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魏氏梭菌病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3.030猪魏氏梭菌性肠炎,又称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通常称为仔猪红痢,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零星流行,流行于各省,近年来,该病发生有增多趋势。
本病是由于感染猪魏氏梭菌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各年龄猪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深秋和初冬为甚,初生至1周龄仔猪最容易感染该病,随日龄增长,猪发病率下降。
魏氏梭菌性肠炎并非常见疾病,但却是突发的疾病,起病时间短暂,有症状时不易治愈,死亡率较高,是危害养殖业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应该引起广大兽药技术人员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一、魏氏梭菌概述魏氏梭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细菌,它可以通过土壤、河流、湖泊等环境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污水和粪便进入人体。
养殖场是魏氏梭菌的主要传播区域,它的血清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A、C、D三种类型,其中A型感染占绝大多数。
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可以成单存在或几个连接成一串似腊肠样,表面没有鞭毛而无法移动,在动物体和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均可形成荚膜。
直接从动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魏氏梭菌大多是繁殖体,具有较强的代谢和活性,但是抵抗不良因素能力较弱,极易被害。
不良环境下收集到的魏氏梭菌,大多呈芽孢体形态,芽孢在菌体的中部,宽比菌体大,椭圆形,端头狭长中部宽大,似梭形而得名梭菌。
芽孢体具有抗外界不良因素,耐热,耐紫外线等特性,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生存几个月,它可以在土壤里生存几年,毒力却没有减弱,对多种消毒剂均不灵敏。
二、发病机理猪感染魏氏梭菌后,致病菌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2种方式的。
第一类为毒素侵袭,魏氏梭菌经口入肠后,首先大量繁殖,繁殖过程中有大量代谢产物生成,这类产品主要是对人体有毒的毒素,能引起肠粘膜损害,使之增粗加厚,在病的中,后期发生脱落,减薄,甚至发生肠穿孔而诱发腹膜炎。
一些毒素也可以被吸收到血液中,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各处组织细胞,诱发器官功能衰退,甚至发生难以复原的器质性病变。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猪魏氏梭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只中,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发展。
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当猪只摄入了含有猪魏氏梭菌的饲料或水,或者接触了患有该病的猪只、污染的环境等,都可能引起感染。
猪只的应激反应也会降低其自身的抵抗力,容易感染该病。
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症状:病猪出现食欲不振、厌食、不同程度的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血便。
2. 神经系统症状:患病的猪只常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倦怠、昏睡、瘫痪等。
3. 呼吸系统症状:病猪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呼吸衰竭。
4. 全身症状:患病的猪只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1. 内脏器官病变:病变主要在肠道、肝脏和淋巴组织等内脏器官,表现为肠道充血、水肿、黏膜糜烂、溃疡、脓肿等。
2. 组织病变:患病猪只的肌肉组织也可能出现病变,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炎症、坏死等。
3. 特殊病变:在某些病例中,还可能出现特殊的病变,如肝脏出现黄色肉芽肿、肠胃道出现动脉栓塞等。
针对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疫苗接种:对猪只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预防疫情的发生。
2. 环境卫生: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饮水设施、饲料等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猪魏氏梭菌的传播。
3.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早期发现和隔离: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检,一旦发现症状异常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5.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猪魏氏梭菌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对猪群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不分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养猪养猪业的重要疾病。
1、流行病学
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
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2、临床症状
发病前都有大便秘结现象。
发病时见腹部浑圆如鼓,猪腹痛难忍而起卧不安,摇头、摆尾,趴开后肢作排粪尿姿势,但未排出粪尿,呼吸急促,口吐白沫。
如发病于晚间,晚餐时会把料吃得干干净净,早晨见死在栏里。
尸体僵硬,腹胀隆起,口鼻流白沫。
解剖病死猪,见胃膨胀,充满气体和很多粥状物,大约8~9小时吃的饲料还未排空。
胃粘膜脱落,胃壁薄,胃底有出血斑。
小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大肠内多圆形硬粪。
肾弥满针尖样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3、诊断
组织抹片镜检镜检可见到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直杆菌,单个存在或排列成链状。
美蓝染色可见蓝色、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分离培养结果接种病料的培养基厌氧培养48h后,可见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
菌落形态为灰色,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气培养呈均匀浑浊,并有气泡产生。
4、预防。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猪魏氏梭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传播而引起。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对于猪场的健康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猪魏氏梭菌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以便加强猪场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一、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菌。
它主要存在于猪场内各种废水、粪便和土壤中,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活。
猪魏氏梭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猪只摄入受污染的饲料、水源或其他物品后会引起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生。
猪魏氏梭菌还可以通过皮肤损伤、呼吸道感染等途径传播。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猪魏氏梭菌病急性型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拉稀、腹泻、厌食、体重下降等。
患病猪只会出现粪便呈浆液样混合血、肠绞痛以及胁腹局部压痛等情况,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败血症。
2. 慢性型猪魏氏梭菌病慢性型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生长迟缓、毛色粗糙等。
患病猪只的粪便有时会呈现黄绿色水样便,严重时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免疫抵抗力下降。
三、剖检变化猪魏氏梭菌病的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在肠道和内脏器官上。
患病猪只的肠道黏膜出现水肿、充血、糜烂、出血等变化,肠壁变薄且失去弹性。
患病猪只的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四、防控措施1. 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猪场,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避免猪圈内的细菌滋生。
对饲料、水源进行卫生监测和处理,确保猪只摄入的食物和水源不受污染。
2. 合理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定期对猪只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
避免过度密集饲养和长期的混龙饲养,减少猪只的应激情况。
3. 使用抗生素对猪只进行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减轻疾病给猪只造成的损失。
抗生素的使用需谨慎,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
4. 提高猪只免疫力定期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猪魏氏梭菌病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引起,该菌又称魏氏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由于能形成抗逆性极强的芽孢体,使得该菌能在养殖环境中长期存在,通过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完全杀灭,很多发生本病的猪场即使停养数年,再次复养时仍会对新批次的猪造成感染,从而对养殖效益产生影响。
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加科学地防控本病,笔者就此病的预防与治疗为话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病原简介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大杆菌,恶劣环境下可产生芽孢,芽孢对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耐干燥、耐酸、耐碱、耐紫外线、耐高温,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彻底杀灭。
染色后显微观察可见其为梭杆状,椭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宽度大于菌体,周身无鞭毛,不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采集的菌体有荚膜,这也是该菌的特点之一。
魏氏梭菌临床血清型众多,猪以A 、C 、D 三种血清型发病率最高。
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野外土壤中很容易分离到,生活污水、动物粪便、屠宰场下脚料、湖泊河流等也是魏氏梭菌常存在的地方,可对多种动物产生感染,如鸡、鸭、鹅、牛、羊、犬以及野生动物等。
动物感染后前期以肠炎表现为主,后期随着毒素被吸收和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症状开始表现在全身,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引发死亡[1]。
繁殖体的魏氏梭菌对环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比较弱,一旦形成芽孢后,其抵抗力可增加数十倍甚至百倍。
2临床表现本病在流行病学上以散发为主,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集中暴发,一般存栏量较大的猪场呈现出偶尔发现一头猪或数头猪感染的现象。
急性病例前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病后就突然倒地,继而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升高,机体极度缺氧,可视黏膜及体表松软皮肤发绀发紫,尤以下腹部、耳根、鼻盘等处最为明显。
随后四肢开始强烈抽搐,如划水样游动,全身肌肉也不自主打颤,受外界刺激时颤抖更加剧烈,如用手拍打其身体,猪的反应便更为强烈。
由于发病较急,出现症状后的数小时内就开始角弓反张,鼻孔、口腔流出少量的带泡沫的血样物。
2020年第03期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较为突然,其潜伏期很短,很多患病猪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就已死亡,给养殖场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由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引发,其高发期为阴雨潮湿、气候寒冷之时。
该病的发病范围较广,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发病,种公猪、哺乳仔猪尤其高发,其中,仔猪为暴发流行,成年猪、中大猪为零星散发。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该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致,魏氏梭菌进到猪的胃肠道后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发酵产气;猪由于短时间内难以及时排出体内气体而导致腹围膨大、便秘,甚至死亡。
若病猪同时还混合感染了其它病菌(包括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情会进一步恶化。
魏氏梭菌是自然界中常在的条件致病菌人畜粪便、土壤、尘埃、或水体尤其在大雨之后的污泥中都有分布。
在炎热的夏季饲料较易发霉变质并产生较多的霉菌毒素;猪采食后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尤其是缺乏运动的母猪更易出现猪魏氏梭菌病。
2综合防控措施若养猪场内出现了猪魏氏梭菌病,则须在第一时间内对病猪进行隔离封锁,及时将进行无害化处理采取,并对其产生的粪便、垃圾进行清除。
与此同时,给受该病威胁的母猪紧急免疫接种猪魏氏梭菌多价苗,第二次免疫需在30d 内完成,以防止猪魏氏梭菌病的蔓延与扩大。
为了给病猪止酵消气,可将一定量的酒精与鱼石脂充分混合之后给病猪灌服;或直接给病猪灌服一定量的人工盐(100~150g )、石蜡油(200~300m L )。
同时可将适量的水溶性阿莫西林加入到饮水中,再将适量的泰妙菌素、碳酸氢钠加入到饲料中。
人工放气是指将胃导管直接插入到病猪的胃中,缓慢地将其胃中的气体释放出来,再灌入2.5kg 的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0.1%),以便能够让病猪的胃内容物迅速排出;也可进行针剌放气,并给胀气严重的病猪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甲硝唑、生理盐水等。
防控猪魏氏梭菌病,首先应该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为生猪提供清新舒适的生存环境;应彻底清理运输车辆、猪圈、附属设备上的有机物质;无论是人员,还是车辆,只要进出养殖场均应及时消毒,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有戊二醛、洗涤剂等。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摘要】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猪病,引起猪群的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介绍了猪魏氏梭菌病的概述,然后分析了病原菌感染的原因。
随后,描述了病症在猪身上的具体表现,包括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症状。
接着,阐述了病理学上的变化,如溃疡性出血性肠炎等。
提出了在防控方面的措施,包括做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建议。
本文探讨了猪魏氏梭菌病的全面内容,强调了对该病的防治意义,希望可以帮助养猪户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关键词】猪魏氏梭菌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控措施、防治意义1. 引言1.1 猪魏氏梭菌病概述猪魏氏梭菌病,又称猪脆性梭菌病,是一种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胃肠炎病。
该疾病在猪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料和环境中受到感染的梭菌繁殖引起,病原体主要通过口腔、肠道等途径传播。
临床症状表现为猪只出现腹泻、厌食、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萎缩和死亡。
剖检变化主要在胃肠道系统内可见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等病变,肠黏膜呈现灰白色,故名脆性。
为了有效控制猪魏氏梭菌病的传播,防控措施包括对饲料和环境进行消毒、加强猪群的管理和监测,提高生猪的免疫力等方面的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意义在于减少猪只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病是由猪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猪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粪便、水源等环境中,猪只在受到这些环境中病原体的暴露后才会感染猪魏氏梭菌。
2. 饲养管理不当:过度密集饲养、饲料不洁、饮水不清洁等因素会增加猪只感染猪魏氏梭菌的风险。
3. 病原菌传播:猪只之间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播猪魏氏梭菌,造成疾病传播。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梭菌性肠炎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肠坏死,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仔猪梭菌性肠炎-肠道大部分充血【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大型杆菌,能产生芽孢。
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本菌为厌氧菌,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呈明显溶血环。
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小时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还可产生强烈的致死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
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为本菌特征性的生化反应。
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乳块变成多孔的海绵状,严重的被冲成数块,甚至喷出管外。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下水道、尘埃中也有。
其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增强。
【流行病学】本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一些母猪的肠道中也有,仔猪出生后很快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将本菌吞入消化道而感染发病。
任何品种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50%~90%以上。
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粘满带血稀粪。
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
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
急性型:病程一般可维持2天左右,拉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
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猪魏氏梭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猪群中的呼吸道和肠道感染。
这种疾病对猪群的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掌握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对于猪场的疾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一、病原学猪魏氏梭菌是一种厌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和动物粪便中。
其通过空气、饲料、水源和接触传播的方式感染猪群。
在厌氧条件下,猪魏氏梭菌能够产生芽孢,从而在外界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
当猪魏氏梭菌感染猪只后,会在猪的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肠道炎症,导致猪只出现腹泻、厌食、发热等临床症状。
二、临床症状1. 消化道症状:猪魏氏梭菌病主要表现为猪只腹泻,粪便呈黏液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病情较重时,粪便中常带有血丝,严重者可能出现血便。
猪只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拉长的发情期间、进食量显著减少甚至停食等症状。
2. 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只在感染后会出现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流清鼻涕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为次要症状,但严重感染可导致呼吸困难。
3. 全身症状:猪只在感染后会出现全身性症状,如体温升高、行为异常、精神萎靡等。
以上症状是猪魏氏梭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但在具体病例中可能会有所不同,病情轻重不一。
三、剖检变化猪魏氏梭菌感染的猪只在剖检时会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的变化。
1. 肠道病变:猪只的小肠呈现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
而在严重感染的猪只身上可能会看到肠道壁破损、坏死等情况。
2. 肺部病变:在呼吸道症状较明显的猪只身上,剖检可能会发现肺部有水肿、充血、渗出物等情况。
3. 肝脏病变:由于猪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对猪只的肝脏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剖检时可能会发现肝脏明显肿大、颜色变深等情况。
以上为猪魏氏梭菌感染的猪只在剖检时常见的变化,可以通过这些变化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加强防控工作。
四、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做好疫苗接种:目前猪魏氏梭菌病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
猪魏氏梭菌病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
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 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 培养特性
厌氧菌, 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
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
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
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
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猪魏氏梭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养猪技术1病因分析环境条件恶劣:暴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猪场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合理。
尤其是猪场如果有大量妊娠母猪在定位栏内饲养,再加上没有安装水帘风机设备,而夏季温度较高,只采取电风扇进行降温;如果猪场供水不足,通常只能够满足机体饮水所需,没有足够的水用于防暑降温以及冲洗猪栏,导致卫生条件恶劣。
另外,饲养人员较少,劳动强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也是潜在引起该病发生的因素。
育肥舍饲养数量过多:育肥舍猪只饲养密度过大,导致舍温较高时容易发生热应激,且彼此容易发生打架等而形成咬伤,特别是夏季饲养及饮水高峰期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饲料缺乏营养:如果猪只以饲喂玉米豆粕型饲料为主,即饲喂由玉米、麸皮、豆粕以及预混料组成的饲料,导致饲料营养过于单一。
另外,为节省饲养成本而购买品质较差的预混料,不含有全面营养,导致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该病。
2.流行病学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呈梭状,能够生成芽胞,还能够生成特殊的荚膜,是一种专性厌氧菌。
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土壤、饲料、污水、粪便以及机体胃肠道内都存在,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该病通常在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时容易发生且流行,任何品种、年龄的猪只都能够感染发生,其中仔猪和种公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仔猪通常呈暴发性流行,病死率可达到20%~70%,而中大猪以及成年猪通常呈零星散发。
该病往往突然发生,病程持续时间非常短,迅速死亡。
特别是1周龄以下的哺乳仔猪以及使用过于频繁的种公猪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临床症状最急性型:通常没有先兆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
有时部分病猪会在死前表现出狂躁不安,叫声嘶哑,呼吸困难,共济失调,角弓反张,腹部明显膨胀,肌肤苍白,突然倒地,有白沫从口吐出,肌肉颤抖,四肢不停划动,往往在1~3h内发生死亡。
如果猪只在晚间发病,一般发现其在晚上将饲料全部吃光,而在第二天早晨在栏里死亡。
急性型:主要是发生肠坏死,肠壁明显增厚,失去弹性,颜色变黄。
晚上正常采食,第二天早上猪死了,预防猪魏氏梭菌其实很简单谈起魏氏梭菌这病,令人头痛,晚上喂猪,猪还好好的,早上喂猪死了,肚子很大,肛门凸起。
也有好多人谈此病的治疗和防控,只是说,让做起来就难了。
猪魏氏梭菌病经常发生在阴雨潮湿、气候变化异常的时候。
再加上猪舍通风不好,饲养霉变,环境温差等,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爆发。
什么时间发病,什么季节,总不能常年预防吧,提心吊胆的。
从病理上,肠道岀血,与回肠炎类似。
真的发现了,治愈率低不说,肠道修复得一个过程,生长漫,出栏就别谈了。
晚上正常采食,第二天早上猪死了,预防猪魏氏梭菌其实很简单细化一下,为什么肠道出血,为什么肠道有大量气体,不从根源去解决光靠药物甲消唑,藿香正气水,林可霉素,只是纸上谈兵,无作用,发现了再去治疗来不及。
这魏氏梭病来的快,死不知,只能收尸。
肠道为什么出血,不就是饲料中的有害物貭,破坏肠道细胞臂(霉菌毒素),肠着涨气为什么产生,下不通便,通气,大量气体上不行,下不通,挤压五腑六脏,功能性衰竭,神仙都难治。
晚上正常采食,第二天早上猪死了,预防猪魏氏梭菌其实很简单预防此病相当简单,但无人说透,解决饲料无霉变,长期在饲料中0.2%的小苏打粉(食品级)。
谁都知道人觉得胃涨气,用水冲点苏打粉,喝下,立马打隔排气。
虽然此方法不是学朮论证东西,但在饲养过程饲料中长期添加小苏达,能起轻泻,补充氨基酸不足能合成一部份氨基酸,增加蛋白质的吸收,让猪体质增强碱性。
当然网上也有各种方法治疗此病,还不如先预防,不去费心费药去治它,而治是无耐之举,还不保证成功率。
猪只发病前会出现大便干结的状况,发病时腹部明显膨胀,因腹部疼痛会卧地摇头,有时会做出排尿的动作,但是没有尿液排出,呼吸变得急促,口吐白沫。
根据上述的症状,确诊为猪魏氏梭菌后,可以给猪灌服或注射甲硝唑,同时使用氨苄西林,氨苄西林对魏氏梭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晚上正常采食,第二天早上猪死了,预防猪魏氏梭菌其实很简单猪场疾病防大于治,养殖户一定要做好日常预防,猪场沒有疾病时不要乱用药。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感染病,主要影响猪的肠道,引起严重的腹泻和肠炎。
本文将就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魏氏梭菌是一种厌氧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水土共生植物和动物的肠道内。
当饲料、饮水或环境中存在魏氏梭菌的孢子时,猪通过食入或吸入方式容易感染该疾病。
病原菌也可通过猪群内部的接触传播而造成感染。
二、临床症状1. 急性期症状在感染初期,猪出现不适、厌食、粪便干燥等症状,随后迅速转为腹泻,粪便呈暗红色或血性水样便,伴有发热、萎靡不振、呼吸急促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肠粘膜破坏,肠黏膜糜烂、充血,大量黏液、脓液和血液混合的水样便。
2. 慢性期症状猪魏氏梭菌病的慢性期症状较为隐匿,猪出现慢性腹泻,食欲减退,消瘦、生长缓慢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浆膜水肿等。
三、剖检变化1. 病理学变化猪魏氏梭菌病主要影响小肠,可导致小肠黏膜深度坏死及角质层脱落,黏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大量血性水样便,严重者可见小肠壁明显增厚,出现瘢痕组织。
2. 组织学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屑、绒毛丧失,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性浸润明显,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明显扩张。
四、防控措施1.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定期清理粪便,保持通风卫生,避免饮水和饲料受到污染。
2. 饲料和饮水消毒对饲料和饮水进行消毒处理,保持猪舍内饲水清洁卫生。
3. 强化疫苗接种猪魏氏梭菌病的预防关键在于疫苗接种,对于高发地区的猪群,定期接种魏氏梭菌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4. 临床治疗对于发病的猪群,及时进行临床治疗,消除病原菌,控制病情的蔓延。
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给猪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只有通过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遏制猪魏氏梭菌病的传播,保障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克罗斯菌科的一种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的胃肠道,并且可导致死亡。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对于农户和养殖户来说都十分重要。
一、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感染了魏氏梭菌菌株。
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主要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在粪便和土壤中。
当猪摄入了受污染的饲料或水源,或是与患有魏氏梭菌病的猪接触,都会导致感染。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还与猪的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力低下的猪更容易受到感染。
二、临床症状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猪魏氏梭菌病常表现为猪突然发病,出现腹泻、呕吐、脱水、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而慢性型的猪魏氏梭菌病则表现为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生长迟缓、毛发粗糙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三、剖检变化猪魏氏梭菌病在剖检时常可见到猪胃肠道出现黏膜充血、糜烂、水肿和溃疡,其中以小肠和结肠病变较为明显。
在肝脏和淋巴结等脏器中也可见到明显的炎症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猪魏氏梭菌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四、防控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生,需要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等多方面进行防控措施。
首先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清洁猪舍和饲槽,确保饮用水源的清洁卫生,同时定期更换饲料和草料,避免受到魏氏梭菌的污染。
其次是加强环境卫生,合理处理粪便和污水,防止魏氏梭菌的传播和扩散。
定期对猪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可以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接种和营养保健等手段,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需要全面的综合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提高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效预防和控制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生,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健康养殖·诊疗畜牧业环境 2020.2286摘 要:散养猪常见魏氏梭菌病,此致病菌为条件性致病菌,不仅在猪群中发病其他动物也可因致病菌影响而发病。
散养猪在饲养过程中受到产气荚膜杆菌影响导致发病,致使猪突发病症,出现器官出血较易病死。
本文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总结病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分析并探讨防控措施。
关键词:魏氏梭菌病;散养猪;诊断;病情防控1 前言魏氏梭菌常见诱发地区性流行病导致大量病猪死亡,损害饲养者经济利益。
该病常见突然发病,病程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饲养者发现散养猪出现相关症状后再行治疗通常无法显效。
种公猪以及处于哺乳期的仔猪具有高发性。
进行早期诊断加强魏氏梭菌病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致病原因魏氏梭菌在自然环境中有广泛分布,同时在猪消化系统中可良好存活适应性较强,根据其生存发育机制该病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
散养猪接触自然环境较为复杂,消毒管理和生长环境稳定性较差更易发病。
该病发病前,散养猪通常经受刺激而发病,病死率较高。
此种应激刺激存在多种可能,以饲养过程为例,在饲养时猪群适应于食用某种饲料,饲养者突然更换饲料导致饲料营养构成失衡,通常为蛋白质占比超标或纤维素类饲料占比过低,可引起散养猪消化系统紊乱,主要表现为肠道菌群失衡,在此影响下魏氏梭病菌可增强活跃性,繁殖速度加快,引起病菌性毒血症。
不仅如此,在自然环境中土壤也是魏氏梭菌的生存环境,泥土中含有众多该病菌芽孢,散养猪生活在此环境中健康状态下不易受到影响,但当其免疫力降低,魏氏梭菌极易趁虚而入感染猪机体造成散养猪发病。
3 病情观察3.1 临床症状总结病猪临床症状以体温异常居多,测量病猪体温通常约为39℃。
与此同时病猪精神不振,部分病猪可见咯血。
发病时间方面,仔猪出生后15d极易发病,症状为发生腹泻且粪便外观异常,颜色呈现深绿色或褐色;气味异常,恶臭浓郁;性状异常,在仔猪肛门附近或猪尾附近多见黏附,或粪便黏附于后肢皮毛。
发病后传播速度较快,1只仔猪发病可致同窝仔猪死亡,此周期仅须1周左右。
猪魏氏梭菌治疗方案简介猪魏氏梭菌(Pig Clostridium weissii)是一种引起猪肠道感染的致病菌。
该菌以其高度致病性和强大的毒力而闻名,给猪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猪魏氏梭菌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药物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等。
根据病程和病情的轻重,可选择不同的药物和剂量进行治疗。
•不同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抗菌机制,应根据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选择。
可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合理使用,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支持疗法和生物治疗等。
2. 支持疗法•维持猪的正常生理状态和饮食习惯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饲养管理、科学的饲料配方和规律的喂养时间有助于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补充猪体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定期检查体温和血液指标,及时调整饲养环境和饲料配方。
•对于重度感染的猪,可考虑进行静脉输液和营养支持,以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
3. 生物治疗•利用益生菌改善猪魏氏梭菌感染的肠道微生态平衡。
选择有效的益生菌菌株,通过投喂或添加到饲料中,增强猪的肠道免疫力和抵抗力。
•益生菌能够产生有益物质,如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
因此,益生菌在防治猪魏氏梭菌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措施1. 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和消毒猪舍,确保猪舍内的环境干净和卫生。
清除积水和污物,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注意育种场的通风和保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环境恶劣对猪的影响。
•控制猪群的密度,遵循科学的养殖标准,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 注重饲料卫生•选用优质饲料,避免饲料霉变和污染。
饲料中的霉菌和有毒物质对猪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注意饲料的储存和保管,避免受潮和腐烂。
及时清理和更换饲料桶和喂食器,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3. 疫苗接种•根据养殖环境和病原菌的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疾病,由于其传染性强、发病快、死亡率高,给养猪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从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胞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粪、土壤和环境中。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环境因素:猪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猪场环境中,由于猪舍不洁净、通风不畅、空气污浊等因素,导致猪魏氏梭菌大量繁殖,易造成猪只感染。
2. 饲养管理:猪只饲养过程中,饲料卫生条件不佳、草料质量差、水源受污染等因素,容易导致猪只感染猪魏氏梭菌。
3. 生物因素:猪只本身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低下,易被猪魏氏梭菌感染。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环境、饲养管理以及猪只本身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二、临床症状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烧、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
病猪在发病初期粪便呈水样便,之后呈黏稠便。
患病的猪只一般在2-3天内死亡,死前可表现为继发性肺病、腹膜炎等。
三、剖检变化猪魏氏梭菌病的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出血、水样肠内容物、肠黏膜充血、肠壁呈水肿变性等病变。
病理检查可见各种程度的肠黏膜疥疮和潰瘍。
并可见腹膜炎、大量腹腔内积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充血等。
四、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魏氏梭菌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保持猪舍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猪舍粪便、保持猪舍通风良好、严格控制猪只饮水和饲料的卫生质量。
2. 加强猪只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提供优质的饲料和饮水、加强猪只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菌的能力。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已经感染的猪只,可以采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
4. 加强病原监测:定期对猪只进行病原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对于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工作,需要全面从猪场环境、饲养管理以及猪只免疫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施策,通过科学合理的防病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猪业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
魏氏梭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
如牛肠炎、仔猪坏死性肠炎、兔子肠炎等。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
1 病原学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
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 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 培养特性
厌氧菌, 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
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
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
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
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2 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
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
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
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
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3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
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
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
呼吸困难。
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
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
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4 剖检病变
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
淋巴结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胸腹腔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
心脏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
肠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
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
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
内有稀粪且有气体
胃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
肝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
肾淤血,有的有白斑。
肺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
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
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5 实验室诊断
5.1 采集病死猪的空肠,回肠,盲肠,肠粘膜以及心血、肝脏病变组织。
5.2 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5.3 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紫奶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
5.4 牛奶培养由于本菌能迅速发酵牛乳中的乳糖。
呈现一种特有的强烈的凝固产气反应。
5.6 生化反应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甘露醇。
6 防治
6.1 以防制为重点。
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
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
或
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克服型不对号的不足,间隔2—4周注射2次,也可明显提高保护力,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6.2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饲料配方科学。
6.3 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6.4 加强产房管理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6.5 药物治疗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如江西某猪场对该场分离的魏氏梭菌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表明:高度敏感药物有氯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药物有红霉素;不敏感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丙氟哌酸。
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6.6 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
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7 鉴别诊断
7.1大肠杆菌病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
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7.2炭疽病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
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
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
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7.3 肉毒梭菌中毒症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
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
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下脚料史。
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7.4 氟乙酰胺中毒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8 小结与讨论
8.1 本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但此病来势凶猛。
表现出症状后难以治疗,且死亡率很高。
应引起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的重视。
8.2 魏氏梭菌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如临床上已分离到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但也有单独感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