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培养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策略
摘要:纵观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淡泊。教师成为提问的唯一主角,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回答的状态。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当前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淡泊提出了策略。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必须从学生、语文教师两方面考虑。
关键词:语文;问题意识;策略
突破传统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和改变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那么如何把新的教育观念与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方面的策略
(一)转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
通过搞一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同时语文也是培养自己审美情趣、感受生活的重要学科。通过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
(二)提供形成学生语文问题的智能基础
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并且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符号。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需要,诱发“问”的动机
根据心理学理论,动机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当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内部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只有让学生感到“问”的需要,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地去思考。
2.真心鼓励,培养学生“问”的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对人的学习、研究等智力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自信心在培养问题意识中至关重要。(1)及时鼓励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加以肯定和鼓励。
(2)教学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更多“问”的机会。
(3)教师要用“非指示”思想教育学生,从而为学生“问”提供更多的角度。
(四)教给学生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但学生有时会受到知识经验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给予指导。
1.抓住课文题目引导学生发问
经常引导学生推敲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师导入新课后可以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会提出:“梦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的梦想是指什么?”学生认识到了问题,自然会向书中寻求答案。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发问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一些重点词句,而这些重点词句都与课文主旨紧密相关。比如,教学《荷塘月色》可引导学生产生质疑: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读
教材,进行思考,展开讨论。
3.抓住矛盾引导学生发问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情的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发问,往往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教师方面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是完成教学计划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提问要讲究科学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艺术性,又要讲究科学性。提问的对象应是全班学生,要求提问适度。提问要适度,既要促使学生有兴趣积极思维,又要防止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其积极性。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事实已证明: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只有缺乏启发性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知识的实际,又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扉。
(三)提问要抓住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抓住教学要求提问,能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学的新内容上来。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所在单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据此可采取如下提问:(1)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2)几件事分别说明了什么?(3)把几件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这样既能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教给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四)提问要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
构建师生民主合作关系,搭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在课堂中形成这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观点的习惯,学生便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从其他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从学生自身、语文教师两方面来提出相应的策略。其实影响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权威的影响等。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思考,大胆质疑,使之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率直、纯真、可爱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