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电磁波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47 KB
- 文档页数:5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始终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他们的潜能为目标。
这次的教学活动,我选择了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作为主题。
一、设计意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亲手操作,感受电磁波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知识,知道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知道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无线电、电视、手机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传播的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电磁波演示器、实验器材。
2. 学具: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册。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电脑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现象,如无线电、电视、手机等,引导孩子们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讲解:简要讲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手操作,观察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记录:孩子们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 报告: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整理成报告,向大家分享。
6. 讨论:引导孩子们讨论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电磁波对我们的影响。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2.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传播的速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总的来说,这次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直观地了解了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在生活中应用,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了激发。
神奇的电磁波-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概念及其特征。
2.学会辨认电磁波的种类。
3.认识电磁波在通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电磁波的种类和特征。
2.电磁波在通讯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电磁波的不同波长对应不同的应用。
2.电磁波在通讯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1.引入话题:你知道我们常用的手机、电视等设备都是通过电磁波进行通讯的吗?2.呈现问题:那么电磁波是什么?有哪些种类?它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二)学习1.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电磁波产生的过程图和声音图,大致了解电磁波的发生过程和特点。
2.学生学习电磁波的种类及其特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3.学生学习电磁波在通讯中的应用,包括手机通讯、电视广播、雷达、无线局域网、红外线遥控等。
(三)巩固1.通过演示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电磁波的种类和应用。
例如,通过使用无线电收音机进行无线电波的接收;使用红外线遥控调节电视机的音量等。
2.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小海报或展板,介绍电磁波在通讯中的部分相关知识。
(四)拓展1.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阅读书刊,了解更多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医疗、军事等领域。
2.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向身边的专业人士提出更深入、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猜想和想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制作的小海报或展板。
2.学生的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3.学生个体或小组的研究报告和展示。
六、教学反思电磁波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现代通讯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在学生对电磁波种类和在通讯中的应用的理解上,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电磁波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和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神奇的电磁波》教学设计(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以及电磁波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掌握电磁波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传播的原理。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电磁波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线圈、电池、灯泡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手机通信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电磁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2)讲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3)讲解电磁波的传播,分析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介绍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性。
3. 课堂互动: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概念2. 电磁波的产生3. 电磁波的传播4. 电磁波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请说明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如电磁波谱、电磁波的应用技术等,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威远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三年级下册物理学科电子教案
主备教师:李宇环个案教师:李茂熙授课班级:7、14、16授课时间:2013年3月25 日教学内容
神奇的电磁波
课时序号
1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电磁波是一种波动;
2.知道光是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
运用多媒体,结合生活实际讲解。
教案性质(如实填写,供核实。
在“独立新备”或“修改”栏后打“√”)
独立
新备
修改
√
材料
出处
http://
中文域名
教
设
计
(教学
流
程
作
业
及
板
书
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文件,内容包括:人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节目;用遥控器打开电视机;电视塔向全国各地传递电视节目信号;通过手机与别人联系;“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向地球发回图像信号……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些现象中,人们是通过什么传递信号的吗?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通过阅读教材,或者根据以往经验,得出答案:通过电磁波传递信号。
二、认识电磁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并提问:在以上现象中,人们通过电磁波进行联系。
那么,什么是电磁波呢?它跟我们接触过的水波、声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下面,就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电磁波。
拿出一个收音机、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
进行如教科书图10 -1 -2 的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听一听”电磁波。
实验中需注意:把收音机调至没有节目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过程中的几个细节:什么时候,“听”到的电磁波信号最大?当导线与电池正极完全接触或者完全脱离时,电磁波信号如何?
教师:电磁波其实并不神秘,刚才我们通过收音机收听到的就是电磁波。
通过刚才我们的观察,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呢?
请一些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水波的形成,是因为波源位置的水面受到了扰动;声波的形成,是由于声源发生了振动。
我们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如果电流发生了变化,它周围的磁场也会发生变化;而磁是能生电的……这样循环下去,就形成了波动,这就是电磁波。
刚才的实验现象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电流的变化,会激起电磁波。
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小范围的讨论。
学生参与此实验,动手操作,并考虑教师提出要注意的几个细节。
学生讨论,并得出一个粗浅认识:当导线刚刚接触或者刚刚脱离电池正极的时刻,电磁波信号最大。
学生对教师的总结提出自身疑问,请教师解答。
三、电磁波谱
展示水面的波动过程,以及简约的波动图像。
提问:这是水波的波动过程,当水面的这一点(波源)振动一个来回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波形向前移动了一定距离。
物理上把这个距离称为“波长”,而把单位时间波源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在声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这些概念。
那么电磁波也是一种波动,它的“波长”和“频率”是多少呢?
教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仔细观察我们手上的收音机。
展示手中的收音机,并引导学生观察外壳上标注的数字。
提问:这些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呢?
转动调谐按钮,并收听到一个电台节目。
(最好是自己知道这一节目的频率,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波1161 kHz )
教师:收音机是一个接收电磁波的装置,它能够接收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
载有不同广播节目的电磁波信号的频率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收音机的外壳上看到的刻度盘,标注的就是电磁波的频率。
我们现在收听的节目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它的信号频率是1161 kHz 。
提问:由此,大家想想,电视节目的频道是什么回事呢?
学生思考, 阅读教科书内容并讨论。
学生此时得到的答案一般是盲目的。
学生观察,并猜测。
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回答:各个频道的电磁波频率也不一样。
教师:电磁波的波动是有频率的。
我们根据频率,把声波分为了哪三部分?
教师:那么,根据频率划分,你知道吗,电磁波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展示电磁波谱(教材图10 -1 -5 )、可见光光谱。
教师:这是电磁波的家谱。
根据频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振动次数的多少。
γ射线每秒钟振动10 的20 次方次,是老大;X 射线每秒钟振动10 的18 次方次;紫外线每秒钟振动次数是10 的16 次方。
我们日常接触的可见光也属于电磁波,它每秒的振动次数大约10 的15 次方到14 次方之间。
而用来传递广播、电视信号的电磁波我们常称为“无线电波”,它们每秒振动1011 到104次,甚至更少……
教师:(引导学生与声波类比),在空气中,超声波、可听声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与可见光波类比,以求外延至电磁波)蓝光、红光、紫光,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吗?
教师:可见光是电磁波的一种,不同颜色的光频率不同,但是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而频率与可见光不同的其他电磁波,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和各种颜色的光一样,以c =3.0 ×105 km/s 的速度传播。
教师:在前面,我们提到了“波长”的概念、“频率”的概念,现在又知道了波的传播速度,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大家能够分析出它们三者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c =fλ,并说明其中的含义。
可以顺便指出,这个式子不仅对电磁波是适用的,对所有的波动,如声波、水波等等,都是适用的。
教师:弄清楚这个式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载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电磁波信号的波长了。
教师:所谓的中波、短波收音,根据的就是波长的长短来区分的。
学生回答:次声波、可听声和超声波。
学生观察光谱图并思考。
学生回答:一样。
学生回答:一样。
学生提出自身疑问,供教师解答。
学生以四个人为一组,展开讨论,分析这三个较为陌生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生计算根据公式,计算出其波长。
四、电磁波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电磁波这个大家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现代生产、生活。
正如声波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一样,电磁波也具有能量,可以传递信息,并且它传递信息的本领非同小可。
现在人们把电磁波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根据教材图10 -1 -6 予以简单介绍。
教师:大家还能举出更多的关于电磁波应用的例子吗?
纠正学生的错误回答,对正确的举例予以肯定。
讨论、思考并举例。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电磁波这个大家族,并了解了它的家谱,知道电磁波和声波一样,具有频率,可以按照频率“论资排辈”。
另外,电磁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给同学们展示一张广阔的电磁波应用图景。
六、课堂练习
学生活动手册中的例题。
七、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练习。
修改、调整
例题和练习及讲解次序。
效果反思补救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