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基础文献——《论音乐的形象性》的历史读解

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基础文献——《论音乐的形象性》的历史读解

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基础文献——《论音乐的形象性》的历史读解
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基础文献——《论音乐的形象性》的历史读解

文章编号:1003-7721(2009)01-0118-05明言

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基础文献

———《论音乐的形象性》的历史读解①

摘 要:文章针对赵宋光先生的《论音乐的形象性》的历史地位、理论意义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指出了赵先生文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历史贡献,并对赵先生当年隐讳在文论内层的对认识论音乐美学的批

判,做出了自己的深度解析与理性思考,认为当东欧和中国的音乐美学家们大多都沉溺于认识论的音乐

美学观念中的时候,他就开始寻找补充这种狭隘观念的方法。从补充以后的效果来看,赵先生的理论修

正相对于当时东欧及中国的音乐美学家们而言,理论陈述的确是圆满了、逻辑关系的确是顺畅了、体系

架构的确是丰韵了。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代、空间的理论家的睿智和胸怀才能够达到的结果。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的形象性;认识论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2 文献标识码:A

一、文本解析

《论音乐的形象性》作于1962年6月,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才正式地发表在权威的《美学》杂志上。虽然它的诞生年代属于当代音乐史的17年之内,但是它的学术影响力却远远超越了它所属的时代。我们经常可以在新时期乃至后新时期的诸多文论中,发现受到此作影响(直接或间接)的理论作品。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音乐观念,是赵先生《论音乐的形象性》一文的理论出发点和归结点。他在开篇处就明确地指出:“在艺术中,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并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两方面。……我们强调音乐要表达情感时(而不是类型化、一般化的几种情绪),非但不应该排斥形象性,反倒恰恰应该紧紧抓住形象性。”因为“情感的传达必须通过那与客观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的、丰富而生动的形式,这也正是形象性的方式。”基于以上的这些音乐观念,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比较一致地统一在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中。他是这样表述此种观念的:“在形象性的表达中,描写性和表情性是交织在一起的,但两者的地位和作用的比重,在不同艺术部门可以不同。例如绘画是重摹拟的,是主要通过描写特定对象、提供特定概念来表达情感的,而以直接表情手段为辅助。音乐则是重直接表情的,主要通过表达情感来使人联想起那曾引起类似情感反应的许多对象和情景,而以摹拟因素为辅助。”

以西方近代古典主义的审美观念和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音乐理想,作为理论基础。赵先生便将音乐与语言、绘画加以比较,他指出:“在语言因素中,声音是当作符号来使用的,它们的作用是作为符号外壳,唤起语义,显示语法。”所以,“文学欣赏的起点不是声音所引起的感觉,而是组织在语法关系中的概念所唤起的表象,语音不过是把人领到这个起点的‘桥’”。“音乐就不是这样,它一不把声音当作符号外壳,二不用限定概念为塑造形象的手段。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唤起艺术手段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不是引导限定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声音,本身便是塑造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的听

作者简介:明言(1962~),男,文学博士,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天津300171)。收稿日期:2008209215

觉,本身便是欣赏活动的起点。”绘画及雕塑中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他说:“绘画中的色、线、形,并不用作符号,它们本身就是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段。然而,非符号性地运用的色、线、形,又可以起两种根本不同的作用。一种作用是使人认知……另一种作用是给予直接感染”,就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来“渲染作品的主题”。而“音乐却不应重摹拟,音乐所擅长的是表达和激发情感。”所以“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像造型艺术那样以提供特定概念的描摹为主”。虽然人类是可以用声音来模拟自然形态的现实音响的,并且“自古以来,人们摹拟事物声音能力就不次于对事物色、线、形的描摹本领,但前者却始终未能向后者那样发展成独立的艺术”。

在对音乐艺术自身独特的美学规律进行了详尽地论述以后,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为了避绕他人的误解,赵先生又特意地反问道:“你已经宣称了音乐的内容很少使人认知,而主要是主观的情感,这不是赞同了音乐内容的不可知论和感情论吗?这不是明显地否定了音乐艺术的认识作用吗?”为了解开这个问题,赵先生便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更近一层地阐释。科学和艺术都是人对世界认识的方式,“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社会艺术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艺术的任务,则在于帮助社会意识完成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经过一大段哲学与心理学的论述以后,赵先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点,以西方近代古典主义的审美观念作为美学评价基础,完成了自己开拓性的理论建构。

末了,赵先生针对当时音乐创作与理论批评、研究实践中的弊端,总结道:“用文学语汇来描述音乐的内容,若要避免主观臆测,须对作品进行社会学的研究。用术语概念来解剖音乐的形式,若要做到确切明了,须对作品进行工艺学的分析。一般地讲,艺术理论若要成为科学,就必须是艺术社会学与艺术工艺学的统一;特殊地讲,科学的音乐学就应该是音乐社会学与音乐工艺学的统一,只有建立这样的音乐艺术科学,才有可能对音乐艺术的形象性做出系统的阐明,并进而对塑造音乐形象的创造性活动有所指导。”

二、历史评价

《论音乐的形象性》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在创作实践中的直接动因,就是当时音乐创作实践中普

遍存在着的用音乐图解文学构思、以音符负载过多的政治教化内容的现象;在理论研究中的直接动因,就是在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美学体系的全面引入之后,在这个体系中有着较大影响力的Ю?克列姆辽夫等人的一些较为粗浅、偏颇的论点,对中国音乐创作、表演等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正是基于此种现实,赵先生凭着个人的理论洞悉力和学术良心,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完成了这篇超越时空的理论力作。

Ю?克列姆辽夫的音乐美学论述是基于认识论而建立起来的,他在《音乐美学问题概论》②的开篇处就指出:“艺术,就其整体而言,也和人类活动(实践的和理论的活动)的其他一切领域一样,是帮助人们认识、掌握和改变世界的。”[1]Ю?克列姆辽夫的这种观念不是特立独行的,他的这种观念与那个时代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里的许多音乐美学家如出一辙。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恩?迈耶尔在他的《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中就曾这样说道:“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音乐,……正如所有的艺术一样,它是对现实的认识的一种形式。”[2]前苏联在1982年出版的《音乐百科全书》中,由柴列德尼琴柯撰写的“音乐美学”词条,是这样表述他的认识论的音乐美学观念的:“音乐美学的对象是在感性形象上掌握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艺术创作规律与音乐艺术个别(具体)规律的辩证法”,“音乐中对现实世界的艺术认识”“的辩证法”。前苏联的康斯坦丁诺夫和保加利亚的安盖洛夫等人撰写的《音乐美学原理》,当中也将音乐视为是“对现实界的认识”,“艺术活动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艺术认识,把认识的结果体现在艺术作品中。”[3]虽然波兰的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萨,非常注重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但是她也是持认识论的音乐美学观,她是这样说的:“人听见了自然界的声音,在同别人交往时自己也发出声音,逐渐地他能用声音去模仿自然界并从中感到愉快”,“现实是他认识的对象,是他把握、感兴趣、模仿的对象”,“人学会去把握和认识这个现实,这时一切艺术共同的出发点”,“一切艺术”“都是对掌握现实、认识现实的表现,都是对反映这种认识的需要的表现。”[4]

外部的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学者是这样的认识,在国内的学者是怎样的认识呢?李焕之先生基于这种认识论的音乐观念,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劳动人民、从思想上改造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也就是说“音乐形象所具有的描

911

明 言: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基础文献

写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必须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结合。”他还援引苏联音乐学家特里峰诺娃在《反映生活的多样性》中的话,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假如说在科学中真理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那么艺术上便是以具体现象的形式出现’。”“这就是说,艺术形象就是经过提炼的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而不是抽象了的概念。音乐形象也是如此”[5]。安波是这样阐释的:“客观现实就是艺术的内容,客观现实的形象的概括就是艺术的本质。不表现任何客观现实的艺术倒是不可想象的,实际上也不存在。”[6]基于此种理论认识,当时的人们在进行创作批评时,往往都会往认识论音乐美学观念上靠,譬如汪毓和先生在他的创作批评文论中就曾经这样指出:“当然,音乐刻划比文学、绘画要困难些。音乐也有自己的长处,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个形象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各种形象之间的联系给予种种必要的变形、发展加以解决呢?”[7]

基于认识论音乐美学观念的音乐创作与表演实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1、在引用现有歌曲音调的时候,局限于曲调的原赋予,把它们当作某种概念的符号、代码。即后来人们所广泛批评过的“贴标签”行为;2、在音乐的展开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音乐富于“造型性”,以便于听众认识自己的艺术作品,热衷于摹拟现实生活中的音响现象。即用音乐语汇“耍口技”的行为;3、在音乐的戏剧性展开过程中,不注重主体情感因素的展示,而是拘泥于“杨短避长”,用音乐去交待故事细节。即所谓的“拉账单”。等等。这些都与当时机械的认识论音乐美学观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赵宋光先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就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种美学观念的误区及其在音乐实践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基于对当时时势的考量,他以一种比较委婉的语言把自己的看法展示出来:“当我们说音乐的内容与情感紧密相关的时候,并不否认音乐的认识作用———如果‘认识作用’专指‘给人认知’,那么音乐的‘认识作用’的确很小;但既然艺术普遍共有的认识作用在于发展情感态度的、审美的认识能力,那么,这也不是否认音乐能反映可感知的对象世界———音乐应当表达的真正的情感,并不是没有客观内容、没有相应对象的,正相反,情感有广阔的客观内容,对应于情感的是大量的对象;音乐仅仅在形式上很少直接提供对象,它的情感内容却是广大对象世界的概括”。难能可贵的是,他也是基于现实主义认识论的音乐美学观念展开自己的论述的,但是,他的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却是那样地富

于开放性与兼容性,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美学的现代演绎,他是这样说的:“认识运动不是只包括一个飞跃而是包括两个飞跃……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类不仅需要科学,也同样需要艺术。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社会意识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艺术的任务,则在于帮助社会意识完成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各个种类的艺术作品(更准确地说,艺术作品中利于社会进步的成分)则是将这后一飞跃中若干个别环节的完成,从个别传播到全社会,从前人传到后代,为社会培育饱满的实践能力,使后来者更快地具备前人所曾有的品格,进入更壮阔的精神世界。因此,一方面要看到,艺术和科学都对认识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艺术所起的认识作用于科学的作用不同,因为它服务于认识运动的另一个飞跃。为促进前一个飞跃,必须通过科学的抽象,充实人的理性认识;为促进后一个飞跃,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发展人的情感、知觉等实践能力。”这是对狭隘的现实主义认识论音乐美学观念的有益补充与大胆纠偏。

由于赵先生在当时的文论中未能对狭隘的认识论音乐美学做出一定的解析,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们不妨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批判。

狭隘的认识论音乐美学理论,他们的话语陈述各各不同,但是有一个立足点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把音乐美学的研究建立在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上,将音乐艺术视为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形式,把音乐作品视为作曲家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音乐艺术的价值与作用也就是在于帮助人类认识现实世界,音乐艺术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音乐艺术是一种认识内容的体现,等等。

对于这种音乐美学观念,应当如何看待?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以获得知识为直接目的的。人只有通过把握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本质,才能够获得自己生存的真理。而真理,则是人类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对象的内在规律、本质相互一致、相互吻合之后的产物。在哲学上属认识论的范畴。在“真善美”三大类人类文化体系中,人的认识活动主要的目的指向是“真”;人的经世活动主要的目的指向是“善”;人的艺术活动主要的目的指向是“美”。虽然艺术有一定的通过审美活动认识世界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只是从属的,不是艺术功用的主体部分。而狭隘的认识论音乐美学家们,则把人的音乐艺术活动视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进而又把人类的音乐作品视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这种观念所难以回答的难题,就是: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向

021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我们提供的是那些认识世界的知识;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客观真理。作为不能够以揭示真理为己任的音乐来讲,巴赫、莫扎特、瞎子阿炳的作品不能够向人类提供人间生活的知识、认识世界的真理等。知识性的内容是既可以意会又可以言传的,而音乐的内容是不可能翻译成日常语言和科学公式的。在音乐中不可能存有知性内容,有的只是人的感情内容和与人的感情相联系的内容。音乐把向人类提供各种类型的美和各种类型抽象了的人类情感为己任,人们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美和抽象了的情感的欣赏与体验,获得精神的陶冶与沉醉、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所以,把音乐视为人类的一种认知形式,局限在认识论的范畴之内,是不符合艺术本性与规律的。

获求真理的认识活动的作用就是指导人的生存活动,以这些认识去指导人们适应环境,在优化人的现实生存处境的实践中尽量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而音乐却不可以承担此类任务,试想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激发听众的斗志、鼓舞民众的精神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作品本身不可能、也没有告诉大家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战胜外来的压力与内在的不幸。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火一样的激情,唤起全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但抗战的形势分析、斗争的策略制定,就不是《黄河大合唱》的任务了。《第五交响曲》、

《黄河大合唱》的任务仅限于唤起听众的热情、鼓舞大家的斗志,至于如何去从事于这项事业,就需要政治学、哲学的著述予以解答。

把音乐仅限于认识层面的美学观念,不仅把音乐的创作活动视为音乐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同时还将听众对音乐的欣赏活动视为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观念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知道人类的认识活动的指向是那些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一旦在一个特定的对象身上获得了真理性的认识以后就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认识下去了。而艺术的欣赏活动则不然,人的一生可以无数次地面对或在内心揣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以无数次地聆听巴赫、莫扎特的作品。欧洲的歌剧迷、中国的京剧票友可以对各出戏的剧情、唱段倒背如流,但是他们仍然是逢演必到、逢到必痴。如果以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的话,剧中有多少尚未认识和掌握的知识和真理,值得他们如此这般地心醉神迷、趋之若骛?所以,建立在认识功用上的音乐美学是难以解释这种现象的,因为音乐欣赏根本就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只是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起着辅助性的

中介作用。在艺术的欣赏中只有审美的感情体验,而没有知性认识,只有感性体验才可以使人长此以往地面对同一幅画、同一首曲、同一出戏,而乐此不疲。

三、几句结语

赵先生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论洞悉力,当东欧和中国的音乐美学家们大多都沉溺于认识论的音乐美学观念中的时候,他就开始寻找补充这种狭隘观念的方法。③从补充以后的效果来看,赵先生的理论修正相对于当时东欧及中国的音乐美学家们而言,理论陈述的确是圆满了、逻辑关系的确是顺畅了、体系架构的确是丰韵了。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代、空间的理论家的睿智和胸怀才能够达到的结果,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赵先生这种在狭小的学术空间里面“翻筋斗”的生存本领与勇气。

2001年11月完稿

2008年09月改定

注释:

①该文是笔者在2001年12月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举办的“赵宋光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与会论文。现经过再度润色、修改后定稿。该文针对赵宋光的《论音乐的形象性》为学术批评、历史观察的对象,对该文的学术思想、历史地位、社会影响等做出了个性化的解析。

②Ю?克列姆辽夫的《音乐美学问题概论》在中国出版过两次。第一次出版的时间是1954年,书名为《音乐美学问题》,出版者是艺术出版社,当时是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的;第二次出版是1983年,出版者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两次出版的篇幅虽然差异较大,但是基本观点是一致的,80年代版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各个历史时代音乐美学观点的勾勒与评述。

③他提出的人的认识的“两种飞跃”理论,就是对这种偏颇的刻意纠偏与善意修正。尽管这种修正在当时看来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参 考 文 献]

[1]Ю?克列姆辽夫.音乐美学问题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

[2]恩?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3.

[3]康斯坦丁诺夫、安盖洛夫等音乐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7.

[4]卓菲娅?丽萨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5.

[5]焕之.我对音乐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J].人民音乐,1953,(12);1954,(1).

[6]安波.批判黎青主的音乐美学———反对音乐上的艺术至上主义与世界主义.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油印

121

明 言: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基础文献

本,1955.

[7]汪毓和.从几部作品谈交响乐反映历史革命战争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1961,(3).

责任编辑、校对:汪义晓

The B asic Litera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Music Aesthetics:

Historical R evie w On Musical Figurativeness

M IN G Yan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d Zhao Songguang’s On Musical Figurativeness wit h it 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 heory,pointed out it s t heoretical basis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and meanwhile Ming Yan made his own rational t hinking that Zhao’s implicit criticisms on epistemological musical aest hetics in t he book. Ming pointed out in conclusion that Zhao have began to search a supplement method to the conception of epis2 temological musical aest hetics t hat most of musical est heticians bot h in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 had a fancy for.As t he effect of complementarity,compared wit h t he musical estheticians bot h in Eastern Europe and Chi2 na,Zhao’s t heoretical correction perfect t heorical mention,smoot h t he logical relations,and improve t he sys2 temic struct ure.

K ey Words:music aest hetics,musical figurativeness,epistemological musical aest hetics

221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019南京师范大学610文学基础考研与80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真题试卷

2019南京师范大学610文学基础考研与806中国现当 代文学史真题试卷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重难点与名校真题详解旨在帮助报考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配套的相关985、211名校真题、配套经典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成修订版)的重点难点内容归纳分析,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核心的考点内容、考试要求、考题命题特征。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新教材、新增知识点、考研重难点的目的。 适用院系: 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适用科目: 80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考试重难点内容 归纳经典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成修订版)的核心考点内容、往年考研的考查方向,梳理基本知识点架构,整理专业课考研的重点难点内容,具有极强的复习针对性,把握高分备考方向。 Part 2 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

根据考试情况选择相近或相似的名校专业课考研真题试卷,并对此展开详解的解答,分享相应的最优化解题思路,有助于考生举一反三各个击破。 《南京师范大学610文学基础考研2003-2017年真题试卷》 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真题试卷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真题试卷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真题试卷 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真题试卷 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外文学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外文学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外文学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610综合基础(B卷)考研真题试卷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610综合基础(B卷)考研真题试卷 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610综合基础(B卷)考研真题试卷 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610文艺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610文艺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610文艺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610文学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本资料由仙林南师大考研网发布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 1.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 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 (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 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 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

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 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8.歌舞大曲: 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 9.国乐改进社: 新型音乐社团。 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10.xx: (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李曙明先生《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一文,该书对美学思想进行了充分解读,此后,我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愈发深远,怎样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中成为当前首要问题,并轩起了一场辩论的学术浪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音乐进行研究,并对其真正含义进行全面的解析和研究。和一般的音乐美学进行比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来源于生活。作为音乐美学的一种,它不仅要将生活状态和现象进行诠释,同时也要将

自己的含义进行全面的表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在传统美学的根本上进行建立的,并借助一些西方音乐美学中的特点进行借鉴,进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诠释。因此,文章就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含义进行阐述,进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进行全面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以及发展提供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建设;问题;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它也得到了音乐节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很少人清楚它真正的意义。他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科学,谁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在意的是学术上面的研究。很少会在站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具备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完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真正含义。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进行探究。

【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清单

女性文学:陈染:《私人生活》林白:《回廊之椅》徐小斌:《双鱼星座》 港澳台文学:白先勇:《台北人》《纽约客》金庸:《金庸全集》 11、冯至:《我是一条小河》、《蛇》: Z! |/ V" d; k( B! j( }' U 12、闻一多:《死水》、《发现》、《口供》, G, ?3 ^( o/ P 14、李金发:《弃妇》 24、柔石:《二月》 J* G, ]$ k# M N2 ]$ j0 W 26、张天翼:《包氏父子》. p; d; a9 h2 q7 q/ n 27、艾芜:《山峡中》! A8 j: R- `1 y) x9 r& S- M8 G 28、萧红:《呼兰河传》4 k3 K4 s) m1 O7 f4 r! f/ Z" p( E 29、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a- n% x3 ?: E' u! W 30、施蛰存:《梅雨之夕》7 O/ A# l5 N3 a( _ 31、戴望舒:《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 32、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尺八》 33、何其芳:《预言》 34、臧克家:《难民》、《老马》) C9 K7 f2 A# L) F' a9 v' x; T 35、鲁迅:《灯下漫笔》、《纪念刘和珍君》、《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铸剑》、《采薇》 36、林语堂:《我的戒烟》! x: K; ?1 |/ t4 |/ R: @, p; ? 37、何其芳:《雨前》、《哀歌》 t+ U- j! K% @2 L. I: Q& L- Q& w 38、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39、丰子恺:《渐》7 o7 e, P1 b o; d3 s 40、夏衍:《包身工》 42、夏衍:《上海屋檐下》 44、张天翼:《华威先生》 5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太阳》3 W( a9 52、田间:《给战斗者》- A2 g) M' f4 _7 E 53、穆旦:《诗八首》 54、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55、梁实秋:《雅舍小品》(选)3 g+ Z1 y' V" B0 ]3 D3 Q( u, a. ~ 56、阳翰笙:《天国春秋》& o0 M' j# G+ q: i( E 57、夏衍:《芳草天涯》 58、陈白尘:《升官图》 59、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8 B* @& z/ m9 j* k7 P 当代文学: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1956:百花时代》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原名《革命·历史·小说》)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曹文轩《二十世纪文学现象研究》和《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补充:《小说门》、《第二世界》) 孟繁华《共和国文学五十年

中国音乐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音乐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 在远古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溶为一炉,不可分离,所以古代文献中常把音乐写作( ); 2 到周代时,周的统治者把从黄帝开始之周代的由各代所制的乐舞,统称(" "),用于宴飨和祭祀活动中; 3 《诗经》中的"国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黄河流域以秦声为主以( )为代表的民歌;一类是长江中,下游以周南,召南为代表的民歌; 4 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圆篇》中对乐律学提出了(" ")的理论,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 )的律学理论; 5 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到全盛时期.(" "),公元前112 年西汉政府设立了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 ); 6 "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它最早为无伴奏的(" "),以后发展成"但歌",一直发展到由( )相和歌; 7 北魏的太武帝在统一北中国以后,曾大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 )在这个时期利用鲜卑族民歌曲调,填新词"凡一百五十章",叫作(" "),也叫"北歌". 8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篇( )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 ")的对话形式写成; 9 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的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的选择,( ),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做(" "); 10 工尺谱是以记写音乐符号的(" ")而得名的的一种记谱形式; 11 姜夔的词体歌曲现保存有( )首,这些作品都附带乐谱(工尺谱),这是仅见的宋代( ),对于我们考证,了解宋代音乐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12 唱赚是唐,宋时期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曲本叫( )其音乐范围很广,既包含传统的艺术歌曲,也有当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 13 弹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人, 其中以乾隆年间的苏州艺人王周士,嘉,道年间的( ),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尤为著名. 二单项选择题( 请在下列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共10题每题1分计10分 1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作者是: a(嵇康),b(陈康士),c(郭沔) 2 见诸记载的琵琶曲《楚汉》最早演奏者是: a(成玉),b(汤应曾),c(张雄) 3 《弦索备考》的编辑者是:a(荣斋),b(华秋萍),c(王猷定) 4 《乐府传声》的作者是: a(徐青山),b(徐大椿),c(燕南芝庵) 5 《祖国歌》的填词者是: a(沈心工),b(曾孝谷),c(李叔同) 6 《五四纪念爱国歌》的作者是: a (萧友梅),b(赵元任),c(黄自) 7 二胡曲《良宵》的作者是:a(刘天华),b(阿炳),c(徐炳麟) 8 歌曲《渔光曲》的作者是:a(聂耳),b(任光),c(青主) 9 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作者是:a(李劫夫),b(李一鸣),c(卢肃) 10 歌曲《古怪歌》的作者是: a(宋杨),b(费克),c(马可) 三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 1 相和大曲 2 沈心工 3 黄自 4 《黄河大合唱》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汉语言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读书目 现代文学部分 作品类: 鲁迅,建议通读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小说类:《狂人日记》、《孔乙已》、《在酒楼上》、《示众》、《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无常》、《死火》、《影的告别》、《蜡叶》、《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野草〉英文译本序》、《灯下漫笔》、《这个与那个》、《“友邦惊诧”论》、《二丑艺术》、《捣鬼心传》、《奇怪》、《病后杂谈》、《阿金》、《铸剑》、《采薇》; 杂文类:《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二丑艺术》、《爬与撞》、《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古都的秋》、《钓台的春昼》;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冰心:《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庐隐:《海滨故人》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台静农:《拜堂》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王统照《沉思》、《山雨》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十二月十九日》(废名) 胡适:《蝴蝶》、《一颗星儿》(建议通读《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 郭沫若:《凤凰涅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夜半十里松原》、《天狗》、《太阳礼赞》;《瓶·第十六首:春莺曲》、《瓶·第三十七首》、《我想起了陈涉吴广》、《屈原》、《论诗三札》、《我的作诗的经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建议通读《女神》)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汪静之:《伊底眼》

宗白华:《夜》 李金发:《弃妇》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建议通读诗歌集《死水》、《红烛》)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山居闲话》 朱湘:《采莲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建议通读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俞平伯:《清河访》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梁遇春:《观火》 田汉:《获虎之夜》 丁西林:《压迫》、《一只马蜂》 茅盾:《蚀》、《子夜》、《春蚕》 老舍:《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 巴金:《家》、《寒夜》、《春天里的秋天》 沈从文:《萧萧》、《丈夫》、《边城》、《八骏图》、《绅士太太》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春上海》、《夜》、《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沙汀:《代理县长》、《在其香居茶馆里》、《随军散记》 艾芜:《山峡中》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 李劼人:《死水微澜》 萧乾:《雨夕》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别丢掉》 施蛰存:《春阳》 张恨水:《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中传考研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解析

中传考研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解 析 1.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衍变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与中国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中包括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变革与改造、新文学在语言形式和审美观念上的变革、以及现当代文学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等内容。 本方向着重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透视,从而实现对其演进和发展历程的理性梳理和多元阐释。本方向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思潮外部环境对其演变发展的影响,探究各个文学流派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深入探寻文学思潮的发展与作家创作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并引发文学发展进程与时代人文环境的思考,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深层的、规律性的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历史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提倡史料与理论并重。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和良好的素质,提高其文学修养及写作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批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鲁迅专题研究、京派作家研究等。 2.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在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现当代戏剧和影视文学研究与当代最鲜活生动的传媒创作和艺术生产的联结最为紧密,戏剧影视文学是当代艺术中最发达、最活跃的大众艺术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自身的优势为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优秀的研究资源。本研究方向即是对当代覆盖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大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它既是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传统中文学科的拓展和深化。 本研究方向力图在勾勒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主要脉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戏剧活动的规律,突出对经典名家名剧以及戏剧流派的深度研究;本方向在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研究现当代电影文学以及影视改编剧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规律,借助文学、美学、影视文化学、文化传播学、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当代最活跃的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深层次的规律性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戏剧流派与影视改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求本方向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在理论和艺术研究实践方面的研究能力,使文学传统学科更贴近新兴艺术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研究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网络、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2019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9南开大学 《文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的考试,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及文艺评论与创作专业全日制硕士学位学术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旨在考察考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素养、思考和阐发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本科目考试的成绩与其他三门(政治、外语、专业课)的考试成绩合计总分,作为遴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文学类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排序依据。 二、考试范围 本科目是综合测试考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要求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2.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文学问题、关注文学研究动态的能力。 3. 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文学鉴赏和文本解读能力、较强的逻辑思辨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实行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采取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总分150分。 五、考试内容 有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部分,要求考生在熟悉文献学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古代文学文献的目录和版本知识,先秦至近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相关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要求考生系统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把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各主要文体的演进脉络、主要文学流派及相关的社会文化思潮。 外国文学部分,要求考生掌握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史为主、其他为辅)的基础知识、重要概念、重要问题,能够恰当地运用西方文论知识与批评方法,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文学理论部分,要求考生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简明、准确地解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概念,运用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文学基础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关注文学研究动态的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2. 适用题型 (1)词语解释题:给出6个文学基础方面的概念、术语或专有名词,要求考生选择其中5个作简明扼要解释。 (2)简答题:给出4-5个较具体的问题,要求考生选择其中3个作简要解答和分析。

中国音乐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音乐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 在远古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溶为一炉,不可分离,所以古代文献中常把音乐写作( ); 2 到周代时,周的统治者把从黄帝开始之周代的由各代所制的乐舞,统称(" "),用于宴飨和祭祀活动中; 3 《诗经》中的"国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黄河流域以秦声为主以( )为代表的民歌;一类是长江中,下游以周南,召南为代表的民歌; 4 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圆篇》中对乐律学提出了(" ")的理论,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 )的律学理论; 5 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到全盛时期.(" "),公元前112 年西汉政府设立了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 ); 6 "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它最早为无伴奏的(" "),以后发展成"但歌",一直发展到由( )相和歌; 7 北魏的太武帝在统一北中国以后,曾大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 )在这个时期利用鲜卑族民歌曲调,填新词"凡一百五十章",叫作(" "),也叫"北歌". 8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篇( )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 ")的对话形式写成; 9 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的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的选择,( ),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做(" "); 10 工尺谱是以记写音乐符号的(" ")而得名的的一种记谱形式; 11 姜夔的词体歌曲现保存有( )首,这些作品都附带乐谱(工尺谱),这是仅见的宋代( ),对于我们考证,了解宋代音乐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12 唱赚是唐,宋时期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曲本叫( )其音乐范围很广,既包含传统的艺术歌曲,也有当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 13 弹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人, 其中以乾隆年间的苏州艺人王周士,嘉,道年间的( ),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尤为著名. 二单项选择题( 请在下列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共10题每题1分计10分 1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作者是: a(嵇康),b(陈康士),c(郭沔) 2 见诸记载的琵琶曲《楚汉》最早演奏者是: a(成玉),b(汤应曾),c(张雄) 3 《弦索备考》的编辑者是:a(荣斋),b(华秋萍),c(王猷定) 4 《乐府传声》的作者是: a(徐青山),b(徐大椿),c(燕南芝庵) 5 《祖国歌》的填词者是: a(沈心工),b(曾孝谷),c(李叔同) 6 《五四纪念爱国歌》的作者是: a (萧友梅),b(赵元任),c(黄自) 7 二胡曲《良宵》的作者是:a(刘天华),b(阿炳),c(徐炳麟) 8 歌曲《渔光曲》的作者是:a(聂耳),b(任光),c(青主) 9 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作者是:a(李劫夫),b(李一鸣),c(卢肃) 10 歌曲《古怪歌》的作者是: a(宋杨),b(费克),c(马可) 三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 1 相和大曲 2 沈心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姓名:CMM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知识,理论研究策略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穷尽的问题,并要求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证、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性研究;学科特征;研究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科阶段,它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它是报考人数多、影响大,颇受欢迎的二级学科。如果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并进一步在专业研究中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历史整体联系的学科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可区分为现代与当代时期,每一时期之内又可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但它们的延续性远远大于断裂性,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共同性远远高于相异性,是一个整体的学科,许多文学现象跨越了不同时期,只有将其来龙去脉置于历史联系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准确审视。上世纪80年代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90年代以来部分研究者以现代性统摄现当代文学研究,其目的都是希望打破人为制造的学科割裂,追求在统一的富于弹性的整体观照下,对文学历史,文学现象作出更符合历史实际也更深入有效的阐释。例如,黄曼君将数千年形成的古代文论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预制的观念立场问题意识方法论特征,陈思和打通现当代文学隔阂的新文学整体观,洪子城梳理左翼革命文学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一脉相承的传统,刘纳、陈平原将中

国现代文学的嬗变追询到近代,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观念的渗透与内化。 李怡的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是另一层意义上历史整体联系和分类比较的成功例证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经典研究与一般问题研究发掘新学术空间并举,针对学科对象历史短暂而研究队伍庞大的现状,有人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的线索已经明了,应该确定一批经典命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同时放弃对一般性文学现象和次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避免研究力量的分散和浪费。比如指认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艾青、穆旦、赵树理、王蒙、张承志、王安忆等人为经典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为经典作品;从上世纪初到新世纪的几次文学转型为经典文学现象,小说、诗歌文体为经典文体,等等。 但是,这里的疑惑是,倘若不经过充分的反复的学术研究,怎么确定经典的身份?因为学术阐释恰是很重要很特别的选择接受机制和过程。其实,学科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就以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现代文学为例,许多作家作品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细致,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对上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现代话剧类型的丰富这一文学历史现象和文体创作现象的求证仅仅仰仗几位作家几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满的学科细节研究,对文学发展轨迹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经典性命题也无法显现。还有人着眼于克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弊病,提出要发现新论题,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批成果,如探讨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疏理教育史与文学史的线索,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考察古今文学的延传与变异等。由于经典命题蕴含深广,所以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既有可能深化学科研究,也有可能拓开新的学术空间;反过来,在一般性问题与新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形成经典命题。

2019宁波大学651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考试大纲

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651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理论和写作两部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4.作文题 二、考查目标 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文学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写作的基本能力。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导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关系;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部分,文学活动论: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的基本构成;文学模仿说;诗言志说;游戏说;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学的涵义;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话语;话语蕴藉。

第三部分,文学创作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艺术发现的涵义及心理特征;创作动机;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真实;诗意性;形式的内容化;有意味的形式。 第四部分,文学作品论:现实型作品、理想型作品、象征型作品;诗歌及其基本特征;小说及其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典型、意象、意境;叙事学;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叙事话语;叙事视角;抒情话语;抒情角色;文学风格。 第五部分,文学接受论:文学传播手段;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本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期待视野;隐含的读者;文学批评的涵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现代文学批评主要方法。 第六部分,写作(不同共要点) 主要参考书: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其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而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具有功利性,将音乐视为工具,为各种音乐之外的目的服务。在比较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表现出古人重意轻形、重道轻器、重善轻美、重乐轻悲、重雅轻俗的审美倾向。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由于国家处于战乱、政治斗争不断的境地,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特点。少数学术性音乐美学探讨也明显带有历史局限的特点。直到改革开放,真正学术意义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才逐渐步入正轨。 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一前6世纪) 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国语》、《左传》记载的虢文公、史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言论,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和”与“同”。“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它自出现以后一直贯穿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中”与“淫”。古人认为和的音乐是适中的;只有适中才是好的。“音”与“心”。古人认为音乐和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乐”与“礼”。中国早期礼和乐就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哀”与“乐”。当时已经有表现悲与乐不同情绪的音乐,但是,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于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新声”与“德音”。前者是民间音乐的统称,后者是平和、符合礼的音乐的统称。此外还有“气”、“风”等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范畴。

“气”是自然的造化,由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前5一前3世纪) 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这个时期之后的各个时期基本上以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来谈论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两汉时期(前2一公元2世纪)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是《乐记》。它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糅合各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乐记》开篇论述了音乐的缘起和概念,这段文字被后世转述、引用最多。它的逻辑是“物一心一声一音一乐”。它认为音乐缘起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然后发“声”;声音变化被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音”;拿着道具和着音乐起舞,形成综合活动叫做“乐”。作者在将“声”、“音”和“乐”进行区分的同时,强调“乐”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乐”是礼乐规范下的活动,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基本原则。与此对应的是审美的三个层次,即“知声”、“知音”和“知乐”。在《乐记》看来,“知声”的能力是人和禽兽都具有的;“知音”的能力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知乐”的能力则是君子才具有的。要成为君子,就必须知乐,也就是掌握礼乐规则,参与礼乐活动。《乐记》认为“乐者,天地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刍议的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刍议的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刍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以及社会转型,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突破这一局面,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这是目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一、改革教学内容 现阶段,随着教育素质的改革,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计算机、英语和各种技能等应用型学科上,文学类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走出困境,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一)走出重“史”的教学误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教育(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安排一般是在大一开设现代文学,大二开设当代文学。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目前大多数二级院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主,辅予经典作品研读,在以文学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背景的基础上,从现代政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张扬,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入掌握各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也正合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思路,该书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分别按各个时代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体系来划分,但这样一来,利弊也很明显,“这种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讲述,但流弊甚多,因为这种结构方式是学者自己制造的模式,它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发展规律,割断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感性的理解、把握混融一体的‘文学’历史”。 一般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首先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文史知识,培养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分析、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授课也往往突出“史”,以“史”来带动作品,这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方法。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把对作品的鉴赏地位提升到在“史”之前,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他在200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流行宏观研究,轻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带来文学审美能力的缺失等问题。”如此看来,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文学作品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作用,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的目的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诚然,文学史的教学是必要的,但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如何获得和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努力的方向。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应该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加强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从长期以来的生硬的讲“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丰富想象力审美的空间。 (二)增开选修课。过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一般采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开的授课方法,授课时数分别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即为一个学年,当代文学两个学期,也是一个学年,总课时是216节。近年在教育部缩减理论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原则指导下,许多高校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调整为三个学期完成,一般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当代文学为一个学期,总课时为160节。虽然课程时数的调整压缩是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刘承华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有着与西方音乐美学很不相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思路运行遵循的是内涵逻辑而非外延逻辑,审美判断的价值取向更强调互文性而非独创性,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体验与实践而非单纯认知。这些特点与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传统有直接关系。了解这些特点及其成因,对于当前中国音乐美学(包括传统音乐美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义阐释;内涵逻辑;互文性;知行合一;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特的理论形态,它不同于西方音乐美学,也不同于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甚至也与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有着不小的差别。但是,我们要建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乃至中国现代音乐美学,却不能忽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不能不借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成果,不能不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中获取资源和灵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在前辈及当代许多学者的努力下,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果。我们有了对孔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乐记》、《淮南子》、《声无哀乐论》、白居易、欧阳修、《溪山琴况》、《乐府传声》等一大批音乐理论家和重要论著的微观研究,有一些还形成较为长期的讨论,研究相当细致;有了对“移风易俗”、“乐而不淫”、“大音希声”、“以悲为美”、“心物相感”、“声无哀乐”、“雅与俗”、“声、腔、韵”、“移情”、“传神”、“意境”等重要命题和范畴的专题研究,使我们对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同时,我们也有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通史性著作,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做了历时性的梳理,描述出较为连贯而又完整的历史发展轨迹。①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时必须做的工作;而且,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上述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入。但是,在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目前还缺少对它的理论特点作整体的研究。如果仅仅掌握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单本著述和单个命题,而看不到整个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就好像见木不见林;整体认知不明确,必然会影响到对具体理论命题的理解,使我们难以准确把握古代音乐美学的真谛,因而也难以有效地投入到新的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当中。 一、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 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科学,因而也自然具有人文科学的一般特性。由于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在西方形成的,故而必然会打上西方人文科学的烙印。我们知道,西方文化最初是从航海文明和狩猎文明发展起来的,这两种文明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文明主体(人)和自己的对象(海洋或野兽)都是对立关系,长此以往,便形成西方特有的主客二分的文化模式。这种主客二分的格局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关系,又推动了认知行为的发展,强化了对对象内 ①如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

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主张和美学品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它不仅给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理念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使中国的音乐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使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现出中国音乐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张力。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和大量流行音乐作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音乐的发展更为成熟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1).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复兴。首先获得群众推许的作品为《祝酒歌》。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它们继承了50-60年代抒情民歌的传统,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旋律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代表了80年代初期群众歌曲的成就。 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处于“文革”之前的群众抒情歌曲与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 (2).港台歌曲的传入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外面的东西开始不断涌进国内。音乐上人们最先接受

的便是港、台的流行歌曲。伴着录音机、卡式磁带的大量进口,这些歌曲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它们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青一代流行乐创作向现代过渡的成就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如《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韩先杰词、谷建芬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词、谷建芬曲)等。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3).多方位的尝试和走向繁荣。 “港台风”持续了较长的一个时期后,人们变得冷静了,听久了港台歌星的嗲声嗲气,洋腔洋调,已不满足歌曲中的风花雪月,柔情蜜意,于是开始寻找自己的通俗音乐创作的出路。这样“西北风”便应运而生。其代表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心愿》、《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以及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曲》等。“西北风”代表了自邓丽君以来的阴柔的演唱风格的转变,在音乐观念上是对港台流行音乐、南方及中原音调为主的我国音乐创作现状以及前几年流行音乐界“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逆反。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泄色彩;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 2.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新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徘徊,从90年代起,由于著作权法的实施,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