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格式:ppt
- 大小:282.50 KB
- 文档页数:20
营养不良名词解释营养不良是指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者摄取的营养物质种类不均衡而导致身体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使机体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营养不良可以分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两大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指由于蛋白质和能量摄取不足而导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蛋白质是人体构成组织和细胞的基本物质,能量则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源。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通常出现在摄取的蛋白质和能量远低于身体需求的情况下,导致机体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常见于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贫困人口,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身高停滞、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指人体在摄取的营养物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微量营养素缺乏,导致机体无法正常利用营养物质进行生理代谢,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包括维生素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等。
维生素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有机物质,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
矿物质是组成机体组织和骨骼的无机物质,如钙、铁、锌、碘等。
微量营养素缺乏常常出现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烹饪加工不当、慢性疾病等情况下。
营养不良对机体的影响可以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发育迟缓、体质衰弱、免疫功能下降、营养性贫血、骨骼畸形等。
尤其是在儿童和孕妇中,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更为迫切,营养不良对其影响更加严重。
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的关键是要保证均衡的膳食结构和充足的营养摄入。
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在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此外,加强营养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营养的认识和重视,也是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的重要手段。
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断标准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指的是机体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不足,导致身体的基本代谢难以维持,但尚未出现明显的身体功能障碍和营养不良症状,如消瘦、贫血和免疫功能下降等。
对于该病症的诊断标准,以下是中文1000字的介绍。
1.体重、身高和BMI的衡量在诊断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医生一般会通过测量患者的体重(kg)、身高(cm)等指标,计算患者的BMI(体重指数),这些指标是谈论肥胖或者营养不足的基本指标。
BMI=体重/身高^2,其中身高是以米或厘米计量。
2.精神状态和饮食习惯的评估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对病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
此外,询问病人的饮食习惯,如节饮、喜好食品和饮食规律等,也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这有助于医生准确评估病人的食物摄入状况,了解病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情况。
3.血液、尿液和粪便检测检测血液、尿液和粪便是诊断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关键步骤。
低血清白蛋白浓度、高血脂标志物(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尿肌酸、氮和肌酐水平的升高等,都可以作为蛋白质和能量缺乏的迹象。
此外还可以利用尿液和粪便检测来观察是否存在蛋白和能量的浪费状况,比如尿中氮含量高和粪便脂肪含量高等。
4.身体测量和组成分析身体成分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技术进行,如生物电阻抗分析、磁共振成像、重庆电针等,以获取身体脂肪、肌肉、骨质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评估病人的身体营养状况。
此外,可以通过腰围、臀围等测量断定是否存在脂肪堆积的情况。
若腰围超过88厘米,臀围超过92厘米,则存在过多的脂肪堆积。
5.磷酸肌酸和动态肌力检测磷酸肌酸和动态肌力检测是判断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症状的关键指标,主要是测量病人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
这些测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骨骼肌量的计算或者使用电流量测量定量检测蛋白质代谢活动。
6.病历记录和体检通过全面记录病人的病史、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进行身体检查、测量等,可以帮助医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从而评估出病人的营养状态以及身体健康程度,对诊断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小儿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小儿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亲爱的何医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小儿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简称“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质摄入不足”。
主要因蛋白质或总热量长期摄入不足引起,多见于婴幼儿。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或水肿,严重者常有脏器功能紊乱。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严重营养不良已显著减少,肥胖儿明显增多。
但轻度营养不良仍较常见,贫困地区及弱势群体中仍可见到中、重度营养不良病例,全社会应予关怀。
■病因1) 饮食不当:例如母乳不足未及时添加适当食物;骤然断奶后添加辅食不能为婴儿适应;人工喂养时代乳品调配过稀或量过少;长期偏食、摄入不足诱发营养不良。
2) 疾病引起:常见迁延性腹泻,急慢性传染病等,反复呼吸道感染,寄生虫病及先天性畸形等,使摄入、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或消耗过多。
3) 先天不足:早产、双胎、多胎需要营养相对多,因吸吮、吞咽、消化功能差导致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营养不良同时缺乏总热量及蛋白质,二者缺乏的程度可不平行,因而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营养不良分为消瘦型及水肿型两类,消瘦型以总热量缺乏为主,兼有蛋白质缺乏,又称为能量营养不良;水肿型以蛋白质严重缺乏为主,而总热量接近需要量,又称蛋白质营养不良,多发生于单纯谷粉喂养的小儿,轻者表现虚肿,重者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夸希奥科综合征,泥膏样体质是营养不良性水肿的一种特殊类型。
营养不良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以后逐渐消瘦、体格生长发育减慢、甚至停顿。
皮肤干燥、苍白、松弛、多皱、弹性减低。
头发枯黄易折断、脱落。
肌肉松弛或萎缩,肌张力低下,可出现腹胀或舟状腹。
常伴贫血,可为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多种维生素缺乏,最常见维生素A缺乏,亦可见微量元素铁、锌等缺乏表现。
严重者全身皮下脂肪消失呈皮包骨样,貌似老人。
由于机体反应性差,重症合并感染时,反而无明显反应如发热、中性粒细胞升高等,易于漏诊。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二)健康指导
1.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饮食直到恢复正常为原则。
(1)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能力和对食物耐受情况逐渐调整饮食。
(2)轻度营养不良患儿在维持原膳食的基础上,较早添加含蛋白质和高热能食物。
(3)中度及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热能和营养物质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
(4)母乳喂养患儿开始以患儿食欲为准,何时想吃奶何时喂,不予限制。
(5)无母乳者开始给予稀释牛奶,少量多次喂予,5日后逐渐增加奶量及浓度,并减少喂奶次数。
(6)较大患儿除给予乳制品外,可给予豆浆、蛋类、肝末、肉末、鱼泥等高蛋白食物。
(7)各种程度的营养不良均注意维生素及无机盐的补充。
尤
其是维生素A及钾、镁,各种蔬菜及水果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2.补充营养物质:合理的给予能量及维生素的供给,每日给予蔬菜及水果。
3.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
4.建立良好饮食习惯。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口腔护理。
6.注意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7.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安排生活,减少不良刺激,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以促进新陈代谢,保证充足睡眠,利于生长发育。
8.每周测量1次体重,门诊随访。
【疾病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英文名】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缩写】【别名】energy-protein malnutrition;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ICD号】E46【概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因食物供应不足或疾病因素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病,临床上表现为消瘦(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综合征(kwashiorkor)。
消瘦是由于长期在膳食中缺乏热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的结果,或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障碍所引起。
此型以能量缺乏为主,兼有蛋白质缺乏,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及各器官功能紊乱。
恶性营养不良则表现为膳食中蛋白质缺乏突出,而热能的供应还是够的,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
但大多数患者是介于两者之间,轻型的慢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常被忽视,它影响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易患病又不易康复。
【流行病学】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不发达国家发病比较普遍,特别是在自然灾害与战争时期,食品和粮食供应不足时发病率更高,是影响小儿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之一。
本病各年龄人群都可发生,但以婴幼儿为多见。
继发性营养不良则多为疾病所诱发。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中,以及年长儿童和成人中发生的营养不良以继发性为多。
据统计住院病人中发病率可达28%~80%。
【病因】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因严重蛋白质缺乏和(或)严重能量摄入不足引起。
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摄入不足:饥荒、战争或经济落后造成食品匮乏或不平衡。
精神失常、神经性厌食和上消化道梗阻等疾病病人不能如常人正常摄食。
②消化吸收不良:伴发于其他疾病的顽固而长期的呕吐、腹泻及消化吸收障碍。
③机体需要增加而供给不足:多见于婴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肿瘤、结核、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均增加体内各种营养物质消耗,若补充不足也可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质和(或)热能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简称营养不良,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特征:体重不增、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体重低下 underweight: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 主要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中度:2SD~3SD重度:≥3SD生长迟缓 stunting: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中度:2SD~3SD重度:3SD消瘦 wasting:体重低于同身高、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中度:2SD~3SD重度:≥3SD一、病因1.喂养或饮食不当2.疾病诱发最常见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二、临床表现1.••继而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2.皮下脂肪消失•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消失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部3.身高低于正常见于病久者,是判断慢性营养不良的指标【长期/远期指标】4.精神状态轻度可正常;重度见精神萎靡、反应差5.重要脏器功能•重度营养不良时可伴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o神经系统:抑制或烦恼不安o消化系统:便秘或腹泻、纳差o血压下降,脉细弱、心电图呈低电压,T波低平o胸腺、淋巴组织萎缩,Ig↓三、诊断根据小儿年龄、喂养史、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
诊断营养不良的基本指标为身长和体重。
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如下:判断营养不良的三项指标,符合一项即可做出营养不良的诊断四、并发症1.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缺铁性贫血2.各种维生素缺乏→ VA缺乏最常见;VD缺乏不明显3.感染→腹泻病→营养不良→腹泻(恶性循环)4.自发性低血糖→突然发生(清晨)、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弱、呼吸暂停、体温不升、可因呼吸麻痹死亡五、治疗【治疗原则】中度营养不良:去病因;补充适量蛋白质、能量和相应营养素重度营养不良:控制感染与其他合并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蛋白高能量营养素/能量的密度比【恢复指征】4~6月逐渐恢复体重;身长追上需较长时间“治标”→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治本”→祛除病因: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80-100kcal/kg/d,蛋白质3g/kg/d⏹中度:起始热卡60-80 kcal/kg/d,蛋白质2g/kg/d;脂肪1.8g/kg/d重度:起始热卡40-60kcal/kg/d,蛋白质1.5-2g/kg/d;脂肪1g/kg/d “帮”→促进消化:各种消化酶、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六、预防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纠正偏食、挑食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
营养不良分类及诊断标准营养不良是指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不足或者无法正常吸收利用,导致身体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需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营养不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 - 低蛋白质营养不良(kwashiorkor):主要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患者常出现水肿、皮肤改变、肌肉萎缩等症状。
- 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marasmus):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导致,患者通常出现身体消瘦、肌肉萎缩等症状。
2. 维生素缺乏症(Vitamin deficiency):- 抗坏血酸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主要由于维生素C摄入不足导致,患者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
- 抗坏血酸缺乏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C缺乏性蛋白能量营养不良):既有维生素C缺乏,又伴随着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不足。
3. 矿物质缺乏症(Mineral deficiency):- 钙、磷、镁、维生素D等骨骼矿物质缺乏症(骨质疏松症):此类矿物质缺乏导致骨骼弱化、易骨折等症状。
4. 其他类型的营养不良:- 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主要由于摄入的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患者出现疲乏、头晕、贫血等症状。
- 碘缺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由于摄入的碘不足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甲状腺肿大等症状。
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往往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的结果。
一般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 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与同龄正常儿童对比。
- 体脂肪百分比和皮褶厚度的测量。
- 血清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的检测。
- 骨密度的测量等。
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综合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诊断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或因素导致的症状,以准确判断患者的营养状态。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疾病定义:是指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临床上常见3种类型: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1. 长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是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如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突然停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奶粉配制过稀;长期以粥、米粉、奶糕等淀粉类食品喂养等。
较大小儿的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营养不良的继续,或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早餐过于简单或不吃早餐等引起。
2. 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的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 消耗量过大糖尿病、大量蛋白尿、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临床表现:营养不良患儿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不增,随后患儿体重下降。
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皮下脂肪的消耗首先是累及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颊。
因皮下脂肪减少首先发生于腹部,故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病程的进展,营养不良程度由轻变重,各种临床症状也逐步加重。
起初仅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变薄、皮肤干燥,但身高(长)无影响,精神状态正常;继而患儿体重和皮下脂肪进一步减少,身高(长)停止增长,皮肤干燥、苍白,肌肉松弛;病情进一步加剧时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消失,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额部出现皱纹如老人状,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样,身高(长)明显低于同龄人,精神萎靡、反应差,或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食欲低下,腹泻和便秘交替,体温偏低脉细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