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7.54 KB
- 文档页数:3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持续性发展,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最后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出口去向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制成品的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出口总额在近20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加入WTO 之后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从1978年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969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近20%。
从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1980年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仅45.9%,2005达到93.6‰从出口去向来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2006年与我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8个,美国和加拿大、日本、欧盟是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
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占出口总额的16.7%到2003年的27.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上述变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
无论在产品质量和规模上,都随着贸易成果的扩大而增强。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比较优势不具备持续性。
我国能否保持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以及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摘要综观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外贸在各国重要性不断上升的过程,就是各国比较优势日益发挥作用的过程。
然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有必要研究影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揭示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及其实现途径,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在理论创新上作探索。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以当代国际贸易实践为背景。
首先介绍了传统比较优势的含义、拓展和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介绍与对我国的影响,然后探讨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途径,并借以对中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应用研究。
关键字: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交易效率;政府作用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he Foreign TradeStrategy of ChinaABSTRACT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eign trade when the foreign trade becomes more importan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contact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tial elements, mechanism and approach that the product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translated into the product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order to fully utilize the role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 powerful engine of the world’s economic growth; consequently, a far-sighted and original theory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First of all, it introduces the mea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Second, the Port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ts effects in our country are taken in. Finally, we discuss the mechanism that the product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translated into the product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 after the key influence elements of that are studied.Keywords: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rade Efficiency; Government Role一、比较优势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绝对成本论”。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大致脉络,勾画出我国外贸发展的轨迹。
比较优势的变化(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1.出口商品结构转变。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①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6.4%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71.3%,到8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稳步攀升,到1997年已达86.9%。
②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和多样化取得重大进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9%升至1997年的23.9%;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30%,取代纺织和轻工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③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1.1%上升到1993年的56.8%;仅农产品、矿产品这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就从1978年的53.2%降至1993年的9.2%。
与此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15.2%逐步升至1993年的28.8%。
2.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初级产品为辅,但其间也有一些起伏波动。
从“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24.1%降到17.4%和16.0%,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则从75.9%升至82.6%和84%。
初级产品中,国内短缺的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进口所占比重从“六五”时期的0.5%和0.4%,分别上升到“七五”时期1.9%、1.1%和“八五”时期的4.2%和1.2%;而食品饮料、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论文报告: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愈加激烈,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升级。
特别是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协调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构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二、依据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随着中国经济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简单的比较优势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向更加以创新领导的竞争优势,对更多的技术、能力和资源要求也更高,具有更高的风险与变数,但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治动荡等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正在加剧,国际贸易环境变得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
中国在这样的新环境下需要制定新的对策和政策以应对挑战。
3.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走向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包括提升生产要素效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机制和行业协同效应等,中国对外贸易需要抓住新的机遇和优势资源,通过升级改造提高贸易水平和利润率。
三、路径1.转向以创新领导的竞争优势中国需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以创新驱动的企业、产业和技术。
比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新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含金量。
2. 提高服务贸易水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而且国际市场的服务贸易需求正在扩大。
因此,中国应该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合作。
比如,要优化邮电快递、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等消费服务,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等创新型服务,构建以品质、标准、信誉等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体系。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者:杨思振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第01期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
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他们都将在贸易中受益。
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该理论突出强调的是所谓“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
但是,该理论对比较优势是为什么和怎样决定的,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赫克歇尔与俄林进一步发扬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比较优势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
每个国家比较了本国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以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同外国相比,在较多使用便宜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其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在《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之前,波特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
随后,波特将其研究的企业竞争力扩展到产业和国家,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所有产业从事国际竞争。
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不同层次的优势。
一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优势所赋予的,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规模经济和简单生产方法等,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获得的较低层次的优势。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拓展的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转变作者:姚大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9期摘要: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视角对中国加工贸易进行论述,分析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以此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加工贸易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62-03中國加工贸易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
目前,加工贸易涉及中国大部分产业,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拓展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革命性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
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是潜在的比较优势,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有利地位,而竞争优势才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现实态势,它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拥有比较优势未必就拥有竞争优势,而只有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最终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效率的提高,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优势。
波特也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但是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
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
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
径
张吉国;周娟;田野青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证明,中国就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然而,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理论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具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总页数】5页(P171-175)
【作者】张吉国;周娟;田野青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1
【相关文献】
1.我国汽车产业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战略转变 [J], 李显君
2.四川文化产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依据和路径 [J], 刘文芳
3.从比较优势到知识产权优势为主导的竞争优势--论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转变 [J], 张燕林;郑礼明
4.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战略转变 [J], 郑洲
5.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J], 黎宏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4《商场现代化》2006年11月(上旬刊)总第484期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以“地域分工论”作为其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绝对优势说。
1817年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说,指出即使一国在每种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只要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分工。
相对优势的关键在于比较,其精髓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
20世纪20~30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如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即生产函数相同)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国际贸易由此得以发生。
要素禀赋理论是对单一要素的古典贸易理论模型的修正和完善。
实际上无论是劳动生产率差异还是要素禀赋差异,其核心都是每单位产品中的要素含量的差异,也就是成本差异,只是二者对商品价值的来源理解不同,而且二者都认为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国际贸易导致的一国相对价格改变,也是该国获取利益的源泉。
因此,将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的技术差异论和建立在要素存量不同基础上的要素禀赋差异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
以后的一些学者对技术差异论和要素禀赋论加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古典贸易理论。
但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禀赋结构差异——要素相对价格差异——相同产品相对价格差异——国际贸易——产品相对价格变化——贸易利益的获得这样一条根本的推导思路中,其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个苛刻的假设为前提的,因而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二、新贸易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将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新贸易理论。
该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外贸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掘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力和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它认为,在没有贸易障碍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各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相对优势,即它能够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相对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或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庞大市场的国家,具有很多的比较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中国在生产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其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生产基地之一,可以承担很多跨国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
再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内市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煤炭等,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中国在技术、管理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可以帮助中国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中国的外贸优势和劣势中国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商品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的贸易伙伴广泛,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经济体。
再次,中国的外贸渠道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既包括跨境电商、邮寄等新兴贸易方式,也包括传统的出口加工贸易。
最后,中国的商务环境逐渐改善,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然而,中国的外贸也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
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这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的外贸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品质、知识产权等问题,这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外贸竞争力。
再次,外部环境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挑战。
我国对外贸易必须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摘要:广东省建立在区位、政策、资源等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了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为了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广东省必须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广东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对外贸易一、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对外经济贸易获得得了迅猛的发展。
1978年,广东的出口贸易额仅为13.876亿美元,到1986年时出口贸易额已达42.8216亿美元,并从此成为全国出口额最高的省份。
1987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210.37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01.40亿美元,进口为108.97亿美元,逆差为7.57亿美元;198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虽有增加,但逆差增大到13.85亿美元;此后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并实现了顺差。
2000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1701.06亿美元,2010年则上升至7846.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4%,比2000年增长近4.6倍,比1987年增长近37.3倍。
由此可见,广东省外贸依存度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广东省出口的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大部分。
2000年—2010年,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由2000年的499.7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156.48亿美元,由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4.4%增至63.56%;其次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170.20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753.39亿美元,由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8.52%增至35.3%;农产品出口最少,占全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不到2%。
总体上广东省是以机电产品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的省份,具体数据参见下表。