量死亡的情况,那么鸭瘟有哪些治疗方法呢?病原为鸭瘟病毒(即鸭瘟病毒I型),系疱疹病毒科成员1、易感鸭各种品种的鸭均能感染发病,但以绍鸭、番鸭、绵鸭麻鸭及其他杂交鸭更为易感,而北京鸭、半番鸭(骡鸭)和樱桃谷鸭等易感性较差。
2、发病日龄不同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以舍饲或圈养为主的1月龄内的雏鸭少见大批发病死亡。
3、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4、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无明量的季节性,但以春夏之交、秋季和运鸭旺季时发病较多。
鸭瘟临床表现病鸭表现为高热、头部肿胀、缩颈、流泪、眼睑水肿、两翅下垂、脚麻痹,严重的病鸭伏地不起,排绿色或灰绿色稀粪;产蛋鸭还可表现为产蛋下降。
鸭瘟的诊断(l)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的病毒分离。
(2)实验室诊断通常使用鸡胚或鸭胚进行病毒分离,也可以采用中和试验和空斑抑制试验进行诊断。
常用病原学诊断程序:采集病变明显的病料接种鸡胚或鸭胚,如病原能在鸭胚中繁殖,则将鸭胚尿囊液接种1日龄雏鸭,能引起特征性病变,即可初步认定是鸭瘟病毒。
用已知抗血清对分离物进行中和试验,则能后确诊。
鸭瘟的快治疗方法1、取晒干的烟茎0.25-0.5公斤,在装入1公斤男人尿的桶内浸泡1-2天。
捞去烟茎将尿液拌料喂鸭,每晚喂1次,防治鸭瘟。
病鸭康复前禁戏水和喝水。
2、采新鲜樟树叶捣烂后置于槽内,加入清水适量搅拌,让鸭子自食即可。
鸭瘟初发阶段能控制病情发展,连续投喂可防止复发。
3、从雏鸭开始进食时起,每100只雏鸭用0.5公斤鲜仙人掌,捣烂取汁后加1.5公斤清水搅匀后取混合液饲喂,1天1次,让雏鸭自饮,连喂15-20天,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发生鸭瘟。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鸭,各种年龄的鸭都易感染,但成年鸭的发病率较雏鸭高,鹅也易感染,但发病率较鸭低,病鸭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另外还可经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粘膜感染;水是很好的传播媒介,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居多。
二、症状及病变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4d。
病初体温升高到43~44℃,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少吃或不吃,口渴,垂头缩颈,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病鸭排绿色、灰绿色稀粪,不愿下水。
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成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
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鼻分泌物增多、粘稠,叫声嘶哑,呼吸困难,常衰竭死亡。
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d,致死
率在90%以上。
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其最特征性的症状为角膜混浊,严重的形成溃疡,多为一侧性。
剖检除败血症的一般性病变外,还可见到一些特征性的病变,食道粘膜有纵横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
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
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外周有环状出血。
三、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特征性病变,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诊断。
但在新发病地区,还需要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四、治疗
每只成年鸭,每次肌肉注射聚积胞1~2ml,3天1次,用药2~3次,这种方法对对鸭瘟人工接种病例的治愈率为66.6%;对混群感染病例的治愈率为83.3%;临床防治病鸭的治愈率为90%~96.1%。
五、预防
1.综合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鸭,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严格检疫,并隔离饲养2周,证明健康后,才能与原来的
鸭群混合饲养。
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
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其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全面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
2.预防接种: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2月龄以上的鸭,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每只鸭肌肉注射1ml,注射后3~4d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
2月龄以下的雏鸭使用时,以50倍液浓度稀释疫苗,腿部肌肉注射0.25ml,免疫期为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