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明显增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国家重视的问题之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梳理,然后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最后通过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解析,从而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性对策。
一、相关研究现状
就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说,邓大松、宋斌文和吴小武(2005)认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水平随着我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长期滞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广大农民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网外,我国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李葳(2005)认为,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是完善我国整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需要,也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杨翠迎、黄祖辉(2007)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和期待,同时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就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来说,近来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已经取得了成效。邹谧(2013)指出,从2002年至2012年这十年中,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为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宽。
就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田中文(2007)认为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农村居民都被纳入农村社会保障网,同时,纳入保障网的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应该在城乡地区得到普遍应用的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却发展缓慢且出现大幅度的萎缩的现象;中央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较少等等。程蕊(2014)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水平低下、发展不平衡;二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短缺,出现严重的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三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制是不科学且未规范化的;四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她同时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因,政府的投入不足是限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说,张新民(2008)提出要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主要依靠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适用城乡分立,二是以传统保障机制为依托,三是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四是以救济性保障为基础,五是保障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徐嘉辉(2009)通过对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以下几点启示:应该将农村社会保障对象扩大、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立的经济因素、强化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设和突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因此,我国亟需通过完善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保障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推进,保护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建立到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同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通过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有利于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对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指导性意义。
1、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最早在发达国家兴起,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第一次使用社会保障的概念,随后,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德国是第一个创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随
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个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定义也不相同,国际上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界定。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
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应界定为:是国家政府依照法律法规,运用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对全体农村居民实施的保障其基本生活、公共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的制度措施。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开启新篇章,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此后,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随着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得到发展。我国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一条例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一阶段最早应用于低层次的社会救济,通过国家救济、集体救济、以工代赈和扶持贫困对象等方式。其中,我国社会救济方式的创新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优抚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这一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也不例外。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又逐渐恢复,开始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阶段,1979—1999年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整与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序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又回到家庭自我保障为主的状态。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变化,主要变现为向以国家引导的农村救助制度的转变。80年代初,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农村合作医疗极度萎缩,“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特别突出。1992年提出的“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的试点,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工作,但在之后的几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地区开始出现参保人数下降和社保基金运行困难的问题。这一阶段,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迂回中前行。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极度重视“三农”问题。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有部分农民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为了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国务院2007年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所有的农村地区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农民的社会保障得到很大的提高。2009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对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2010年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台的法律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填补了多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白面,已有的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建立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等重要制度,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基本实现,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持续增长;社会保险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各项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另一方面,经办能力明显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